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一本书读完心理学名著
1340000000029

第29章 认知心理学(8)

长时记忆最显著的特征是它的多样性——编码、信息的提取、结构、容量及持久性方面的多样性。长时记忆的容量无限,持续时间实际上是无穷无尽的。长时记忆中的编码是声学的、视觉的和语义的多维编码。关于长时记忆最普遍的假设是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是以某种有条理的方式组织的,新信息记录在现存的组织内部。有关极长时记忆的研究结果表明,极长时记忆确实保持很长一段时间,而且对遥远事件的识别记忆受到首次编码程度和复述分布程度的影响。

6.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和认知心理学有一种共生的关系,相互从对方的发展中获益。人工智能是机器从事需要有智力参与的工作的能力。大多数此方面的研究的目的在于发现和描述能被计算机模拟的人类认知过程。有心理学家将人类信息加工和计算机系统进行类比,提出记忆分配模型。该模型的基本观点是:人脑有几个记忆区域,其目的是调节来自环境的信息流,以便使信息能依据过去经验进行编码。从环境来的信息,一次多个感觉道地通过一系列缓冲记忆而进入短时记忆。到达短时记忆的信息被解释为有意义的语义码而诸存在中间记忆中。从原始信息的编码到更高水平的信息再编码是受长时记忆控制的。

趣味扩展

认知心理学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西方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20世纪70年代成为西方心理学的一个主要研究方向。它研究人的高级心理过程,主要是认识过程,如注意、知觉、表象、记忆、思维和语言等。

1956年被认为是认知心理学史上的重要年份。这一年几项心理学研究都体现了心理学的信息加工观点。如Chomsky的语言理论和Newell和Simon的“通用问题解决者”模型。“认知心理学”第一次在出版物上出现是在1967年UlrichNeisser的新书。而唐纳德·布罗德本特于1958年出版的《知觉与传播》一书则为认知心理学取向立下了重要基础。此后,认知心理取向的重点便在唐纳德·布罗德本特所指出的认知的信息处理模式——一种以心智处理来思考与推理的模式。因此,思考与推理在人类大脑中的运作便与电脑软件在电脑里运作相似。认知心理学理论时常谈到输入、表征、计算或处理及输出等概念。

这种理解心智运作的方式在过去数十年变得非常普遍。这些比喻常见于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中。认知理论的应用在最近广及许多动物认知研究的比较心理学领域。

信息处理的认知功能取向最近正被一些心理学新的研究取向所质疑,如动力系统取向及哲学中心体合一之观点。

由于电脑的隐喻和使用,认知心理学在1960—1970年得到许多人工智能及其他相关领域研究成果的助益。事实上,它已发展成为一个跨领域的认知科学,此门科学整合了一系列不同取向关于心灵与心智处理的研究。

AnAttributionalTheoryofAchievementMotivationandEmotion

《动机和情绪的归因理论》

伯纳德·韦纳(B.Weiner)

作者简介

伯纳德·韦纳(1935—),美国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发展了比较著名的归因理论。1963年获密歇根大学博士学位,1963—1965年任明尼苏达大学助教,从1965年至今任洛杉矶加州大学教授。曾先后到纽约大学城研究中心、德国波鸿鲁尔大学、德国马克思-普朗克研究所、密歇根大学、华盛顿大学做过访问教授。1990年获得美国心理学会社会心理学分会卓越研究贡献奖,1994年得获美国教育研究会出版奖。1991年获得德国比勒费尔德大学荣誉博士学位,2000年获得芬兰特库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韦纳历任《认知与情绪》、《教育心理学》、《人格杂志》、《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人格研究杂志》、《动机与情绪》、《人格与社会心理评论》、《心理探询》、《社会行为与人格》等杂志顾问编辑。

韦纳曾发表了有关情绪和动机的学术论文150余篇和15本著作。自1965年以来,一直任教于加利福尼亚大学。他的主要贡献有:归因理论、动机心理学、情绪心理学。

名著导读

该书是韦纳最为重要的代表作之一,于1986年出版。该书是韦纳长期从事动机、归因、情绪问题研究所取得的成果的概括和总结。它全面系统地阐述了韦纳的认知动机理论观点,提出了一个完整的动机和情绪的归因模式,从而把动机、情绪、归因等问题有机地结合到一起。

该书共分9章,第1章论述了动机理论的原则。韦纳在对过去动机理论进行剖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动机和情绪的归因模式。第2~6章,韦纳对其动机归因模式展开了更进一步的论述,分别对人所知觉的原因、基本概念、归因的内容、结构,以及归因与目标期望、情感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探讨。韦纳在成就问题范围内,通过实验证实了他的理论假设。第7章论述了成就动机归因理论的普遍意义。韦纳通过对助人行为和许多其他现象的研究,证实了其动机归因理论可以推广到日常生活的许多领域,像助人行为、假释宣誓决定、戒烟、临床心理诊所等方面。第8章是对动机和情绪归因理论的进一步阐述和引申。第9章介绍了一组归因理论的实验,韦纳曾用这些实验来研究归因理论,证实其假说。

理论精读

1.归因理论

韦纳认为,每一维度对动机都有重要的影响。在内外维度上,如果将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会产生自豪感,从而动机提高;归因于外部因素,则会产生侥幸心理。将失败归因于内部因素,则会产生羞愧的感觉;归因于外部因素,则会生气。在稳定维度上,如果将成功归因于稳定因素,会产生自豪感,从而动机提高;归因于不稳定因素,则会产生侥幸心理。将失败归因于稳定因素,将会产生绝望的感觉;归因于不稳定因素,则会生气。在控制性维度上,如果将成功归因于可控因素,则会积极地去争取成功;归因于不可控因素,则不会产生多大的动力。将失败归因于可控因素,则会继续努力;归因于不可控因素,则会绝望。将失败归因于内部、稳定、不可控时是最大的问题,会产生习得性无助感。

韦纳通过一系列的研究,得出下面一些归因的最基本的结论:

(1)当个人将成功归因于能力和努力等内部因素时,他会感到骄傲、满意、信心十足;而将成功归因于任务容易和运气好等外部原因时,产生的满足感则较少。相反,如果一个人将失败归因于缺乏能力或努力,则会产生羞愧和内疚;而将失败归因于任务太难或运气不好时,产生的羞愧则较少。而归因于努力比归因于能力,无论对成功或失败均会产生更强烈的情绪体验。努力而成功,体会到愉快;不努力而失败,体验到羞愧;努力而失败也应受到鼓励。这种看法与我国传统的看法一致。

(2)在付出同样努力时,能力低的应得到更多的奖励。

(3)能力低而努力的人受到最高评价,能力高而不努力的人受到最低评价。因此,韦纳总是强调内部、稳定和可控性的维度。

2.行为成败原因的分析

(1)能力,根据自己评估个人对该项工作是否胜任。

(2)努力,个人反省检讨在工作过程中曾否尽力而为。

(3)任务难度,凭个人经验判定该项任务的困难程度。

(4)运气,个人自认为此次各种成败是否与运气有关。

(5)身心状态,工作过程中个人当时身体及心情状况是否影响工作成效。

(6)其他因素,个人自觉此次成败因素中,除上述5项外,还有其他事关人与事的影响因素(如别人帮助或评分不公等)。

以上6项因素作为一般人对成败归因的解释或类别,韦纳按各因素的性质,分别纳入以下三个向度之内:

(1)控制点: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因素的来源,是以个人条件(内控),抑或来自外在环境(外控)。在此一向度上,能力、努力及身心状况三项属于内控,其他各项则属于外控。

(2)稳定性: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是否稳定,是否在类似情境下具有一致性。在此一向度上,六因素中能力与工作难度两项是不随情境改变的,是比较稳定的,其他各项则均为不稳定者。

(3)可控性: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是否能由个人意愿所决定。在此一向度上,六因素中只有努力一项是可以凭个人意愿控制的,其他各项均非个人所能控制。

韦纳等人认为,我们对成功和失败的解释会对以后的行为产生重大的影响。如果把考试失败归因为缺乏能力,那么以后的考试还会期望失败;如果把考试失败归因为运气不佳,那么以后的考试就不大可能期望失败。这两种不同的归因会对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

趣味扩展

归因理论最早是由奥地利社会心理学家海德提出来的,由此海德在西方社会心理学界被称为现代社会知觉和归因理论的奠基人。海德指出,在日常生活中,每一个人,不光是心理学家,都对各种行为的因果关系感兴趣,力图弄清周围人们行为的前因后果。海德还区分了导致行为发生的因素,主要是行为者的内在因素,包括能力、动机、努力程度等。他认为行为观察者对因果关系进行分析时,试图评估这些因素的作用,而且对行为的归因和对行为的预测两者密切相关。海德的归因理论开创了归因问题的先河,他对行为原因所做的个人——环境的划分一直是归因的基础,影响深远。

随后,琼斯和戴维斯的相应推断理论扩充和发展了海德的归因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人们的外显行为是由行为者内在的人格特质直接引起的,也就是说一个人的行为与其人格特征是相当一致的。

L.Y.阿布拉姆森等人发展了韦纳的理论。他们依据习得的无能为力的研究对失败的归因进行了补充,提出了第三个方面,即普遍—特殊方面。

此后,凯利提出了三维归因理论。他的理论具有结构性和系统性,更具有说服力。他认为,对行为的归因必须要多次观察,根据多种线索进行归因。说明行为的原因可以从三个不同的维度进行解释:

(1)归因于从事该行为的人;

(2)归因于行动者的对方,即行为者知觉到的对象;

(3)归因于行为产生的环境。

所以,要找出真正原因,就需要分析以下三种信息资料:

(1)一致性信息资料;

(2)一贯性信息资料;

(3)区别性或特异性信息资料。

有了上述三种信息,就可以进行归因判断了。如某高中生语文考试成绩差或分数低,其原因可能是:一致性,大家都低或只有他低;一贯性,他的语文成绩一贯的低或只有这次低;区别性,他的其他成绩也差或其他成绩不差。如果是一致性高、区别性高,就可以归因为老师的因素,如果一致性低、一贯性高,就可以归因为个人因素。凯利认为对一个行为的解释可归于三个方面——行动者、知觉对象、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