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道法自然:老子对人生的8种帮助
1290700000005

第5章 【去欲忘我】内省自胜的智者心态

在老子眼里,欲望与节制是相对的。老子说:“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即善于做生意的商人,总是隐藏其宝货,不令人轻易见之;而君子之人,品德高尚,但容貌却显得愚笨。小人们总是将欲望或精力不加节制地滥用,这是毫无益处的。因此,圣人治国,只求安饱,而不求声色之娱。所以采取前者而舍弃后者。这说明节制欲望的重要。人类的欲望,如声色犬马、饮食钱财等,本为厚生养生之具,但不加节制,任情而为,则有害健康。

自我感觉不要太好

原典: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解读:

江海之所以能成为百川之王,是因为江海能处在百川之下,故能成为百川之王。

正如牛顿所说,我之所以看得远,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老子此番话可谓如出一辙。越是伟大的人就越觉得自己渺小。这不是妄自菲薄,这是一种积极的悟“道”修身的心态。

正如《庄子·秋水》里沁海神所说的:“井里的鱼不可以和它谈及大海的事,因为它被其活动的区域所限制;夏天的虫子不可以与它谈及冰冻的事,因为它受到时间的限制;孤陋寡闻之士不可以和他谈及大道,因为他被其所受的教育束缚。现在你摆脱了河道的限制,看见了大海,知道了自己的鄙陋,可以和你谈谈大道了。天下的水,没有比大海更大的。所有的河流都归向大海,没有停止的时候,但大海并不因此而盈满;海水从尾闾排泄出去,没有停止的时候,但海水却并不因此而减少;无论春天还是秋天,大海都是一样;无论水灾还是旱灾,大海都不受影响。大海超过江河的水量,简直无法用数量来计算。但是,我并没有以此而自满。自以为从天地的赐予中获得了形体,从阴阳那里禀受了生气,我在天地之间,就好比小石头小树木在大山上一般,只存有自以为小的念头,又怎么会自满呢?中国在四海之中,不就像小米粒在大仓中一样吗?”

物类的名称有万种之多,人类不过是万物中的一种;人众群聚于九州,粮食所生长的地方,舟车所通行的地方,个人只是人类中的一分子;人类与万物相比,不就像一根毫毛在马身上一样吗?

生活中总有一些人自我感觉特别好,优越感极强,总感到自己比他人强,处处、事事、时时都显示出一付盛气凌人的样子,自以为是,对他人说起话来总有一副老大的味道,不会平等待人……但是几乎每个人都喜欢被他人尊重,因此对这种高傲无理的人会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这种人,一般是处理不好人际关系的。

别忘了,山外青山楼外楼,强中自有强中手。

完全按自己的主意行事,与人相交合则留,不合则去;比自己强的人不接近,比自己差的人不迁就。这样高傲的人生活得一定不会快乐,自己的心灵也很寂寞,也会感到压抑。正确的做法是:比自己强的人,谦虚地和他相处;比自己差的人,也谦虚地和他相处;把功利放在一边,把评价放在一边。何况功利与评价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呢?

因此,谦虚自然地与人相处,别人舒服,自己也舒服。

谦虚不是抬高了别人,也不是踩低了自己。谦虚恰恰是一种能容忍他人的能力,是一种成功者的胸怀。

阳子居往南方的徐州去,恰巧碰到老子向西去秦国的某地方。郊外相逢,阳子居自以为有学问,态度傲慢,老子便深为阳子居惋惜,直率地当面批评阳子居:“以前我还认为你是个可以成大器的人,现在看来不可教诲啦。”

高傲的阳子居听了老子的话心里很不舒服,后悔自己当时为什么那样。

回到同住旅店后,阳子居觉得自己应当做得自然一些,起码要敬重长者,敬重有道德学问的老先生,便主动给老子拿梳洗工具,脱下鞋子放在门外,然后膝行到老子面前,谦虚地说:

“学生刚才想请教老师,老师要行路没有空闲,因此不便说话。现在老师有空了,请您指教我的过失。”

老子说:“想想看,你态度那么傲慢,表情那样庄严,一举一动又如此矜持造作,眼睛里什么都没有,这样,将来谁和你相处呢?人,没有他人围绕着你,行吗?应该懂得:最洁白的东西好像总有些污秽的感觉,德行最高尚的人总认为自己远不十全十美,学问虽深切地了解了,在许多方面也是不行的。知道自己不行,你才知道自己真正行的地方;眼睛里只看到自己行,实际上,你哪个地方都不明白。”

阳子居先是吃惊,渐渐地脸上浮现惭愧的神色,谦虚地说:“老师的教导使我明白了道理。”

开始,阳子居在去徐州的路上,旅舍客人恭敬地迎送他。他住店时,老板为他摆座位、送手巾,大家也给他让座。虽然恭敬,但彼此都不舒服。接受老子教诲后,阳子居态度平和,为人谦逊,归途住店,客人都随意地和他交谈,他也感到和大家相处很亲切。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这句俗语其实很好理解。人外面自然应该有人,除非这世界上只有一个人。天外面应该还有天,除非天只有你看见的那一片。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哲言告诉我们,当我们自己在某方面很出色、很优秀的时候,不要骄傲、不要自满。因为这个世界很大,人非常多,一定会有人比我们在这方面更出色、更优秀。

对一个人来说,无论做什么,要想做得顺利、做得好,自信是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但是要小心,千万不要让自信发酵成了自大!

时时提醒自己做个正直的人

原典: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径。

解读:

明白了事理之后,行走在人间,最怕的是误入邪道。人间正道既宽阔又平坦,可是世人却偏偏爱走歪门邪道。

老子是个智者,更是个正直的人,他时时警惕,生怕自己误入歧途,做出有愧于心的事来。老子思想深不可测,老子的为人更是流芳百世,当为后人之楷模。

有鉴于此,我们要想成就自己,就需要拥有正直的心和博大的胸怀。当你以良好的道德和精神去做事待人时,当你以宽阔的胸襟去包容万事万物时,成功一定会向你走来!这应该就是老子所想表达的。

《易经》中有一个著名的故事,说明假如你不中不正,占卜有好结果也没有用。一位王母与奸夫一起,为了窃国陷害天子,结果事情败露。她去占卜,得了一卦,卦师告诉她:可以走,还是吉。但王母自己都知道死期已到,不会走得了的。她说:像我这样不忠不贞的人,做了这样不中不正的事,即使得了好卦,有了指点,也不会逃脱得了。此事不可占也!

轻视道德的威力,纵容自己为所欲为的人,都难逃正义的审判,因此,君子应当效法大地,以宽厚的德行,负载万物。做人首先要宽厚为怀,这是基础。

《易经》中说:“直、方、大,不习无不利。”

这里强调了厚德的基本原则是,直率、方正、宽大;正直,端正,广大。直,是公正无私的正直;方,是处世果断有方的才干;大,是宽大为怀的气量。这是每一个人处世所必须具备的人格魅力。

有一位将军在一次军官会议上说:

在很短的期间内,你们之中的每一个人都将控制另外某些人的生命。你们将领导一些忠于国家但未经训练的公民,他们将接受你们的指挥与领导。你们所说的话就是他们的法律。你们随口说出的每一句话都被他们铭记在心。你们的态度将被模仿。你们的服装、你们的举止、你们的言谈、你们的指挥态度,都将被模仿。

当你们加入自己的部队时,你们将发现,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对你们并无所求,只希望你们能表现出一些才能,获得他们的尊敬、效忠与服从。他们已准备妥当,急于追随你们,只要你们能使他们相信你们具有这些才能。当他们认为你们并未拥有这些才能时,你们最好自己挥手道别吧,你们在那个部队中已经没有任何用处了。

几天之后,你们之中的大多数人都将接受委任,出任军官。你们一定要善待他人,而且要多多善待属下,而不是去巴结上司。

我们在读这段演讲时,也许不以为然,因为这是一位早已过时的不知名的将军的演讲,是与现代社会有着很大距离的文化背景和时代背景下的即兴表述。

可是我们要知道,一个正直、有才干、有胸怀的人,实际上就已具备了指挥将士们冲锋陷阵的大将的处世风度。这种风度正是“直、方、大”综合品质的凝结和发散。有了这种处世风度,不需要你亲自上前线,仗一定能打赢,这就是“不习,无不利”的秘诀。

按照《易经》的说法,直即正,方指义。如果一个人能够以敬畏和谨慎的态度,使内心正直,又能以正义的准则作为自己外在的行为规范,他的德行就不会孤立。如果不孤立,得到大家的拥护,离成功还会远吗?

“德”是修身养性的甘霖

原典:

道生之,德蓄之。

解读:

道生万物,而德是蓄养万物、修养身心最醇美的甘露。

一个人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如果这辈子不想以一具行尸走肉的状态立于世上,就必须时刻与“德”为伴,让“德”滋养你一生。

让“德”滋养你一生,很简单,通俗地讲,就是一辈子做个好人,一辈子与人为善。这话说时容易,可是要真正实践它并不容易。“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简单的话语道出了最深层次的哲理。

修身本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说你做了一些惊天动地的好事就算修成正果了。再说,做惊天动地的好事也确实需要环境和际遇,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出的。可人性本善,只要我们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修养,每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小善举并不难。

他的父亲是位大庄园主。

7岁之前,他过着钟鸣鼎食的生活。20世纪60年代,他所生活的那个岛国突然掀起一场革命,他失去了一切。

当家人带着他在美国迈阿密登陆时,全家所有的家当,是他父亲口袋里的一沓已被宣布废止流通的纸币。

为了能在异国他乡生存下来,从15岁起,他就跟随父亲打工。每次出门前,父亲就这样告诉他:只要有人答应教你英语,并给一顿饭吃,你就留在那儿给人家干活。

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海边小饭馆里做服务生。由于他勤快、好学,很快便得到老板的赏识。为了能让他学好英语,好心的老板甚至把他带到家里,让他和他的孩子们一起玩耍。

一天,老板告诉他,给饭店供货的食品公司招收营销人员,假若他乐意的话,自己愿意帮助引荐。于是,他获得第二份工作,在一家食品公司做推销员兼货车司机。

临去上班时,父亲告诉他:“我们祖上有一条训诫,叫‘日行一善’。在家乡时,祖辈们之所以成就了那么大事业,都得益于这四个字。现在你到外面去闯荡了,最好能记得。”

也许就是因为这四个字吧,当他开着货车把燕麦片送到大街小巷的饭店时,他总是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善事,比如帮店主把一封信带到另一个城市;让放学的孩子顺便搭一下他的车。就这样,他乐呵呵地干了四年。

第五年,他接到总部的一份通知,要他去墨西哥,统管拉丁美洲的营销业务,理由是这样的:该职员在过去的四年中,个人的推销量占佛罗里达州总销售量的40%,应予以重用。

后来的事,似乎有点顺理成章了。他打开拉丁美洲的市场后,又被派到加拿大和亚太地区;1999年,被调回了美国总部,任首席执行官。

就在他被美国猎头公司列入可口可乐、高露洁等世界性大公司首席执行官的候选人时,美国总统布什在竞选连任成功后宣布,提名卡罗斯·古铁雷斯出任下一届政府的商务部部长。这正是他的名字。

后来,卡罗斯·古铁雷斯这个名字蜚声世界,然而,世人很少知道古铁雷斯成功背后的故事。《华盛顿邮报》(Washington post)的一位记者去采访古铁雷斯,就个人命运让他谈谈看法。古铁雷斯说了这么一句话:“一个人的命运,并不一定只取决于某一次大行动;我认为更多的时候,取决于他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小善举。”

之后,《华盛顿邮报》以“凡真心助人者,最后没有帮不到自己的”为题刊发了一篇报道,在这篇报道中,记者说,古铁雷斯发现了改变自己命运的简单武器,那就是“日行一善”。

就是这么简单,日行一善,不论大小,积少成多,积小成大,最终会改变你的命运。

智者都明白成人达己的道理

原典: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解读:

圣人做任何事时,先考虑公众利益,后考虑自己的好处,反而常被推为领袖。常把自己生死置之于度外,因此圣人反而受到大众的保护。这不就是因为不自私而得到的好处吗?当然他做事会得到成功。

老子“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的论述,堪称人生智慧的经典。老子这句话所说的人生智慧就是:人们如果以无私的心去帮助别人,最终受益的将会是自己。

或许很多人都无法理解这一智慧的现实意义与真实性,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生智慧却一直在影响着我们,只是它只存在于少数能够看到这点的人身上而已。

美国南部的一个州,每年都举办南瓜品种大赛。有一个农夫的成绩相当优异,经常是首奖及优等奖的得主。他在得奖之后,毫不吝惜地将得奖的种子分送给街坊邻居。

有一位邻居就很诧异地问他:“你的奖项得来不易,每季都看你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做品种改良,为什么还这么慷慨地将种子送给我们呢?难道你不怕我们的南瓜品种因而超越你的吗?”

这位农夫回答:“我将种子分送给大家,帮助大家,其实也就是帮助我自己!”

原来,在这位农夫居住的地方,家家户户的田地都毗邻相连。如果农夫将得奖的种子分送给邻居,邻居们就能改良他们南瓜的品种,可以避免蜜蜂在传递花粉的过程中将邻近较差的品种花粉传播到自己的瓜田,这样这位农夫才能够专心致力于品种的改良。相反的,若农夫将得奖的种子私藏,则邻居们在南瓜品种的改良方面势必无法跟上,蜜蜂就容易将那些较差的品种花粉传授给自己的南瓜,这样他必须在防范外来花粉方面大费周折。

由此可见,这位农夫大公无私地奉献,最终受益的还有他自己。

许多人做事情的时候喜欢将事情做绝,这就如同做生意的“一锤子买卖”一样(从不给别人留下任何喘息的机会),这样的人目光短浅,丝毫看不到其中的利害,以至于做人失败,做生意亏本。

做人就应该将目光看得远一些,不把事情做绝,这样也是为自己留条“后路”。

战国时期,齐国的孟尝君广招天下宾客,不管宾客有无才能,他都一律以礼相待,奉为上宾。

有人劝孟尝君不要这样,说:“你志在求取贤人,帮助你建功立业,如今很多无才无德的人混了进来,骗吃骗喝,为何你却视而不见?”孟尝君说:“留下他们,我只不过破费些钱财;可赶走他们,他们就会以我结仇了,谁知道会有什么祸事发生呢?”

孟尝君这样仁义,可有人还是不领情,一个宾客竟勾搭上了他的一个小老婆。这是男人都难以接受的事,但孟尝君知道后却十分平静。他不主张惩治那个宾客,反而为他开脱说:“男人喜爱美色,这是人之常情。要怪,也只能怪我的小妾淫荡无耻了。如果她遵守妇道,这种事就不会发生了。”

孟尝君的手下人又气又怒,坚持要给那个宾客治罪,他们说:“你讲仁义,原谅他人的过错,所以他们才会胆子越来越大。如今这种无耻的事都出来了,再不严办,我们都没脸待下去。你三番两次替坏人说话,到底为了什么呢?”

孟尝君说:“为了我自己啊!树大招风,说不上哪一天我就会大难临头,到了那时,只有我的仁义才会救我。人心都是肉长的,我今天给人留条活路,他日人家才会卖力帮我。这也是我不咄咄逼人的原因。”

一年之后,孟尝君又推荐那个宾客到卫国为官。那个宾客感动万分,日思夜想报答孟尝君的恩情。

后来,齐国和卫国关系恶化,卫国国君想要联合其他诸侯攻打齐国。这时,那个宾客冒死进谏,他对卫国国君说:“我并没有什么才能,多亏孟尝君的推荐,这才被大王器重。大王和齐国交战违背盟约,也不会占什么便宜,不该草率。大王如果坚持攻打齐国,我就死在大王的面前。”

在那位宾客的努力下,齐国避免了战祸,渡过了危机。孟尝君遇到多次挫折,都依赖他的宾客之力一一化解。他关心别人,为他人着想,结果受惠最多的还是他自己。这就是他屹立不倒的根本原因。

许多人求功心切,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损人利己,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快快有成,其实他们大错特错了。成功需要别人相助,灾难更需要他人援手,没有朋友便会死路一条。如果一个人极端自私,人们自会处处和他过不去,拆他的台,这样的人绝不会有大成就的。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们不要总想学会如何去得,还要学会如何去舍,懂得了付出才会懂得取得,有付出才能有回报,没有无回报的付出,同样也没有无付出的回报,付出越大,回报越大。于人于己也是如此,只有为别人着想,别人才会反过来帮助自己。

用平等之心看天下

原典: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解读:

圣人以自然的观念去看待天下一切现象,对待一切人事物,都采取平等之心,也就是没有分别之心。

由于个人差异,每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同样存在着差异,这样的差异就使一些人内心的天平失去了平衡——在自认为毫无利用价值、地位低下的人面前,他们显得高人一头,对于其不屑一顾,甚至对人略带鄙视。

而老子认为,“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他觉得有修养、有成就的人对待一切人事物,都应采取平等之心,不存区别之心。

摆正心中的天平,以公正之心平等待人,是一个人美好的情操和风范。在这一点上,伟人周恩来堪称楷模。

在倡导“求同存异”的万隆会议上,周恩来阐述了新中国外交的一个原则立场:国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他在这次会议上发言说:“我们重视这个问题,因为我们是一个大国……由于历史的传统,大国容易对小国忽视和不尊重,因此我们经常检讨自己。到会的各国代表中如果有任何人觉得中国代表团对任何一国代表不尊重,请指出来,我们愿意接受意见并改正。”

周恩来终身信守了“平等待人”这一诺言。这也是他同外国人士经常谈到的一个主题。特别是对来自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朋友们,他时常虚心地询问他们对我们的工作有什么意见,是否发现我们有大国沙文主义的错误。直到他病重住院期间,他最后几次会见外宾时,仍然不倦地说明中国永远不称霸的方针。

周恩来在国际交往中平等待人的态度受到了国际舆论的普遍称赞。他对小国的尊重和体谅,尤其鲜明地体现了新中国平等对待他国的风格。1954年,许多国家派代表团参加我国建国5周年庆祝活动。在分配接待任务时,剩下欧洲一个小国外长率领的代表团无人负责,周恩来便自告奋勇负责接待。他说,我们是大国,但不能歧视小国。我们应该尊重别国的民族感情。这件事对外事工作者是一次深刻的教育,令人至今难忘。

人人都有面子,人人都要面子。在社会中,人们信奉“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的人生信条,因此在待人处事上,应当抱着尊重任何人的态度,不要因为工作分工不同而轻视他人。

某单位有两个年轻人住单位的集体公寓。两人也许都在恋爱阶段,经常很晚才回宿舍。其中一个后半夜回来了,总是一边敲门一边呵斥值班老人。老人三更半夜爬起来为他服务。一次,老人刚准备开门,门外的年轻人嫌老人动作慢,大声骂道:“我当你睡死了,叫了半天不见动静。”老人家听见了,收起钥匙转身回屋睡觉去了。年轻人叫嚷了半天,老人就是没搭理,只好在外面转到天亮。另一个年轻人就有礼貌多了,每每经过门口,一定向老人打个招呼问声好;无论有多么要紧的事,到了门口都一定下车对老人点点头;晚上回来,无论早晚,总是轻轻地叩门,“大爷大爷”甜甜地叫。值班老人得知他回来时,也总是笑吟吟地快步出来把门打开。

每个人的人格都是平等的,意味着每个人都应该受到同等的尊重。尊重他人意味着尊重他人的人格,是人与人交往的基本要求,是每个人应有的对待他人的态度和方式,而不应因人们之间所存在的先天或后天的差异区别对待,也唯有这样我们才能受到别人的尊敬。

世间存百态,世象有纷繁,每个人在生命舞台上扮演的角色不尽相同。因而,人们的生活态度、生活方式也迥然不同。但不管怎样,面对生活,我们在待人接物方面都应摆正心中的天平。

天道公平,作恶必受惩

原典: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解读:

天道如网,广大无垠。看似疏散,但却没有漏失。

历史的罗网恢弘无边,尽管网眼稀疏,却不会漏掉一个坏人。须知,天道公平,作恶必将受到处罚。

三国时刘备在白帝城临终托孤时,仍不忘谆谆告诫刘禅:“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刘备一世英雄,留下的名言不多,唯有这句话流传千古,而且给后人永久的启示:奉劝人们不要因为某个坏习惯不起眼就不重视,这句话看似比较浅显,但却蕴含着很深的哲理。它告诉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的细节上加强道德修养,以免因小失大。

白居易为官时曾去拜访道林禅师,他看见禅师端坐在鸟窠边,于是说:“禅师住在树上,太危险了!”

禅师回答说:“太守,你的处境才非常危险!”

白居易听了不以为然地说:“本官是当朝重要官员,有什么危险呢?”

禅师说:“薪火相交,纵性不停,怎能说不危险呢?”意思是说官场浮沉,勾心斗角,危险就在眼前。

白居易似乎有些领悟,转个话题又问道:“如何是佛法大意?”

禅师回答道:“诸恶莫做,众善奉行。”

白居易听了,以为禅师会开示自己深奥的道理,没想到只是如此平常的话,便失望地说:

“这是三岁孩儿也知道的道理呀!”

禅师说:“三岁孩儿虽道得,八十老翁却行不得。”

白居易被禅师一语惊醒。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谁都知道这个道理,但能够做到的人却很少。

正如佛语所说:“愚昧之人,其实亦知善业与恶业之分别,但时时以为是小恶,为之无害,却不知时时为之,积久亦成大恶。犹水之一小滴,滴下瓶中,久之,瓶亦因此一滴一滴之水而满。故虽小恶,亦不可为之,为之,则有恶满之日。”

有个非常有名的寓言故事,名叫“象牙筷子”,也非常有意思。商纣王刚登上王位时,请工匠用象牙为他制作筷子,他的叔父箕子十分担忧。因为他认为,一旦使用了稀有昂贵的象牙作筷子,与之相配套的杯盘碗盏就会换成用犀牛角、玉石打磨出的精美器皿。餐具一旦换成了象牙筷子和玉石盘碗,接下来就会千方百计地享用各类山珍海味了。在尽情享受美味佳肴之时,则一定不会再去穿粗布缝制的衣裳,住在低矮潮湿的茅屋下,而必然会换成一套又一套的绫罗绸缎,并且住进高堂广厦之中。

箕子害怕这样下去,必定会带来一个悲惨的结局。所以,他从纣王一开始制作象牙筷子起,就感到莫名的恐惧。事情的发展果然不出箕子所料。仅仅只过了5年光景,纣王就到了穷奢极欲、荒淫无度的地步。他的王宫内,挂满了各种各样的兽肉,多得像一片肉林;厨房内添置了专门用来烤肉的铜烙;后园内酿酒后剩下的酒糟堆积如山,而盛放美酒的酒池竟大得可以划船。纣王的腐败行径苦了老百姓,更将一个国家搞得乌七八糟,最后终于被周武王剿灭而亡。

古人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如果对小的贪欲不能及时自觉并且有效地修正,终将因为无底的私欲酿成灾难,小则身败名裂,大则招致亡国。我们要时常依照好的准则来检点自身的言行和思想,否则等出现不良后果再深深痛悔都已为时太晚!

人之善恶不分轻重:一点善是善,只要做了,就能给人以温暖;一点恶是恶,只要做了,也能给人以损害。所以,生活中的我们须谨言慎行。从一点一滴之间要求自己,做到为善。只有这样,我们才不至于在人生的沟沟坎坎中马失前蹄,断送我们本该美好的前程。

善恶因心起,为小善可以养心,为小恶则可以损心。

被利益蒙住眼睛就只能任人宰割

原典: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解读:

贪图世间难得的奇异珍宝、功名利禄,就很容易使人作出错误危险的判断,从而给自己带来祸害。

作为凡夫俗子,利益当前很少有人能做到脸不改色心不跳,这好像是人的本能使然,似乎也无可厚非。但问题是有多少人能看透利益和诱惑背后的凶险?

作为道家思想的继承人,庄子很会用寓言故事来讲述哲理,在《庄子·列御寇》里他讲了这样一段故事:有一个人去拜会宋王,宋王赐给他车马十乘,他回来后就在庄子面前炫耀。庄子说:“河上有一个穷人家,依靠编织苇席为生。他家的儿子潜入深渊,得到一枚价值千金的宝珠,父亲对儿子说:‘用石头把这宝珠砸了吧!价值千金的宝珠,必定出自深潭中黑龙的下巴下面,你能轻易地获得它,一定是正赶上黑龙睡着了。倘若黑龙醒过来,你还想活着回来吗?’如今宋国的险恶,远不止是深潭;而宋王的凶残,也远不止是黑龙那样。你能从宋王那里获得十乘车马,也一定是遇上宋王睡着了。倘若宋王醒过来,你也就必将粉身碎骨了。”

庄子这个讽刺是多么辛辣!你以为自己得到了很大的利益吗?其实那只不过是睡着了的黑龙给你的一点蝇头小利罢了,一旦它醒过来,你要遭受的就是粉身碎骨的灭顶之灾!

但是对于现代人来说,又有多少人能够拒绝从天而降的名利呢?人们往往只能看到小牛披着锦绣、吃着草料和豆子的风光,但是看不到它被宰杀作为祭品的悲惨。即使是看到了,大多数人也会认为如果自己是那头牛,是完全可以避免这种厄运的。这就是人们由于利益驱动而造成的短视,也是现在弥漫在各色人群中的只注重“短期利益”的行为。

因为只注重“短期利益”,所以最终是不是会遭受被宰杀的命运,对于人们来说好像并不重要,有人说,这是要今朝有酒今朝醉,哪管明朝是与非。好吧,不管明天是继续飞黄腾达,还是跌落泥潭,只要今天有名有利有吃有喝就无所谓。这种想法,会不会太可笑呢?

也许是因为科技的发展,现代人不再像古人那样相信灵魂与轮回,认为只有眼前的享受才是真实的,这样也就缺少了一些道德的束缚,以前常说的“百年大计”会让他们觉得太漫长,不可思议。过去人们常想着“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而现代人想的是“儿孙自有儿孙福”,只要顾好自己就够了。

所以,盲目且短视的行为屡见不鲜,不仅体现在对名利的追求上,还体现在人们对待生存环境上。谁都知道资源是有限的,谁都知道地球的环境在恶化,谁都知道应该珍惜水源,可是乱扔垃圾、浪费资源、吃珍稀野生动物并用它们的毛皮做衣服……这种种行为仍然每天都在频繁地上演。为什么会这样?就是因为知道是一回事,可是那个知道的事太遥远了,是明天的事,明天要发生的事现在看不到,所以可以当做永远不会发生。只要自己今天可以拧开水龙头就有水可以用,哪里又会有多余的心思去考虑后代子孙是不是要生活在一个水比黄金更贵重的环境里呢?

正是由于这种只顾自己不管他人的自私、短视行为,想要人们像庄子一样清醒地意识到突如其来的名利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危险,并且果断地拒绝,那真是太难了。

见到利益就想得到,而且越多越好,这是人们常有的心理。

在春秋末年,晋国有一个当权的贵族叫智伯。他是个名不副实的人,不仅没有智慧,而且蛮横无理、贪得无厌。智伯本来拥有很大一块土地,但还平白无故地向魏宣子索要土地。

魏宣子也是晋国的一个贵族,他很厌恶智伯的贪婪,不想给他土地。魏宣子的一个臣子叫任章,就对他说:“您最好把土地给他。”

魏宣子不解地问:“我凭什么要白白地送土地给他呢?”

任章说:“他无理求地,一定会引起邻国的恐惧,邻国都会讨厌他。他一定会利欲熏心,不知满足,到处索要,这样便会引起整个天下的忧虑。您给了他土地,他就会更加骄横起来,以为别人都怕他,他也就更加轻视对手,而更肆无忌惮地骚扰别人。那么他的邻国就会因为讨厌他而联合起来对付他,那时他的死期也就不远了。”

魏宣子听了若有所悟。任章又接着说:“《周书》上说,‘将要打败他,一定要暂且给他一点帮助;将要夺取他,一定要暂且给他一点甜头’。所以,我说您还不如给他一点土地,让他更骄横起来。再说,您现在不给他土地,他就会把您当做靶子,向您发动进攻。那您还不如让天下人都与他为敌,让他成为众矢之的呢。”

魏宣子立刻改变了主意,割让了一大块土地给智伯。

果然就像任章所分析的那样,尝到甜头的智伯接下来便伸手向赵国要土地。赵国不答应,他就派兵围困晋阳。这时,韩、魏联合,趁机从外面打进去,赵国在里面接应,在里应外合、内外夹攻之下,智伯很快就被消灭了。

在这个故事里,智伯是深为利益所迷惑的人,他贪得无厌,四处勒索,可是他却没有发现,当别人轻而易举就答应他的要求,给予他想要的利益时,距离自己灭亡的日子也就不远了。

这正是被利益蒙住了眼睛的短视行为,在这种短视和贪婪的情形下,悲惨的结局必将会注定发生。所以拒绝骄横、告别野蛮,人才能轻松地生活。

少私寡欲,心无忧

原典:

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解读:

保持纯洁朴实的本性,减少私欲杂念,抛弃圣智礼法的浮文,才能免于忧患。

从老子“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的话里,我们不难发现“少私寡欲”是有利于无忧的。“少私寡欲”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减少自身的私心和欲望。

事实证明,人们的私心和欲望越多,在这些私心和欲望上花费的精力和时间就要相应地增多。凡事都应有一个限度,一旦这样或那样的私心、欲望过多,就会消耗掉我们过多的精力和时间,打破原本正常的生活秩序和心态,许多悲剧的发生也源于此处——

五代时,后唐的皇帝李存勖以救国救民号召百姓,招募将士,先后灭掉了后梁等国,势力达到了顶点。

天下略为安定后,李存勖开始贪图享乐,他对大臣们说:“我军征战多年,今日有成,应该休息罢兵,享受太平生活。”

李存勖从此不理朝政,天天忙着看戏玩乐,一些忠直的大臣也被他疏远了。

皇后刘玉娘特别爱财,她把国库窃为己有,积攒了堆积如山的财宝。她任用自己的亲信做捞钱的肥差,四处暴敛,到处横征,百姓怨声载道。

忠心的大臣把刘玉娘的行为报告给了李存勖,他说:“当天下人的君主,应该关心天下人的生死,这样人们才能爱戴他,国家也会安定。现在皇后只顾自己捞钱,全不管百姓如何生活,这样下去要出大事的,皇上一定要好好管教她。”

李存勖这时也失去了往日的爱民之心,他为皇后辩护说:“筹钱粮,救民于水火,百姓一定会感激皇后的仁德,誓死保卫国家。”

当时连年大旱,那些血战数十年将士的父母妻儿连充饥的草根都挖不到。宰相建议暂时借用皇宫里堆积如山的金银绸缎给将士救死,等国库充足时,再如数归还。

刘玉娘把国库的东西视为自己的财产,她拒不交出赈灾,还生气地说:“你是宰相,救济百姓是你的事,与我有什么关系?”

她只拿出两个银盆,让宰相卖了当军饷。宰相长叹一声,掉头就走,他对自己家人说:“皇上、皇后只为自己享乐积财,这样怎能治理好国家呢?他们太自私了,国家一定会灭亡,我们也另做打算吧。”宰相也不管事了,朝廷陷于瘫痪。

时间不长,大将李嗣源就率兵反叛。李存勖领兵平乱,愤怒的士兵纷纷投向叛军,不愿再为李存勖卖命。

李存勖见事不好,急忙用重赏安稳军心,他对士兵们说:“我带领你们打天下,绝不是为了我自己,是为了你们啊!这次如果平定了叛乱,你们每个人都有重赏,我说到做到,绝不食言!”

士兵们早不相信他了,这时见他还在说谎,不禁更加愤怒。他们发动了兵变,乱箭射死了李存勖。刘玉娘逃进了尼姑庵,也被士兵搜出,把她绞死。

李存勖、刘玉娘平时不知关爱将士百姓,只是自己享受捞钱,结果导致了国家灭亡,他们死不足惜。

一心为私的人是干不成大事的,他可以利用人于一时,一旦被人识破真面目,所有人都会离开他,反对他。为多数人谋取福利,首先要放弃个人的私利,这样才能处事公平,赢得世人的信任。

正所谓,无欲则刚强,无私才博大。有的人把个人的利益、名声、地位、权势看的高于一切,地位略有动摇,利益稍有损失,权势稍有削弱,就看成是大祸临头,结果生活得非常痛苦。只有解脱名利的羁绊和生死的束缚,只有完全从自我占有、自我为中心的心态中超脱出来,这时我们的心灵世界才能像浩瀚的天空,任鸟儿自由飞翔。

人生在世,有成功、有自豪,也有失败和失落,如何面对,不仅反映出一个人的觉悟、境界,同时也是一种现实考验。不论在什么情况下,对个人的名利、进退、荣辱,都要看淡一些、超脱一些,像古人说的那样“去留无意,看庭前花开花落;宠辱不惊,望天上云卷云舒”“无故加之而不怒,猝然临之而不惊”,事业成功了,不沾沾自喜、忘乎所以;个人进步了,不孤芳自赏、洋洋得意。要调整好心态,把握住自己,脚踏实地往前走,始终以高昂的精神状态和一流的工作标准谋事尽责,多做贡献。

贪欲是隐形“杀手”

原典:

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解读:

圣人生存在世间,无生存之虞就已知足,不求多余的感官刺激;因而抛弃外在的追逐,只取内在的满足。

老子针对当时社会中人丧失自我于物欲、迷失本性于世俗的现象,阐述了修身养性的道理。他认为“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圣人对生存的条件并不苛刻,他们没有过多的贪欲,只追逐内心的满足。

像老子这样对人与社会认识透彻的人,对于人生的态度是不会过于激进的。他们知道人事的微妙和社会的错综复杂,如履薄冰是他们真实的感觉,很少有放松的时刻。烦恼都是因事情而起,而好事也绝非那么的单纯。其实,人们眼中的美事儿有许多都是虚幻的,它们能让人逐步堕落,过分的追逐物欲只能给人们带来一时的快乐,而引发的祸患却是长久的。

春秋时期,越国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带领残兵逃到会稽山上,被吴军团团围住。勾践派人向吴王夫差请降,夫差不答应,勾践几乎绝望了。

这个时候,勾践的谋臣文仲、范蠡为他出主意说:“吴国大臣伯嚭十分贪财,他现在正受夫差宠信,如果用重礼向他行贿,他一定会为我们说好话的。”

勾践于是让文仲带上大量金银财宝,又选了八位美女,前去求见伯嚭。

伯嚭偷偷地接见了文仲,他一见重金和美人,心中就高兴起来。文仲对他说:“我奉命来见你,是不想让好事给别人占去啊。财宝和美人都在这里,只要你肯替我家大王美言几句,让吴王退兵,这些就都是你的了。”

伯嚭说:“越国灭亡了,越国的东西都会归吴国所有,这点东西又算得了什么呢?你是骗不了我的。”

文仲早有准备,他马上说:“如果是这样,越国的一切也是都归吴王所有,你是得不到半点好处的。何况只要越国不亡,我们定会时时记得你的恩德,进献永远不会停止。这是天大的好事,聪明人是不会拒绝的。”

伯嚭觉得文仲说得在理,于是收下美人和财宝,答应替越国求情。

伯嚭的一位心腹看出了问题,他对伯嚭说:“越国送钱送人,看是好事,实际上这是陷你于不义啊!他们现在有求于你,才会这样,哪里是他们的真心呢?收下礼物,以后的麻烦就大了。”

伯嚭不听规劝,从此百般在吴王面前说勾践的好话,越国终于保存下来。

勾践在吴国做人质期间,文仲给伯嚭送礼无数,从未间断。伯嚭不停地为勾践进言,帮助他回到了越国。

勾践灭掉吴国后,伯嚭自以为有功,欢天喜地拜见勾践。勾践对他说:“你贪财好色,出卖自己的国家,还有脸见我吗?”

勾践杀了伯嚭,他的家人也一个不留。

伯嚭让主动上门的好事迷住了双眼,不厌其多,结果搭上了自己和全家人的性命,还断送了吴国。他不问青红皂白,见好事就要,这是他贪婪幼稚的表现,注定要有那样的下场。

不要过分去追逐那些“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虚空幻物,各种贪欲就不会成为扼杀我们美好人生的隐形杀手。换句话说,人生少一分贪念,便会多一份快乐、多一份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