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曾国藩全传:从社会底层到晚清名臣
1337500000046

第46章 太平军分崩离析(2)

湘军入城后,对天京实行了“烧”、“杀”、“抢”的政策,血洗天京城。首先对天京城进行焚烧。太平军大多依靠巷战,一幢幢房子就成了他们的据点,湘军为对付太平军,干脆把房子也烧掉了,并且把城中财宝劫掠一空。赵烈文曾这样描述湘军在天京城大肆掳掠的情形,“萧孚泗在伪天王府,取出金银不赀,即纵火烧屋以灭迹”。甚至连曾国藩本人也认识到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他说:“至伪天王府一看,规模俱仿宫殿之别,而焚烧无一存者。”大火在天京城一共烧了八天,如若没有6月24日的大雨,大火不知道到何时得以平息。经过这番大火,天京城几乎成了一片废墟。曾国藩的女儿曾纪芬是这样描述的:“九月朔日,全眷赴宁,初十日人督署,亦故英王府也。方师之人城也,搜捕余党,悉焚其巢穴,巨厦多为煨烬,洪秀全所居之天王府更为无沦矣。唯陈玉成以先死,其府独空,遂未被灾,故暂以之为督署。”

湘军入城后大肆屠杀生灵百姓。曾国藩在奏折中这样写道:“三日之内,毙贼十余万人,秦淮河尸首如麻。凡伪王、伪王将、天将及大小酋目约有三千余名,死于敌军之中者居其半,死于城河沟渠及自焚者居其半。”

当然,这里面包含有曾国藩为邀军功而虚报数字的可能性,但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湘军确实杀人如麻。湘军在把天京城攻下五天后,即6月21日,整个金陵城中,“尸骸塞路,臭不可闻”。在23日时,“精壮长毛除抗拒时被斩杀外其余死者寥寥,大半为兵勇扛抬什物出城,或引各勇挖窖,得后即行纵放”。“其老弱本地人民不能担又无窑可挖者,尽情杀死。沿街死尸十之九皆老者,其幼孩未满二三岁亦斫戮以为戏,匍匐道上。妇女四十岁以下一人俱无。老者无不受伤,或十余刀,数十刀,哀号之声达于四远。其乱如此,可为发指”。可见,湘军在天京城杀戮的很多都是平民百姓,并且其中的大部分是老、幼、病、残、孕者,极其惨无人道。

经过一个多月的大烧、大杀、大抢,参加攻城的每个湘军军官和士兵,上至曾国荃,下至无名小卒,全都发了大财。他们不仅将城内的金银财物洗劫一空,甚至连建筑物上的木料也拆下来,从城墙上吊出,用船运回湖南。

顿时,整个长江中,千船百舸,联樯而上,满载从天京抢来的财物、妇女,日夜不停地向湖南行驶。曾国荃更是“老饕”之名满天下。

湘军在天京城还大肆强掳和奸淫妇女,使妇女的身心受到极大破害。

赵烈文曾说:“妇女四十岁以下一人俱无”,可见湘军对待妇女之残忍。许多湘军将领都是好色之徒,总兵李臣典把天京城攻下一个月便一命呜呼,原因是“恃气壮气盛,不谨疾之由”。由此可以看出,曾国藩对于自己一手训练的湘军,是鼓励他们纵火杀人的。那么对于抢劫呢?他则是默许的。

经过一个多月的浴血奋战,天京不复存在了。太平天国也在这场炮火中作了历史性的永诀。六朝金粉,秦淮名胜,在这场血与火的洗礼中加进了更为沉重的历史内涵。不以成败论英雄,天京陷落了,太平天国灭亡了。

擅作主张杀忠王

曾国藩的湘军攻下天京城后,烧、杀、抢、掠,对天京城进行了毁灭性的破坏,对太平军的俘虏尽数杀戮,这在历朝历代的战争中都是罕见的。这其中,曾国藩擅作主张杀害太平天国将领忠王李秀成一事,尤其值得单独列出来记述。

封号为忠王的李秀成出身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幼年和父母一起“寻食度日”,生活十分艰难。1849年,二十六岁的李秀成加入了拜上帝教。

1851年9月参加太平军。由于李秀成作战机智勇敢,他从一名普通的士兵很快晋升为青年将领。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杨秀清亲自提拔他为右四军帅。不久,又升为后四监军。同年10月,李秀成随石达开赴安庆抚民,因其“逢轻重苦难不辞”,“修营作寨,无不尽心”。所以,在1854年春,再提拔为二十指挥,派往庐州镇守。李秀成是太平天国后期的重要军事将领。

1855年秋,天京地区形势日趋紧张。清将吉尔阿和总兵张国梁,率兵围困镇江,威胁天京。1856年2月,李秀成和秦日纲、陈玉成等去救咽喉之地镇江。进兵至汤头时,为清兵张国梁所拒。李秀成巧出奇兵,带三千人乘黑夜越过汤头岔河,与陈玉成、吴如孝内外夹攻,重创清军,遂解镇江之围。太平军乘胜渡江至瓜州,连破清营一百二十余座,占领扬州。

1856年6月,李秀成又配合石达开参加破袭江南大营的战斗。李秀成等进驻天京城外东北燕子矶观音门。石达开部进占黄马群,把湘军切成两半。

20日,太平军与清军统帅向荣发生激战,攻破孝陵卫满、汉营寨二十余处。

杨秀清亲自派人从城内策应。最后向荣败走丹阳,自缢而死,江南大营土崩瓦解。

发生于1856年9月的天京变乱,使太平天国的革命事业遭到了严重的挫折。在“朝无佐政之将”的情况下,洪秀全重新建立了领导核心。李秀成于1857年10月被升为副掌率,提兵符令,进入了领导核心。但这时的洪秀全不肯信“外臣”而“专信同姓”。李秀成极力劝告洪秀全,要“择才而用,定制恤民,申严法令,肃正朝纲,明正赏罚……”李秀成的犯颜直谏惹恼了洪秀全,洪秀全将李秀成一度罢官,经过李秀成和在朝文武的据理力争,才又恢复了李秀成的职务。

1858年,洪秀全恢复前期五军主将制,李秀成为后军主将。同年,清军进逼天京,洪秀全任命李秀成主持天京解围的战斗08月,他约集太平军各地守将在安徽枞阳召开军事联席会议,共同研究解除天京之围的作战方案。会后,陈玉成东进破庐州、克滁州。李秀成在滁州东南乌衣与陈玉成合兵击败清军主力德兴阿、胜保部,紧接着奔袭浦口,摧毁江北大营。清军都统德兴阿部被歼一万多人。

正当陈玉成和李秀成乘胜扫荡苏北战场时,曾国藩率领湘军在安徽发动大规模进攻。李秀成配合除玉成取得三河大捷,歼敌李续宾部六千人,沉重打击了湘军的气焰,稳住了长江上游的局势。

三河大捷后,李秀成与陈玉成又合兵解六合之围,拔清军营盘六十余座。在李秀成、陈玉成和清军拼死奋战,不断为太平天国事业立下显赫战功的时候,洪秀全却封从香港回到天京还不到一个月、尚无尺寸之功的族弟洪仁开为干王,总理朝政。接着封陈玉成为英王。清廷利用这一时机,指使叛将李昭寿寄书给李秀成劝降,此信被天京卫戍部队查获。洪秀全得知此事十分震惊,立即采取了严厉的防范措施,将李秀成的母妻押当,并下令封江,不准李秀成回天京。此时,困守浦口的李秀成内无军饷支兵,外无援兵相救,但仍坚持与清军进行艰苦的战斗。李秀成的勇敢作战和忠贞不渝的表现,解除了洪秀全的疑虑。洪秀全亲书“万古忠义”四字送给李秀成,并晋封为忠王,以表彰他对太平天国革命事业的忠诚和卓越贡献。

1860年初,太平军采用“围魏救赵”的战略围歼江南大营。李秀成奉命率精兵从浦口出发奇袭杭州。他对部下说:“官军精锐,悉萃金陵,其饷源在苏、杭。今金陵城外长壕已成,官军内围外御,……攻之难得志,不如轻兵从间道疾捣杭州,杭州危,苏州亦必震动,金陵大营惧我绝其饷源,必分师奔命以救之。我瞷(jian)大营虚弱,还军急击,踏破大营,则苏杭皆我有也。”李秀成在进军杭州,攻占安吉、长兴后,突然兵临杭州城下,吓得杭州官绅惊慌失措,守城无策。3月19日,李秀成攻占杭州。江南大营统帅和春果然中计,忙派总兵张玉良统兵一万三千余人援救杭州。清军于23日赶到杭州城下,第二天,太平军迅速回师,各路大军分进合击江南大营。天京城内太平军也分头出击,连抛火罐,清军营“火药轰处,人声鼎沸,登时大乱。”在太平军内外夹击下,连破清营五十余座,数万清兵全部溃散。和春等清营大员“不及衣履,仓皇奔镇江”,“京围立解”。第二次攻破江南大营之后,洪秀全于1860年5月,在天京召开了高级将领会议。在李秀成的积极支持下,会议采纳了洪仁开提出的东下苏杭,先夺取江南富庶地区,尔后西上奔袭武汉的战略计划。担任东征主将的李秀成率兵攻丹阳,占常州,进无锡,克苏州。太平军在苏常战场取得节节胜利的时候,湘军乘机掘了三道长壕加紧围攻安庆。

1860年9月,洪秀全调集各路将领组织第二次西征,会攻武汉,援救安庆。陈玉成部走长江北岸由安徽入湖北,攻武昌北面。李秀成部走长江南岸,经江西入湖北,攻武昌西南。两军约定在1861年4月会师武汉。陈玉成在3月进抵距武汉一百六十里的黄州,因英国出面阻挠和南路军未能按时赶到,便率主力折回安庆。而李秀成原本不想参加西征,主张守住东南新地盘,只是在洪秀全的严诏督责下,才不得已于10月下旬留下主力,自己带部分兵力进入皖南。12月,大军逼近祁门。曾国藩惊恐万状,“军中皇皇,莫知为计”,忙写下遗嘱,准备后事。可惜,李秀成没有探明敌情,误认为祁门驻有重兵,所以就放过祁门绕道江西,这才使曾国藩虚惊一场,死里逢生。

1861年6月15日,李秀成攻下武昌县,逼近武汉。因得知陈玉成部在集贤关等处作战失利,他径自撤军,退出湖北。由于李秀成对西征的消极态度,因而造成了会剿失约,武汉会师的计划落空了。在安庆形势十分紧张,太平军广大战士艰苦地进行浴血奋战的危急关头,李秀成又率军从安庆附近撤回江浙,而不回军去协力援救。他这种不顾大局的行动,引起太平天国将领们的不满和指责。洪仁玕在给他的信中指出,他对长江上游“弃而不顾,徒以苏杭繁华之地,一经挫折,必不能久远。”后来,安庆的失陷,李秀成是应负一定责任的。

1861年9月,李秀成回师江西,进入浙江,12月攻克杭州。在李秀成经营苏杭地区期间,任用了不少清朝的官僚、豪绅、团练头目在太平军中当官。

一些地方原有的地主政权甚至照旧执政,不仅允许地主收租,而且还设局催租,保护地主的封建剥削。这不仅说明李秀成缺乏必要的阶级警惕,甚至是敌我不分,认敌为友。

1860年,李秀成在占领苏常地区之后,率军直指上海。盘踞在上海的英法侵略者勾结地方官绅,出资雇用美国人华尔组织的洋枪队,抵抗太平军的进攻。李秀成在青浦一战大破洋枪队,“杀死鬼兵六七百人”,华尔身中五枪,狼狈逃回上海。1862年,太平军再次进攻上海。李秀成发出布告警告侵略者,要他们“各宜自爱,两不相扰”,“倘不遵我王化而转助逆为恶,相与我师抗敌,则是飞蛾扑火,自取灭亡。”太平军在重创英法干涉军和洋枪队之后,主动转移。5月中旬,在太仓破清营三十余座,乘胜收复嘉兴。8月,在浙江慈溪战斗中,太平军打死了“常胜军”头子华尔。由于中外势力的联合进攻和李秀成率主力回援天京,致使苏浙战场转入防御,根据地日渐缩小。

1863年12月苏州失陷,第二年3月,太平军从杭州突围北撤。

1862年10月,李秀成进攻天京城外雨花台湘军大营。太平军把湘军打得晕头转向。李秀成部开掘地道,炸毁湘军围墙,太平军冲入湘军阵地展开肉搏战。后来由于太平军云集天京,棉衣、粮食供应都遇到困难,李秀成才决定撤军。接着,洪秀全又命他执行“进北攻南”的计划,希图把战火引入湘军后方,伺机消灭他们以解京围。但由于天京告急又回师援救。经过这次南北奔波,使李秀成损兵折将,锐气大伤,失去太平军将士数万人。

李秀成两次援解京围的失败,使天京的保卫战更加艰苦。李秀成向洪秀全提出:“京城不能守,曾帅兵困甚严,壕深垒固,内少粮草,外救不来,让城别走”的建议。又说:“不如舍天京,尽弃苏浙两省地,御驾亲征,直趋北方,据齐、豫、秦、晋上游之势以控东南。其地为妖兵水师所不能至,洋鬼势力所不能及,然后中原可图,天下可定也。”但此时的洪秀全断然拒绝了这一正确建议。

1864年6月1日,洪秀全病逝。6日,十六岁的幼主洪天贵即位。7月19日,湘军挖地道用火药炸塌城墙,冲人城内。太平军一万多人与湘军展开肉搏战,一部分战死,其余在混乱中突围。李秀成将他的好马让与幼主掩护其突围,结果他自己因“马不能行”,在天京城外东南的方山被清军擒获。

李秀成同陈玉成一样是广西滕县人,因为他非常重信义而远近闻名,并擅长用兵,军中无人不佩服他。李秀成被捕后,被曾国荃审问,李秀成回答说:“别再白费力气了,给我纸笔,我写出来就是。”他坐在囚笼中,每天写七千多字,一共写了十天的时间。据说,曾国藩曾承诺,若李秀成投降就不杀他,而且,李秀成在他的供状中也已经表示愿意投降,答应只要饶他不死,他可让太平军停止战斗:“蒙九帅(曾国荃)恩给饭食,中堂驾由皖来,当承讯问,我心悔已迟,是以将国中一切供呈。我为姓洪之将,外众将兵俱是我辖,我愿将部下两岸陆续收全投降,而酬高厚,以对大清皇上,以赎旧日之罪。在我主在邦,我为此事,是我不忠,今主死国亡,我兵数十万众在外,我不能卫天国,又听我兵害民,皆我之罪也。若我有此本事,收降我之部将,再有反复变心,仍正国法,如办不成,亦正国法。若中堂不信我有此本事,仍镇在禁,容我写信劝去。我在皖省居中,好办两岸之事,请示中堂,意下如何。”虽然李秀成写下了这样的悔过书,但曾国藩并没有答应他的要求,也没有兑现当初的承诺。最终,李秀成被凌迟处死。

李秀成为什么没有逃过劫难,曾国藩为什么出尔反尔?归结起来,大概有以下理由:李秀成的名望是首因。洪秀全死后,李秀成实际上已经代替了洪秀全的地位。如果不把他杀了,一旦让他脱逃掉,他依然会领导几十万仍在各地战斗的太平军,这对朝廷是不利的。而且,对于这位太平天国的重要领袖,曾国藩也不可能掌握对他生杀予夺的大权,而只有朝廷才有做出决定的权力。

其次,是由于太平军将士对李秀成的拥戴。《太平天国战纪》中曾经有这样的记载:“松王陈得风已降国荃,见秀成在虏,向之拜。国荃叱之,得风日:‘吾为母而降,事泄当死,蒙王不杀,今无以为报,故拜耳。’秀成被杀,年四十。”李秀成虽然已经落入了湘军手中,其手下将士仍然非常敬重他,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李秀成对将士的影响力。

第三个原因,就是李秀成对天京之战的一切都了解得很详细,而曾国藩的奏折大都偏离事实,在诸如天京城守兵、财富、湘军的烧杀掳掠等问题上,李秀成都了解得非常清楚。一旦他将这些事实泄露给朝廷,曾国藩将不可避免地面临灾难。这是曾国藩杀李秀成最重要的原因。虽然李秀成写了十天的供词,每天写七千多字,但是最终保留下来的才有两万多字。那么,另外那部分供词到哪里去了呢?很明显,那堂内容被曾国藩删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