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强是人生的脊梁
在非洲大草原的奥兰治河两岸,森林茂密,百草丰茂,有一大片肥壮嫩绿的草原。如此优越的生长环境,真是生长在这儿的羚羊的天堂。然而,一些动物学家在考察这儿生活的动物时,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生活在西岸的羚羊繁殖能力比东岸的强,有着飓风般的奔跑速度,随时警觉四周的变化,显得强健、机敏;而生活在河东岸的羚羊却总是耷拉着脑袋,很悠闲,一副无忧无虑的样子。
河两岸羚羊的食物和生长环境都相同,可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别呢?科学家对此百思不得其解。为了揭开谜底,他们做了一个非常有趣的试验,在河的两岸分别捉了10只羚羊然后送到对岸。过了一段时间后,他们发现,送到东岸的羚羊繁殖到了14只,而送到西岸的羚羊只剩下3只,原来另外7只都被狼吃掉了。
原因大家自然明白了,东岸的羚羊生活在有狼存在的环境里,随时都有可能失去生命,为了生存,就必须使自己强健起来,适应环境,求得生存和发展。
人类社会也是这样,自立自强者昌,自暴自弃者亡。为了生存下去,就必须自强。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人民的传世之宝,一直流淌在中华儿女的血液之中。它支持着中国人奋发自强,在中华民族无数次面临危机的时候,挺起脊梁,抵御外侮,谋求自立,是中华民族屹立在世界东方的一种精神、信念和动力。
自强也是一个人人生的脊梁。“男儿立身须自强”,它使一个人真正站立起来,除自强之外,没有超越于人的方法。自强者无所畏惧,反倒使人畏惧。
“眼前多少难心事,自古男儿当自强。”眼前有诸多艰难险阻,好男儿应该自立自强,去克服一切困难。朗费罗说:“要知道,能在困境中保持自强是多么令人崇敬啊!”能够在困境中保持自强,能够在遭受苦难时保持自强,这种人值得我们去效仿、膜拜。
自强要求自立,不依靠别人,自己的利益自己去争取,承担自己的责任,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从而使自己真正站立起来。
自强还需要自信。自信是指要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力量。它不是自高自大,孤芳自赏,而是建立在充分认识自己的基础之上。自信是一种克服困难的信心,是成功的第一要诀,有信心就会有力量,有力量就一定会克服苦难,面对人生的挫折。
屠格涅夫说:“先相信你自己,然后别人才会相信你。”自信,只有先相信自己,才会使得别人相信你。
华罗庚是国际数学大师,为中国数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被誉为“人民科学家”。然而,他的一些经历却印证了“温室里难开出鲜艳芬芳耐寒傲雪的花儿,人只有经过苦难磨炼才有望获得成功”这个朴素的道理,也说明了人只有先相信自己,才会使得别人相信你。
华罗庚初中毕业后,由于家境不好,因交不起学费而被迫失学。他只好在一所职业学校学习会计,为的是能有一技之长,将来能养家糊口。然而,学习不足一年,他无力负担昂贵的生活费用,被迫中途辍学回家。在家里,他一面帮助父亲料理杂货铺,一面继续顽强地读书自学。然而,不幸降临,他的家乡瘟疫流行,母亲病逝,他自己也得了严重的伤寒症,每天处于昏迷状态。经过近半年的治疗,病虽然痊愈了,但却留下了终身残疾——左腿关节变形,走路时要借助手杖。
当时,他只有19岁,风华正茂的年纪却横遭不测。在那段迷茫、无望得令人窒息的日子里,他并没有向命运低头,也没有放弃,他想起了孙膑,一个双腿残疾后建功立业、著成兵书的人。他想:古人尚且能做到身残志不残,自己只有19岁,更不能自暴自弃,要用健全的头脑,代替不健全的双腿!在贫困和命运面前,年轻的华罗庚发出了这样的誓言,激励自己与命运抗争。白天,他拖着病腿,忍着剧痛,拄着拐杖认真地干活;晚上,他在昏暗的油灯下刻苦自学到深夜……
苦心人,天不负。1930年,华罗庚的论文在上海《科学》杂志上发表了,这篇论文惊动了时任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的熊庆来教授,也从此改变了他的命运。
1932年,22岁的华罗庚应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的邀请,到清华大学工作,担任助理员。在清华园里,他一边工作,一边旁听数学,还用四年时间自学了好几种语言,发表了十多篇论文。25岁时,年轻的他已蜚声国际。
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对自己充满自信的人,能够激发生命的潜力,自强不息,勇于进取,不向命运屈服,能够在挫折和失败中逐渐站立起来。而丧失自信的人,在面对苦难时,往往自暴自弃,怀疑自己的能力,从而放弃了努力和奋斗,被命运打翻在地,成为一个失败者。
自强的实现离不开自勉。自勉,就是自己鼓舞、勉励、激励自己,激发自己的积极性,自强不息,将理想付诸于行动,为了实现人生目标而奋力拼搏、开拓。
岁月如梭,时光如百川归海,每个人的一生都会遭遇一些挫折和困苦,怎么可以因为暂时的伤痛而徘徊不前呢?暂时的挫折并不是注定永远会失败,但如果因为一时的苦难而停止前行,那就永远会失败。
人生的成长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宝剑锋从磨砺出”,气冲斗牛的宝剑也是经过熊熊烈火的炙烤而成;鲤鱼跳龙门,跳过了就变身为龙。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它们要逆流而上,经历重重险阻,奋力跃过龙门时还有风雨,还要承受天火炙烧尾巴的痛苦,最后才能变化成龙;蛹变成美丽的蝴蝶时,也要破茧而出,经历一个痛苦的蜕变过程。
宽恕别人
有一位名厨曾有句名言:在这个世界上,无论你怎样努力,都不可能合乎每个人的胃口。厨艺如此,做人也这样。以自己的角度去看别人,也许很多人都不合自己的胃口;从别人的立场看自己,自己也未必合乎他人的口味。因此,存在的这些差异和不和谐,就有必要通过践行恕道来解决了。
孔子曾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以一生践行。站在自己的立场上,首先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将心比心,用爱自己的情感去爱别人,那么这个世界就会和谐许多。所以,我们应该恪守这条银律。
在我们的人生路上,朋友的无心之失,同事的暗箭难防,一般人的无意冒犯……都会使我们受到一些伤害。面对这些伤害,我们又该如何对待呢?是睚眦必报,“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还是在宽恕别人中获得解脱呢?
人生何其短,需要领略的风景又何其多,如果对别人的伤害耿耿于怀,那么我们自己会活得不开心,活在伤害的阴影之下,是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所以,我们应该怀有一颗宽容的心,真诚大度地宽恕别人,这样就能随时获得释怀,也就能轻松地面对人生,活得安详自如,进而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然而,我们经常说要宽恕别人,对伤害我们的人予以宽恕,其实很大程度上我们对“宽恕”的理解存在偏差,真正了解它的人可说是寥寥无几,我们所认识到的只是表面现象而已。
美国作家保罗·费里尼在《宽恕就是爱》一书里对“宽恕”这一范畴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索,而且提出了富有启迪意义的思考。
他认为,宽恕首先要从自己的内心开始,与别人关系不大。如果你已经宽恕了自己,从心里拔掉了谴责和愧疚那根刺,就很容易宽恕别人。但是,如果你还没有宽恕自己,并没有明白感到愤怒的是我们,感到有罪的是我们,真正需要宽恕的是我们,那么就不可能宽恕别人,即使伤害你的人心怀愧疚,始终尾随在你的后面想求得你的宽恕,但你就是无法原谅他!因为向外寻求宽恕是没有用的,即使你获得了很多人的宽恕。你只有首先宽恕自己,看到自己的纯洁无罪,才能宽恕别人。
其次,宽恕应该是无条件的、全面性的,是一心一意的举动。它引导我们从过去的心态里走出来,进入到现在,使我们接受曾经发生的一切,包括以前对自己和他人的任何批判,从而消除烦恼和痛苦,逐渐对自己和别人开放。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产生亲密的关系。当我宽恕时,我就不会再把它们带到现在和未来的生活里。诚然,宽恕不能改变过去,但它能拓展未来。
再次,宽恕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我们对自己或别人的任何批判,都应该不断地通过宽恕来回应。如果我们知道那些怨恨来自于我们内心的恐惧,只要我们能穿越恐惧并再次学会信任,那些怨恨就很自然地消失了。我不必成为完人才能宽恕,在我的生命里,如果我宽恕后又犯了批判的毛病,就再宽恕一次。
人生的很多负担,有些需要人来承受,而有些需要丢弃。因为在我们的一生中,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珍惜,即使在成堆的粪土中,仍有青草在其中生长,阳光云影在上面徘徊,潺潺流水在它的旁边流过。所以,爱仍在痛苦之下滋长,而爱就是我们所期盼的。我以为如果你因为自己所犯的罪行而受到惩处,我就会觉得好受些,其实我真正渴望的是爱。
生活的每个危机其实都是在祈求治愈。如何超越痛苦获得爱,如何把生活的黑暗面带向光明。我们并不是有意忽略黑暗,也不是忘却光明,而是让这两者并存,让自己与自身的所有矛盾共同相处,这才是真正的治愈之道。
如果我们依然批判自己或他人,我们就用自己的一生来践行恕道。或许我们不可能立刻停止批判,但可以去看看我们是如何因自己的批判而受伤,然后借此接纳自己,把爱带到内心中受伤的地方,让爱来治愈所有的创伤。
保罗·费里尼的观点和想法,与儒家所提倡的“恕”有很多吻合之处。参照他的想法,我们或许可以加深对“恕”的了解。
“推己谓之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我们能真正从自己的内心开始,能够从自己的内心消除那些怨恨,宽恕自己,进而推己及人,那么我们就可以宽恕别人,像爱自己一般去爱别人,从而找回心灵的平安,治愈所有的创伤。如果我们能够一生践行恕道,那么我们的生活中就不会存在恐惧和批判,就会心灵祥和,进而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因为,拒绝原谅只会给我们自己带来更多的伤害。何不卸下受害者的面具,做一个宽恕他人的人呢?
同时,宽恕别人不但会使自己的心灵回归平和,而且会在宽恕别人的同时彰显出自己的博大胸怀、气魄,以及高尚的人格魅力。
波普说:“如果没有宽恕之心,生命会被无休止的仇恨和报复所支配。”范雎因为须贾的诬告差点失去了性命,如果他没有宽恕之心而杀了须贾,那么他将会生活在仇恨之中,心灵难以获得解脱,但他最终以须贾尚有情义而宽恕了他。在宽恕他的同时,范雎并没有将过去的伤害带到现在和未来,而是用爱治愈了自己的创伤,赢得了心灵的平和,彰显了自己人格的伟大。
“紫罗兰把它的香气留在那踩扁了它的脚踝上。这就是宽恕。”自己被踩扁了,紫罗兰并没有怨恨,而是在踩它的脚踝上留下了香气。范雎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明了这一点,他的胸襟和宽容可敬可佩。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一个懂得宽恕之道的人,他的胸襟一定广阔;一个懂得宽恕之道的人,他的德行一定高尚;一个懂得宽恕之道的人,他的心灵一定充满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