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动物奥秘追踪
1282900000017

第17章 动物的生存奥秘(4)

还有一位房客,寄生的海葵,也会搬过来凑个热闹,不过它一般在海螺壳的外面过宿。当寄居蟹发现了另外较大的海螺壳而搬走后,沙蚕和海葵又会和新搬来的寄居蟹同住。

奇怪的是,寄居蟹既不会吃掉沙蚕,也不会赶走海葵。据说寄居蟹不赶走海葵是因为海葵能起到“保护”作用。海葵的触须尖锐,能赶走前来袭击的敌人,保证同屋共住房客的生命安全。

另一种和平共处的海洋动物,是与鲨共同生活的热带鲫。热带鲫用头部吸附在鲨的身上,专门帮鲨捕捉鲨皮肤上的寄生虫,鲨对此当然十分满意。有时,鲨会将自己吃剩的猎物的碎屑赏赐给热带鲫。很难想象,性情暴躁的鲨竟能和其他动物如此友好地共处。

在欧洲和亚洲的河流里,傻僇和贻贝的关系相处得也很好。每年4月,雌傻僇准备产卵时,雄傻僇鱼便会把它领到一只贻贝前,让雌鱼将卵产在贻贝的吸管里,卵由雄鱼受精后,在贻贝的壳中慢慢孵化。

另一方面,贻贝也会在傻僇身上养育后代。在傻僇产卵时,贻贝也排出幼虫,附在傻僇的尾巴或鳍上。傻僇也十分友好,它会用皮慢慢将这些小客人盖住。3个月后,幼虫就会完全发育成贻贝了。看来傻僇与贻贝的合作基础是为了相互协作哺育下一代。

陆地上也存在许多“共生”现象,特别是最大与最小的动物之间,比如绿豆大苍蝇、蜣螂和蚂蚁身上都有许多虱子寄生,它们以主人嘴边的食物残渣维持生命。

许多鸟类都喜欢骑在别的动物身上,这对双方都有好处。红蜂虎通常骑在南非的鸨背上,穿越非洲热带稀树草原的高原区。

鸨身高3英尺(0.91米)多,急行时会惊起苍蝇和其他昆虫,红蜂虎就待机出动,每次都有很大的收获。同样,爱站立在水牛、羚羊、斑马或犀牛背上的牛背鹭,也利用这些大动物捕捉被惊起的昆虫。这样既能使牛背鹭经常获得食物,又使水牛等动物免遭毒虫的骚扰。

除此之外,牛背鹭还有另一项重要服务。当有危险动物接近它们,威胁到动物们的安全时,牛背鹭会展翅飞向天空,拼命扇动双翼,以此向自己寄宿的朋友发出警报信号。

啄牛(一种乌鸦)与水牛的关系也极为密切,它以捕食侵害水牛毛皮的虱子维生。有些啄牛与水牛简直形影不离,甚至连求爱及交配都在水牛背上完成。

最奇特的共存实例,大概是行鸟与非洲鳄之间的合作了。非洲鳄是一种极其凶恶的爬行动物,鳄嘴所及之处,一切生物都难以逃脱。但行鸟却担任了非洲鳄的“牙医”工作,它把长嘴探入到鳄的巨口内,替鳄清理塞在牙缝中的食物屑。

以上大部分动物之间的合作,实际上都是为了彼此的方便,但蚂蚁与蚜狮之间却不同。蚜狮靠吸食植物汁液为生,在吸取汁液的时候,它会留下一种叫蜜露的黏性物质,这种黏性物质是一种蚂蚁最爱吃的美食。

为了让蚜狮多产一些蜜露,蚂蚁就像牛奶场的农夫一样,不停地用触须轻拂蚜狮,这种舒服的感觉会令蚜狮产出更多蜜露。

到了秋天,蚂蚁开始收集蚜狮的卵,放在蚁穴中细心加以照料。等到春天来临,蚜狮孵出后,蚂蚁会把它们送到地面,让它们继续生产自己所需的食物。

动物共生现象

深海里很多鱼都会发光。在阳光照射不到的海洋深处,鱼体发光相信有多种不同的功能,如引诱猎物、看清近处的物体、辨认配偶等。若干种鱼身上长有专司发光的细胞,但大多数都借鱼身滋生的细菌发光,细菌则从寄主那里摄取营养。有些鱼甚至输送含氧的血液给寄生在身上的细菌,促使它们发光;有些鱼则巧妙地扩张或收缩皮里的细胞,使长期发光的细菌或隐或现。

海葵外表酷似花卉,实际上却是动物,生有带刺囊的触手,用以捕捉小鱼及其他猎物。在热带的珊瑚礁中,身上满布鲜艳斑纹的小丑鱼却可在海葵有毒的触手间栖身,逃过天敌捕食。这一种鱼皮上有一层黏液,因此不怕海葵有毒的触手。海葵也从中得益,因为小丑鱼会除去海葵不健康的触手,并且替海葵清除身上的废物。其他一些鱼也用类似的方法求生,例如细小的变鳍鲳甚至活在僧帽水母致命的触手间。美国加州沿岸的淤泥滩里,有一种奇怪的昆虫,称为栈圭虫。它身躯肥胖,活像一长条粉红色的香肠,与其他动物共栖在U形的地洞里。洞口住着一种叫虾虎鱼的小鱼(有时一个洞口可见20多尾虾虎鱼),小蟹与7厘米长的多鳞虫也贪图方便,寄身其中。甚至在地洞外面居住的蛤也把管状口器伸进地洞里,吸取流过的水。栈圭虫不能从这些“住客”身上得到好处,但也不会受到伤害。

蚜虫吃植物,会分泌一种含糖分的物质,称为“蜜露”。蚂蚁最爱吃这种分泌物,常扫抹蚜虫腹部,刺激它分泌“蜜露”,就像人类挤牛奶一样。若干种蚂蚁会用泥或嚼碎的植物髓筑起小围墙围住蚜虫,如遇到危险,有些蚂蚁甚至把宝贝蚜虫衔着逃命。

北美洲有一种蚂蚁,更是把蚜虫卵子视如己出,在巢里悉心照料。到春天,蚜虫卵子孵化,蚂蚁便带幼虫到幼嫩的草根处“放牧”,让它饱餐一顿。农夫种下作物若干时日之后,蚂蚁便带蚜虫去吃作物的根;一条根的液汁给吃光了,又把蚜虫带到另一条根去。这两种昆虫迥然不同,但是它们建立了一种互惠的关系:蚜虫蒙受蚂蚁殷勤的照顾,蚂蚁也获得蚜虫赐给的甘美滋润的蜜露。当然,两者依赖对方生存的程度可能各不相同,互有差别。

蚁巢里有3000多种昆虫,其中逾1/3是甲虫。有一种甲虫分泌一种蚂蚁爱吃的甘液,蚂蚁用前脚提起甲虫,吃其甘液。甲虫往往用后脚直立起来,摆动前脚,像小狗乞食般吸引蚂蚁注意。待蚂蚁吃过甘液之后,甲虫便伸出头来,张开嘴巴,这时蚂蚁又会回吐一口食物酬答。

欧洲美丽的大蓝蝶也是全靠蚂蚁才能生存的。蚂蚁把大蓝蝶幼虫带到蚁巢里去。大蓝蝶幼虫虽然会吃掉蚁巢内的一些幼虫,但整体来说,蚂蚁的损失不大,而且另有益处,因为蚂蚁只要用触角和腿扫抹蝴蝶的幼虫,幼虫便会分泌一种糖浆,供蚂蚁享用。和大蓝蝶种类相近的多种蝴蝶幼虫与蚂蚁也有这种互惠关系,但不寄居在蚁巢里。

爱好大自然的人到非洲游览,往往看见鸟类停歇在犀牛、水牛等庞大的哺乳动物背上。原来这些食草的哺乳动物觅食时扰及昆虫,昆虫飞起,牛背鹭等鸟类就可坐享其成,吃掉这些昆虫;牛鸦搜索牛背上的扁虫及其他寄生虫果腹;这些鸟甚至会把喙伸进哺乳动物的耳孔或鼻孔里觅吃寄生虫,有时惹得寄主都恼了。

不光是哺乳动物的背,还有在鸟背上站立的。栖于陆上的非洲硕鸨,躯体庞大,重可达30磅(约13.6千克),是鹤的远亲,背上也经常站着一只颜色奇艳的小鸟,称为深红蜂虎。每逢非洲硕鸨赶起草丛里的昆虫,深红蜂虎便忙不迭把昆虫吃掉。北极狐追随北极熊,是为了吃北极熊所捕食的动物的残余。舟勒跟在鲨及其他大鱼身旁同游,也为了同样理由。胡狼与鬣狗也常常观察天空中盘旋的兀鹰,跟从兀鹰寻觅动物尸骸果腹。

很多动物利用其他动物觅食。非洲有的示蜜鸟,真的能带领其他动物觅食。顾名思义,示蜜鸟最爱吃蜂蜜,也爱吃蜜蜂的成虫、幼虫及蜜蜡。

示蜜鸟虽然不能独力捣蜂窝,却能够引来其他动物协助:示蜜鸟发现蜂窝后,便在林间来回飞翔,发出一种特别的叫声。蜜獾听到叫声,便追到蜂窝去,用强肢利爪破开蜂窝,吃里面的蜂蜜和蜜蜂,示蜜鸟就吃剩下来的。很久以前,人类就已经懂得跟随示蜜鸟觅蜂蜜,而示蜜鸟也学会与人类合作觅食。示蜜鸟还有一点要倚靠其他鸟类,那就是在它们的巢里产卵。

自然界有许多奇妙的事物,其中有所谓“共生现象”,即不同种动物相依生存。共生关系可以分为许多种,有一种称为共栖关系,即一方获益,另一方则获益甚少或全无得益,但也不致受损害。以勒与鲨的关系为例,勒身长而且多有条纹,头上长有吸盘,可黏附在鲨(间或是另一种鱼或鲸)身上。鲨捕获猎物时,勒便暂时脱离鲨身,去吃散落的猎物残屑。

另一种共生关系称为“寄生现象”,即只单方面受惠:扁虫与绦虫便是常见的寄生虫,在寄主身上摄取养分为生。

第三种关系称为“互惠共生现象”,双方能互惠共存。它们的关系可能不大密切,可以各自独立生存。例如在非洲草原上一同吃草的斑马与牛羚,两者都可各自生存,不过结伴之后,因为双方各有特别灵敏的官能(斑马视力较佳,牛羚听觉与嗅觉较佳),所以察觉天敌的能力便大为提高。

有些共栖动物相依为命,没有对方便不能生存下去。但是共栖关系多半没那么极端,通常既可互惠共存,也可各自生活。

南极冰湖的生命

英国、美国和俄罗斯等国正对南极洲最大的冰下湖泊——“东湖”进行联合探测。科学家计划用两年时间凿透“东湖”表面原达4000米的冰层,以研究冰封数百万年的湖水中是否有不为人知的生命形式存在。

目前,考察小组在覆盖“东湖”表面的巨大冰层上进行了几十米的试钻探,结果发现了一些未曾见过的微生物。科学家们指出,“东湖”湖底是地球上最为封闭的水生环境,形成时间至少在200万年之前,其中可能存在的原始生命形式与地球上其他生命的演化是完全割裂的,这将为研究地球生命的起源提供新线索。

另外,如果能够在“东湖”中找到生物,就证明了生命可能在完全封闭的环境中历经数百万年而不灭,这也将成为科学家们判断木卫二等其他星球的冰层下是否可能有生命存在的重要依据。

“巨人岛”的奥秘

在浩瀚无垠的加勒比海上,有个名叫“马提尼克岛”的神奇小岛。由于生活在该岛上的成年人甚至老年人的身体能长高,因而此岛被称为“巨人岛”。

在1948年起10年左右的时间内,一种令人们百思不得其解的奇异现象在这个小岛上发生了:凡是居住在岛上的成年男女都长高了几厘米,成年男子平均身高达1.90米,成年女子平均身高也超过1.74米。

不仅岛上的土著居民,而且成年的外地人到该岛来住上一段时间后也会很快长高,例如64岁的法国科学家格莱华博士和他57岁的助手里连博士,在该岛上仅仅生活两年,2人就分别增高了8厘米和7厘米。

其实岛上的动物、植物和昆虫长得更快。岛上的苍蝇、蚂蚁、蜥蜴、蛇和甲虫,从1948年起的10年左右时间里都比通常增长了约8倍。

到底是什么神秘的力量促使该岛上的成年人、动物、植物和昆虫躯体生长速度这么快?这种神秘的力量又是源自何种物质呢?

许多科学家为了揭开此谜远涉重洋,来到该岛长期进行探测和考察,提出了多种假说和猜测,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解释。

有些人认为,可能有一只飞碟或其他天外来客于1948年在该岛的比利山区坠落,这个埋藏在该岛比利山区地下的飞碟或其他天外来客的残骸发出了一种性质不明的辐射光,能使该岛生物迅速增长。

还有一些科学家认为,该岛蕴藏着某种放射性矿藏,它能使生物体机能发生变异,因而“催高”了身体。“巨人岛”的秘密究竟如何,至今仍是一个谜,有待科学家们去进一步研究。

长颈鹿的脖子

动物园里的长颈鹿,是人们喜爱观赏的一种动物。很多人大概都想问这样的问题:长颈鹿的脖子为什么会那么长?

在动物界里,长颈鹿的个头要算其中的佼佼者,雌鹿身高一般在4.3米,雄鹿一般身高4.6~5.5米,最高可达6米。这当然要得益于它那长长的脖子了,其脖子几乎占了整个身高的一半以上。其实它那长脖子的构造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只有7块颈椎骨,与老鼠、鼹鼠这样的小动物没有什么区别。哺乳动物大部分都是7块颈椎骨,这是它们的共同特征。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它那脖子变长的呢?

伟大的生物学家达尔文认为,古代的长颈鹿中有长脖子和短脖子两种,都以草为食,也吃树上的叶子。后来由于气候干燥,地面上的青草都枯死了,低矮的灌木也都旱死了,这样一来,它们也就只能以树叶为食了。脖子长的,因为取食容易而幸存下来;而那些脖子短的,因为吃不到高处的树叶便灭绝了。

法国生物学家拉马克用“用进废退”和“获得性状遗传”的理论来解释长颈鹿的长脖子问题。他认为,长颈鹿的祖先生活的地区,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化而成为干旱地带,可供生存的牧草变得极为稀少了。开始长颈鹿的脖子都比较短,为了生存,必须取高树上的叶子来充饥。为达到这个目的,它们就努力伸长脖子。因为经常使用的器官越用越发达,而“获得性状遗传”又是可以遗传的,就这样一代又一代延续变化下去,千载万代之后,它们的脖子就逐渐变长了,最后变成了今天的样子。

对以上观点,有些学者提出了质疑。德国的魏斯曼等人认为,生物遗传的实质是不变的,特别是不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即个体变异、获得性状都不遗传。还有的学者认为,达尔文所提出的通过生存竞争进行自然选择,只在发生了突然变异的个体间起作用,对因环境差异而引起的细微个体变异则毫无作用。

对此日本学者木村又提出了“中性突变”理论。他认为,长颈鹿的脖子是在分子水平上进化的结果。也就是说,在长颈鹿群体内的随机交配中,遗传基因发生随机自由组合,使那些表现为“长颈性”变异的基因突变变得固定并逐步积累,而那些不表现“长颈性”变异的基因突变逐步消失。

我国学者安名勋又提出了“有利突变”理论。他认为,“有利突变”是通过自然选择,从而促进了物种的变化。

看来,到底怎样来解释长颈鹿的长脖子问题,一时间还无法做出定论。

伤脑筋的棱皮龟

棱皮龟是目前世界上存活的最大爬行动物,也是人们了解甚少且最富有神秘色彩的龟类。它体呈锥形,没有硬壳包裹身体,只有南瓜子形的背甲,坚韧的背甲软骨上有5~7个脊骨。最大的棱皮龟体重达700千克以上。两个粗大的前肢如同船桨,使它能远涉重洋,并能蹒跚地爬上海滨沙滩排卵繁殖后代。

大多数海龟栖息在热带海洋和海岸区,而棱皮龟却能漫游到寒冷的阿拉斯加和大不列颠群岛等海域,由于它多数时间深居大洋,人们对它的了解就很肤浅。它是爬行动物中水性最好的,每小时可游14千米以上。人们很想知道,棱皮龟身体如此巨大,又这样高速游动,是否只靠进食含水分97%的水母来摄取能量以维持生命的。因为剖开它的胃,除发现一团胶状物外,没有任何其他东西。这就是棱皮龟留给人类的一个谜。棱皮龟的骨骼与海豚和鲸等海洋哺乳动物相似,而不像爬行类动物,其特殊的进化过程令人迷惑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