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好父母 教能力
1322100000007

第7章 智慧做事的能力(4)

建议二:找出孩子的兴趣所在

俗话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孩子对某件事产生了兴趣,不用父母的逼迫,他也会积极主动地做这件事,所以父母要找出孩子的兴趣所在,并尊重他的兴趣。

有一位母亲在经济上入不敷出,孩子患有严重的哮喘,可是他却渴望参加学校的篮球队。这位母亲不仅没有因为家庭状况和孩子身体的原因让他放弃打球的念头,而是鼓励他坚持下去,自己还节衣缩食为孩子购置球衣。

这位母亲说:“如果孩子对某项活动真的感兴趣,我会想尽办法,让他如愿以偿。因为只有孩子感兴趣的事,他才会主动地去做,也才有信心把他做好。现在孩子已经上高中了,哮喘病好了,而且成了球队的主力。”

当孩子对某一方面感兴趣,父母要尽量支持孩子的兴趣。因为有时孩子的自觉性是靠兴趣培养出来的,所以父母平时要经常表扬孩子的一点点进步,从而激发他的兴趣。

建议三:给孩子选择权和决定权

现在父母只想着让孩子积极主动地学习,而忽略了给孩子选择的权利,甚至人生道路都已经给孩子铺设好,他只要照着父母的意愿行事就好了。这种现象导致孩子独立意识慢慢变弱,遇到问题和困难,缺乏思考的能力,不会积极主动地想办法,而只会想着向别人求助。

曾有一名大学生写道:“小的时候,我的目标是长大;读小学的时候,父母给我的目标是考初中;上初中的时候,父母给我的目标是考上高中;考上高中了,父母给我的目标是上大学;现在大学毕业了,要找工作了,父母不再给我意见,我却迷茫了……多少年来,我生活在这种被动的生活模式中,从今天开始,我是不是应该积极主动地为自己而活了呢?”

听到这名学生的自白,不禁为他终于有选择的权利而感到欢欣鼓舞。但是,现在不知有多少年轻人依然在被动的道路上迷茫地活着,不知道方向在哪里?而最常问的一句话就是:“告诉我,我该怎么做。”而这些孩子从小到大,都是以父母的目标为自己前进的方向,却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当父母放手的那一刻,孩子却不知道怎么办了。

父母一定要从小给孩子选择的权利,不要怕错,错了可以改正,因为伟人就是在无数的犯错误之后发现真理的,科学家就是在无数错误的实验中发现科学真相的……所以当孩子作出一项合理决定时,父母应该为孩子的勇气感到自豪,要支持他。

建议四:训练孩子积极的讲话方式

语言表明一个人的心态,而态度直接影响人的行为模式。父母应该教孩子摒弃消极的语言模式,用积极的语言表达想法。

13岁的文明因为要随学校篮球队去外地比赛,所以他向老师请假。

老师问他:“你是自愿去的,还是不得不去?”

文明无奈地回答:“老师我是真的没办法不去。”

“不去会有什么后果?”

“校队会把我开除。”

“你不希望有这种结果,是吗?”

“是的,不希望。”

“那你是为了留在校队所以请假了?可是缺了我的课,会有什么结果呢?”

“不知道。”

“仔细想一想,缺课的自然后果是什么?”

“您不会开除我吧?”

“那是人为的结果,如果不能加入篮球队就不能打篮球,那是自然后果。缺课呢?”

“大概是失去学习的机会。”

“不错,你必须二者权衡一下,作个决定。我知道,换了我也会选择篮球队,但请不要说你是被迫这么做的。”

最后,文明还是选择了打篮球,但是这个决定不是被迫的,而是自己主动做出的选择。

老师知道学生会参加比赛,他为什么要故意纠正他的说法,绝不是挑刺,而是要学生明白他的选择绝对不是被谁强迫,而是自己主观意愿选择的,只有自己才能主宰自己的决定。

在生活中,孩子容易出现一些消极语言,而父母要教孩子将这些消极语言转化成积极的方式表达出来,如“我也没办法了”变成“我再试试有没有其他方法”,“我是被迫的”变成“我能做出恰当的选择”,“我不能”变成“我再试试”,“如果”变成“我打算”,“我不得”变成“我愿意”……父母可以通过这种减少孩子消极的语言,来逐渐削弱孩子的消极情绪,让他变得积极起来。

建议五:让孩子减少被动的活动

被动的活动是指看电视和玩电脑游戏,这类活动会减少孩子思考的机会,同时也会缩短孩子集中注意力的时间。

上初中2年级的姚腾飞说:“这段时间我感觉周末很充实,因为家里的电脑坏了。所以,我只能选择学习。以前的周末时间我都用来玩游戏、上网了,玩儿的时候很过瘾,但是玩完了觉得很空虚。希望我们家的电脑就一直坏着吧。”

听听这个孩子的心声,他并非真想玩电脑。其实,每个孩子都不愿意堕落,而有时这个大环境就是这样的,他身不由已,或者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不能自已。

父母往往容易陷入一个误区,当孩子吵闹、无聊时,父母就会给孩子找点事干,让孩子看电视、电影,从中寻找乐趣,而这只会让孩子更加依赖电视来解闷儿。其实孩子正处在对什么事情都感兴趣的年龄,父母应该鼓励孩子充分发挥想象力,寻找有趣的活动。比如,试着读读中华传统经典,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弟子规》《三字经》等,读经典是不会累的,而且这样还能让他有一个积极主动的生活态度。

金玉良言

孩子喜欢依赖于父母,习惯于接受父母的想法,习惯于父母帮忙解决问题。久而久之,孩子会逐渐失去积极主动去动手的能力,孩子在做事情中体会不到成就感,也就没有一个主动的态度。所以,父母要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鼓励孩子不会的自己学,能干的自己干,让他逐渐减少对父母的依赖。

把握机遇:促使孩子早日成功的利器

一个明智的人总是抓住机遇,把它变成美好的未来。

——(英国)托·富勒

好花盛开,就该尽先摘,慎莫带美景难在,否则一瞬间,它就要凋零萎谢,落在尘埃。

——(英国)莎士比亚

有一个孩子,从小他就立志要成为一名斯巴达斗士,于是他进入了斗士学校,每天都刻苦练习击剑。但每次回家,他都垂头丧气。细心的母亲发现了他的情绪,这一天,她叫过自己13岁的儿子,问他:“你为什么总是闷闷不乐?”

儿子沮丧地说:“我的剑太短了。”

“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每次当我挥剑,我都还没刺到对方身上,他的剑已经扎到我了。”

母亲笑了,她拍拍儿子的肩说:“不,儿子,你前进一步,你的剑不就长了吗?”

孩子茅塞顿开,从那以后,他遵循母亲的教诲,每次击剑,都会抢先前进一步占得先机,击败对手。

多年以后,这个孩子成为了一位著名的斯巴达斗士,他作战勇猛,无所畏惧,为众人所称赞和敬仰。而在别人询问他一生中最让他受益匪浅和难忘的人和事是什么时,他总是回答:“是我母亲的一句话,它让我受用终生。”

有人曾这样说:“不要怨天尤人,命运其实就在你手中。”是啊,只有把握机遇,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就像故事中的那个孩子,正是母亲对他的点拨,才让他最终成功。而他也只不过向前迈一步,就拥有了与以往完全不同的世界。

机遇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平等的,不存在厚此薄彼的问题,关键是一个人面对机遇能不能真正把握住。对于能够把握机遇并利用机遇的人来说,机会随时都存在,一切皆有可能;而对于不会好好把握机遇的人来说,就算机会摆在眼前,他也看不见,一任好机会白白流走,而他反而还会抱怨连连。

一个人要抓住机遇,也要认识到机遇对于他的成长、事业以及人生的重要性,要善于观察与分析,积极地追求与争取,避免在机遇来的时候,行动迟缓、疏于决断,从而造成一时甚至一生的遗憾。

因此,父母要教导孩子学会把握机遇,让他为自己未来的成长与成功创造条件,抓住属于自己的机会,并为之努力奋斗。那么,父母应该怎样教孩子把握机遇呢?

培养建议

建议一:父母要了解孩子的个性

孩子天生都有个性,而不同个性的孩子,对未来机遇的把握能力与驾驭能力也是各不相同的。机遇千变万化,抓住也不容易,尽管有些孩子能抓住机遇,但那个机遇也并不一定就符合他的个性发展。

12岁的许林天生好奇心强烈,他十分喜欢科技制作。一天,他在学校里看见了一则招生启事,是说一位国际著名画家要招收少年弟子,仅限15人,这位画家享誉海内外,只要在他手下学习,没有不成功的。于是,许林兴冲冲地赶紧去报了名。

哪知道,许林在学习的过程中渐渐发现,自己根本不是绘画的材料。别的不说,单就让他老老实实地坐在桌子前一笔一笔地画线就让他觉得时间难熬。但是要放弃学习,他又舍不得,因为这是难得的机会。

许林的烦恼被爸爸看在了眼里,爸爸劝他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适合自己的才能让自己成功。”

许林听了爸爸的话,经过几天的思考,决定不再学画,转而专心自己的科技制作。不久,他在市里举行的科技竞赛中拿到了一等奖。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与喜好,尽管有些机会很好,但若是与自己的个性喜好不相符合,也会像故事里的许林那样陷入烦恼。这样一来,就有可能会埋没真正成功的机会。因此,父母只有在对孩子的个性、喜好有大致的了解以后,才能引导他向着适合自己的方向去努力。只有适合孩子自身发展的机遇,才能让他最终取得成功。

父母不要只看到某个机遇很好,而忽略了孩子的个性。若是这个机遇与孩子的个性相悖,那么他就是在浪费宝贵的时间,不仅不会有所收获,反而可能会错过寻找合适机遇的机会。

建议二:鼓励孩子勇敢展示自己

当机会出现的时候,要抓住时机展示自己,因为每一个机会都有可能转瞬即逝。因此,父母要鼓励孩子,在适当的条件下,多给自己一些自信,勇敢地展示自身的才华。就像花朵,若是它一直都不肯将美丽绽放出来,又怎能被世人欣赏并称赞呢?

一位电影导演想要寻找一名13岁的小演员,几经筛选,他最终挑到了一名中国孩子和一名美国孩子。导演问中国孩子:“你都会什么?”中国孩子腼腆地小声回答:“我会的不太多。”导演想了想,转头又问美国孩子:“那你呢?”美国孩子大声地炫耀道:“我会弹吉他,唱歌也不错,还会溜冰、游泳。哦,对了,我还会做木工活儿,我家的小木凳就是我做的。”

最终,导演选择了美国孩子,拍出来的电影很卖座。

一年后,导演无意间看了一场钢琴比赛,他发现那个中国孩子也参加了,而且弹得如此之好,旋律让人陶醉。导演很是愕然,为什么当初他不表现自己呢?

有一些人很推崇“含蓄”的性格,当然在某些时候的确是要求人要含蓄。但是在飞速发展的时代中,要想取得成功,就要求人们不要那么含蓄。在面对机会的时候,必须要能勇敢地说“我可以”,而且,还要大胆地将自己优秀的方面展示出来。否则,就会错失良机。

而在鼓励孩子方面,父母也可以为他创造机会让他尽情表现,使他得到锻炼。在这个过程中,父母也不要吝啬自己的鼓励与赞扬,当孩子通过自我表现得到赞美,体会到被肯定的喜悦的时候,他的自信心便会促使他更加勇敢地表现自己。这样,孩子在遇到合适机会的时候就会“尽情绽放”。

建议三:教孩子学会适当地等待

虽然机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且还飘忽不定,但是它也不是完全无法捉摸和预料的。聪明的人总是在不放弃已经抓住的机遇同时,还注意捕捉可以使自己取得突破或更大成功的时机。当时机尚未成熟的时候,他会积蓄力量或者寻找其他出路,而一旦时机成熟他就会立刻顺应形势或潮流,努力取得成功。

只要有积极的心态,不屈不挠的决心,和坚定不移的信念,适合于自己的机会总会到来。因此,父母要教会孩子学会等待,既不要傻傻地等待,让各种各样的机会溜走;也不要急于求成地见一个追一个,抓住很多但却没有一个能真正做好,这等于一个也没抓到。等待机遇也是一个提高自己、锻造自己、升华自己的过程,它需要人有一个冷静的头脑,同时还要付出更为艰辛的努力,才不至于与机遇擦肩而过。

机遇不是路标,会静静地站在路边等人看见;机遇也不是天上掉馅饼,随便就掉在任何一个人头上。父母要教会孩子蓄积自己的力量,主动追求却也不漫无目的,耐心等待却也不毫无斗志。孩子只有拥有稳重的性格和敏锐的观察力,才能抓住适合自己发展与成功的机遇。

建议四:引导孩子自己创造机遇

父母要让孩子懂得为自己创造机遇。而要创造机遇,就要具备超前意识和远见卓识。因此,父母应该让孩子经常充实自己,而且还要善于观察与发现。

1973年,15岁的格林伍德收到了一份圣诞礼物——一双冰鞋。他高兴地换上冰鞋,跑到自家附近结冰的河面上去溜冰。可是当他开始快速移动的时候,忽然感觉十分冷。于是他用皮帽子把头和腮帮子捂得严严实实,但不一会儿却又觉得非常闷热。

林格伍德就想,应该能做出一种可以捂住耳朵的东西。于是他描述出大概的样子,让母亲帮助他做了一副耳套。当他戴着这样的耳套出门的时候,伙伴们都很羡慕,并向他索要。

林格伍德和母亲一起商量修改,使做出的耳套更加美观实用。之后,他去美国专利局申请了专利,并且在未来的日子里,他不但成为了制作耳套的工厂的总裁,也因为这项专利而成为了千万富翁。

生活中机遇广泛存在,父母应该教育孩子要像林格伍德那样,善于发现机遇,并最终走向成功。另外,对于引导孩子创造机遇,父母也要注意提醒他尽管要对机会的出现保持敏感,但也不能只跟着感觉走,创造机会也是需要合适的条件的。同时,父母还要提醒孩子不能盲目浅见,也不能见利忘义,更不能损人利己。

金玉良言

法国著名的微生物学家巴斯德曾经说过:“机遇只偏爱那些有准备的头脑。”每一个人都渴望成功,而成功又往往需要机遇的垂青。抓住机遇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挑战。父母要教导孩子,让他拿出拼搏与应战的勇气,相信自己,转变观念,端正态度,努力学习,把握机遇,用好机遇,为自己未来的成功而奋斗。

与人合作:让孩子更快地实现目标

不管一个人多么有才能,但是集体常常比他更聪明和更有力。

——(俄罗斯)奥斯特洛夫斯基

人们在一起可以做出单独一个人所不能做出的事业;智慧、双手、力量结合在一起,几乎是万能的。

——(美国)韦伯斯特

从前,有一个农夫,他有8个儿子。他们从小就打打闹闹,这让农夫费了不少心思。日子一天天过去了,农夫越来越老,儿子们也渐渐长大,可是,他们仍然不知道互相谦让,为此,农夫很着急。

一天,农夫去请教一个智者,希望他能帮自己解决问题。于是,智者把他的儿子们召集到一起,取出8双筷子,分别分发给他们每一个人,说:“你们使劲地把筷子折断吧!”孩子们都很不懈,说:“折断这么细的筷子需要使劲吗?”说着,每个人都很轻松地把筷子折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