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汉王朝
1312100000045

第45章 偷天换日: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

刘次昌乃刘邦嫡传第五代孙,要喊刘彻一声堂叔,十几岁一个半大孩子。刘次昌母亲姓纪,纪太后把自己的娘家侄女儿,嫁给刘次昌做正室王后。表兄妹结婚很正常,不叫乱伦---放到现在大概是了。但是纪太后不大放心,刘次昌后宫毕竟有不少美女,她只想让自己儿子跟侄女儿一个人接触,生了孩子那是她双重的自家人,当然她这是为自己将来考虑。不过她一个人管不住刘次昌,总不能一天到晚都盯着吧。青春期的孩子激素旺盛得很,怎么会甘愿天天守着那么一个老熟脸。纪太后力不从心之下,把自己的大女儿---皇帝的姐妹女儿叫公主,诸侯的叫翁主---就是刘次昌的亲姐姐,从婆家叫回来,住到宫里,专门负责盯着刘次昌,不让他出去打野食。翁主姐姐和王爷弟弟,一个离家没男人,一个在家没女人,不伦之情就这么发生了。这都什么人啊。

不幸的是,这事儿很快传出去了,满城风雨,甚至连远在长安的刘彻都听说了。刘彻头大不已,自己家人这都怎么了,比着乱,这让别人怎么看怎么说,畜牲行径,太丑了,太丢面子了。刘彻想从身边找个人,去齐国做一任丞相,管一管刘次昌,以正视听。

这事儿和主父偃本来扯不上什么关系,没人发来密信揭发,也没人告状---全中国都知道了,何需揭发。但是主父偃当时升职后,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刘次昌做后宫。攀一门贵亲戚,人之常情,尤其主父偃现在有这个地位。不过想一想就知道,纪太后怎么会同意,她也确实回绝了这桩婚事,并且放言全中国,齐国后宫再也不收女人。

主父偃暴怒,不要就不要吧,何必做这么绝,还放言,放给谁听啊。主父偃想报仇,他要把齐国搅个人仰马翻。实际上主父偃也知道,为这么点事去报仇,很没肚量,他更知道自己对手的斤两,那是刘邦的嫡系后代,坐镇一方的诸侯王,见了刘彻喊叔叔的人。但是主父偃内心躁动,心魔一起,五指山也压不住。

我是谁?主父偃!举手覆国啊!就是我!

于是主父偃向刘彻进言,说这个齐国实在不像话,从来都不像话,吕后时期齐国就想造反,七国之乱时期和七国同流合污,现在又传出姐弟乱伦的丑闻,应该好好管管。齐国殷富之地,不能和陛下渐行渐远。

正中刘彻下怀。刘彻说,那就你去吧,做齐国丞相,最合适。如果说因燕国丑闻杀刘定国,有借题发挥的味道,刘彻本来就想把燕国灭掉---他想把所有诸侯灭掉。这一次刘彻不想发挥了,他是真心想让主父偃管一管刘次昌,灭不灭齐国无所谓了,只求刘次昌再也不要搞出什么丑闻,真的是丑不忍睹,老刘家人的脸都被丢光了。

齐国是主父偃家乡,生于斯长于斯,却被逼离家流浪。他恨齐国,恨当年逼他的那些人。项羽说,富贵了就要衣锦还乡,主父偃的衣锦还乡,有些变了味道。

主父偃到齐国都城临淄后,首先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他当年的同学同事,凡是还活着的,都叫来见他。今非昔比,主父偃是齐国丞相,这些人都要跪拜,黑压压跪了一片。

主父偃面色冰冷,一言不发,实际上他内心已经沸腾了,呼吸都变得急促,眼球充血,红得很吓人。

主父偃随身抓出一把钱,扔向人群;抓出一把钱,扔向人群…

当年你们看不起我,打压我,我大半生被迫颠沛流离,我活下来了!今天我回来了,你们都像狗一养趴在地上拜我。地上的钱,都是送给你们的!捡啊!捡啊!

“今天开始,我和诸位绝交,从此以后,再也不要进我主父偃的家门!”

主父偃狂笑而去。

门客们看不下去了。有个人就劝他,说先生你太横暴了。主父偃猛然回首,“我一辈子颠沛流离,连一个安身之处都没有,爹娘不要我,兄弟不要我,同僚也不要我,我苦了太久了!大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我老了,日暮途远,就要倒行逆施!”

类似的话,当年伍子胥说过。为报父兄之仇,伍子胥引吴兵入楚,那是他的祖国。掘楚平王墓,鞭尸三百。伍子胥最后死于吴王夫差之手。

人生在世,要爽一次。生不在帝王家,死即帝王陪,我死之后,哪管他洪水滔天。

然后主父偃就去管刘次昌了。主父偃行事很有酷吏风范,他将齐国后宫的宦官宫女全部审了一遍,凡是和刘次昌乱伦丑闻有关联的,全部杀掉以正风气,并且把审理经过形成卷宗,报给刘次昌。

事实上,刘次昌得知主父偃来的时候,三魂七魄已经丢了一半,他知道燕王刘定国就死在他手上。刘次昌以为主父偃来齐国是逼他来了。主父偃本来就是来者不善,尽管这不是刘彻让他来齐国的初衷。主父偃把卷宗报上去,刘次昌连拿起来看的力气也没了。主父偃时不时会在刘次昌面前提一下燕王刘定国的案子,或明言或暗示,每提一次,刘次昌的生命力就少一格,吓的。燕王比他大两辈儿,比皇帝大一辈儿,一样被主父偃逼死,刘次昌不可能不害怕。他见到主父偃,就像见到死神,穿着黑斗篷,扛着大镰刀,来收割他的生命。

我做了和燕王一样的事…是不是轮到我了…

刘次昌还是个孩子。当年刘彻的大哥刘荣也是个孩子,被吓得自杀了。

刘次昌服毒自尽了。

举国震惊,都在盛传一个说法:主父偃又逼死一个王。

刘彻闻讯震怒交加,这个结果不是他想要的。

刘彻的同父兄弟,赵王刘彭祖非常担心,下一个就轮到他,因为主父偃也在赵国呆过,没受过他任何关照,最后也是被逼走的。于是刘彭祖抢在主父偃回长安复命之前,上书刘彻,说主父偃任职期间大肆收受贿赂,法律所不能容,还提到诸侯和皇帝都是血脉相连,不能让他这么一路逼下去,孰轻孰重,要掂量一下啊。

这正是刘彻所担心的。两个王都死了,这不是推恩,这是真的在要人命,万一诸侯都自以为没了退路,很可能就走上绝路,到那时谁知道会发生什么,七国之乱会不会重现?要打匈奴,无论如何国内不能乱,乱不起。

主父偃留不得了。他这把刀太快了,一举手便是鲜血四溅。甚至刘彻连留主父偃一条活路的选择也没了,谁让主父偃做得这么绝。必须要杀,杀之以谢诸侯,谢诸侯以安天下。

可惜了主父偃一代奇才,刘彻是真的很欣赏他。甚至欣赏他的狂,刘彻从他身上找到自己的一点影子。

刘彻把赵王的举报书交给廷尉署,主父偃被逮捕了,押解到长安。一路之上主父偃什么也没说,他知道他有这么一天。

判决下来了,主父偃大肆收受贿赂,离间皇氏宗亲,灭族。

刘彻招来三公九卿开会,讨论主父偃的问题。没人发言。主父偃太狂了,喜欢他的人不多。公孙弘说了一句话,基本代表了大多数人的意见,也是刘彻不太想说出口的,史书原文,公孙弘说:不诛主父偃,无以谢天下。

主父偃全家被杀了。

主父偃死后,门客一哄而散。只有一个门客,叫孔车,给主父偃收尸并葬了。

刘次昌没有后代,齐国领土并入中央政府。齐国灭。

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我不知道各位读出了什么,我只读出了严重的自我毁灭倾向。司马迁说,主父偃死得很可悲;班固很干脆送了主父偃两个字:活该。

未央宫上,刘彻对着夕阳沉思,忽然喃喃说了一句话:那个孔车,是个厚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