书城哲学中国佛教哲学要义(第五卷)(方立天文集)
1257200000125

第125章 中国佛教的禅修论(下)(8)

文字禅是一个特殊的概念,它有独特的表现方法和固定的体裁。文字禅的禅师们在解说禅时,都是以不点破为原则,不是直截了当,而是辗转地说明,极力避免说破语中意趣,这种说禅法叫做「绕路说禅」。绕路说的文字缴绕,所云不知东西,犹如葛藤相互纠缠,牵扯不断,故也称文字禅为葛藤禅。文字禅主要是采用偈颂、诗歌等形式表达禅理,而非一般的语录文字作品。为了突出这种说禅的方法,禅师们都绞尽脑汁地在文字技巧上下工夫,从而走上了刻意追求文字,在文字上追求禅意的道路。

中国的禅宗史,一般是把临济宗的汾阳善昭(947-1024)推为文字禅新风的开创者。善昭所作的《颂古百则》和《公案代别》(《颂古代别》),汇集了古代若干的公案,分别用颂和「代别」加以陈述。「公案」本指公府内的案牍,此指古代禅师的言行记录,其中蕴含着开导弟子觉悟的经验,可以作为禅修者的范式,学习和修行的准则,是禅门的「古则」。用偈颂解说公案就称为「颂古」。善昭讲的「代别」是「代语」和「别语」的复合词。「代语」指代替他人下语,即公案中只有问话没有答语,或所答不合旨趣,而代为作答。「别语」指公案中已有答语,作者又另作别有涵义的答语。比起偈颂来,「代别」是解说、发挥古代祖师禅法的重要文体。稍晚于善昭的另一文字禅的重要代表人物是云门宗的雪窦重显(981-1053)。雪窦重显仿照善昭的作法,也作了《颂古百则》。自此后,凡有文化的禅僧纷纷研习颂古,从古则和颂文中体悟、发明禅意。雪窦重显去世后不久,临济宗杨歧派禅师阛悟克勤(1063-1135)又编着了《碧岩集》一书。该书是采用雪窦重显的《颂古百则》加以补充而成,全书内容分为五项,依次是「垂示」(总纲)、公案「本则」、重显「颂文」、「着语」(夹注)和「评唱」。「评唱」是阐说、评议古[……]之风推向了高潮,使禅风进一步发生重大变化。后来,曹洞宗人投子义青、丹霞子淳以及宏智正觉等人也都有「颂古」之作,文字优美,思想清新,影响颇大。

这里,略举「俱胝一指」一则公案为例,以见文字禅之一斑。俱胝是唐代的禅师,奉持一指头禅的禅法,他常以竖起一个手指的动作,来启导弟子开悟。故而禅门有「俱胝竖指」或「俱胝一指」的公案。汾阳善昭有颂文云:「天龙一指悟俱胝,当下无私物匪齐;万互千差宁别说,直教今古勿针锥。」〔注释:《汾阳无德禅师语录》卷中,《大正藏》第47卷,609页上。〕雪窦重显的颂文是「对扬深爱老俱胝,宇宙空来更有谁?曾向沧溟下浮木,夜涛相共接盲龟」〔注释:《佛果阛悟禅师碧岩录》〔19〕,《大正藏》第48卷,159页下。〕前一颂文的意思是,俱胝从天龙禅师学得一指头禅法,从竖一指的动作,悟得万物的真相。众生当下一念无私无我,万物就没有不齐一的,无私则齐物。体悟无私齐物的禅意,也就不分别事物的差异,不作针锥之别的计较了。后一颂文的「盲龟浮木」是《杂阿含经》〔注释:详见《杂阿含经》卷15,《大正藏》第2卷,108页下。〕中的一个譬喻。意谓人生于此世,值佛闻法,如盲眼的海龟幸遇海中的浮木一样,机缘殊胜,弥足珍贵。颂文的大意是说,在对学人进行应对举扬禅宗宗旨方面,俱胝禅师深为可敬可爱,他用一指头禅法开导众生,犹如在夜幕笼罩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中,投下浮木救度盲龟一样,那么及时、那么重要。这是赞誉俱胝的一指头禅法,救度苦难众生的重要法门。从这个例子来看,颂文不仅有助于对公案的理解,也富有新意。

□「物匪齐」,当是孟子「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之意。「物匪齐」,即「万互千差」,乃物情自然;「当下无私」「宁别说」,正所谓「一指」也。

在中国禅宗史和文化史上,文字禅一方面重语言文字的作用,增添了阐发禅意的新形式,加强了禅宗与文人学士的交往与思想交流,从而推动了禅的发展,扩大了禅的影响;另一方面又使禅宗走上了一味追逐华悟丽句的道路,减弱了对禅意的领悟,缩小了禅在下层平民间的影响。阛悟克勤的门下大慧宗杲认为,文字禅有负面影响,就将所藏的《碧岩录》刻版销毁,并别创看话禅,文字禅又而临着内部的挑战与弘传的危机。

二、参究话头的看话禅

文字禅历来把公案视为正面文章加以理解、发挥,而临济宗人大慧宗杲则认为,公案并不能反映祖师禅法的真面貌,从公案上不能真正体会出真消息。于是他转而主张采用另一种方法来运用公案,即从公案中提出某些语句作为题目来参究,以扫荡一切思量、知解,力求获得真正的禅悟。

宗杲创立的禅法,被称为「看话禅」,也称「看话头」。「看」,本指无声的注视,此指参看,参见,参究。「话」,话头的略称。就话头来说,话指公案,头是要领的意思。话头也即题目。通常话头是选自公案古则中的某些语句作为焦点来勉力参究。所谓看话禅就是从公案古则中拿出一则无意味语,让人不要就意识思维方面去穿凿,而是就此话头大发疑情,专心参究。

看话禅特别强调活句(活语)和死句(死语)的区别。强调要参活句,不参死句。洞山守初禅师说:「语中有语,名为死句;语中无语,名为活句。」〔注释:慧洪:《林间录》卷上,《续藏经》第1辑第2编乙第21套第4册,299页。〕德山缘密禅师也说:

上堂:「但参活句,莫参死句。活句下荐得,永劫无滞。一尘一佛国,一叶一释迦,是死句。扬眉瞬目,举指竖拂,是死句。山河大地,更无誵讹,是死句。」时有僧问:「如何是活句?」师曰:「波斯仰面看。」曰:「恁么则不谬去也?」师便打。〔注释:《德山缘密禅师》,《五灯会元》,下册,935页。〕

禅宗把语言、动作、境界等都称为「句」。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有解可参的,即通常有意路可通的语言、动作、境界是死句;反之,无解可参的,即超越语言、义理分别的奇诡语言、动作、境界,是活句。这是强调:对于文字语言一定要活学活用,要透过语言参究出真精神,不能拘执,滞于其中。

看话禅还宣扬必须经过「断」和「疑」才能达到「悟」境。所谓「断」,就是必须将心中的一切知识、观念,通通放下,甚至连世俗精神活动的主体「心」也一并休歇,然后以虚豁空寂的胸怀去参究话头。在宗杲看来,人们的思维卜度、知解成见,是以主体与客体的分离为前提的,这不仅不能达到真理性的认识,而且是参究真理的障碍。所谓「疑」就是疑问,疑情。看话禅禅师认为,信和疑是互补的,信有十分,疑有十分。疑有十分,悟有十分,也就是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参话头的工夫,贵在起疑情。禅师们所谓的疑情是在禅修过程中出现的疑问,然后再把疑问投射到自己的生命上来,对自我的生命样态生起疑团,如,生命从何而来?死至何处?这个能追问的是个什么人?念佛是谁?如此疑情顿发,疑来疑去,疑到山穷水尽,无处可疑了,就会豁然疑团迸散,心花朗发,大悟现前,发现自己的本来面目。

宗杲特别热衷于赵州从谂「狗子无佛性」这一话头。《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19云:「赵州狗子无佛性话,喜怒静闹处,亦须提撕,第一不得用意等悟。若用意等悟,则自谓我即今迷。执迷待悟,纵经尘劫,亦不能得悟。但举话头时,略抖擞精神,看是个什么道理。」〔注释:《大正藏》第47卷,891页中、下。〕同书卷21又云:

常以生不知来处,死不知去处二事,贴在鼻孔尖上,茶里饭里,静处闹处,念念孜孜,常似欠却人百万贯钱债,无所从出,心胸烦闷,回避无门,求生不得,求死不得,当恁么时,善恶路头,相次绝也。觉得如此时正好着力,只就这里看个话头。僧问赵州: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州云:无。看时不用搏量,不用批注,不用要得分晓,不用向开口处承当,不用向举起处作道理,不用堕在空寂处,不用将心等悟,不用向宗师说处领略,不用掉在无事甲里。但行住坐卧,时时提撕:狗子还有佛性也无?无!提撕得熟,口议心思不及,方寸里七上八下,如咬生铁橛,没滋味时,切莫退志,得如此时,却是个好的消息。〔注释:《大正藏》第47卷,901页下-902页上。〕

「提撕」即参究。这里是要求以狗子无佛性为话头,在行住坐卧日常行事中,时时提撕,以破除对有无的执着。也就是说,说狗子有佛性,或狗子无佛性,都是落在相对相上,都不符合超越相对存在的佛性,不符合绝对的真理,都是偏执。若能不落相对有无的格局,也就符合禅的智慧,就能提升精神境界,自由自在。

看话禅反对从文字言句中求理解,认为参究话头就会自发地产生聪明智能,这是对文字禅的矫枉过正,也是一种带有神秘主义的、非理性主义的倾向。看话禅形成后,参究赵州无、云门顾、柏树子、麻三斤、须弥山、平常心是道等等古公案,成为佛门禅风,历经元、明、清、以至今天,仍流行不绝。

三、守默观照的默照禅

曹洞宗人宏智正觉(1091-1157)认为临济宗宗杲的看话禅,滞于公案工夫,不利解脱。与看话禅相对立,他提倡默照禅的观行方法。「默」指沉默专心坐禅;「照」是以智慧观照原本清净的灵知心性。默照禅就是守默与般若观照相结合的禅法,是基本上以打坐为主的修习方式。宏智正觉本人就「昼夜不眠,与众危坐」〔注释:《正觉宏智禅师塔铭》,《续藏经》第1辑第2编第29套第5册,455页。〕,坚持宴坐入道的修持方式。

宏智正觉强调,默与照是禅修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两者应当结合、统一起来。他说:「缄默之妙,本光自照。」〔注释:《宏智禅师广录》卷9,《大正藏》第48卷,109页中。〕默是照的体(本),照是默的用,体用融合为一。他在《默照铭》中也说:「默默忘言,昭昭现前。……妙存默处,功忘照中。……默唯至言,照为普应。」〔注释:《宏智禅师广录》卷8,《大正藏》第48卷,100页上、中。〕他还说:「照中失默,便见侵凌。……默中失照,浑成剩法。默照理圆,莲开梦觉。百川赴海,千峰向岳。如鹅择乳,如蜂采花,默照至得,输我宗家。宗家默照,透顶透底。」〔注释:同上书,100页中。〕这是说,默即有照,照体现默,默照相即;照中不能失默,默中不能失照,只有默照宛转回互,相辅相成,才是理圆无碍。只有默照理圆,才能透顶透底,完全觉悟,终至解脱。

宏智正觉还把默照修持与体用学说结合起来,提出了以「四借」〔注释:《宏智禅师广录》卷8,《大正藏》第48卷,99页中、下。〕法来启导学人的禅修要路。「四借」法是:(1)「借功明位」,「功」指用,「位」指体,这是透过现象界万物的作用以明确其本体。(2)「借位明功」,以万物的本体明确其作用。(3)「借借不借借」,万物的本体与作用共忘,空寂无物。(4)「全超不借借」,超越第三的空位,进入一念不存的自由境界。这也是默照禅修持的过程。

在唯心论和般若学的思想基础上,宏智正觉以「心空」为默照禅追求的目标。他说:「一切诸法,皆是心地上妄想缘影」〔注释:《宏智禅师广录》卷5,《大正藏》第48卷,60页下。〕,认为一切现象、形相,都是心的产物。心是万法的本体,也是解脱的枢纽。他说:「你但只管放,教心地下一切皆空,一切皆尽,个是本来时节。」〔注释:同上书,60页中。〕「心空」就是「心地下一切皆空,一切皆尽」,就是「本来时节」,就是众生的宇宙的本来面目。为了达到「心空」境界,宏智正觉特别注重这样几点:首先,参究「空劫前事」。《正觉宏智禅师塔铭》云:「盖师初以宴坐入道,淳以空劫自己示之,廓然大悟。其后诲人,专明空劫前事。」〔注释:《续藏经》第1辑第2编第29套第5册,455页。〕「淳」,子淳,宏智正觉禅师的师父。所谓「空劫前事」也就是静坐观照「如何是空劫以前自己」〔注释:《释正觉传》,《大明高僧传》卷5,《大正藏》第50卷,915页上。又,《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21《示吕机宜(舜元)》中评默照禅「一味以空寂顽然无知,唤作威音那畔空劫以前事。」(《大正藏》第47卷,901页下)。〕佛教认为,世界经历成、住、坏、空四个阶段不断循环的过程,每循环一次,称为一「大劫」。「空劫」是「唯有虚空」的阶段,也就是世界出现前的空寂时代,此时天地未开,混沌一片,无一切对待差别,是为本来面目。宏智正觉提倡观照空劫前的状况,以便「心空」冥合空劫前的本来面目。其次,「彻见离微」。宏智正觉说:「默照之道,离微之根;彻见离微,金梭玉机。」〔注释:《宏智禅师广录》卷5,《大正藏》第48卷,100页中。〕「离微」〔注释:《宝藏论?离微体净品》云:「无眼无耳谓之离,有见有闻谓之微;无我无造谓之离,有智有用谓之微;无心无意谓之离,有通有达谓之微。又离者涅盘,微者般若。般若故繁兴大用,涅盘故寂灭无余;无余故烦恼永尽,大用故圣化无穷。」(《大正藏》第45卷,147页上)。〕,指法性的体用。「离」是离开诸相而寂灭无余,是法性的体,「微」是微妙不可思议,是法性(现象存在的本性)的用。话的意思是说,默照是彻见法性体用的根本途径,能彻见法性体用,也就机用自在。宏智正觉认为,遵循默照之道,就能彻见人生宇宙一切现象存在的本原,也就能显示般若智能的微妙作用,灭除烦恼,获得解脱。再次,「不对缘而照」。宏智正觉在《坐禅箴》中说:

佛佛要机,祖祖要机,不触事而知,不对缘而照。不触事而知,其知自微;不对缘而照,其照自妙。〔注释:《宏智禅师广录》卷8,《大正藏》第48卷,98页上、中。〕

认为诸佛和祖师的禅修秘要是「不触事而知」和「不对缘而照」,如此必知微照妙。对于「不对缘而照」,宏智正觉还展开说:「真实做处,唯静坐默究,深有所诣。外不被因缘流转,其心虚则容,其照妙则准;内无攀缘之思,廓然独存而不昏,灵然绝待而自得。」〔注释:《宏智禅师广录》卷6,《大正藏》第48卷,73页下。〕「不对缘」是既不为外缘所流转,也不为内缘所左右;既不受外界事物所影响,也没有内在感觉思维活动,如此就能心虚照妙,不昏自得,廓然忘象,皎然莹明,进而面对一切事物,也就无纤毫芥蒂的障碍,获得圆通自在。以上三点也可说是默照禅的特征。

十分明显,宏智正觉的默照禅是渊源于菩提达摩的壁观安心法门,以及神秀的长坐不卧禅法,是对菩提达摩和神秀坐禅法门的回归。但是在观照的对象与内容方面,默照禅与神秀的禅法又有很大的差别。宏智正觉批评神秀禅法说:「菩提无树镜非台,虚净光明不受埃。照处易分雪里粉,转时难辨墨中煤。」〔注释:《宏智禅师广录》卷4,《大正藏》第48卷,37页中。〕这是说,神秀的「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的说法,犹如区分明「墨中煤」一样荒谬。宏智正觉认为,本心虚净光明,不受尘埃污染,而神秀主张观心看净,揩拭尘埃,是自寻烦恼。在宏智正觉看来,并没有身、心一类的特定照观对象,观照时应当「照与照者,二俱寂灭,于寂灭中能证寂灭者是尔自己。若恁么,桶底子脱去,地水火风,五蕴十八界,扫尽无余」〔注释:《宏智禅师广录》卷5,《大正藏》第48卷,70页下。〕一步仅要扫除一切的观照对象,而且观照者自身也要寂灭。不是基于原罪意识的宗教救赎,而是基于本心虚净的心灵超越。从这方面看,默照禅又是继承了石头希迁以来的禅法宗旨,并将其推向身心彻底空寂的极致。

看话禅的倡导者宗杲激烈地批评了默照禅,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