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读三国演义悟做人之计
1330700000003

第3章 运筹帷幄,以谋略引导行动(2)

第二次,陶谦从来使口中得知曹兵退了以后,派人请孔融、田楷、关羽、赵云等到城中相聚。宴罢,陶谦说自己年迈,两个儿子难以胜任国家重负,称刘备“乃帝室之胄,德广才高,可领徐州”,再次请刘备接任。刘备仍然不答应,同样表示自己前来救徐州,“为义也。今无端据而有之,天下将以备为无义人矣”。陶谦见刘备坚决不愿意接任徐州刺史,又恳求刘备屯兵在徐州城附近的一个名为小沛的县城,以便保护徐州。在众人的劝说下,刘备答应了陶谦的请求。

第三次,陶谦染上重病后,派人把刘备从小沛请来商议军务。陶谦再次提起接任的事情,这时候,刘备先问“君有二子,何不传之”,待陶谦解释后再问“备一身安能当此大任”,陶谦推荐了孙乾和糜竺两个人辅佐他。刘备仍然推托,陶谦病死。众军都很悲伤,将牌印交给刘备。刘备仍然不受,直到徐州百姓哭拜“刘使君若不领此郡,我等皆不能安生矣”时,才接受印牌。

在当时那种环境下,要想建功立业,必须先要有一个根本。刘备是一个有大志向的人,既不甘心永远在并无大才的公孙瓚手下做事,更不甘心长期做一个小小的平原相,因此,徐州对他来说有相当大的诱惑力。然而,刘备并没有表现出自己的渴望,不仅没有爽快地答应接受徐州牧一职,反而连续推让了两次。刘备之所以要这样做,自然有他的原因。

陶谦一让徐州时,刘备之所以不接受,是因为当时的紧迫形势。当时,曹军兵临城下,能不能保住徐州还是一个问题。如果在此时他接受陶谦的让位,很难保证徐州军士能够听从号令。如果在这时因让位而自乱阵脚,即使他成为了徐州牧,也不过是昙花一现,最多能够满足一下自己的虚荣心。另外,他一向讲究以仁义服众,不愿意背上“乘人之危”的骂名。

陶谦二让徐州时,刘备仍然没有接受,这同样是因为时机不成熟。首先,要想真正占有一个地方,一定要得到军民的认可。刘备初来乍到,毫无寸功,在当地根本没有什么威望。如果此时接受徐州,很难保证得到徐州军民的拥护和爱戴。其次,陶谦年迈也好,病重也好,毕竟还是活着。如果在此时接受让位,多少有些不合时宜。再次,刘备同样提到了仁义,不想让其他人认为自己打着仁义的旗号来做一些苟且之事。

掏谦三让徐州时,刘备虽有推辞之意,但语气已经明显没有前两次强烈了,他的一句“备一身安能当此大任”足够证明这一点。在他看来,接受徐州的时机已经成熟了。首先,刘备在沛县“修葺城垣,抚谕居民”,做出了很好的政绩,在沛县百姓中树立了威望,并渐渐在徐州城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其次,陶谦行将就木,是接受徐州的好时机。不过,刘备仍然没有直接接受,而是假装拒绝,待徐州百姓哭拜后才接受。

刘备的这种智慧是值得借鉴的。在面对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时,他不动声色,而是静静地等待时机,暗暗地积蓄力量,然后将自己想要的东西稳稳抓在手中。

要想做一个成功的人,就必须要摒弃急于求成的激进心理,而应该以一种平和的心态踏踏实实地走好每一步。只有做到这一点,才不会在打造事业大厦时出现“踩空”现象。

对很多人来说,美国西部是一个充满诱惑力的地方。为此,很多人都跑到那里打工,梦想从那里捞到一桶金,闯出一片天地,艾伦与太斯也不例外。

艾伦与太斯在前往美国西部的路上偶然相遇了,二人提起去打工的事情,双双勾勒起未来美好的蓝图。到了美国西部后,他们就开始不断地寻找机会。

有一天,二人同行时,发现地上有一枚硬币。艾伦看也不看抬着头径直走过去了,而太斯却低下头将硬币拾了起来。艾伦用鄙夷的目光看着太斯想:“一个硬币都要捡,真没出息,这样的人怎么能成大事?”而太斯却这样想:“看着钱在自己的脚下溜走,这样的人怎么能成就事业呢?”

一次偶然的机会,两个人被同一家公司录用了。由于公司规模不是很大,所以分工也就没有那么细,时常一个人要做3个人的事情。可是,他们的工资待遇却不高。艾伦对这份工作不太满意,不屑干下去,于是就离开了;而太斯却快乐地接受了,并且努力地工作着。

艾伦走后又进了一家公司,他依然在不断地努力寻找机会。两年后,艾伦与太斯在街上邂逅了。这时的太斯已经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公司,可艾伦仍然一事无成,两年来没有一个固定的工作。

艾伦不理解地问太斯:“你连一个硬币都捡,我认为很没出息,可为什么你能做出一番大事呢?”

太斯只说了一句话:路要一步一步地走。

不肯从小事做起的人注定不能成功。看不起小钱,只是一味地盯着大钱。可是大钱从何而来呢?还不是靠小钱的积累吗?小钱都抓不住,如何掌控大钱?每个人都希望在事业上取得成功,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然而,希望虽然美好,但在实现它的时候还需要付出一些艰苦的努力,一步一步地实现目标。

另外,在一步步实现目标的过程中,需要有一种坚持不懈的精神。

伏尔泰说得好:“要在这个世界上获得成功,就必须坚持到底——剑至死都不能离手。”

史泰龙的故事,正是把成功从“必要性”变成“必然性”的真实写照:

史泰龙的父亲是一个赌徒,母亲是一个酒鬼。父亲赌输了就会打他来发泄怒火,母亲喝醉了同样会拿他出气。史泰龙在拳脚交加的家庭暴力中长大,所以常常鼻青脸肿,皮开肉绽。在这种家庭环境中成长的他,既没有好的长相,也没有出色的学习成绩。

高中辍学后,史泰龙便在街头当阿混。直到他20岁的时候,一件偶然的事刺激了他。他醒悟了,开始反思:“不能,不能这样做。如果这样下去,和自己的父母岂不是一样吗?不行,我一定要成功!”

史泰龙下定决心,一定要走一条与父母迥然不同的路。但是,究竟自己能做什么呢?他长时间思索着。从政,可能性几乎为零;进大企业去发展,学历和文凭是目前不可逾越的高山;经商,又没有本钱……他想到了当演员——当演员不需要清名和文凭,更不需要本钱。如果一旦成功,就能名利双收。但是他又不具备演员的条件,仅长相就难以过关,再加上没接受过专业训练,没有经验,也没有流露出表演的“天赋”。然而,“一定要成功”的驱动力促使他认为,这是他今生今世唯一出头的机会。

最终,他没有被各种顽劣的困难吓倒。他来到好莱坞,找明星、找导演。他四处哀求:“给我一次机会吧,我要当演员,我一定能成功。”很显然,他一次又一次被拒绝了。但他并不气馁,而是从失败中找原因。每当被拒绝一次,他就会认真反省、检讨、学习一次。然而,不幸总是围绕着他。两年来,他遭受到1000多次拒绝。

他暗自垂泪,痛哭失声。他反复地思考着:难道真的没有希望了吗?难道赌徒、酒鬼的儿子就只能做赌徒、酒鬼吗?不行,我一定要成功!他想,既然不能直接成功,能否换一个方法。他想出了一个“迂回前进”的思路:先写剧本,待剧本被导演看中后,再要求当演员。幸好现在的他已经不是门外汉了,两年多的耳濡目染使他已经具备了写电影剧本的基础知识。

一年后,他将写好的剧本拿去遍访各位导演:“这个剧本怎么样,让我当男主角吧!”普遍的反映是:剧本还可以,但让他当男主角,简直是天大的玩笑。他再一次被拒绝了。

他不断对自己说:“我一定要成功,也许下次就行!再下一次、再一下次……”在他一遭到1300多次拒绝后的一天,一个曾拒绝过他20多次的导演对他说:“我不知道你能否演好,但我被你的精神所感动。我可以给你一次机会,但我要把你的剧本改成电视连续剧。然后先拍一集,让你当男主角,看看效果再说。如果效果不好,你便从此断绝这个念头吧!”为了这一刻,他已经作了三年多的准备。机会来之不易,他不敢有丝毫懈怠,全身心投入。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主演的第一集电视剧便创下了当时全美最高的收视纪录——他成功了!

做人心眼:

急于求成是难以获得成功的。即使偶尔获得了成功的果实,也不过是暂时的。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把事情做得尽善尽美。只有这样,才能够取得彻底的胜利。

4、临危不乱方能随机应变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苏洵

关羽失手下邳后,投降了曹操。袁绍在刘备的引导下,起兵讨伐曹操。不料,大将颜良被关羽所杀。当有人报知袁绍时,袁绍大怒,指着刘备说:“汝弟斩吾爱将,汝必通谋,留尔何用!”于是要斩刘备。刘备以“天下同貌者不少,岂赤面长须之人,即为关某也”为由说服了袁绍,保住了性命。

接着,大将文丑欲为颜良报仇,于是主动请缨再战曹操。刘备乘机请求同往,他向袁绍说道:“备蒙大恩,无可报效,意欲与文将军同行:一者报明公之德,二者就探云长的实信。”得到袁绍的允许后,刘备便可以借此机会打探到关羽的消息。

令袁绍意想不到的是,文丑同样被关羽所杀。刘备确定了关羽确实在曹操处,心中大喜;袁绍连续失去了两位大将,怒上加怒。这时,袁绍已经得知颜良、文丑同为关羽所杀,又要斩杀刘备。刘备不再否认是关羽杀了袁绍两位大将,转而把责任推给了曹操:“……操素忌备,今知备在明公处,恐备助公,故特使云长诛杀二将。公知必怒。此借公之手以杀刘备也……”袁绍再次听信了刘备的话,刘备也因此而保住性命。

随后,刘备向袁绍请命,表示愿意去荆州说服刘表,与袁绍合力攻打曹操。袁绍大喜,同意刘备前去荆州。不料,刘备出了冀州城后,径直去与张飞、关羽等人会合……

在生死攸关的紧急时刻,刘备却能够巧妙地利用不同的借口来摆脱死亡的危险,并最终逃出虎穴。他这种随机应变的能力并不是每个人都拥有的,因为随机应变不是一种简单的思维技巧,而是在保证思维畅通的前提下体现出来的一种个人素质。要想具备这种素质,首先要能够做到临危不乱。

比尔·盖茨当年不顾父母反对,毅然放弃了学业,踏上了充满坎坷的创业之旅。在艰辛的努力下,盖茨终于在1975年和保罗成立了属于他们自己的公司。

这时,他们已经不是当年年少轻狂、没有资本的两个少年了。虽然他们也很年轻,但是他们却首先拥有了自己的技术,就是BASIC语言程序,其次他们积攒了足够的实力和经验,公司被盖茨命名为微软,就是微型计算机和软件公司的缩写。

公司成立不久,随着应用BASIC的用户越来越多,著名的通用电气公司也决定使用BASIC,微软公司从此声名大振。

1975年7月,微软公司成立后,盖茨和保罗为公司设立了一项宗旨:就是要开发各种各样的微电脑的软件。在当时对于电脑软件行业来说只有“微软”唯一一家公司,而老板竟是不到20岁的盖茨。密特斯公司的德·罗伯茨开发的“奥泰”第一台微型个人电脑是盖茨和艾伦所接触的第一种微电脑,微软公司成立后的第一个生意合作伙伴自然也是密特斯公司。

双方签订合约后,密特斯公司取得了销售微软公司软件的权利。当时合约中清楚地指出,密特斯公司和其他公司一样,拥有微软的技术授权,但并不等于拥有软件的全部权利,微软公司还可以向其他任何一家公司再次授权技术,并且授权用户只有使用权,不能够复制供他人使用。

微软公司刚刚创建时,没有资金和物业做基础,也没有正式的办公室。由于有新员工的不断加入,盖茨和保罗在亚帕克基市中心租了一套4个房间的办公室,但是由于条件有限,办公室里没有什么家具。

1976年4月,微软公司的第一位正式员工就是21岁的麦克·麦唐纳,他是盖茨的中学同学,主要负责8080微处理器的BASIC语言程序的改良。第二个正式员工名叫里克·韦兰,也是盖茨在湖边中学时的同学,他主要负责替摩托罗拉公司出品的6500微处理器开发BASIC语言程序和商业用“博”(Cobol)两种软件,还有一位是程序设计师史蒂夫·伍德,他在微软公司担任总经理。

1980年,对于微软而言有着重大的意义。8月的一天,盖茨接到一个神秘的电话,电话一端是个陌生又神秘的人,他说想要见盖茨,让盖茨安排与他会晤。盖茨欲把会晤时间定在下周,可对方却迫不及待地说:他们的人将在两小时以后飞来。

见面后盖茨才知道那个神秘的人物就是IBM的代表,他们想要与微软公司合作,与微软公司负责人盖茨进行了5分钟的交谈后,IBM的代表认为盖茨是与他们打交道的所有人中最出色的人物之一。

微软公司的技术虽然不是IBM所需要的,但也已列入了IBM考虑范围之内。与微软竞争的还有另一家公司,但是那家公司的态度极其冷淡生硬,而盖茨却很热情。于是IBM将微软列入了重点的考虑对象。

在前往IBM的路上,盖茨的心情复杂而紧张,他知道与IBM合作意味着什么,他也担心这场堪称20世纪最大的交易与自己失之交臂,而这次交易将会成为微软公司的一次历史性转折。

盖茨用敏捷的反应、幽默的口才化解了IBM的种种刁难,最终赢得了这份合同。接下来的日子里,微软动员了所有员工为这件事奔走忙碌,IBM公司对质量要求及其严格,规矩也太多,例如保密工作,几乎让比尔·盖茨他们承受不了。

IBM把开发软件的所有人员全部关在西雅图国家银行大厦18层的一间小房子里,即使这样他们还不放心,又送来专用保密锁,不许打开房间大门。

小小的一间屋子既没有窗户也没有通风设备,在高达38℃的条件下为IBM干活,这恐怕是比尔·盖茨他们从未享受过的“高规格待遇”。但在任务重、时间短、众多竞争对手都在等着看他们的好戏的条件下,他们并没有畏惧。在最后期限内,盖茨和他的同事们完成了IBM交给的任务,打赢了这场硬仗。

1981年8月12日,IBM公司向全世界宣布80年代电脑界最大的一项新闻:新一代个人电脑IBMPC问世。

这是IBM和微软合作成功的结果,随着IBMPC机一起销售的PC-DOS(MS-DOS)及一系列微软公司的软件,也被带入一个广阔无垠的大市场。而且,伴随着兼容机的发展,微软软件市场也在不断地扩大,它不仅可以应用在IBM电脑上,对于其他类似的兼容机都能应用。可以说,当时刮起了微软软件热销的旋风,微软软件刮遍了整个世界。

1984年,对于比尔·盖茨和微软公司来说都是大丰收的一年。除了MS-DOS(这时已推出V3.1版)这个公司招牌以外,还有PAS-CAL、C、Word、GW-BASIC等一大批软件畅销于全世界。微软公司顺利地坐上了软件公司的头把交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