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赢在起点:孩子从优秀到卓越的36种能力
1313300000013

第13章 第8种能力 独立思考(2)

聪明的父母懂得启发孩子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小到生活上的事,大到孩子的发展方向,都给孩子思考的机会,激发孩子的求知欲,使其自发地进行思考,这正是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有效途径。

父母要可以利用和孩子交流的机会,通过讨论话题,激发孩子积极思考的兴趣,给予孩子正确的指导,让孩子自己去感受思考的过程,体验思考的快乐,并获得知识,培养孩子的多角度思考的能力。

培养方法四:教孩子克服思考的习惯模式

有这样一则故事,已经成为心理学家经常举的经典案例:一辆卡车陷在了路旁的沟里,旁观者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解救办法,都集中在卡车或地沟上,但却未能解决问题。后来,一个小孩提了一个培养方法,把轮胎里的气放出来一些!结果,问题全都解决了。

可以说,无论是科学发明还是社会生活,都存在着许许多多这样解决问题的例子,往往答案一经说出,就变得显而易见。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籍华人朱棣文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科学的最高目标是要不断发现新的东西,因此,要想在科学上取得成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会用与别人不同的方式、别人忽略的方式来思考问题。”

对孩子来说,不仅仅是想在学习上,想在任何一个领域、任何一项事业中获得成功,都必须学会用与他人不同的方式来思考问题,学会用他人忽略的方式来思考问题。

科学研究表明,人们之所以不能得出答案,关键在于未能利用自己已经掌握的信息,或者在一开始就利用了错误的信息,或者未能将许多的信息联系起来思考,而且在此基础上陷入“直向南墙不回头”的境地。要走出这种误区,就要克服自己习惯了的思考模式,而要学会正确地思考。

父母要教孩子克服思考的习惯模式,就需要让孩子学会全面考虑事物的优缺点,不要局限于自身的眼光;通过有意识的努力,确保他全面考虑与某项决定有关的所有因素;明确思考的目标、任务和真实目的……

总之,对思考来说,最为有害的习惯模式是在“此路不通”的道上一味重复。因此,要克服这一点,就要让孩子始终保持头脑的开放状态,以接受新的组合,而不是把时间浪费在重复那些不可能成功的企图上。

培养方法五:教孩子开阔思路,尝试新途径

当孩子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父母就要教孩子在惯常的思路之外寻找可能性。当年,爱迪生在寻求电灯灯丝时,曾经试验了几千种材料,包括软木塞、鱼线和柏油,他最后用了一条碳化卡纸才获得成功。

教孩子开阔自己的思路,要让他想象出各种各样的可能性,包括那些原来觉得办不到的或者荒唐可笑的事。允许思路自由驰骋,并先接受它所触及的一切,然后再靠正确的感觉和判断力进行筛选。比如,在思考一件事情时,孩子还没有找到一个满意的选择方案,也许正是因为他不必要地限制了自己。摆6根火柴的问题就是典型的一例:桌上放着6根火柴,要求把它们摆成4个等边三角形。一般来说,孩子会断定,用6 根火柴根本无法摆成两个以上的三角形。但是如果有人告诉他说并非在二维空间解决这个问题时,孩子就会突破限制,就会豁然开朗,答案突然就会变得一目了然:可以搭成一个金字塔形的四面体,它的每一面都是一个等边三角形。

父母也要教孩子尝试新途径。美国著名生理学家诺尔曼·梅尔博士说:“在寻找答案时一个人所选择的方向,取决于他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在一项实验中,梅尔博士交给受试者一个任务,让他们设法把悬挂在天花板止的两根长度不同的绳子的末端系在一起。绳子所在的位置使受试者握住一根绳子的时候,就无法够到另一根绳子。一些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把问题看成是手能延伸的长度不够,于是,他们解决问题的“方向”就是寻找一根棍子来延长手能够及的范围。另一些人把问题看成是绳子长度不够,于是便想方设法将绳子加长一些,但这两条路都没有走通。某些受试者终于想到,可以设法让一根绳子跑到他们的面前来。他们在长绳的末端拴上一件东西,让绳子像钟摆一样摇荡,当绳子向他们荡过来的时候,他们就把绳子抓住,并把它和短绳系在了一起。

从这个实验中,梅尔了解到,善于思考的人如果发现此路不通,不会钻牛角尖。相反,他们会从一个方向跳到另一方向,直到找到一个答案为止。

培养方法六: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独立自主的创造,并运用新方式解决问题,并探索未知活动的思维方式。其中,新颖性、独创性是创造性思维所固有的特点。如果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能力的个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想象。

美国学者戴维斯在第22届国际心理学大会上归纳提出具有高创造性的人的人格特征:“独立性强,敢于冒风险,具有好奇心,有理想抱负,不轻听他人意见,对于复杂奇怪的事物会感受到一种魅力,而且,富有创造性的人一般都具有艺术上的审美感和幽默感……他们的兴趣爱好既广泛又专一。”

要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让思考成为孩子的习惯,让他多多留心身边的一切。这就叫做“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一些自然现象、日常用品等等,都有可能成为富有启发性的原型,为孩子开启创造的源泉,帮孩子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

告诉孩子,如果他有什么有创意的想法就去勇敢地尝试吧!只有敢于尝试,才能有创新的思维,一个人的创新能力是和他敢于尝试的程度成正比的。也只有敢于尝试,用创新的思维把心中的“不可能”才会有今天无数的“可能”!孩子敢于“异想天开”,这些都会有助于他在解决问题时善于从多方面思考,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父母也要注意多鼓励孩子发表自己的意见。一般来说,敢于发表意见的孩子的思维比较活跃,分析问题业比较透彻,所以,要敢于在公共场合畅所欲言,即使是错误的观点也不怕。

培养方法七:丰富孩子的知识和经验

很多时候,孩子不能很好地思考,这并不是因为他不知道思考的方法,而是在逻辑思考或推理的时候,往往因为知识和经验有限而无法得出正确结论。所以,父母要积极丰富孩子的知识和经验,促使他产生广泛的联想,从而拓展思维领域。

一般来说,孩子的知识和经验越丰富,思维也就越活跃,因为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可以让孩子产生广泛的联想,促使思维灵活和敏捷。

俄国著名的化学家门捷列夫,因为制定了元素周期表而对化学研究的发展起到了无法替代的作用,但他本人不仅仅是懂化学,还对物理、气象等科学领域都有广泛涉及,正是这些知识,帮助他制定出了元素周期表。

培养方法八:教给孩子思考的方法

思考方法很重要,父母要教给孩子一些。思考的方法多种多样,但父母要根据孩子处于直观形象阶段的思维水平,教给他一些适合他年龄特征的方法。

1. 归纳法

归纳法是从一系列具体的事实概括出一般原理的方法。归纳法从特殊到一般,优点是能体现众多事物的根本规律,而且能体现事物的共性。比如,小高斯在计算老师出的题1 + 2 + 3 +……+98 + 99 + l00=?时,采用的思考方法就是归纳法,他是这样进行的:共50 项:50×101 = 5050。采用这种归纳法,就很容易解决问题。

父母要告诉孩子,归纳时要抓住事物的关键。例如,从男人、女人、成年人、孩子、白人、黑人中归纳他们都属于人;从汽车、火车、自行车、摩托车、三轮车等归纳出“车”的概念。这些都是用了归纳的方法。

2. 类比法

类比是由一事物的某些特征而联想到另一事物,并进行比较。比如,鸟与飞机,它们都会飞,由三角形到四边形,由直线想到平面等,类比是通向创造发明的一条重要途径。

许多发明和创造都是通过类比而实现的。比如,20世纪60年代才发展起来的仿生学,就是建立在类比推理的基础上。收音机潜水艇的发明,就是从鸟的飞翔、鱼的浮沉,经过类比联想,触类旁通而获得的。孩子如果善于应用类比和归纳,就很可能成为21世纪的发明创造人才。

3. 分类法

分类法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方法。把具有某些相同特征的事物归成一类。这样有助于孩子从整体上掌握某一类事物。分类时,要让孩子明确不同的分类标准,分的类是不同的。如三角形,如果按边是否相等可分为:等边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如果按角的大小可分为: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可见,分类标准是前提。

确定分类的标准后,就开始对事物进行分类。如果把每一类的事物都想全,如把昆虫这一类的事物都想全,如把昆虫按会飞与不会飞来分,那么会飞的昆虫这一类中就包括苍蝇、蝗虫、蜻蜓、蜜蜂、蚂蚁,还有蝉、蚂蚱等。当然,分类中能否想得全面,与孩子的知识水平有关。父母要让孩子在自己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4. 抽象与概括

抽象与概括是对一类事物进行分析,总结出主要特征的一种方法。小学里低中年级的学生进行的抽象和概括一般都是借助于实物和直观形象而进行的。孩子开始学数字时,是在认识具体实物(如苹果、玻璃球、小木棍)数量(一个苹果、两个玻璃球、三根小木棍)的基础上,逐渐抛开实物,抽象出数字“1、2、3、4……”的,同时也弄明白这“1、2、3、4……”是代表事物数量多少的符号。这就是直观的抽象、概括。

到了高年级,孩子的语言水平有了一定发展,能理解文字、符号的意义,这时,孩子就要借助于这些文字、符号,图像,帮助他自己进行抽象概括。通过训练,就可以提高孩子的抽象、概括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