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左右你一生的心态
1332600000023

第23章 相信自己,有自信才能赢(4)

他真的想一死了之。他不止一次对自己说:纳斯鲁汀先生,你无法再活下去了,死吧,去死吧!毕竟,死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他靠朋友的接济,四处找工作,几乎跑遍了整个盂买,也没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这时,纳斯鲁汀真正意识到自己老了,他再也不是那个风流倜傥的知名作家了。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第一次意识到自己应该像个真正男人那样立志发奋。于是,他开始了刻苦努力的创作,终于他的努力得到了回报,一下子签定了几本书的写作合同。

从此,纳斯鲁汀先生再也不相信什么“拐杖”了,他只信奉:把命运紧紧抓在自己手中才是最可靠的!

生活中,很多人的遭遇与先前的纳斯鲁汀极为相似,只会依赖拐杖,以至于忘记了自己的双腿应有的功能,离开拐杖,便不会行走了。在这些人的成长的过程中,遭受了外界的批评、打击,于是奋发向上的热情被自我设限压制封杀,从而导致对失败惶恐不安,甚至习以为常,丧失了信心和勇气。在他们的人生中没有自强自立,只好依赖拐杖度日。

其实没有什么拐杖是你能够永久依赖的,命运要靠自己把握。倒下去必须重新爬起来才能够寻求自立,大步向前。无论对待爱情还是事业,只有把命运紧紧抓在自己手中才是最可靠的。

相信你自己的判断

无论何时何地,你都要保持自我清醒的认识,不要被任何人所控制,不管他们的意图是多么地善良,你必须保有你自己的独立自主意识,不要盲目地听命于那些充满善意的人,那些一直在做好事的人,那些经常在劝告你要成为这样、成为那样的人。你所要做的就是听他们讲,然后谢谢他们。他们并不是想造成任何伤害,然而,人们总是不由自主地用自己的评价标准去衡量别人,因此事实上总会有伤害发生。

相信你自己,听命于你自己的心,那才是你唯一的老师。

有一个牧师,在一个星期六的早晨为讲道词而伤脑筋,他的太太出去买东西了,外面下着雨,他的小儿子又烦躁不安,无事可做。后来他随手拿起一本旧杂志,顺手翻一翻,看到一张色彩鲜丽的巨幅图画,那是一张世界地图。他于是把这一页撕下来,把它撕成小片,丢到客厅地板上说:“儿子,你把它拼起来,我就给你两毛五分钱。”

牧师心想他儿子至少会忙上半天了,谁知不到十分钟,他书房就响起敲门声,他儿子已经拼好了。牧师真是惊讶万分,因为他看到每一片纸头都整整齐齐地排在一起,整张地图又恢复了原状。

“你怎么这么快就拼好啦?”牧师好奇地问道。

他儿子回答说:“这很简单!这张地图的背面有一个人的画像。我先把一张纸放在下面,把人的画像放在上面拼起来,再放一张纸在拼好的图上面,然后翻过来就好了。我想,假使人像拼得对,地图也该拼得对才是。”

牧师忍不住笑起来,给了他儿子两毛五分钱,并说:“你把明天讲道的题目也给了我了。假使一个人是对的,他的世界也是对的。”

这个故事的意义非常深刻:相信你自己的判断。如果你要力求改变,那么首先应该改变你自己。

人们时常在判断你,如果你没有经过思考就接受了他们的观念,你将为人们的各种判断而受苦,而且你还会将那些判断丢在另外的人身上。

如果你想要独立自主,那么你就要相信你自己、成为你自己。只有你相信并接受自己,你才会有能力相信并接受别人。只有相信自己,你才能超越自己。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

人生总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选择。可以说,不同的选择,就会产生不同的命运。当你在进行这些选择的时候,千万要十分的慎重,因为这关系到你将来的命运。然而,当你面临选择的时候,却与父母所期望的冲突,不能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因此疑惑不知该如何是好。 哲学家纪伯伦给了最好的忠告。他说:“父母就像一张弓,而子女却是箭。带我来到人世的是父母,但最终要对我们负责的还是自己。”如果你的父母要你当老师或医师,而你想当画家或作家,选择自己要走的路是自私的吗?不,不是自私,因为生命是属于你自己的,你可以选择想要的一切。

有一个叫小云的女孩,她在填写高考志愿的时候,和父母有很大的分歧。小云从小喜爱文学,而且在这方面小有才气,已经陆续发表了不少文章。这样她就想填师大的中文系。可是父亲不同意,他认为:文学作为业余爱好还可以,如果以此为职业,风险性大,既清贫又没地位;现在,最好的学生都在学金融;小云有竞争的实力,为什么不填报财经大学的国际金融系,以后收入高,且接触的不是银行家就是企业老板。母亲是支持父亲的:“小云啊,你还小,满脑子幼稚的想法。你父亲见多识广,听他的没错。”小云拗不过父母,只好勉强同意了。

后来,小云考上了金融系。可是她在学校学习得并不顺利,她不喜欢数字和报表。上课时老师讲的知识她怎么也记不住,而且金融系功课很重,大家都忙着学习,小云显得很不合群。第一学期她就开了两门红灯。寒假回家后,小云埋怨父母当初不尊重她的意见,现在她不想在金融系学习了。

任何人都只能给你人生建议,不能为你的人生负责,毕竟他们无法代替你生活,不是吗?美国思想家爱默生说:“做你自己,此即你存在的意义。”

每个人都要静下心来,听一听内心的声音,这些声音本来可以指导自己的生活,可人们总是不相信自己的意愿,要学会尊重自己的意愿。你是不是常因为自己年轻或者经验不够,而对自己说:“别听它,不可能的。”然而你为什么不倾听这种声音?不管它有多微弱,也要坚持自己的观点。一旦你在所选择的生涯有所成就,家人往往就会引以为傲。他们会说:“哦,我孩子是做什么的”,却忘了当初你表示要去做时,他们曾经大发雷霆的情景。

要忠于自己,不必老是顾虑别人的想法,或总是想要取悦他人。记住,生命可贵之处就在于做你自己。为自己而做,为自己的梦想活,为自己的快乐活,好好为自己。

不论做任何事,都要想到是“为自己而做”——顺着你心中所想的去做。试想,如果一辈子都不能为自己而做,岂不白活!对于别人而言,你的路他们也没有走过,他们就是再高明,也不过是在替你摸索,别人不是先知先觉,而你得为他们的决定承担后果。面临决定时,别人的意见是要听的,但不应照单全收,也不该屈从,不要被别人左右,而需要经过自己慎重地理解,然后再由自己做出判断和选择,这才是对自己的命运负责。

即便你是听了他人的意见而走错了路,也不要将问题归罪于他人。因为只有你才能决定是否采纳他们的意见,所以该负责任的是你。归罪于他人,客观上又将解决问题和做出下一个决定的权力交给了别人,自己的问题最终得由自己解决。只有承担起对自己的全部责任,才能够把事情做得更好,才是对自己的最大关爱。

摆脱依赖的心态

在这个人人都紧张、焦虑的社会上,我们有一部分人太过于计较别人的赞同或反对。期待别人的承认、获得他们的赞同、乐于得到表扬,这本是人之常情。但如果你不能正确地看待别人的反对的话,在你通往成功的路上必然会布满障碍。你必须把自己的工作做好才有望得到提升。你必须表明你同别人相处得很融洽,你必须证明你是一个有用之材。为了更好地在这个世界上前进而去寻求别人的赞同,是有益于健康并令人愉快的,不过,无论你做什么事情,你将随时都有可能遭到反对,没有谁能总是使周围的每一个人都感到满意。如果你不断地试图取悦于人,那么你将失去自己的个性;如果你过于依赖赞同,那么你也就部分地将自己交付给了那个期望得到他们赞同的人;让自己受到别人的支配;如果你把别人的意见或者信念看得比自己更重要,其结果也会同上述的一样。你让别人来支配你,使自己陷入了被动的境地。

我们所有的人,自从童年时起便一直被引入一种恶性循环。还在蹒跚学步的阶段,我们便被训练着对寻求赞同的信号做出反应。一个年幼的孩子,几乎他做的每一件事,都必须得到父母的允许。“好的”这一简明的告诫,无非意味着:“照我告诉你的那样去做。”这种方法的结果是,我们绝大多数人被训练得依赖于别人的赞同,成为了遵从者而不是决策人,无需说,遵从者把接受人家的支配当成一种生活方式。在学校里和课堂上,这种操纵的过程得到深化,人们成天被告诫着遵守准则的要求去学这样做那样。甚至一个学生到高中毕业,他还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如何毫无防范地被人操纵,哪怕这种操纵只是来自于他的同伴和他对自己不检点行为的自鸣得意。常常,一个年轻人对于自己如何轻易地受人操纵,是完全无意识的。在这方面,无论年轻人是一个遵守纪律和法律者,还是想搅得天翻地覆的捣蛋鬼,都没关系,这两种类型均是有效操纵的结果。

不用说,一个社会如果没有道德和社会的准则——没有社会的约束力,这个社会就不可能存在下去。很明显,我们都必须遵循这一种或那一种生活方式。只是你如果听任别人把一种与你的个性及信念不相容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强加给自己,一味遵循并总是追求赞同的话,将会危及你的成功。我们都认为自己能够做出决定,把自己看成一个并不过于依赖别人赞同的人。但是我们必须记住,我们一直被训练着去寻求赞同,去当无主见的侍从。

按下列问题去检验自己,也许是一个好办法。你将认识到自己是否真正地摆脱了对赞同的依赖,是否真正摆脱了操纵。

(1)你把自己的心灵和责任交付给别人吗?

如果某人不赞成你,你感到沮丧吗?

如果有人(家人或者同事)不注意你的成绩,你感到愤怒吗?

如果某人不同意你的意见,你感到有威胁吗?

(2)你经常在不要求道歉的时候道歉吗?

当你在加油站问路时,你是否用“你好!很抱歉,请问这里是……”这类话开头吗?

在一次谈话或者会议上,你喜欢用类似下面的开场白吗?如:“当然,我没有权力对这件事或者那件事做出决断”;“自然,我不愿意引起任何人的不安”;“我确实不应说这些,但是……”诸如此类的话作开场白吗?

(3)在现实生活中,特别是在办公室,你乐意别人显得比你自己重要吗?

你很容易接受一个好斗的买卖人的恫吓而买下你并不真正喜欢的东西吗?

你容易被人说服去承担自己并不喜欢的工作或责任吗?

你认为让自己付出代价而让别人获得幸福是自己的责任吗?

(4)你允许别人在学习或者工作中贬低你的成绩和努力吗?

如:“哼,他正在四处表现自己将取得硕士学位”;

“她的愿望将永远不会实现,让她做梦吧!”

“你们演员都是同样的,表演太过分。”(如果一味迁就,这种嘲弄将会没完没了。)

对上列问题进行思索后,请想想韦恩·戴尔博士针对那些为了寻求别人的赞同而神经过敏,并自拆台脚的人所说的话:

只要别人是认真负责的;而自己又不可能改变性格,你就不必冒任何风险。因此,把寻求别人的赞同作为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将有助于你在自己的一生中安安稳稳地避免任何冒险行动,强化你头脑中那种别人必须照料你的观念,从而使自己回复到自己被人怀抱、保护和指使的孩提时代。

一旦你决心克服掉自拆台脚以寻求别人赞同的习惯,你就应当从一些简单的调整开始,逐渐改变自己的习惯。

(1)写下大白天里你是怎样经常用“对不起”作为话语的开头。

(2)写下白日里你是怎样经常地使用“我对吗”或“你同意吗”作为谈话的结尾。

(3)避免参考任何他人的意见来为自己辩护。

(4)承认如下事实:你不可能在任何时候都使每一个人愉快,要学会在非难中生活。

(5)学会依靠自己做出判断。例如在买衣物的时候、选择家具的时候、或者在对一些重要问题作决定的时候。

把“不”字抛到脑后

人们对梦想总是持一种鄙夷的、不屑的看法,但实际上每个人从童年到老年,谁也无法摆脱梦想的纠缠。

有个顽童无意间在悬崖鹰巢里发现一颗老鹰蛋,他一时兴起,将这颗蛋带回父亲的农庄,放在母鸡的窝里,看看能不能孵出小鹰来。

果然如顽童的期望,那颗蛋孵出了一只小鹰。小鹰跟着它同窝的小鸡一起长大,每天在农庄里追逐主人饲喂的谷粒,一直以为自己是只小鸡。

某一天,只见一只雄伟的老鹰俯冲而下,母鸡焦急地咯咯大叫,召唤小鸡们赶紧躲回鸡舍内,慌乱之际,小鹰也和小鸡一样,四处窜逃。

经过这次事件后;小鹰每次看见远处天空盘旋的老鹰的身影,总是不禁喃喃自语:“我若是能像老鹰那样,自由地翱翔在天上,不知该有多好。”

而一旁的小鸡就会提醒它:“别傻了,你只不过是只鸡,是不可能高飞的,别做那种白日梦了吧。”

小鹰想想也对,自己不过是只小鸡,也就回过头,去和其他小鸡追逐主人撒下的谷粒。

直到有一天,一位训练师和朋友路过农庄,看见这只小鹰,便兴致勃勃要教会小鹰飞翔,而他的朋友则认为小鹰的翅膀已经退化无力,劝训练师打消这个念头。

训练师却不这么想,他将小鹰带到农舍的屋顶上,认为由高处将小鹰掷下,它自然会展翅高飞。不料小鹰只轻拍了几下翅膀,便落到鸡群当中,和小鸡们四处找寻食物。

训练师仍不死心,再次带着小鹰爬上农庄内最高的树上,掷出小鹰。小鹰害怕之余,本能地层开翅膀,飞了一段距离,看见地上的小鸡们正忙着追寻谷粒,便立时飞了下来,加入鸡群中争食,再也不肯飞了。

在朋友的嘲笑声中,训练师再次将小鹰带上高处的悬崖。小鹰以自己锐利的眼光看去,大树、农庄、溪流都在脚下,而且变得十分渺小。待训练师的手一放开,小鹰展开宽阔的巨翼,终于实现了它的梦想,自由地翱翔于天际。

我们每个人都曾经如同小鹰一般,拥有过翱翔天际,悠游自在的壮阔梦想。有趣的是,这些伟大的梦想,往往也就在周围亲友的一句句“别傻了”、“不可能”声中,逐渐萎缩,甚至破灭。

想象一下你问题的答案,想象你正爬越心中的山脉,想象你正冲过终点。表面上,这些设想好像很不实在,但却往往能增加你的耐力,使你百折不挠,继续向理想迈进。

莫让我们的梦想因别人的几句冷言冷语而熄灭。安于现状,只会使你丧失获得更卓越成功的能量。只要你的眼光看得够远,就二定能真正飞起来。

对很多人来说,不得意的事常会发生,而可格意的事少而又少。怎样来看待这个问题呢?

有一位老师教导他的学生说:“不得意时,只要把头抬起来,不但能变成得意,而且还能变成‘大得意’呢!”原来,他所说96“不得意”与“大得意”,只是文字上的笔划之差而已,“不”字的一坚看起来好像下垂的头,把这个“头”抬到上面来,就成为一个“大”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