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高远的理想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理想是指路明星,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真正的生活。”
理想如同指路明星,为人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人类有了理想,社会才不断进步发展;我们自己有了理想,就能使我们向着既定的目标不断努力,也像光明一样,为行进在人生旅途中的我们刺破了无边的黑暗。
“贫不足羞,可羞是贫而无志。”“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贫困没有什么羞愧的,让人羞愧的是贫穷而没有志向。如果一个人没有志向,那么他将不会做成任何事情,庸庸碌碌,无所建树,是他没有志向让他所遭受的苦难没有任何意义,他只是无边的苦海之中一叶随意西东的浮萍而已,令人可怜可悲。
“百学须先立志”,“志立则有根本”。我国明代著名思想家王阳明说:“学本立于志,志立而学问之功已过半矣。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自古及今,有志而无成者,有之,未有无志而能有成者。”做学问,做任何事情,首要的是立志,志向使我们的人生有了根本。从古到今有很多有志向而没有成就的人,但是没有缺乏志向而能有所建树的人。树立了志向,则学问之功已经过半。而且,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决定了我们度过什么样的人生,也决定了我们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如果志向高远,立志成为圣贤,并且在理想的指引下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广大人民的利益有所贡献,那么这样的人将永远活在人民心中,青史留名,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相反,如果一个人缺乏明确的奋斗目标,浑浑噩噩,那么任何风对他而言都是逆风,因为他不知道自己将驶向何处。而且,如果一个人的理想只是着眼于自我,没有立足于为广大人民群众谋求福祉,那么即使这个人实现了自己的目标,成就也极其有限,因为他的理想决定了他能够取得成就的高度。
所以,在人的一生中,首先是树立高远的理想,“志当存高远”。
奥格·曼狄诺说:“一颗种子可以孕育出一大片森林。”有了高远的理想,就可以长出茂密的森林。
针对树立高远的理想,马克思在他的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曾这样写道:
“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守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人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自己才能达到完美。”
“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著名的学者、伟大的哲人、卓越的诗人,然而他永远不能成为完美的、真正伟大的人物。”
“历史把那些为共同目标工作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称为最伟大的人物;经常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宗教本身也教诲我们,人人敬仰的典范,就曾为人类而牺牲自己——有谁敢否定这类教诲呢?”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所享受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悄然无声地存在下去,但是它会永远发挥作用。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马克思在十七岁时就认为,选择职业时,主要的出发点是人类的幸福和自身的完美,而不是为了自己。如果选择了为人类工作的职业,那么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成为完美的、真正伟大的人物。年纪轻轻,就想着选择为人类工作的职业,我们不禁为他的高远理想所折服。伟哉,马克思!
正是由于怀有这种为了全人类的崇高理想,马克思不断地激励自己,奋发进取,最终成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
所以,高远的理想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能够点燃人生的激情,激发我们的聪明才智,使我们积极向上、奋发进取,并最终有所作为。
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
所以,每个有志青年都应该树立高远的理想。
守望理想,百折不挠
人生重要的在于树立高远的理想,更在于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如果一个人空怀豪情壮志,却不落实到具体行动之中,崇高的理想也只能是一朵美丽的空花,永远也成为不了现实。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实现崇高的理想,要从微小处做起,从现在做起。雄心壮志需要一步步、踏踏实实地去实现。
一般而言,一个人的理想越是高远,实现理想的过程就越漫长,路途也越曲折,会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遇到很多艰难险阻,甚至陷入困境,我们必须对它有个正确的认识。
理想变为现实要经过艰难的历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其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困难和挫折。虽然我们每个人对梦想充满期盼,希望能够早日、顺利实现自己的理想,心想事成,一帆风顺,平步青云,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如果我们空怀满腔热情,却对道路的曲折性缺乏正确的认识,那么一旦遇到挫折,就会很容易失去信心,放弃自己的目标,从而变成行动上的矮子;如果我们能够认识到道路是漫长的,曲折是存在的,但前途是光明的,那么我们就会坚定信心,积极努力,守望自己的理想。
实现理想的过程中遭遇困难和挫折时,我们该怎么办呢?是消极失望、自暴自弃、颓废悲观呢,还是勇敢地面对理想路上的厄运和困境,这是我们实现自己高远理想的关键。
我们又该如何去做?
周恩来说:“逆境是最好的老师。”拜伦也说过:“逆境是达到真理的一条通路和桥梁。”其实,苦难和困境或许会真正成就我们自己,因为它能激发我们的斗志,磨炼我们的意志,增长我们的智慧,从而走出困境,创造人生的辉煌。历史上许多最终能够有所成就、实现自己人生理想的人,如被囚禁在羑里的周文王、被膑了膝盖的孙膑、被放逐的屈原……所谓“艰难困苦,玉汝与成”,正是如此。
所以,当我们面临厄运,处于困境的时候,一定也要守望自己的理想,正确看待挫折,不悲观,不放弃,奋发进取,激发自己人生的潜力,斗志昂扬地克服所遇到的困难,理想之花就会灿然绽放。
取得了突出成就的邓亚萍曾经在总结自己成功的经验时说:“我不比别人聪明,但我能管住自己。我一旦设定了目标,绝不轻易放弃,也许这就是我成功的一个经验吧。”邓亚萍之所以能取得突出的成就,就在于设立了奋斗目标,并且守望自己的理想,决不放弃。
布鲁诺捍卫和发展了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并把它传遍欧洲。他为了坚持自己的观点,毫不动摇,被罗马宗教裁判处以火刑。1600年2月17日凌晨,布鲁诺在熊熊烈火中英勇就义,他为了自己美好的理想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但却赢得了后人永远的怀念。
吟诵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传颂千古名句的范仲淹,守望理想、实现理想的经历值得每个人学习。
范仲淹自小父亲因病逝世,两岁时母亲因贫困无依而改嫁。在母亲的影响下和孔孟儒学思想的教育下,范仲淹“少有大志”,“有志操”,富贵、贫贱、别人的诽谤和赞誉、欢乐及悲伤都不能使他动心,因此被人视为“奇士”。他读书十分刻苦,为了磨砺自己,他经常寄宿在附近山上的寺庙里。在寺庙读书期间,他足不出户,手不释卷,昼夜苦读,给僧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十三岁时,范仲淹来到素负盛名的应天府书院读书。应天府书院聚集了许多德艺双馨的老师和品学兼优的学生,既可以向名师请教,又可以和同学互相探讨,还可以阅览丰富的藏书。书院免费就学,这对于经济拮据的范仲淹来说求之不得。当时,他的生活非常艰苦,每天只煮一盆稠粥,凉了后就用刀划成四块,早晚各就着咸菜食用两块,吃完了就继续读书。然而,他有时候甚至连粥也没有。别人无法忍受这种艰难的生活,他却乐在其中。
范仲淹的这种艰苦的生活,这种勤奋学习的精神,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断粥划齑”的佳话。由此可见他生活的艰辛,读书的专心,理想的远大。
在应天府书院读书几年之后,范仲淹已经对儒家经典的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等书主旨堪称大通;吟诗作文,也“慨然有志于天下”。他曾经说:“士当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隐然已有主宰沉浮的博大胸怀。
除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可以一窥范仲淹的胸襟和志向外,我们还可以从其他诗文中窥出他理想的远大、胸襟的开阔,如他在主持应天书院即南京书院时所写的《南京书院题名记》。在这篇文章中,有“诚以日至,义以日精。聚学为海,则九河我吞,百谷我尊;淬词为峰,则浮云我決,良玉我切”以及“博涉百家九流之说,有忧天下之心”之句,其中蕴涵着豪言壮志和昂扬的斗志,连宋真宗也为之赞叹。
范仲淹就是以这种理想和胸怀、气节、品质为百姓谋求福利,为国家尽忠,终于取得了旷世的卓越成就。北宋王安石称范仲淹:“一世之师,名节无疵;名肃之盛身,危志殖瑶华;赫赫之家,万首俯趋,独绳其私;蹈祸不愫,骇正怡邪。”南宋朱熹赞扬范仲淹:“天地间气,第一流人物。”元代王恽赞扬范仲淹:“堂堂范公,三代之佐。致君泽民,千载一遇。”陈凤梧夸赞范仲淹:“范公千载一人豪,自是先朝第一人。”金朝元遗山称颂范仲淹:“求之千百年间盖不一二见。”……
范仲淹的苦读精神影响至今。毛泽东在长沙师范学校时,在给黎锦锡的信中也“极论天下事”,并以“学范公齑粥自爨”激励自己学习。范仲淹诚为“千载一遇”之人,令无数人折节叹服。
范仲淹实为每个追求梦想的人的典范和楷模,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效仿。
清时金缨说:“志之所趋,无远勿届,穷山复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无坚不入,锐兵精甲不能御也。”一个人志向所指,山川不能阻拦,士卒不能抵御。“有志者事竟成”,只要一个人拥有高远的理想,能够为了自己的理想百折不挠、坚定不移地去做,就一定能获得最后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