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经验
承诺是为了赢得对方的信任,但是接下来是否要信守承诺,还是要看自己利益的需求。当一方突然选择了背叛的时候,置身于承诺中的第三者如果受制于人,还死命坚守的话,往往会成为别人利益的牺牲品。为了避免悲剧的发生,要求人在作出承诺之前就要充分考虑自己的处境和信守承诺所要承受的风险。
善用人情,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回报
曹丕是曹操的长子,曹操被汉献帝封为魏王后,把曹丕立为世子,但曹丕觉得自己的地位并不稳定,因为弟弟曹植在才华上比自己更胜一筹。
曹植能文能武,胸有大志,才思敏捷。曹操筑铜雀台,率诸子登台,令他们各自作赋。年仅十九岁的曹植,援笔立成,文辞通达耐读,令曹操满心欢喜。
每当曹操问及军国大事,曹植都能对答如流,因而备受宠爱。当时曹操身边有名的谋士杨修、丁仪、贾适、王凌等人,都倾向立曹植为世子,并为曹植应付曹操的考察出谋划策,使曹操认为曹植比曹丕更有能力。
长子曹丕虽然文才不如曹植,但在政治斗争经验上却比弟弟老练得多。他笼络的都是些明于政略而且在朝中掌握实权的官僚人士。出于打击曹植的目的,曹丕经常派人探听弟弟的消息,并收买曹植府中的下人,让他们到曹操那里告密。曹操知道杨修等人为曹植出谋划策的事情,心里很反感,对曹植的才能的认可也大打折扣。
面对曹植争立世子的威胁,深有谋略的太中大夫贾诩还告诉曹丕,要宽厚仁德,奉行仁人志士简约勤勉的精神,朝夕兢兢业业,不要违背做长子的规矩。
曹丕听了他的话,时时注意修养,暗自砥砺,使曹操和大臣们都对他很看重。
曹操即将率军出征,曹丕与曹植都前去送行。临别时,曹植作了一篇洋洋洒洒的送军辞赋,极力称颂父王功德,并当众朗诵得声情并茂,使得曹操和他的左右文武大臣万分高兴。曹植也因此受到众人的夸奖。曹丕怅然若失。这时,他的谋士吴质悄悄在曹丕耳边说:“大王要离开了,你只要表示伤心就是了。”
曹丕果然抹着眼泪向曹操告别,表示为父王将要出生人死而担忧,祝愿父王与将士平安。曹操很受感动,也掉下了眼泪。这件事使曹操觉得曹丕文才虽然不如曹植,但是心地善良,对他有感情。再加上左右侍从替曹丕说好话的人不少,曹操宠爱曹植的心渐渐变了。当然最终没有作出改立世子的决定。
且不说曹丕兄弟到底谁聪明,但从人情世故上来说曹丕的策略是很实用的。
出征在即,担心的眼泪当然比一首豪放的诗词更能打动人心。能牵动人心的策略往往才是最有效的策略,善用人情,可以用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回报。
历史经验
能牵动人心的策略往往才是最有效的策略。以情动人,能开启人的心扉,真正唤起别人的共鸣和认同。聪明的人往往善于打“情感牌”,因为这种策略能使人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回报。
要学会看客下菜
有一次,著名相声演员马季到山东烟台市演出,几家新闻单位的记者纷纷前来采访,不料,马季先生一一婉言谢绝,这使记者们十分失望。这时,有一个爱好相声的记者再次叩响了马季的房门,说:“马季先生,我是一个相声迷,我对如今的相声表演有一些自己的看法……”马季先生一听,便十分热情地接待了她。这位记者正是用她和对方对相声的爱好及共有的兴趣做文章,巧妙地打开了马季先生的“话匣子”,顺利地完成了采访任务。
生活中,我们总免不了和陌生人打交道。如果你能够通过仔细观察和揣摩发现此人的独特之处,就可以找到一些相互交流的话题。
《解放日报》的一位记者曾讲述过自己采访的一段经历:他去某地农村采访,住在一个老大娘家,进门打过招呼,便说:“听口音,大娘是山东人,好像是鲁中南的吧?”大娘说:“是呀,老家是山东阳谷。”他接着说:“我当兵时,我们连队山东人可多啦,连长、排长、班长都是山东人,山东老乡对国家的贡献很大!”这番话引起了老大娘对往事的回忆,她对记者讲起了过去的事情,记者从她那里得到了不少有用的材料,意外收获颇大。这就是通过间接相似点一首长、战友和大娘都是山东人,从而与大娘有了共同感兴趣的话题,也果真使大娘产生了感情共鸣的缘故。
有个著名的公司公开招聘,职位非常好,应聘者云集,但是都没有被选中。
李明刚刚大学毕业,也想去面试这个工作。通过朋友知道了面试官是谁,就在这个面试官身上做起了文章。他通过调查访问,知道这个面试官是个球迷,而且是意甲某著名球队的死忠球迷,于是就是在面试之前,恶补了一顿这方面的知识。面试时,他设计将话题扯到足球上来,结果与面试官聊得非常开心。最后,他击败了众多对手,如愿以偿地得到了这个职位。
人与人之间存在的能产生情感共鸣的相似因素有很多,比如经历、爱好等方面,找到这些契合点,谈起事情来就会方便许多。
历史经验
一个求人,一个被求,二者是对立的关系。但是若找到和对方的情感共鸣点,让对方觉得你是“同路人”“对胃口”,办事就会方便许多。人人都有被人理解的欲望,若与被求之人有了情感共鸣,满足他“被人理解”的心情,就拉近了彼此的心灵距离,对方也就乐于帮忙了。所以我们在求人办事之前,不妨做做功课,了解这个人的兴趣爱好,这样容易沟通,也容易办好事。
财富需要从“小”积累
真正的大富翁基本上都是“吝啬成性”的人。
有一次,比尔·盖茨和一位朋友开车去希尔顿饭店。到了饭店前,发现停了很多车,车位很紧张,而旁边的贵宾车位却空着不少。朋友建议把车停在那儿。
“噢,这要花12美元,可不是个好价钱。”盖茨说。
“我来付。”朋友坚持道。
“那可不是个好主意,他们超值收费。”
在盖茨的坚持下,他们最终还是找了个普通车位。
世界上没有任何财富是花不完的,但你要记住,钱是用来用的,不是用来花的,所谓“由俭入奢易,由奢人俭难”。
在当省的时候不省,那么在当用的时候你会发现没有什么可用的了。除了比尔·盖茨,亿万富翁麦卡锡也同样很“吝啬”。
悉尼奥运会曾经举办过一个以“世界传媒和奥运报道”为主题的新闻发布会,在座的有世界各地传媒大亨和记者数百人。
就在新闻发布会进行之中,人们发现坐在前排的炙手可热的美国传媒巨头NBC副总裁麦卡锡突然蹲下身子,钻到桌子底下,他好像在寻找什么。大家目瞪口呆,不知道这位大亨为什么会在大庭广众之下做出如此有损自己形象的事情。
不一会儿,他从桌下钻出来,手中拿着一支雪茄。他扬扬手中的雪茄说:
“对不起,我到桌下寻找雪茄,因为我的母亲告诉我,应该爱护自己的每分钱。”
麦卡锡是一个亿万富翁,有无以计数的金钱,他可以挥金如土,可以买到一切可以用钱买到的东西,一支雪茄对于他来说简直微不足道。如果照他的身份,应该不理睬这根掉到地上的雪茄,或是从烟盒里再取出一支,但麦卡锡却给了我们第三种出人意料的答案。
历史经验
要知道,你所拥有的财富=所赚总数一开销总数。即使赚得再多,统统花掉之后,也和从没赚过是一样的。爱惜你的财富,不要随便花掉它们。
财富只属于自己的主人,一个只知挥霍的人,即使有能力拥有财富,财富陪伴他的时间也会非常短暂。一个连一分钱都不珍惜的人,怎么会珍惜更多的钱?一个连一分钱都不重视的人,怎么会懂得挣钱的辛苦?所以,对于财富,须知来之不易,一定要多加珍惜。
容人之过,方能得人之心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如果在别人犯错的时候,不但宽容谅解,还委以重任,往往能让对方感恩戴德,为你效力。
楚庄王打了胜仗,设宴款待群臣。席间,庄王命最宠爱的妃子为参加宴会的人敬酒。这时,天色渐渐暗下来,大厅里开始燃起蜡烛。君臣猜拳行令,敬酒干杯,好不热闹。忽然,一阵狂风刮过,客厅内所有的蜡烛一下全被吹灭,整个大厅一片漆黑。庄王的美妃正在席间轮番敬酒,突然,黑暗中有一只手拉住了她的衣袖。对这突然发生的无礼行为,美妃不敢乱喊,一时又脱身不得,情急之下,顺手扯断了那个人帽子上的缨。对方手一松,美妃趁机挣脱,跑到楚庄王身边,向庄王诉说被人调戏的情形,并告诉庄王,对方的帽缨被扯断,只要点明蜡烛,检查帽缨就可以查出这个人是谁。
楚庄王听了宠妃的哭诉,很不以为意。他想,怎么能为了爱妃的名节而使部属受到污辱呢?于是,庄王趁烛光还未点明,便在黑暗中高声说道:“今天宴会,请各位开怀畅饮,不必拘礼。为了尽兴,请大家都把自己的帽缨扯断,谁的帽缨不断谁就是没有喝好酒!”群臣哪知庄王的用意,为了讨得庄王欢心,纷纷把自己的帽缨扯断。等蜡烛重新点燃,所有赴宴人的帽缨都断了,根本就找不出那位调戏美妃的人。
就这样,酒宴上的一场尴尬局面化解于无形,大家都是尽兴而归,包括那个调戏庄王宠妃的人。
事后,楚庄王对王妃解释说:“酒后失态是人之常情,如果追查处理,反会伤了将士的心,使众人不欢而散。”
时隔不久,楚庄王借口郑国与晋国在鄢陵会盟,于第二年春天,倾全国之兵围攻郑国。战斗十分激烈,历时三个多月。在最后一场战斗中,有一名军官奋勇当先,与郑军交战斩杀敌人甚多,郑军闻之丧胆,只得投降。楚国取得胜利,在论功行赏之际,才得知奋勇杀敌的那名军官,名叫唐狡,就是在酒宴上被美妃扯断帽缨的人,他此举正是感恩图报啊!
容人之过,释人之嫌,不但是一种为人的度量,同时也是一种生存的谋略。
容人之过,方能得人之心。对于一些不属于罪在不赦的错误,为什么不给人一个改过的机会呢?人犯了错之后,总是非常迫切地希望得到别人的宽容,给自己一次悔过自新的机会。他一旦重新获得别人的宽容,就会产生感恩图报的心理,以期通过自己加倍的改过表现来获得对方的认可。
历史经验
在别人犯错的时候,宽容别人,不要得理不饶人。给人家改过自新,甚至是戴罪立功的机会,这样就笼络住了人心,让他为己效力。这比得理不饶人,把人一棍子打死聪明多了。
给人戴高帽要有针对性
给人戴高帽子,也要讲究技巧。
袁枚是清朝著名的才子,他少年成名,刚过二十岁就被任命为某地知县。
赴任前,袁枚去老师那里告辞。老师问他:“官不是那么好当的,你年纪轻轻就做上了知县,有什么准备啊?”
袁枚说:“并未做什么特别的准备,只是带了一些高帽子,准备见人就送一顶,因为人人都喜欢戴高帽子啊!”
老师一听,不高兴了:“为官要正直,亏你还读了那么多书,怎么也搞这一套呢?”袁枚马上回答:“老师的话很对。可请老师您想想,当今这个世界上,像老师您这样不喜欢戴高帽子的人,又有几个呢?”
听到袁枚这么一说,老师马上就转怒为喜。
于是,师生欢欢喜喜地告别了。
袁枚从老师的家里出来后,感慨道:“我准备的100顶高帽子,还没到任,就已经送出去一顶了。”
高帽子一钱不值,却人人喜欢,可是送的方式也是有讲究的。
清朝刊印《二十四史》时,乾隆非常重视,常常亲自校核,每校出一处差错来,就觉得是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心中很是痛快。
和珅和其他大臣为了迎合乾隆的这种心理,就在抄写给乾隆看的书稿中,故意于明显的地方抄错几个字,以便让乾隆校正。
这样做比当面奉承乾隆学问深,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和珅这个马屁拍得不着痕迹,让乾隆浑然不觉却又浑身舒坦,因而大讨乾隆欢心。
看来,恭维的确是一种艺术,关键之处在于根据人的不同心理需求和具体情况来选择和斟酌自己的话语,让自己无论怎么说,别人都爱听。当然,这其中还要注意灵活应对、随机应变。
虚荣是人的本性,每个人都暗暗为自己的优点得意,并希望别人注意和赞美自己的优点。拣别人爱听的、想听的话说,迎合他的虚荣心,自然可博得对方欢心。
历史经验
恭维话人人爱听,只要你说得自然、令人信服、恰到好处,就一定能博取他人的好感。但是说恭维话,给人戴高帽子,一定要因人而异,切不可张冠李戴,不然会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