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一本书读完心理学名著
1340000000035

第35章 发展心理学(2)

(8)当我们把一种迹象放在一个特定的水平时,就有可能出现两组概率:一组是以那些表现出特殊迹象的被试为基础的,另一组是以样本中被试的分布为基础的。前者有可能出现极端迹象,这时就需要借后者来平衡,以决定对这一迹象的取舍。

4.自我发展的阶段

在确定自我发展的阶段时,卢文格首先碰到了两个问题:其一,年龄与阶段一致吗?原则上,卢文格希冀描述能够用于一系列年龄的每一个阶段,描述每一阶段的人所共同的东西,而不管他们的年龄。

其二,划分阶段是否一定要求助于数字,他在名称和数字之间选择了名称,认为通常所用的“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等说法是不科学的。因为从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之间有个过渡时期,因此就很难说明这个过渡时期属于第一阶段还是第二阶段。卢文格的自我发展阶段如下:

(1)前社会阶段。刚出生的婴儿没有自我,他的第一个任务是学会把自己与周围环境区别开来,形成“现实”的建构,认识到存在一个稳定的客观世界。只有达到“客体永恒”和“客体守恒”,才能形成一个不同于外在世界的自我。但是处在这一阶段的儿童,自我与客体是不分的,他们在很长的时间里求助于“我向思考”。

(2)共生阶段。儿童在了解了客体稳定性之后,仍有可能认为他与他父母或生活中的一些玩具有着共生的关系。儿童从这种共生现象中,有意义地促进了把自己与非自己区分开来的过程。这里,语言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冲动阶段。儿童的冲动有助于证实他的独立的同一性。诸如“不”和“让我来做”就是最好的证据。儿童的冲动起先是受到强制性制约的,后来还受到直接的奖惩制约。儿童对其他人的需要是强烈的;其他人是根据他们能够给儿童的东西而受到注视和评价的。儿童倾向于把人分成好人和坏人,但是这种划分不是作为一种真正的道德判断,而是作为一种价值判断。好和环常常同大方和小气混淆起来,甚至同干净和龌龊混淆起来,处在这一阶段的儿童,其走向几乎都是现在,而不是过去或未来。虽然他们能够理解身体上的因果关系,但缺乏心理上因果关系的观念。

(4)自我保护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认识到存在规则,并学会了期待直接的短时的奖惩。然而,儿童的主要规则是“不要挨打”。因此,儿童一方面把规则用于自己的满足和利益,另一方面又要注意自我控制冲动,学会保护自己。自我保护的人具有责备的概念,但他们是从其他人或情形等外部因素来理解责备的。自我批评不是该阶段的特征。如果他承认对做错事负有责任,那么他有可能从不承认是他的责任的那些方面来责备自己,如“我认为”或“我估计”。

(5)遵奉阶段。当儿童开始把他的幸福与群体统一在一起时,他就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为使这一步发生和加强,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信任成分。生活在没有仇恨的环境中,儿童感到信赖。相反,生活在诸如机会主义、私利、欺骗、受人奚落等充满恶意看法的环境中,儿童就不可能形成遵奉。遵奉就是按照规则行事。儿童的道德准则是根据依从规则而不是根据后果把活动确定为正确和错误的。遵奉者重视的是与其他人的友好、帮助和合作,但他是根据外表而不是根据性质来看待这些行为的。比如,当他喜欢和信赖群体内的某些成员时,他就会狭窄地规定该群体,而拒绝任何一个外群体。

自我意识水平:从遵奉到公正阶段的过渡。遵奉者生活在一个概念上简单、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正确的世界里。但是,在自我意识水平,这个人发现他可以选择了,异议也随之而来。意识到选择和异议,为下一阶段概念的复杂性铺平了道路。在自我意识水平,遵奉阶段的许多特征仍然保持着,虽然儿童对情境中复杂性的鉴别有所增强,但自我意识还没有达到与社会准则相当一致的程度。对内部生活来说,通常还是一些如寂寞、窘迫、自信等含糊感受。

(6)公正阶段。在公正阶段。一个人第一次发现了称为“良心”的道德信号,包括长期的自我评价的目标和理想、分化的自我批评、一系列责任心等。规则的内化是在公正阶段完成的。他们服从规则,并不是为了逃避惩罚,也不是因为群体支持这些规则,而是真正为了他自己才评价和选择规则的。在这一阶段,人与人之间犹如兄弟关系,他感到对别人负有责任,感到有责任去促进别人的生活,或者防止别人犯错误。责任和义务的概念发展到正义和公正的概念,他不仅能体验到自己的内部生活,而且也能观察到其他人的各种隐蔽情感。由于深刻理解了其他人的观点,人际关系成为可能。

个体化水平:公正向自主阶段的过渡。这一过渡是以个体观念的增强和对情绪依赖的关心为标志的。依赖和独立的问题是一个在发展过程中经常发生的问题。这一水平的特征是,人们能够意识到一种情绪的而不是纯实用主义的问题,意识到一个人即使在失去身体上或经济上的依赖时,他还可以作出对其他人的情绪上的依赖。为了超越公正阶段,一个人必须学会容忍自己和别人,增强容忍异议和矛盾的能力。

(7)自主阶段。该阶段的一个独特标志是承认和处理内部冲突的能力,也就是说,承认和处理冲突的需要、冲突的责任心及需要和责任心之间的冲突,自主的人有勇气去承认和处理冲突,而不是回避它或把它投射到环境。一个有说服力的例子就是允许孩子犯错误。自主的人把爱护人的关系作为他最重要的价值。

(8)整合阶段。又称统整阶段,是自我发展的最高阶段,意指一个人超越了自主阶段的冲突。在卢文格看来,整合阶段是最难描述的阶段,因为它十分罕见,人们难以发现研究的实例。而且,心理学家要想研究这一阶段,他必须承认他的局限性是理解整合阶段的一个潜在障碍。因为研究这个最高阶段可能已经超出他的能力,是他的能力所不可及的。在很大程度上,自主阶段的描述已经包含整合阶段。所不同的是,在整合阶段,同一性的观念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趣味扩展

卢文格研究了每一个人的自我发展,他认为在幼儿的自我发展阶段中,有一个阶段与“逆反心理”是相关的,那就是幼儿的“冲动阶段”。他认为儿童的冲动有助于他们证实他们独立的一面。因此,处于“冲动阶段”的孩子经常会说“不”,或“让我来做”,这正是他们希望通过自己对大人观点和指令的否定,来强调自己的存在,让大人能对他们刮目相看,也是寻求大人对他们尊重的一条途径。他们也希望通过让他自己来做某些事情,向大人展示自己已具备的能力,因为他觉得自己的能力已经很强了。当孩子进入自我发展的下一个阶段后,他们这种“逆反心理”的表现就会不断减少。

“逆反心理”作为自我发展中表现出来的一个正常现象,在不同性格的孩子身上会表现不一。对于比较独立的孩子而言,他们会表现出更多的“逆反心理”。他们不仅独立,而且思维发展好;他们相信自己的能力,认为自己的观点、行为都是正确的;因此他们会经常报以一种怀疑的态度去看待别人的观点,如果他们一旦认为自己是正确的,那么很多人都无法改变他们的想法,正所谓“九头牛也拉不回来”。

TheDevelopmentSelf

《发展的自我》

罗伯特·凯根(RobertKegan)

作者简介

罗伯特·凯根,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教授,他创立的“结构—发展”理论,是在自我心理学研究领域,继精神分析和存在主义这两大学说后问世的第三大学说,由此也确立了他在心理学界的学术地位。

名著导读

这是一本心理学著作,凯根的代表作品。按照字面上的意义来理解,是在论述我们在赋予自己的一种新形式中所发现的勇气和价值。

在这部著作里,凯根第一次完整地阐述了他的“结构—发展”理论,重点围绕“精神”问题阐述人的自我意识、自我体现和自我控制。同时,我们也可以从他的阐述形式中,欣赏他的另外两大贡献,即自然疗法的实施和心理小说的布局。所以,从这本书中,读者不仅可以读到一位天才学者的伟大思想,还可以欣赏到他优美独特的文笔,像读小说一样学心理学。

理论精读

凯根在该书中提出了“结构—发展”理论。理论中的“结构”指的是平衡及平衡所标志的阶段,而“发展”指的是失衡及失衡所标志的过渡。在该理论中自我的发展经历了6个阶段。

(1)一体化自我阶段:特点是婴儿把物—我看成一体。环境是主体的一部分。新生儿生活在无客体的世界里。在一体化自我阶段,儿童沉浸于抚育者文化中。不同的抚养方式给婴儿带来不同的抚育者文化,培养起基本信任和他信的阶段。该阶段个体的心理冲突是母亲不能给孩子充分的温暖和关爱或在孩子表现出想要站立和行走等独立意识时,母亲却不能与他分离。

(2)冲动性自我阶段:学龄前阶段。特点是主体与客体,自我与他人在这个时候开始分化了。儿童意识到存在一个与他相分离的世界。身体上已和父母发生了分离,情感上还不能和父母完全分化。儿童沉浸在父母文化中,对父母有强烈依恋,爱幻想,喜欢竞争。这一平衡阶段的危机是该控制的时候父母的行为不一致,该放手时双亲又以控制的形式介入而引起孩子的心理冲突。

(3)唯我性自我阶段:学龄期。主体中植入的文化是角色认知文化。特点是发展了对家庭和学校的角色识别,建立了同伴的团体,进一步丰富了对自我的信念,促进了自我满足、角色分化等能力的体现。既渴望独立又希望有归属感是此阶段的心理冲突。危机促使儿童从唯我自我向人际自我过渡。

(4)人际的自我阶段:人际关系是该阶段自我的发源地,他人的成分在自我中占据极大比重。主体中植入的是互惠的文化。此时的主要任务是整合他人和自己的需要、判断、期望和义务,该阶段的心理冲突表现在社会对性别角色的强调及个体渴望认同。

(5)法规性自我阶段:该阶段主体是权威、同一性、个体的心理管理和思想,客体是人际关系和相互关系。主体中植入的是同一性文化或自我权威文化。处于法规性平衡阶段的个体不再依赖人际关系的环境,自我以法律或规则来处理主客体间的关系。此阶段的心理冲突是过分的主观、自制和维护权威与分享、温情、亲密之间的矛盾。

(6)个人间的平衡阶段:该阶段主体是个人间的关系,自我系统的相互渗透性。客体是权威、同一性、心理管理和思想。该阶段把自我与法规相分离,从而创造了个性,达到了重新平衡。如果说法规的自我把人际关系带入自我,那么个人间的平衡却把自我带回到人际关系,是一种带给他人的自我,而不是从他人那里派生出来的自我了。这一状态有助于分享体验,又保证自己与他人的独特性。该阶段主体植入的文化是亲密文化。引入的亲密文化有助于一个人从分化、独立走向整合和归属。

趣味扩展

不同流派的心理学家对自我发展的阶段和类型提出不同观点,概括起来可分为社会学取向的自我发展观,如以詹姆斯、艾里克森、沙利文、玛勒等人为代表;以注重个人内省结构的心理学取向的自我发展观,如以弗洛伊德、卢文格等为代表。凯根的“结构—发展”理论,对于自我发展的解释更倾向于社会学观点。他认为主客体关系存在于真正的人类关系和社会背景之中。自我发展过程是一个体现了主客体的分化、整合及其相互关系的调整过程,只要一个人不停地告别旧的意义而采择新意义,主客体间的平衡就走向主客体的失衡,心理冲突就产生了。随着主客体关系的调整和整合,新的主客体平衡又将产生,从而自我发展到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