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挫折教育:孩子成长不可或缺的爱
1322800000013

第13章 父母要有挫折教育的意识(1)

如果父母希望孩子以后的人生少一些悲哀气氛,多一些壮丽色彩的话,那就早一些让孩子懂得挫折是人生正常的“待遇”,这样,当挫折到来时,孩子就会懂得是面对,而不是逃避。进而,孩子获得他应有的坚强和成熟,而且,这一天会很快到来。

父母要树立让孩子接受挫折教育的意识,挫折教育是希望孩子通过体验应对挫折的过程,获得一种战胜困难的勇气和自信。遭受挫折的经历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质,有利于发展孩子的非智力因素,有利于丰富孩子的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在困苦中磨砺孩子的志向

在苦难的磨砺中,孩子的志向更加坚定了,抗挫折能力明显增强了,再遇到更大更多的困难和挫折时,他也会坚强地面对,而不是轻易放弃。

清朝著名理学家张履祥先生曾说:“少年立志要远大,持身要紧严。立志不高,则溺于流俗;持身不严,则入于匪辞。”对孩子来说,志向就是他人生的灯塔,是他人生的旗帜。有了远大的志向,孩子才会有正确的行动方向,才能在学习和生活中有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

孩子的志向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所以,父母要想让孩子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取得更大的成功,就需要让孩子树立远大的志向,并在困苦中磨练孩子的志向,这样,孩子的志向会更加坚定,会更有能力应付一切困难与挫折。

在生活中,很多人之所以不能成功,缺少的不是能力,而是远大志向。所以,要教育孩子,一定要让孩子树立远大的志向。如果孩子没有志向,就会在原地绕圈子。要知道,孩子的人生幸福之旅,是从确立为志向而奋斗的那一天开始的。志向对孩子的一生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品行高洁的仁人志士,他们都能在困苦中积极进取,磨练他们的人生志向,从而取得了人生的成功。

北宋名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就始终坚信,一个人如果不能读书,不能立大志,即使吃饱喝足,生活舒适,也没有多大意义。

范仲淹少时家境贫寒,他上不起学,就一个人跑到一间僧舍去学习。每天晚上,他用糙米煮一锅稀粥,等第二天粥凝成冻后,就用刀划成四份,自己每天早晚各吃两份。没有菜,他就挖来一些野菜,用盐水掩了就饭吃。

有一天,他的一位同学来看他,见范仲淹的生活如此清苦,心中十分不忍。回到家后,这位同学把范仲淹的情况说给父亲听。他父亲立刻派人给范仲淹送来好酒好肉。可是,过了几天,这位同学再次来看他时,却发现他父亲送给范仲淹的酒肉还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范仲淹一点也没吃。范仲淹说:“我并不是不感激令尊的厚意,只是我平时吃稀饭已经成为习惯,并不觉得太苦;现在如果贪图好吃的,将来怎么能再吃苦呢?”

一般来说,一个人经常吃稀粥,好酒好肉显然对他会构成巨大诱惑,但是范仲淹却没有被诱惑,因此他的志向也就没有受到动摇甚至改变。

对孩子来说,一旦他树立了志向,父母就要用一些困苦的环境来磨砺孩子的志向,激励孩子向着自己的志向而努力。这种磨砺不仅仅让孩子明白,在实现志向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克服各种困难和挫折,更重要的是,在苦难的磨砺中,孩子的志向更加坚定了,抗挫折能力明显增强了,再遇到更大更多的困难和挫折时,他也会坚强地面对,而不是轻易放弃。

确立志向以及对志向的认识的明确度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孩子未来发展的道路。船只在一片汪洋的大海里航行,因为它有航向,不必挂念它找不到前途;飞机在万里无垠的空中飞行,因为它有航线,按照航线,它会安全降落。孩子在人生路上前行,因为他有志向,按照志向一路走去,父母也就不必担心孩子会偏离人生的轨迹。

确立志向对孩子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只有当孩子有了明确的志向后,才能知道自己所付出的每一分努力、所达成的每一个小愿望与大志向之间的距离,从而在心里有一个大体的把握,才能更进一步地努力达成更长远、更伟大的目标。

老一辈革命家谢觉哉不仅重视教育孩子树立远大志向,还帮助孩子坚定志向,磨练孩子坚强的意志,培养孩子增加战胜困难的勇气。

儿子亚旭刚参军时,谢觉哉生病了,亚旭的哥哥姐姐都在外地工作,身边需要有人照顾,亚旭希望留下来照顾父亲。于是,亚旭的母亲也向谢老建议:“能不能让亚旭在近处当兵或当工人。”谢老对夫人说:“青年人志在四方,父母要支持孩子实现革命理想,还是让他到艰苦的地方去。”母亲知道谢老一向严格要求孩子,也就同意了。

亚旭临行时,躺在病床上的谢老十分高兴,他对儿子说:“亚旭啊,光立志还不够,要坚其志。到部队里去学习锻炼,不要挂念我和家里。”又说:“远离爸爸妈妈,到艰苦的地方去当兵好,那里能锻炼人。”

亚旭当兵后,部队驻在一个山沟沟里,那里的生活条件很艰苦,亚旭流露出了后悔的情绪,并给父亲写了一封信。

父亲看了儿子的信很着急,写信勉励他说:“你要立其志、坚其志,这还没有完,更重要的是恒其志,要有恒心,不为开始的一点点困难吓倒,青年人要有志气、勇气,要藐视任何困难,敢于克服一切困难。亚旭,你要有坚定的毅力啊。”

亚旭想起父亲常对自己说:“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就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大困难、小困难,凡事总想一帆风顺是不可能的。所以每一个人都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都要学点克服困难的办法。”于是,他下定决心,以顽强的毅力在艰苦的工作和生活中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而且,还坚定了为人民服务的远大志向。

谢觉哉老人让儿子到困苦的环境中磨砺志向的做法值得今天的父母们学习。在困苦中磨砺孩子的志向,对于今天的孩子来说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

世界著名的潜能激发大师安东尼·罗宾曾提出一条成功公式,第一步就是要知道你所迫求的,也就是要有明确的志向;第二步就是要知道该怎么去做,否则你只是在做梦,应立即采取最有可能达到口标的做法。

在困苦中磨砺孩子的志向很重要,坚定的志向是孩子性格中最必要的力量源泉之一,也是他获得成功的法宝之一。没有它,天才也会在矛盾无定的迷途中徒劳无功。

挫折教育建议:

1.一定要让孩子矢志不渝。

在古人看来,矢志不渝是值得称颂的。亚圣孟子曾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南宋著名词人张孝祥也说过:“立志欲坚不欲锐,成功在久不在速。”这些名言在现在仍被传诵。矢志不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不怕困难、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直到今天,矢志不渝对孩子来说仍旧很重要。

孩子的志向一旦确立,暂且不谈是自己主动确立还是父母帮助确立,仅是在志向实施的过程中可能就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这些困难有可能阻止孩子继续坚持不下去,这时候,父母要告诉孩子,一定要坚持住,告诉孩子志向其实离他并不远。有时候,就是再坚持哪怕是一小下,志向就能成功达成。所以,要让孩子坚定志向,矢志不渝。

2.告诉孩子,有志向更要行动。

美国著名政治家富兰克林曾说:“从事一项事情,先要决定志向,志向决定之后就要全力以赴毫不犹豫地去实行。”也就是说,立定只想后,必须要行动。《淮南子·说林训》有言:“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这句话本意是说,站在河塘边,与其急切地期盼着、幻想着鱼儿到手,还不如回去下功夫结好渔网,这样就不愁得不到鱼。也就是说,在志向与手段之间,有明确的志向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实现这一志向的必要手段,志向将是空幻而不切实际的。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是“退而结网”的行动,也就是说有了志向后要赶紧行动。因为志向的实现需要行动来完成。所以,父母一定要让孩子行动起来。

3.行动的方向一定要正确。

实现志向需要行动,但这行动必须与目标相符,更不能背道而驰。如果再重复古人“南辕北辙”的错误,再重演“缘木求鱼”的悲剧,就永远也不可能实现志向。父母需要让孩子为自己的志向选择一个正确的行动方向,并努力去实现!

要允许孩子失败

失败是每个孩子必须面临的人生课题,而孩子如何面对,反映了父母的心态。孩子的成长环境越是宽松,他越不怕失败;孩子的成长环境越是苛刻,他就越怕失败。

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或多或少地遇到失败。其中,有些孩子也许失败的次数比较多,父母也会因此变得不安,他们担心孩子的前程,于是处处防患于未然,不让孩子失败。于是,他们就不由自主地向孩子伸出援助之手,可是,这样做对孩子的成长是利还是弊,却得斟酌。

事实上,如果父母过分担心孩子会犯错误,就会不由自主地警告孩子:“又失败了,同样的失败你到底想重复多少次?从现在开始,绝不允许你再失败。”这种话说得一多,反而会加重孩子的紧张情绪和心理负担,结果还是不停地重复失败。

对此,日本著名教育家多湖辉建议父母,一定要把握正确的态度:当孩子做错事情、出现失败、情绪沮丧时,不要老是重复“不许失败”之类的论调,而应该告诉他“失败了也没有关系”,孩子听后会深受鼓舞、精神大振。

这样,孩子的紧张情绪和压力就一定能够得到缓解,肩上的重担也会减轻。结果,事情就会朝着好的方向转化。等孩子的情绪稳定后,父母就可以让他对出错的地方进行反复练习。从而让孩子树立起自信。事实证明,最初学得不好的地方,经过反复练习,后来都成了自己擅长的方面。

其实,“可以失败”要比“不准失败”更能减少孩子的失误。一般来说,孩子想做一件事情时,父母比孩子更了解失败的可能性,于是就在事前说“弄错了可不行”、“别弄错了”。但是,这样的话起不到鼓励的作用,反而给孩子增加了压力,使其畏缩不前。而且,孩子会从这些话中得到“恐怕会失败”的暗示,反而容易于出现失败。

不可否认,父母对失败的担心会给孩子造成负面的影响。

一个孩子得了拒绝上学症,偶尔到学校去也一句话不讲,他的母亲就怀疑这个孩子精神脆弱,并对其进行治疗。意想不到的是,这个一句话不说的孩子突然说:“本来我什么都会,脑子也不笨。可是,我在学校一有差错同学们就嘲笑我。所以,我现在什么也不干,什么也不说。”

这些话使医生感到吃惊。这就是说,这个孩子并没有神经脆弱等任何病症。不是不会说话,而是过于担心大家嘲笑自己的失败,而躲进自我“沉默”之中。而且,什么也不干,什么也不说,别人就会说“那个孩子像个傻子”。尽管如此,实际上只要没有任何挫折,这个孩子的自尊心就不会受到伤害。这个孩子就是从这种自我防卫的心理出发,而保持沉默的。

这可能是一个极特殊的例子。总是担心失败,成了一个什么也不会的孩子,也就不可能指望他有更好地成长。所以说,当孩子主动地要去做某件事情时,即使父母知道他有可能失败,也要让他去试试看,这很重要。也就是说,有时候父母需要有给孩子提供失败机会的胆量。

本田宗一郎先生是以生产汽车、摩托车而闻名于世的大型企业本田技研公司的创办人。上小学时,他在班里却是“后进生”。无论让他做什么,都总是失败,学习成绩也不理想。然而,对这段经历,本田先生本人是这样认为的:“正是因为当时的失败,才培养了我能进行独立思考、具有灵活性和创造性的大脑。”

他说:“从别人那里学到的东西与自己经过深思苦想得来的东西相比较,其价值和应用的广泛性是大不一样的。”

从这个故事中,父母应该明白,不要只盯着孩子的失败,要多想想失败所带来的好处。事实上,即使是再出色的人,他的前进也是波浪式的,孩子的成长也是这样。所以,明智的父母都允许孩子失败,更重要的是,在孩子失败的时候,父母能否给他战胜失败的自信。

从辩证思维的角度看,失败是向成功的逼近。在迈向成功的过程中,每一个孩子都遭遇过失败的挫折,有些失败是刻骨铭心的。父母的责任是在精神上带领孩子战胜失败的痛苦,并激励他把每一次失败都转化成为走向成功的起点。

一天晚上,陈凯告诉母亲,他在两次区小学数学选拔赛中,总共才得120多分。由于他数学成绩一直很好,这个成绩出乎了母亲的意料,她顺口说一句:“你还是不行。”说完这话,孩子对母亲说:“妈,我就不爱听你这么说,一听这样的话我就心慌。”

这时,母亲才意识到,这已是孩子第二次对她说这句话了。这一回,母亲有些震惊,她开始反思一个问题:孩子们在遭遇挫折和失败的时候,他们需要什么。她在当天写给孩子的日记中写道:“给孩子以失败后的勇气和信心,比一万个训斥和指责更有价值。”

此后,再遇到孩子的成绩不够理想的时候,母亲从不对他们说“你不行”,而总是说“你能行”、“你会更好”、“只要你努力,你会超过所有的人”。

在孩子成功的时候,如果父母能用冷静、平常的心绪抑制他的兴奋,就可能会消除他骄傲的情绪;在他遇到挫折和失败的时候,父母表现出的坦然、轻松、振奋的情绪,则会感染孩子,带领他尽快走出失败的阴影。

孩子失败,就像他学走路摔跤一样。父母只要坚信孩子“行”,哪怕摔倒十次,一百次,一千次……父母都会鼓励孩子站起来。所有的孩子就是在父母这样的赞许和鼓励中,学会了走路。正是这种允许失败,不怕失败,才使孩子最后走向了成功。失败是每个孩子必须面临的人生课题,而孩子如何面对,反映了父母的心态。孩子的成长环境越是宽松,他越不怕失败;孩子的成长环境越是苛刻,他就越怕失败。

人的一生都不会是一帆风顺,在孩子未来的事业和生活中,一定还会遇到失败和挫折。但是,有了这些刻骨铭心的经历,也了父母的爱护和包容,他们便知道该怎样面对失败,战胜失败,直至走向最后的成功。

挫折教育建议:

1.孩子需要成功,也需要失败。

孩子小的时候,都是在父母的赞许和鼓励中学会走路、学会说话的。可是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父母仿佛渐渐失去了耐心,变得着急起来。其实,孩子需要成功,更需要失败。成功可以建立孩子的自信心,失败可以锻炼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让孩子学会反省,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学会汲取失败的教训。父母能容忍孩子的失败,是一种更深沉的爱。

2.不要对孩子的失败冷嘲热讽。

当孩子遭遇失败时,父母不要说:“你把事情都弄糟了,怎么搞的?”“你是猪脑子啊?”“你简直笨死了!”“早知这样,不如当初不生你!”“你压根儿就不是学习的那块材料!”其实,这些话很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妨碍他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