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好妈妈改变孩子一生(3-6岁孩子家长必读)
1322300000020

第20章 3—6岁,好妈妈要培养孩子的好习惯(1)

15.卫生健康习惯

妈妈都希望孩子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而身体健康往往与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关。孩子吃饭时的营养摄入,体育运动的安排,洗漱等卫生习惯的培养都是妈妈应该重视的。然而,孩子并不是天生就拥有这些良好习惯的,有些孩子偏食,有些孩子不爱运动,有些孩子不好好洗漱……于是,妈妈的问题就来了:怎么样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健康卫生习惯呢?

引导一:让孩子多吃蔬菜,不做“偏食大王”

每个孩子多少都会有挑食的毛病:有的孩子不喜欢吃青菜,而非常爱吃肉食、鱼类,还有孩子酷爱甜点……面对孩子形形色色的偏食现象,很多妈妈并没有重视。其实,妈妈应该从健康的角度考虑,引导孩子多吃蔬菜。因为肉食、鱼类激素太多,会伤害孩子的身体。

经典事例

事例1:

4岁的小云有些偏食,喜欢蛋奶和肉类,就是不爱吃蔬菜。妈妈为此很是头疼,她告诉小云多吃蔬菜身体才会健康,并且规定小云每次吃饭必须把青菜吃掉,可是小云很抵触。

妈妈在看了一档教育节目后受到启发,想出了新的办法。她先是从豆角中挤出豆粒给小云看,然后说:“小云你看这豆粒多漂亮,绿绿的,新鲜极了。”小云把玩着手上的豆粒,点点头。“那待会儿妈妈把它做成菜给你吃好不好?”小云同意了。

于是,妈妈把豆角炒熟,小云好奇的从炒菜中挑出一颗豆粒,尝了一口。“可爱的小豆粒被小云吃掉了。”妈妈在一旁说道。小云开心地笑了起来。

事例2:

5岁的果果不喜欢吃胡萝卜,妈妈想了一个办法,将大胡萝卜切成碎末过油,去掉了它的味道,然后将它混在饺子馅里,做给果果吃。果果没有发现,于是痛快地吃了下去。

事例3:

4岁的小吉不喜欢吃芹菜,无论妈妈怎么劝他,他都不吃。后来妈妈仔细问过他后才知道原来他觉得芹菜吃起来不好嚼,又容易塞牙,所以才讨厌。于是,妈妈每次择芹菜时,都把芹菜丝都去掉,这下小吉就不再抵触吃芹菜了,开开心心地吃了起来。

教育感悟

蔬菜中还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纤维,这是肉食和甜点所无法替代的。幼儿正处于发育的关键时期,只有摄入充足的营养才能保证他的健康成长。而孩子在这个阶段往往会出现偏食的毛病,不喜欢吃这个,不喜欢吃那个,从而导致营养失衡。

几乎每位妈妈都知道要纠正孩子偏食的毛病,有些妈妈会告诉孩子偏食的危害,有些妈妈会盯着孩子把盘子里的菜吃下去,有些妈妈变着花样地给孩子做菜……但是很少有妈妈能让孩子做到不偏食。

其实孩子偏食的原因很多,除了有像喜欢吃甜点这种比较任性的原因外,还有一些客观原因,如:烹调方式导致食物不合口,某次吃得太撑很难受导致对食物本身产生厌恶,妈妈的喂食方式过于强制……妈妈要纠正孩子偏食的毛病,就要找到他偏食的原因,然后再对症下药,解决偏食问题,让孩子成为一个营养均衡的健康宝宝。

妈妈妙招

1.烹制蔬菜时要考虑孩子的口感。

孩子的消化系统没有发育完全,咀嚼时往往不能将食物彻底嚼碎,一些纤维含量大的蔬菜孩子嚼起来会相当吃力。就算孩子本来不讨厌这种蔬菜,可是有了不愉快的进食经验,孩子也会对这种难嚼的蔬菜敬而远之。

对芹菜、白菜、莴笋、蒜苗、雪里蕻等含有长纤维的蔬菜,妈妈在烹制时要尽量切碎,而且烹制时间要长一些,使其烂熟好嚼。当然,妈妈也可以将绿色蔬菜做成易于消化的蔬菜粥,让孩子轻松进食。

2.巧妙瞒过孩子。

有些孩子不喜欢吃青椒和胡萝卜,每次吃饭都会把炒菜中的胡萝卜和青椒挑出来。对此,妈妈可以采用一些办法,让他不知不觉地把这些东西吃下去。比如在包饺子或者包子时将胡萝卜和青椒切碎掺进去。刚开始要少掺一点,慢慢加量,等孩子逐渐习惯了就好了。

妈妈也可以在凉拌菜中加入胡萝卜和青椒。不过需要注意,胡萝卜和青椒都要切碎,均匀地撒在凉菜上,让孩子吃菜时顺便吃下去。

3.激发孩子对蔬菜的感情。

孩子更多是从蔬菜的味道和口感去选择吃或者不吃蔬菜的。妈妈不妨带孩子去看看尚未采摘的蔬菜,让孩子感受下绿色蔬菜的生命力,也可以让孩子自己尝试一下采摘蔬菜,让孩子从另一个角度了解饭桌上的蔬菜,增强孩子对蔬菜的感情。

妈妈也可以巧妙地搭配蔬菜,做出色彩鲜丽的菜肴,让孩子先从颜色上喜欢上蔬菜。

4.善于利用榜样作用。

孩子喜欢模仿,妈妈可以用榜样来诱导孩子吃蔬菜。卡通故事中的人物、爸爸妈妈、孩子的小伙伴都可以成为他的榜样。

妈妈可以用孩子喜欢的卡通人物编一个喜欢吃蔬菜的故事,鼓励孩子模仿;妈妈自己也要带头吃蔬菜,赞美蔬菜好吃,从而带动孩子吃蔬菜;妈妈也可以邀请喜欢吃蔬菜的小朋友来家里吃饭,以同伴为榜样激励孩子吃蔬菜。

引导二:与孩子一起做适宜的体育锻炼

孩子大多好动,看着孩子跑来跑去,很多妈妈不能理解为什么还要让孩子进行体育锻炼。其实,孩子正处于发育期,一般的跑跑跳跳只能锻炼腿部肌肉、骨骼和肺活量,对身体协调性、灵活性、手臂力度的锻炼效果不大。所以孩子的健康成长还要进行有针对性的体育锻炼。

经典事例

事例1:

5岁的小俊很好动,在幼儿园里经常和别的小朋友一起跑跑跳跳地玩。可是小俊的平衡感不太好,妈妈为了训练他,特意在家中制作了简易的平衡木,让小俊做练习。小俊一开始走平衡木总是失败,于是,每次妈妈叫他走平衡木他都很不情愿。

妈妈看到小俊不喜欢锻炼也很着急,后来才发现平衡木对于孩子来说难度太大,于是将平衡木换成了简单的木板桥,让小俊先从木板桥练起。为了增强小俊锻炼的积极性,妈妈决定和他一起比赛。

为了鼓励小俊,妈妈在刚开始练习时常常故意失败,而小俊走得好则会夸奖他。小俊慢慢地有了自信,越走越好,等到他适应了木板桥,妈妈又提高了难度,将木板桥换成了平衡木。有过走木板桥经验的小俊显得很有信心,和妈妈一起积极地投入了练习。

事例2:

4岁的小米身体有些弱,老师建议妈妈带她做一些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妈妈在带小米尝试了一些项目后,最终选择了跳舞和攀爬网格。妈妈选了一套儿童舞蹈,每天早上和小米一起到公园跳舞,等到了晚上,又和小米一起去公园里的健身场地练习攀爬网格,小米在上面爬,妈妈在下面保护小米。这样训练了一段时间,小米的体质不但有了显著的增强,而且身体也变得更灵活了,人也活泼了许多。

教育感悟

孩子身体的成长需要体育锻炼,可是如果妈妈的安排不当,孩子就会对体育锻炼产生排斥心理。如事例1中的小俊,就是因为一开始安排的平衡木练习难度太大,挫伤了小俊练习的积极性。而妈妈及时发现了这一点,降低了难度,这才让小俊顺利地练习了下去。而在小米的故事中,由于妈妈挑选了合适的项目,小米适应得很快,所以效果也比较明显。

所以,妈妈和孩子一起进行体育锻炼,在项目选择和进度安排上一定要多用心思,要选择对孩子有益,孩子也能接受的方式与孩子一起锻炼,这样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

妈妈妙招

1.设计有针对性的运动方案。

孩子体质、性格各不相同,有些孩子喜欢跑跳,有些孩子喜欢攀爬,还有些孩子喜欢平衡木一类的锻炼身体协调性的运动。妈妈在为孩子设计运动方案时要注意均衡性,孩子平时跑跑跳跳多,体育锻炼就要多做些攀爬和平衡类的训练,来弥补孩子自发性运动的不足。

妈妈还要注意孩子的体质,在设计方案时一定要考虑到孩子身体的承受能力,运动量太大会伤害孩子的身体,而太小又起不到锻炼作用。找到合适的运动量的方法是先让孩子进行小运动量的锻炼,然后一点点加大运动量,到孩子略微觉得吃力为宜。运动量根据孩子体质做动态调整,这样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

2.用儿歌引导孩子做运动。

有些孩子平时跑跳、玩闹,活泼得很,可是妈妈一想让他做些体育锻炼,他就相当的不情愿。要解决孩子的这个问题,妈妈需要想办法让他对体育锻炼产生兴趣。

妈妈可以编一些运动的儿歌唱给孩子听。妈妈一边唱着儿歌,一边带孩子一起随儿歌的节奏做运动。让孩子由喜欢儿歌进而喜欢上伴随儿歌的运动。

3.多带孩子去公园的运动场地。

公园里或社区的广场上都会配备相应的健身器材,其中适合小孩子玩的有秋千、跷跷板、滑梯等设施。妈妈可以多带孩子去这些场所做运动,一方面这里有专门的器材,另一方面孩子也会遇到其他的小朋友。小朋友之间的相互比较会增加他运动的积极性,让不爱锻炼的孩子对体育运动变得积极起来。

4.将运动设计成游戏的形式。

能让孩子持之以恒坚持下去的运动还是游戏。妈妈可以根据孩子需要进行的锻炼设计游戏。比如孩子需要锻炼攀爬能力,妈妈可以告诉他这个游戏叫做猴子上树。然后为游戏设计一个背景故事,比如:猴子的村庄受到狼的威胁,因此每次一听到声音就需要猴子爬到高高的树上去侦察敌情。

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激发孩子对运动的兴趣,让孩子喜欢上运动。

引导三:洗手、刷牙、洗澡、排便的卫生习惯

3岁以前的孩子洗手、刷牙、洗澡、排便都是妈妈协助完成的,而随着孩子逐渐长大,妈妈开始指导他自己做这些事情。这时,孩子会出现各种让妈妈头疼的问题:不认真洗手,刷牙只是蹭两下,不喜欢洗澡……一旦孩子形成了不良的生活习惯,那么要想让他改掉相当困难,所以妈妈从一开始就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

经典事例

事例1:

3岁的妮妮不好好洗手,每次洗手时,洗手液被她弄得到处都是,但是手偏偏洗不干净。妈妈反复地教她洗手却不管用,后来妈妈才发现妮妮不是不会洗手,而是太爱玩洗手液了。于是,妈妈将洗手液换成了香皂。妮妮再洗手时就好多了,终于能按照妈妈的要求仔细把手洗干净了。

事例2:

4岁的玲玲特别不喜欢洗澡,每次洗澡都要和妈妈做一番强烈地斗争,在洗澡的过程中也经常闹着:“我不洗了,不洗了!”妈妈对她说:“你不洗澡,身上脏脏的,小朋友们会不和你玩的。”玲玲听了后虽然能配合妈妈洗澡,但是依旧十分不情愿。

一次外婆来到玲玲家里,妈妈刚好需要加班,特别嘱咐外婆:“孩子不爱洗澡,给她洗澡时要耐心哄着。”谁知道外婆给玲玲洗澡时,玲玲除了一开始有些犯怵外,整个过程都十分配合。第二天,又到了洗澡的时间,妈妈要给玲玲洗澡,玲玲叫着:“我不要妈妈洗,我要外婆洗!”妈妈问玲玲:“为什么不要妈妈洗?”玲玲说道:“妈妈洗得疼!”这时妈妈才恍然大悟,终于明白了玲玲不爱洗澡的原因。

教育感悟

孩子逐渐进入了生活自理的阶段,由妈妈喂他吃东西到自己吃东西,妈妈给穿衣服到学会自己穿,洗手、刷牙、洗澡、排便这些事情孩子也开始自己做,这时是培养孩子好的卫生习惯的最佳时机。

健康的身体来自正确的生活习惯。培养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但有利于孩子身体的健康,有效抵抗病菌的侵袭;而且这也能帮助孩子形成一个干净、整洁的形象,增加孩子的自信。

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必须从小做起,妈妈从一开始就教他对的,然后让他形成习惯,这样他长大后就不会因为无法改掉一些对健康有不利影响的坏毛病而苦恼。

妈妈妙招

1.培养孩子认真洗手的习惯。

手会触摸很多东西,会沾染灰尘和细菌。如果孩子不用杀菌的香皂或洗手液仔细清洗,只是沾水把灰尘洗掉,细菌就会留在手上,孩子吃东西时细菌会沾在食物上被带到体内,对孩子的健康构成威胁。因此,饭前、饭后要洗手,如厕之后要洗手,外出回来也要洗手。妈妈不光要让孩子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还要让他学会认真地洗手。

要培养孩子认真洗手的习惯,妈妈一开始教孩子洗手时就要做正确的示范,并且耐心细致地纠正孩子洗手时的坏毛病。比如,孩子只洗手心不洗手背,手缝、指甲附近洗得不干净,等等。这时,妈妈可以帮孩子洗一只手,给孩子做示范,然后让孩子自己洗另外一只手。

2.引导孩子学会正确地刷牙。

健康的生活习惯是早晚各刷一次牙,饭后漱口。刷牙的步骤比洗手复杂,而且要将牙刷干净不但需要耐心也需要技巧,这些都是孩子不懂的,需要妈妈耐心地教导他。妈妈不但要做详细的示范,还要检查孩子刷牙是否刷得到位。例如:牙齿的沟缝是否清理干净,有没有划伤牙龈,等等。

相对于洗手而言,孩子要学会正确地刷牙需要的时间比较长,妈妈要有耐心。刚开始孩子可能只是模仿妈妈将牙刷在牙齿上蹭几下,这时妈妈要反复给孩子示范刷牙的步骤,每一步都要详细地做给他看,让他掌握刷牙的技巧和要领,在不弄伤牙龈的情况下把牙刷干净。

3.让孩子养成按时洗澡的习惯。

有些孩子不喜欢洗澡,提到洗澡就极不高兴,甚至洗澡的过程也像是在打仗,非要折腾一番不可。这时妈妈首先要搞清楚孩子不愿意洗澡的原因:是否是水温不合适?还是自己动作不够轻柔?或者是孩子有什么别的担心?

在耐心和孩子沟通之后,妈妈才能对症下药,从而解决孩子不爱洗澡的问题。如果孩子只是懒得洗澡,那么妈妈就要花点时间来培养他对洗澡的兴趣了。可以在浴缸里放上一些小鸭子之类的玩具,也可以编一些儿歌,一边洗澡一边唱给孩子听。孩子洗澡一定要安排在固定的时间,这样慢慢地,孩子到时间就会想到要洗澡,从而养成定时洗澡的习惯。

4.训练孩子定时排便的习惯。

有些三四岁的孩子还会尿床,但是大部分孩子已经能够控制自己的大小便,也学会了如何上厕所。这时妈妈需要做的是训练孩子定时上厕所,不要由于害羞或其他原因憋着。

妈妈要尽早训练孩子独立排便的习惯,以免孩子到幼儿园后不会排便。早饭后孩子的肠蠕动比较活跃,这时训练孩子排便会相对容易些。妈妈最好每天在固定的时候训练孩子排便,让孩子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

16. 日常生活习惯

3—6岁正好是孩子养成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而妈妈如果能在行、住、坐、卧方面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话,孩子的自理能力、劳动能力、吃苦精神都会提升。孩子更会把这种行为习惯应用在生活、学习、工作、事业中。这样,孩子一生都会受益无穷。

要点一:培养孩子整理物品的好习惯

“整理物品”看似是一个小小的动作,但这个动作里却蕴含着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如果妈妈帮助孩子从小养成整理物品的好习惯,孩子做任何事情都会要求自己善始善终,同时,他也会从整理物品中学会珍惜和珍爱身边的人、事、物。

经典事例

事例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