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基层管理人员对待新员工态度粗暴的问题,职业经理人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制度约束上。一方面将各级管理者培训辅导下属的态度问题纳入管理人员的月度考核中;另一方面,设立管理层上级对下级的稽查和员工投诉举报制度,针对态度问题,规定具体的奖罚条款,发现问题对照制度,依律处置。
去生产一线检查工作时,俺遇到一名车间主管正在教训新来的员工,训斥之中还带着辱骂:“该做的培训已经做了,该教的技巧也已经教了,只能这样做,不能那样做,说过几次了,你是猪脑子啊?这些简单的做法为什么始终学不会呢?你影响了整个小组、整个车间的进度,你要拖累我们大家多久啊?”
俺听不下去了,插了一句:“如果他什么都会做,他就可以做主管来领导你,而不是由你来训斥他了。”车间主管红着脸识趣地走开了,这名新来的员工带着感激的目光看了俺一眼,转身继续忙手头上的工作。
回到办公室,俺立即找来HR部门经理,向他询问了新员工的岗位技能培训跟踪结果。俺特别提到部分主管和组长培训新人时态度粗暴的问题,HR部门经理表示,这类问题在一线尤其是在基层岗位普遍存在,因为HR部门只是平行配合部门,人微言轻,平时介入各部门岗位技能培训、干预他们对待员工粗暴的现象,也常常受到一线部门主管的指责。要从根本上减少或杜绝这类现象,必须一物降一物,由企业领导出面。
俺告诉HR部门经理,让他利用空闲时间,组织一次对组长和主管的专业知识培训,培训重点侧重于各级中下层管理人员采用何种方式方法、如何有效地辅导新员工、如何善待职场新人等。理论知识、具体做法由HR部门准备讲稿、PPT之类的资料,态度方面的问题则由俺出面讲解。这些组长和主管平时训斥别人,俺也来训斥他们一番,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让他们也尝尝被别人训斥的滋味,以达到使他们将心比心、在态度上和善的目的,力争尽快从宏观层面上改变这种恶习,从而在整个企业内营造出一种善待职场新人的宽松环境。
培训按照计划进行。面对全体组长和主管,俺首先绘声绘色地讲述了那名车间主管粗暴训斥新员工的整个过程,然后点名批评加上刻意挖苦:“看来,你是几百年、几千年才能出现的一个天才式人物,从你娘肚子里生下来就会做事,就会当主管领导别人,让你在这个岗位上,好像俺们有眼不识泰山,将你大材小用了。但是,实际上呢,依俺看,虽然你是天才,可俺却看不出你的才能体现在哪里,你这主管当得并不那么合格啊!新员工一上岗,在他们的起步阶段,如果不需要教育引导,自己什么都会做,只有你这类天才式人物才可能做到,俺们这些凡人在你眼里,可能大多数都是猪脑子,而这些长着猪脑子的凡人一般都需要经历一个循序渐进的培训和熟悉过程。在俺们的职业生涯中,大多数人并没有受过类似的训斥和挨骂的‘礼遇’,是不是大家都有必要去你的手下补上这个挨骂的课程呢?”
那名车间主管坐在那里,低着头,脸上时而红一阵,时而白一阵。其他人看在眼里,怵在心头,大气也不敢出,因为他们都明白,如果单纯批评一个人,俺通常的做法是私下批评加方向引导,绝对不会在大庭广众之下,尤其是不会在这类培训会上当众发飙。俺此刻拿这名主管做“靶子”,狂轰滥炸的最终目标并不只是针对他一个人而已,其他人身上也存在同样的问题,有的甚至更为严重,只不过当事人运气不好,撞到了枪口上,直接成了活靶子。俺这样一反常态的做法是为了警醒大家,而又不想针对更多的具体对象,不想宣扬更多他们的丑事,一是避免打击面过大,二是给大家一个面子。
会场的气氛顿时严肃起来,俺改换了一种语气,心平气和地讲起道理:“作为组长和主管,无论职位高低,都是一个团队的主帅,都是管理者,将来大家还会走向更高的岗位。但是,不管走到多高的位置,我们都应该清醒地意识到,管理人员本身就具有培训和引导下属的职能,如果新员工、新下属什么都不需要我们教,任何事都能自觉做好,还要我们这些管理人员做什么?”
稍稍停了停,俺接着说下去:“只要是普通人,都有一个学习的过程,都有一个从不熟悉到熟悉、从生疏到专业、从外行到内行的成长过程,职场新人更是如此。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允许下属犯错误,给出时间让他们改正错误,并以友善和关怀的姿态,以诲人不倦的态度帮助他们改正过错,引导他们尽早胜任岗位工作。”
接着,俺又从危害方面进行分析:“粗暴地对待新员工,其直接危害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下属被你骂得晕头转向,从心底里害怕你,做事就会战战兢兢,精神一紧张,工作中反而会出现更多的过错。甚至本来不应该出现的过失,因为精神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担心稍有闪失会受到你的责骂,于是,越是害怕,越是怕中出错。二是如果对新员工的训斥与责骂过火了,有些抗压力较差的员工,就会产生临阵退缩的心理,就像我们平时常说的‘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现在的年轻人自尊心特别强,心理承受能力却相对较弱,你天天对他横眉冷眼甚至侮辱谩骂,这些员工就会干脆直接走人。‘我不做你的下属了,不受你这份气了,不跟你学了,你还能奈我何?’这样一来,无论对员工还是对企业都是一种损失,员工心理上受的创伤对于他们以后的职业生涯甚至成长历程都会留下一定的阴影,而对于企业,人员的不稳定必然会导致连锁反应,势必引发更大的质量隐患、安全隐患,甚至导致招聘成本上升、培训费用上升等一系列管理人员不得不面对的恶果。更重要的是,企业和管理人员会在员工心里长期留下不良印象,大家会认为我们育人无方、心胸狭窄,所以,管理人员用什么心态、用什么态度对待和培训新员工的问题,可以上升为管理人员和企业自身具有何种能力和胸襟的问题。”
道理讲了一大堆,HR部门也进行了知识性的灌输。俺心里明白,仅凭一次强调和培训便期望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让他们自觉自律,从此杜绝中下层管理人员粗暴对待员工的现象,这类想法未免有些简单和天真。真正到了实际工作中,极有可能出现强调时风平浪静,久而久之又死灰复燃、重蹈覆辙的局面。
解决问题的对策,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制度约束上。于是,俺指令HR部门经理:一方面将各级管理人员培训辅导下属的态度问题纳入管理人员的月度考核中,作为一项硬性指标,与管理人员的工作业绩直接挂钩;另一方面,设立管理层上级对下级的稽查和员工投诉举报制度,针对态度问题,规定了具体的奖罚条款,发现问题对照制度,依律处置。
培训与约束双管齐下,效果马上发挥出来。从此,管理队伍中杜绝了类似恶习,企业上下逐步形成了一种善待职场新人的宽松环境。
基层管理人员的问题容易解决。企业宏观层面的一些不良现象,只要找准问题的症结,解决问题的方向对路、措施得力,也不难得到遏止。但“皇家”的类似行为,却实实在在不容忽视。
一天,俺偶尔走进财务办公室,看到老板娘手上举着一张纸片,正对着HR部门一名新来的小女孩无端挑刺。仔细一听,原来是这名小女孩填写的物品申购单中,员工入职登记表和员工离职申请表印刷数量都是100本,老板娘认为不合理,说出来的理由让这名小女孩瞠目结舌、无言以对:“你有没有动动脑子啊,员工入职登记表100本,员工离职申请表也是100本,难道你准备招进来多少人,便走掉多少人?”
明白人只要一听,就知道这是典型的无理找茬儿。小女孩愣愣地站在那里,唯唯诺诺地申辩,却始终说不到症结上:“我查过企业的行政仓库了,查了几遍,两个表单的库存数都是0,只好一起申购了。”
俺走上前去,从老板娘手中拿起这张纸片看了一眼,这张物品申购单原来是俺前几天已经签名核准过的,俺看不出有什么不对路的地方。现在,老板娘却找出这个歪理来无端训斥员工,绝对不会是单据出了什么差错,真正的原因可能还是心情问题。
为什么财务人员有权审核职业经理人已经核准过的单据而不是马上去执行呢?这是因为,在民营企业里,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则,即使是职业经理人中的最高领导审批过的事项,大到计划、方案,小到纸张、铅笔,只要涉及一分一厘银子收支的地方,最后仍然要由财务人员终审把关,由代表东家管理钱袋子的“内当家”重新审批一次。超过核准人审批权限和核准金额的单据无条件驳回自然不必多说,其他任何一笔开支,只要是财务人员认为属于不合理的支出,除了无条件驳回之外,极有可能还要当面质询经办人的支出理由,甚至说出一些诸如“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崽卖爷田不心疼”之类难听的话。所以,民营企业的日常工作中,凡涉及真金白银支出的手续,各级审核、核准人员按章办事签下自己的意见之后,一般还有一个经办人员面对财务人员像审贼一样的被“审问”过程,这是所有职场人士作为经办人员不愿意面对财务人员而又不得不面对的尴尬问题。
看到老板娘蛮不讲理地“扯着藤子骂西瓜”,俺实在看不下去了,可又不便当着小女孩的面直接指出她的情绪化做法,只好以和缓的语气加以说明:“这个申购单没有什么不对啊!现在招多少人进来,将来就会有多少人离职,这本身也是平衡的,是正常的,只是大家从这里走出去的时间不一致,有先有后而已。这类表单在印刷数量上将入职与离职人数一一对应,从长远看,也是基本合理、基本平衡的啊。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如果现在招进来的员工很多,将来离职的员工却很少,企业又没有将这些人买下来,你是不是准备将来留那些不走的员工在企业里养老?”
说到这里,俺看到老板娘办公台上的“出纳账”,便一边悄悄示意小女孩先行撤退,一边伸出手指点了点账簿封面上的三个字。在老板娘茫然的注视下,俺装出几分诡秘的样子小声说道:“按照你刚才的思维延伸,这‘出纳账’的名称也有问题啊!‘出纳账’,顾名思义,就是现金的支出和回收账务。从字面上直观地分析,这个‘出’字在前,好像就是重点,而‘纳’字在后,一般表示次要,那么,这两个字组合在一起,是不是表示我们‘出’多‘纳’少,支出的银子要比纳入的银子多,开支要比收入多,而且我们只强调和重视日常支出,并不需要重视银子的纳入呢?”
顷刻之间,老板娘由阴转晴,“扑哧”一声笑了起来,然后,佯装咬牙切齿地回应:“你想搞‘文字狱’啊?这些人都被你宠坏了,你就带着他们折腾吧!你耐心等着,总有一天,他们会按照你教的诡辩伎俩,再回头对付你的。”
“阿弥陀佛,善哉,善哉!”说说笑笑之间,俺不失时机地提醒她,“以后的事,以后再说吧!目前我们还是先厚道一点,对这些职场新人多一些关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