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名家教子书:母亲的榜样(中国篇)
1322200000007

第7章 老舍之母马氏:做孩子“真正的老师”

有人说,父母在儿童的气质中,奠定了最初几块基石。教育始于母亲的膝下,孩子耳闻一言一行,均影响他性格的形成。可见,父母教育子女,不仅仅需要语言勉励,行动也是至关重要的。为人父母者,应该像老舍的母亲那样,用自己的行动来感染、教育下一代。

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絮青,鸿来、非我等,满族,北京人。1918年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任小学校长和中学教员,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汉语讲师,1926年加入文学研究会,1930任齐鲁大学、山东大学教授。1938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老舍被选为理事兼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日常工作。在创作上,以抗战救国为主题,写了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先后创作了著名长篇小说《骆驼样子》、《四世同堂》等。解放后,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写了《龙须沟》、《茶馆》等30多个剧本,被誉为作家劳动模范,北京市人民政府曾授予老舍“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艰难中供儿子读书

1899年2月,老舍出生在北京西城护国寺附近的一个贫民家里,老舍是个土生土长于北京的苦孩子。对于悲惨的童年生活,老舍在他《昔年》的诗中写道:“我昔生忧患,愁长记忆新:童年习冻饿,壮岁饱酸辛。”正是他童年生活的真实写照。

老舍的父亲舒永寿是个穷苦的旗兵,在八旗中属于正红旗,在皇城充当一名护兵,每月领三两银子。老舍出生的第二天就是农历“立春”,父亲给他取名为“舒庆春”,就是盼望这孩子像春天一样欣欣向荣,能给家里带来幸福。

但是,春天没有盼来,灾难和困苦却接踵而至。1900年8月,老舍一岁半的时候,八国联军攻打北京。老舍的父亲在正阳门与伙伴们一起,挎着生锈的腰刀同实力雄厚的八国联军展开巷战,最后,被敌人的燃烧弹活活烧死了。

八国联军进城后,大肆烧杀掠夺,老舍失去了父亲,连自己也险些丧命。从老舍懂事时起,常听母亲讲这段往事。侵略者凶狠残暴的罪行,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他年轻时就收集了八国联军的侵华史料和义和团起义史料,解放后创作了反映义和团的话剧《神拳》。

老舍的母亲姓马,是正黄旗的满族人,幼年在农村劳动,养成勤劳的习惯,诚实的性格,身体也相当结实。父亲死后,全家的重担就落在她的身上。他们兄弟姊妹五六人,全靠母亲一双手——母亲为富户人家缝补、浆洗、裁剪衣裳。老舍在文章中回忆母亲的手,母亲的手始终是鲜红微肿的。

老舍上面有三个姐姐和一个哥哥,大姐和二姐已经出嫁,家里还有三个孩子。官府发给寡妇的钱每月只有一两五钱银子,远远不够维持一家四口的生活。刚强的母亲咬紧牙关,拼命地给别人做工,挣点钱贴补家用。

老舍的一家,祖祖辈辈全是文盲,他的哥哥姐姐也从没念过书。母亲不忍心让老舍也像祖辈一样,一辈子连字也不识。在老舍7岁那年,要强的母亲省吃俭用,把老舍送进了私塾,而后又上了小学。就这样,老舍成了舒家乃至姥姥家里一个识字的孩子。

幼小的老舍非常懂事,他知道能念书很不容易,所以,读书非常很刻苦。他从像一般八旗子弟一样,爱玩鸟、养鸽子、养鱼、放风筝、斗蝈蝈等,而是钻到书里去,书就是他童年的乐园。幼年的老舍就偏爱文学,能背诵许多古文和诗词,擅长作文和演说,在同学中学习成绩拔尖。

学校里有很多纨绔子弟,看到老舍衣着破烂,就处处为难他,看不起他。老舍没因此而自卑,他像自己的母亲一样,有眼泪往肚里流。老舍从来不在衣着饮食上有什么要求,他坚定地走自己的路,咬着牙发愤读书。

小学毕业后,老舍考入了北京市第三中学,只上了半年,他又偷偷地考了北京师范学校。因为师范学校的一切费用,包括制服、饮食、书籍,都由学校供给,可以减轻母亲的负担。考上师范之后,他才高兴地把消息告诉母亲。

可是入学,要交10元的保证金。这些钱在这个贫穷的家庭里无疑是一笔巨款,母亲犯了半个月的难,终于把这笔“巨款”筹到手,母亲含泪把老舍送出门去。母亲这样不辞劳苦,只为儿子能有出息。

经过5年的刻苦学习,1918年,19岁的老舍以优异的成绩在师范毕业了。这一次,老舍很幸运,他被教育部门派到京城方家胡同小学当校长了。这件事对这个贫穷的家庭来说,无疑是一件天大的喜事。据老舍晚年的回忆,那天“母亲与我都一夜不曾合眼。我只说了句:‘以后,你可以歇歇了。’”母亲的回答是一串串的眼泪。

老舍没有忘记母亲当供自己上学的艰辛日子,没有辜负母亲的辛勤抚育,他为母亲那样受苦受累的人民大众发愤写作。母亲在晚年一定感到欣慰,因为她的辛苦并没有白费,小儿子已担任大学教授了,并创作了大量长短篇小说,成了闻名中外的著名作家。

教子点睛:

母亲的辛劳儿子看在了眼里,正因为上学的机会来之不易,老舍才更加努力用功读书,他的胸中满怀对母亲的感恩和敬意。反观现在的孩子,学习成了他们的一种负担,父母成了逼迫他们上学的“魔鬼”,不但没有感恩的念头,还恨父母不让自己多玩会儿。父母应该适时地让孩子懂得做父母的辛劳,相信孩子一定再也不会认为上学是给别人上的了。

教孩子勤劳自强

老舍的母亲是一个旧中国典型的劳动妇女,勤劳持家,自立自强。她在丧夫之后,竭力撑起了整个家。丈夫死了,鬼子来了,满城是血光火焰。老舍的母亲在刺刀下、饥荒中保护着儿女。

老舍在20世纪30年代写过一篇名叫《月牙儿》的短篇小说,其中有几段描写,可以说是他母亲的写照:

“妈妈整天的给人家洗衣裳。有时月牙儿已经上来,她还在哼哧哼哧地洗。那些臭袜子,硬牛皮似的,都是做买卖的伙计们送来的,妈妈洗完这些牛皮就吃不下饭去。”

……

“妈妈的手起了层鳞,叫她给搓搓背顶解痒痒了。可是我不敢常劳动她,她的手是洗粗了的。她瘦,被臭袜子熏得常不吃饭。”

老舍发现,因为母亲整天给人家洗衣服,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和微肿的。白天,她要洗满满两大绿瓦盆的衣裳;晚上,她和三姐在一盏小油灯下,缝缝补补,每天操劳到半夜,而且终年不得休息。

有一年的春节,还不大懂事的老舍跑来向母亲报告:“妈,开当铺的刘家刚宰了两口肥猪,放债的孙家请了两座供佛的蜜供,像小塔那么高。他们家过年怎么有那么多好吃的东西呢?”母亲忍住悲痛,对小儿子说:“咱们家吃饺子,咱们自己包的饺子最好吃。”

是啊,为了能让孩子们在春节吃上一顿带肉的饺子,母亲在年前就得加紧干活,多挣点钱,这已经很不容易了。母亲告诉孩子,自己家的饺子虽然肉少菜多,但这是靠劳动挣来的,来得正,吃起来也就香。

老舍的母亲是一位勤劳的妇女,她爱干净,桌面上从不留有灰尘,柜门总是擦得清洁明亮。老舍的父亲生前喜欢养花。父亲去世后,母亲就精心浇灌留下的几盆石榴和夹竹桃。她每天都把屋内外收拾得干干净净,桌面不留灰尘,连破柜门上的铜环儿也擦得闪光,仿佛在说:别看咱们穷,可是活得硬朗。

母亲常常叫年幼的老舍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母亲要浇花了,他就去取水;母亲扫完地了,他就去撮土。小时候,当母亲和三姐做活的时候,老舍帮着打下手:递烙铁,看火,送热水和凉水,他为能减轻母亲的一分劳累而高兴。

慢慢地,就养成了他爱清洁、爱整齐的好习惯。乃至成名以后的老舍仍然保持着自己收拾屋子、像母亲那样把茶壶、茶碗收拾得干干净净,他还经常自己取水浇花。老舍爱花,爱清洁,爱整齐,这些习惯都是受着母亲的影响。母亲这种勤劳、要强、办事认真的美德从小影响着老舍。

老舍一生也在辛勤为人民写作,建国后17年间,他发表、出版的戏剧、曲艺、论文等作品,总数约300万字,每年为人民贡献近20万字的精神食粮,而且他的每篇作品也从不潦草敷衍,总是整齐地书写清楚,规规矩矩、一丝不苟。

教子点滴:

母亲的一言一行都是老舍的榜样,特别是在小的时候,孩子最崇拜和自己朝夕相处的母亲。母亲在他的眼里就是一个无所不能的人,自然,母亲的一言一行也就印在了孩子的脑海,孩子也会不自觉地模仿母亲的行为。长大后,这些行为就慢慢变成孩子的习惯。所以,作为母亲,究竟给孩子树立了怎样的榜样,就显得尤为重要。

让孩子厚道为人

老舍为人善良、正直,而且做事很有原则,做任何事情心里总会设下一道界线,不会逾越,极有分寸。在他一生中,每当见到别人有困难时,他都会尽一己之力,去帮助别人,留下了许多感人的故事。在这点上,他有一点佛家的慈悲心肠,总是不忍见到人家的痛苦,时常舍己为人。

老舍说:“母亲这点软而硬的个性也传给了我。我对一切人和事,都取和平的态度,把吃亏当作当然的。在做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和基本法则,什么事都可将就,但不能超过自己划好的界限。我怕见生人,怕办杂事,怕出头露面。但是到了非我去不可的时候,我便不敢不去,正像我的母亲。”

老舍有一位姑母,常常在家闹脾气,是家中的阎王。直到老舍上了中学,她才死去,可是老舍没有看见母亲反抗过。“没受过婆婆的气,还不受大姑子的吗?命当如此!”母亲在非解释一下不足以平服别人的时候,才这样说。

老舍感叹:母亲活到老,穷到老,辛苦到老,最会吃亏。给亲友邻居帮忙,都有求必应。但是吵嘴打架,永远没有她。她宁吃亏,不斗气。

当姑母死去的时候,老舍的母亲似乎把一世的委屈都哭了出来,一直哭到坟地。不知道哪里来的一位侄子,声称有继承权,母亲便一声不响,教他搬走那些破桌子烂板凳,而且把姑母养的一只肥母鸡也送给了他。

母亲的影响和朴素的教育,给老舍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老舍在日后谈到他母亲的时候,曾经满怀深情地回忆说:“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百位教师吧,其中有给我很大影响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有一次,老舍在荣宝斋画店买回一幅齐白石画的白玉兰,回家后发现此画原本属于吴祖光,被他妻子新凤霞在穷困之中无奈卖掉。

待吴祖光回京探亲时,老舍把他请到家中,然后将画赠还给他,对他说:“我很对不起你,我没能把你所有的画都买回来。”然后提笔在绫绢上写下:“物归原主矣——老舍”。吴祖光和新凤霞后来常常对人说:“老舍有金子般的心。”

事实证明,老舍的确有一颗金子般的心。他在街上看见算命的盲人走过,便与他们交谈,知道因为现已无人相信算命,所以他们都只有饿着肚子。于是,他立刻建议政府给盲人提供培训,然后把他们分派到文工团去当伴奏员,或者进到盲人工厂去工作。他自己又为盲艺人讲课,还自告奋勇,担任过一位盲艺人的证婚人。

1938年,在武汉成立“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时,没有地方,老舍出面去借;没有钱,老舍出面去募捐;有人被捕,老舍出面作保向国民党政府要人,千方百计进行营救。抗战时老舍组织募捐工作,帮助过一些穷困交加的同行度过困难。他又曾给贫穷的画家送“过年费”,并协助他们组织起来,成立了北京画院,这件事的意义更远远不止于救济。

不仅如此,老舍成名后对青年人尤其关心,总是求访必见,有信必复。一次,外地一位青年作者给老舍寄来习作稿子。他放下手中工作,细心为他阅稿、复信。当知道这位青年眼睛近视后,老舍又亲自为他配了眼镜并买了一个木盒,把眼镜寄给了这位青年。

教子点滴:

随着现代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人心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父母也许害怕自己的孩子由于太厚道会吃亏。殊不知,仁厚之心既是一颗爱人之心,一个心中想别人所想,急别人所急的人,走到哪里都会受到大家的欢迎。所以,心存仁厚的孩子,心中充满了爱,父母又何愁他得不到幸福美满的人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