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学派产生于1900年,其创始人是奥地利精神病医师、心理学家弗洛伊德(S.Freud)。这一学派的理论在20世纪20年代广为流传,颇具影响。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可以分为两部分:意识与潜意识。潜意识不能被本人所意识,它包括原始的盲目冲动、各种本能及出生后被压抑的动机与欲望。他强调潜意识的重要性,认为性本能是人的心理的基本动力,是摆布个人命运和决定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弗洛伊德把人格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其中本我与生俱来,包括先天本能与原始欲望;自我由本我分出,处于本我与外部世界之间,对本我进行控制与调节;超我是“道德化了的自我”,包括良心与理想两部分,主要职能是指导自我去限制本我的冲动。三者通常处于平衡状态,平衡被破坏,则导致精神病。精神分析学派重视潜意识与心理治疗,扩大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并获得了某些重要的心理病理规律,但他们的一些主要理论遭到许多人的反对。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沙利文(H.S.Sullivan)、霍妮(K.Horney)、弗洛姆(E.Fromm)为代表的一批心理学家反对弗洛伊德的本能说、泛性论和人格结构论,强调文化背景和社会因素对精神病产生和人格发展的影响,在美国形成了新精神分析学。新精神分析学派仍然保留着弗洛伊德学说中的一些基本观点,尽管在其理论中有不同的概念名称,但归根结底,仍然是潜意识的驱力和先天潜能起主要作用。
AGeneralIntroductiontoPsychoanalysis
《精神分析引论》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Freud)
作者简介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1939),精神分析学奠基人,于1856年生在原属奥地利帝国、今在捷克斯洛伐克境内的弗赖堡城。4岁时随全家迁往维也纳,一生几乎是在那里度过的。弗洛伊德学习成绩优异,1881年在维也纳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此后10年中,他一直进行生理学研究,先在精神病诊所工作,后自开诊所,专治神经病。
弗洛伊德的心理学思想逐渐发展,l895年才发表了他的第一部著作《瘟病研究》。他的第二部著作《释梦》发表于1900年,这是他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他应邀赴美国讲学之后,名声大噪。他在维也纳成立了精神分析学会,奥地利精神病学家阿德勒是其最老的会员之一,后来瑞士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施特克尔加入了该学会。这两位学者都成了世界著名的心理学家。
弗洛伊德共有6个孩子。他晚年患口腔癌,自1923年起,先后曾做了30余次手术。尽管如此,他仍然坚持工作,并取得了许多重要成就。1938年,**分子占领维也纳之后,82岁高龄的犹太老人弗洛伊德被迫逃往伦敦,第二年客死那里。弗洛伊德在心理学上的贡献是巨大的,难以用简单的语言加以概括。他强调人的潜意识在人的行为中的极端重要性。他还阐明这种潜意识也影响到梦、说错话和忘记姓名及人自身发生的某些事情,甚至影响到某些疾病。
弗洛伊德发展了精神分析技术,将其作为一种治疗神经病的方法。他创造了关于人的个性的理论,简化了关于不安、压抑、冲动的心理学理论。他的思想一开始就引起了激烈争论。他首先提出受压抑的性感在精神病和神经病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还说性冲动更多地表现在儿童,甚至婴儿期,即所谓的俄迪普斯情结。
鉴于弗洛伊德的许多思想仍在讨论中,因而很难确定其在历史上的地位。虽然他是心理学方面的先驱者,但他的理论(与达尔文、巴斯德相反)没有得到科学界的支持,故很难预料他的部分思想将得到科学界的青睐并承认它是正确的。尽管如此,我们仍毫不怀疑弗洛伊德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他卓绝的学说、治疗技术及对人类心理隐藏的那一部分的深刻理解,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心理学研究领域。由他创立的学说,从根本上改变了对人类本性的看法。此外,他还提出了许多具有世界性应用价值的术语,如“本我”、“自我”、“超我”等。
名著导读
该书是弗洛伊德除了《日常生活精神病理学》(ThePsychopathologyofEverydayLife)之外,流传最广的一部著作,曾被译成17国文字。以1915—1917年于维也纳大学的课程讲稿付印成书,由于是讲授的形式,故而对刚学习精神分析理论或从未接触过的入门者,得以循序渐进且深入浅出的一窥精神分析理论的堂奥。精神分析是西方现代心理学与医学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产生于19世纪末,现已扩展到各种不同的社会科学领域,如文学、历史和哲学等。该书几乎涵盖了精神分析理论所关切与探讨的各项层面,特别是精神分析的三大基本理论:潜意识论、梦论及性欲论。全书分成三个部分:第一篇“失误动作”,针对一般正常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失误动作来分析表面行为下的深层含义,这可视做是某种预兆或讯号;第二篇“梦”,则试图由释梦的技术去探索梦的显意与隐意,并推演出梦的作用;第三篇“神经症通论”,结合前两篇对失误动作与梦的分析,以确证支配神经症患者的症状与其经历相关,并探索精神分析的治疗方法。全书共计28讲约26万字,对精神分析理论具有全面且系统的概括性论述。
在这部著作中,弗洛伊德以“心理冲突”和“泛性论”观点对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过失行为、梦及神经病三项专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系统的阐述。在作者看来,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过失现象是有意义的。它是心灵中两种相反的倾向相互牵制而趋调和的心理行动。同样,梦也不是一种神渝或毫无意义的生理现象,而有其背后的“隐意”;梦是遭到压抑的潜意识欲望的变相满足。释梦的工作便是激发梦者的“自由联想”、由梦的“显意”推知其“隐意”的过程。相反,梦的隐意转变为显意的过程称为“梦的工作”,它有4个成就:“压缩”作用、“移置”作用、将思想转变为视像、“润饰”作用。此外,梦还能回溯到童年时期的景物和欲望,成为这些景物和欲望的象征。最后,弗洛伊德分析了神经病。他认为神经病症候也是两种相反的心理倾向相冲突的结果:一方是被压抑的性本能的潜意识欲望,另一方是压抑它的自我本能的理性规范。一旦这种受压抑的性本能欲望被导入意识层面,神经病症候即可消除。该书的中译者为高觉敷,商务印书馆于1984年出版。
理论精读
过去的医学家常用解剖学和生物学的观点来解释有机体的机能和失调,而不知道精神生活是复杂的有机体最后发展的结晶。精神分析学认为心理过程是有机体活动的重要方面,这种过程又主要是潜意识的,意识的心理活动仅仅是整个心灵活动的分离的部分和动作。对于潜意识心理过程的承认,乃是达到对人类和科学的新的认识的决定性步骤。精神分析的第二个命题是:性的冲动,广义的和狭义的,都是神经病和精神病的重要起因,同时对人类的文化、艺术和社会的成就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过失心理学
日常生活中的笔误、说话用错词、错放等常见的过失行为,都是过失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这些行为,都是有意义的心理现象。所谓“意义”,指重要性、意向、倾向及一系到心理过程中的一种;而偶然的、症候性的动作则不宣称为过失。过失是由于心灵中两种相反的倾向相互牵制(对抗)而发生的心理行动。那潜伏的牵制的倾向起源于人们头脑中不久前所有的一个思路,受牵制的倾向被压抑下去,使人产生过失行为。过失常用来满足一种应当禁止的愿望。过失心理学把各种过失现象加以分类,并对这些心理现象作动的解释,把它们看做心力争衡的结果。
2.梦
梦不完全是一种躯体现象,而是一种不规则的反应的产物或物理刺激所引起的有意义的心理现象。梦是心灵在睡眠中对前一日或前几日经验的反映,是醒时心理活动的继续。昼梦则是幻想的产物,用来满足梦者的各式各样的野心和情欲。文学艺术就是以这种昼梦为题材的产物。
梦的元素本身并不是原有的思想,而是梦者所不知道的某事某物的化装的代替物。释梦就是利用梦者对这些元素的“自由联想”,使另外一种被代替的观念进入意识之内,再由这些观念,探知隐伏在背后的原念。自由联想不仅依赖于释梦者所给予的刺激观念,而且有赖于梦者的潜意识活动,即有赖于当时没有意识到的含有强烈的情感价值的思想和兴趣(即情结)。释梦者不应理会梦的表面意义(梦的“显意”),而应寻求背后的潜意识思想(梦的“隐意”)。梦的化装作用,即梦显意与梦隐意的关系有4种:以部分代替全体;暗喻;意象(抽象的思想在显意里化为代替的意象,以达到隐藏的目的);象征(梦显意元素是隐意的象征)。当然,梦中一个明显的元素不一定总是代表着一个潜在的元素,二者的关系是两个不同组的交叉关系。
3.神经病通论
精神病理学如果没有精神分析关于潜意识的知识,就会失去科学的基础。精神分析认为神经病症候和过失行为、梦一样,都是有意义的,与人们的内心生活和潜意识有相当的关系。潜意识的发现对人的自尊心是一个打击,所以神经病人往往对治疗者作强有力的抗拒。潜意识有自己的特殊领域和心理机制。这个系统可比作一个“大前房”,意识停留在与之毗连的“接待室”。在这两个房间之间,有一个守门人,他对各种潜意识精神兴奋加以考查、检验,对于他不赞成的兴奋,就阻止它们进入接待室;被允许入门的那些兴奋也只有在能够引起意识的注意时,才能成为意识。因此,这个接待室可称为前意识的系统。我们如果称任何一种冲动是被压抑的。意思就是说它因为守门人不许它侵入前意识,以至不能冲出潜意识。守门人乃是指我们在分析治疗时去解放被压抑的意念而遭到的抗拒,神经病症候就是被压抑作用所驱回的某些潜意识的代替物,进而言之,病人想用症候达到满足性欲的目的。可见,神经病症候是两种相反的心理倾向冲突而趋于调和的结果:一方代表被压抑的倾向,另一方代表抑制前一种倾向而导致症候的主动倾向。也就是说,症候源于潜意识欲望努力转化为意识时遭到了强有力的压抑。因此,我们只要把受压抑的潜意识导入意识,症候即随之消失。精神分析主要治疗三种“移情神经病”——焦虑性癔病、转变性癔病和强迫性神经病。精神分析学意义上的性生活比狭义的性生活概念广泛得多,它指力比多机能,包括性倒错者和儿童们的性生活。“性倒错”者有两类:一类是其性的对象已变,与同性恋者相同,他们都不要生殖器的接合,而以对方的其他器官或部位为替代;另一类是性的目标已变,他们性欲的目标仅为常人所讲的性的预备动作。这两类性倒错者又各分为两种:第一种求得实际性欲的满足,第二种仅在想象中求得满足。性本能(“力比多”)或因暂时的受阻,或因永久的社会制度的障碍,而很难获得常态的满足,性倒错便构成一种变态的发泄,它止于性的满足,而不以生殖为目的。性生活不等于生殖,力比多是性生活的真正动力。力比多是一种力量、本能(这里是性本能,饥饿时则为营养本能)。
正常的性生活和倒错的性生活均由儿童的性生活演化而来。婴儿期的吸乳活动乃是人们整个性生活的原始出发点,是后来各种性满足的雏形。母亲的胸乳是婴儿性欲的第一个对象;其后,婴孩有抚摩生殖器区域的手淫行为,排泄机能和对性的窥探也给婴孩带来性的快感。儿童由6岁或8岁起,性的发展呈现一种停滞或退化的现象,这个时期称为潜伏期。在这以前所有的心理经验和激动,这时都渐渐被遗忘。精神分析的目的,就是要将这个遗忘了的时期召回到记忆之内。
4.焦虑
焦虑在神经病心理学中占据中心地位。针对危险而发的真实的焦虑,是自我保存本能的一种表现。焦虑性情感的起源和原型是关于出身的经验。神经病的焦虑,是指用在变态方面的力比多,它有三种类型:一种焦虑是“浮动着”的,易于附在任何恰当的思想之上,可称为期待的恐怖或焦虑性期待。与前者相反,第二种焦虑在心灵内较为自由,常附于一定的对象或情境之上,它构成了各种不同的恐惧症的焦虑。此外还有一些焦虑与危险之间没有明显的关系,而是无因而至。
焦虑起源于未能发泄的力比多,这是焦虑的第一个历程;然后它建造种种防备的堡垒,以避免与外界危险接触。所以,焦虑症候的形成,目的仅在于逃避焦虑的发展。
神经病人致病的矛盾有别于矛盾着的各个冲动的常态平衡,因为常态平衡的冲突存在于同一心理领域(或层面)之中,而致病的矛盾中的一方进入前意识和意识的平面之上,另一方则被禁闭在潜意识的区域之内。精神分析的主要工作便是利用病人对治疗者的“移情”作用,采用具有教育意味的暗示疗法,把病人的潜意识思想导向(或改造为)意识的思想,从而解除压抑,消除症候。
趣味扩展
弗洛伊德不光是心理大师,而且他的文字功底也相当深厚。他与文学的结缘早在童年时就已经埋下了种子。早年的弗洛伊德常常为了提高自己的文学艺术修养,而废寝忘食地飨读古今文学名著。成名之后,他一直保持同文学界的联系,并参加到文学创作的实践之中。这一切使得他对文学理论、文学史及写作方法问题,都有很深的认识和造诣。1930年7月,为了奖励弗洛伊德对文学创作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德国歌德协会专门为其颁发了文学奖金。
弗洛伊德本人的写作能力很强,文风优雅、朴实。他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就是既要表现浪漫和想象的色彩,又要通俗、简朴,能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和理解。这种基本观点与弗洛伊德研究精神分析学的态度是一致的。在他看来,一切精神科学及与此有密切关系的人文科学,都必须反映人类心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只有这样,写出的作品才能引起人们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