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的告急文书不断传送过来,前线的形势不断恶化。坐镇蒙特利尔的阿诺德已经在圣·劳伦斯的一个叫做雪松的高地建立了一座要塞,并派贝德上校率领400人驻扎在那里。这个要塞的主要功能是为了切断英军的后勤补给,并防范敌军和印第安人的进犯。5月下旬,贝德上校接到情报说一支由英国人、加拿大人和印第安人组成的部队前来进攻此地,得知这一消息,贝德上校立即派巴特菲尔德上校留守,而自己匆忙赶往蒙特利尔去搬救兵。接到消息,阿诺德当即派出谢尔本少校作为前锋前去救援,而自己将亲率主力部队紧随其后。但是不幸的是,还没有等他们赶到,雪松已经被敌军团团围住了。无奈之下,巴特菲尔德上校只好投降了。谢尔本上校率领的救援部队在距离雪松4英里的地方遭到了印第安人的袭击,双方展开了激战,均有不同程度的死伤。
阿诺德是在赶往雪松的途中得知巴特菲尔德投降、谢尔本遭遇土著人袭击的消息的,情急之下,他当机立断地派出一些特拉华的印第安人前去同那些印第安人交涉,并要求对方交出俘虏。他派人送信给那些土著人,并警告他们说,如果他们拒绝归还俘虏,他就会带兵铲平他们的部落,杀光所有的土著人。送信人走了之后,他自己则亲率400人乘小船匆忙赶到了圣·劳伦斯。在即将靠岸的时候,他发现了敌军运送俘虏的小船,他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士兵被敌军带走了,而自己却无能为力,这一刻,阿诺德痛苦万分。
华盛顿也收到了来自前线的战报,但是有关雪松失守的原因,信里写得含糊其辞让人难以明白。华盛顿认为雪松地区的战败完全是由于贝德上校和巴特菲尔德上校的胆怯造成的。为此,他写信给斯凯勒将军命令将这二人送上军事法庭接受审讯。他在信中对斯凯勒将军说:“我们在加拿大的战况越来越糟糕了,我真希望下次听到的不再是阿诺德战败、蒙特利尔失守的坏消息。现在最紧迫、最必要的就是要扭转战争的局面,希望你能够想尽一切办法尽快地收复加拿大,再往后拖延就会对我们更加不利。”
正当华盛顿为这些事情烦恼不已的时候,斯凯勒将军又向他汇报了另外一个不幸的消息。华盛顿得知,亲英的盖伊·约翰逊上校在扎赫姆·布兰特和巴特勒家族的人的陪同下,与印第安人进行了会谈,并且决定由盖伊打头阵,英军和土著人尾随其后,一起杀回莫霍克地区。盖伊同时还给自己的堂兄约翰爵士写了一封信,后者在信中同意配合他们的行动。斯凯勒将军认为约翰爵士违背了自己当初的誓言,就派伊利亚斯上校前去拘捕他。但在他们赶到之前,得知这一消息的约翰爵士带着一批民兵早就逃走了。伊利亚斯占领了约翰逊庄园,并查获了一大批重要的文件。约翰爵士的夫人被当做人质扣押了下来。不久,他们又得到了关于约翰逊下一步行动计划的情报。约翰爵士带着一批印第安人和苏格兰士兵,已经到了莫霍克,并扬言要把该地夷为平地。得知这一消息,斯凯勒将军立即在奥尔巴尼派一支军队前去迎战。华盛顿指示斯凯勒在奥尔巴尼修筑工事,全力防范敌人的攻击。为了让斯凯勒行动方便,华盛顿还授权他直接同印第安六国联盟的酋长联系,必要时确立自己的行动,而不必向他汇报。华盛顿料到夏天纽约和加拿大必定有一场血战,虽然美军并没有做好迎战的准备,但是虔诚的他认为上帝一定会眷顾美军,保佑他们取得胜利。
按照华盛顿的指令,斯特林勋爵巡视完海兰兹后,立即就写了一份情况报告,在报告里他将海兰兹的地形做了详细的汇报。蒙哥马利碉堡处于海兰兹的低处,位于哈德逊河以西的地方。碉堡的对面是安东尼海角,有几百英尺高,地势险峻,只有山羊和善于攀岩的人才能够通过。如果有一支部队驻防在此,便可控制着来往的船只。在哈德逊河上游,靠西边的地方有一座遍布悬崖的宪法岛。斯特林上校认为蒙哥马利碉堡非常适合做哨卡,建议在此地设防,进而在将来的战斗中赢得主动权。在蒙哥马利堡驻守的共有两个连队,约160名官兵。他们分别是詹姆斯·克林顿上校的步兵团和维斯纳尔上尉的民兵连。这些士兵的武器装备很差,根本无法抵挡敌人的进攻。这两个工事都是纽约州议会授权修筑的,一些被指控为保皇党的人被奥尔巴尼安全委员会发配到此地干这些修筑工事的体力活。为了加强防守,6月14日,华盛顿命令詹姆斯·克林顿上尉接管蒙哥马利堡,全权负责当地的驻军。詹姆斯·克林顿在少年时代就已经入伍,军事经验十分丰富,他不仅对海兰兹的地形很熟悉,对当地的一些土著人也很熟悉,让他来担任指挥官再合适不过了。
李将军认为国王桥具有得天独厚的战略交通位置,是连接纽约和内陆的重要交通枢纽,他建议在附近的山上修筑工事。如果工事修筑完毕,美军就可以完全控制进出纽约州的通道。出于对华盛顿的尊敬,新建成的要塞就叫做华盛顿堡。卢夫斯·帕特南上校是负责工事的总工程师,米福林将军则带领两个营的民兵驻扎在距离工事不远的地方,以防敌人破坏。这个要塞正在修建的同时,长岛上的人们也在格林将军的指挥下修筑防御工事。总而言之,美军拼尽所有力气在各地修筑工事,为的就是在敌人进攻之前对哈德逊河以及附近地区进行全方位的防御。
美军在加拿大的远征计划最终以失败而告终。在敌人的猛烈进攻下,托马斯将军只好退到索瑞尔河口,华盛顿立即派汤普森将军带领一支军队前去救援,不幸的是,托马斯被传染上了天花,于6月2日死亡。由于之前托马斯将军禁止让士兵们接种疫苗,而此时自己也成了这场疾病的牺牲品。托马斯去世后,苏利文将军担负起了指挥任务,伍斯特将军也重新被召回。苏利文将军刚上任就带领部队赶到索瑞尔河口,并派少量的士兵在此防守。与此同时,汤普森将军派圣·克莱尔上校率领600名士兵赶到距离圣·劳伦斯河大约50英里的的三河城,准备阻击苏格兰上校麦克林率领的先遣部队。苏利文将军加固了索瑞尔河的防御工事,同时他还派汤普森将军率领剩余人员前去协助克莱尔上校。如此一来,两支军队的人数就达到了2000人。虽然如此,如果没有必胜的把握,他是不会贸然出击的。苏利文在给华盛顿的信中表达了极其乐观的信念,根据他的计划,汤普森将军成功拿下三河城之后,他就将舰队开往黎塞留河大瀑布,最后迅速占领魁北克。
不过此时,加拿大人对他们却不抱有太大的希望,他们认为美军的实力不足,根本没有能力保护他们的安全。苏利文向华盛顿保证在几天之内必将扭转美军在加拿大的形势。苏利文将军的来信让华盛顿看到美军在加拿大战场上的一线希望,他很快就写了回信。在信中,华盛顿坦言自己害怕收到加拿大的战报,因为不想听到任何坏消息。他相信苏利文将军一定能够扭转败局,提升美军的士气。在这个时候,华盛顿想到了一个令形势扭转的一个好办法,他向大陆会议推荐苏利文将军担任加拿大美军总指挥一职,详细介绍了苏利文将军的优点,完全肯定了他的指挥能力。在华盛顿的眼里,苏利文将军是一个对美洲的自由充满热情向往的人。虽然他有时候做事不太低调,但是他具备高瞻远瞩的眼光、冷静客观的分析判断能力和决策能力,由他担任总指挥,美军收复加拿大便指日可待了。他希望大陆会议能够采纳他的建议,早日下达任命书。
华盛顿刚刚把信寄出去不久,大陆会议就给他寄来了一封公函,经过大陆会议讨论决定,盖茨将军被任命为加拿大美军总指挥。比起苏利文将军,东部的议员们似乎更欣赏盖茨,这主要是因为在围攻波士顿的战役中,盖茨和新英格兰人民建立起了良好的关系。6月22日,盖茨正式启程赶往加拿大。无奈之下,华盛顿只好放弃了自己的想法,并希望盖茨能够力挽狂澜。
苏利文将军从前线发来了最新的战报,敌军在加拿大的兵力已经增至1.3万人,主要包括一支爱尔兰军队、一支英格兰军队以及豪将军的部队。其中大部分的军队已经在卡尔顿、菲利普以及里德塞尔将军的带领下分陆路和水路分别从魁北克出发,另外一支大部队已经在弗雷泽将军的率领下抵达了三河城,剩余的一支部队在奈斯比将军的率领下负责后勤物资的运输。苏利文将军在6月8日写给华盛顿的信中表达了对汤普森将军在三河城顺利击败敌军的期望。汤普森将军按照原定的计划率领部队连夜向三河城进军,天亮的时候,他们朝敌军开了炮。双方的斗争持续了一整天,美军始终处在有利的形势之下。后来,汤普森将军命令部队驻扎在圣·皮埃尔河的右边,在那里他发现了圣·克莱尔以及他的部队正驻扎在河对岸。夜里他打算偷偷地渡河,给敌军来个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但是,他并不知道敌军此时已经得到了增援。到岸之后,他们迅速向三河城靠近,不幸的是,带路的向导迷了路,把他们带进了一片沼泽地,后来他们发现方向不对,不得不又往回行走了大约两英里。这个时候天已经亮了,敌军发现了他们的船只。正当他们还在沼泽地里艰难地行走的时候,敌军朝他们开了火,大炮一发接着一发的在他们身边爆炸,不少士兵倒在了血泊里。最后,他们终于抵达了三河城,但是已经太晚了,弗雷泽将军率领的部队已经先他们一步赶到了,一发现他们,就把他们团团包围住了。部队此时乱成一锅粥,汤普森将军竭力想要将部队集合在一起,但是面对强大的敌人,他最终只集合了一小部分人,其余的都四处逃散了。他们中了敌人的埋伏,没有抵抗多久就被迫投降了。在这次战斗中,汤普森将军、欧文上校以及其他200多名士兵被俘,二十多名士兵牺牲,其余的人都向大沼泽方向逃跑了。成功逃脱的士兵向苏利文将军汇报了三河城战役的情况,此时,苏利文才意识到自己低估了敌人的兵力,因而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万般无奈下,他只好将部队解散,率领一小部分的炮兵在敌军赶到之前,撤离了索瑞河口。
苏利文在给华盛顿的信中表达了自己无限失落的心情,觉得自己没有完成总司令交给他的任务,感到非常抱歉。他将此次战役失败的原因做了详细的解释和分析,并说明了部队目前面临的困境。他认为如果不赶紧撤退,那么仅存的兵力也有可能损失殆尽。没过多久,他就收到了斯凯勒将军的回信,指示他将部队撤退到王冠角。
苏利文将军撤退之后,这场收复加拿大的战役就以美军的失败而告终了。这是一场充满了革命的激情与斗志的战争,同时也是一场充满了艰难与困苦的斗争,美军在每一场战役中都表现了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革命精神,虽然远征的计划失败了,但是丝毫不损美军为争取自由而战的光荣形象。但是,美军从中也吸取了经验教训,相比英军,美军的作战缺乏科学的指挥和周密的布局,这是造成这次战役失败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