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家篇
养子如养女,最要谨慎严
原文:养弟子如养闺女,最要严出入,谨交游。若一接近匪人,是清净田中下一不净的种子,便终身难植嘉禾矣。
译文:培养男孩子,要像养育女孩子那样谨慎才行,最关键的是要严格管束他们的出入和注意所交往的朋友。万一不小心结交了行为不正的人,就好像是在良田之中播下了坏种子,从此就可能一辈子也难长成有用之才。
解读从古至今,中国人重视子弟的教育,尤其重视外部环境的选择。《列女传》记载孟母教子的故事,很能说明这一问题。孟轲的母亲,很懂得人的道德学问是逐渐养成的,所以对孟轲平时生活和学习上的细节十分重视,通过“渐化”的方式培养孟轲的好习惯。起初,孟家离一处公墓不远,小孟轲看了一些送葬人的情景,自己就模仿起来,成天在沙地上埋棺筑墓。孟母看出这地方对孩子影响不好,就搬了家。可搬的地方是一个集镇,小孟轲又学着那些挑提卖货的人吆喝叫卖,孟母只有又搬家。这次搬到了一所学校附近,小孟轲模仿学校的孩子们,在游玩中摆弄俎豆祭器,学习揖让进退的礼仪,孟母才终于放心地说:这是我孩子可以居住的地方!
可孟轲上学以后,有点贪玩,进步不大。有一次孟母问他:“学习得怎么样?”孟轲回答说:“还是那个样。”孟母听后,拿过剪刀就剪断了织机上的线,说:“你荒废学业,就像我割断织机上的线,布就织不成了一样,不好好学习,以后就只有成为供人使唤的下人。”孟轲从此拜孔子孙子的学生为师,勤奋学习,才终于成了著名的儒家代表人物。
融性情偏私,消家庭嫌隙
原文:融得性情上偏私,便是一大学问;消得家庭内嫌隙,才为火内栽莲。
译文:与人相处要宽容,能够容忍别人性情上属于个性特征的那一面其实很不容易,善于及时消解家庭内部那些因鸡毛蒜皮引起的种种摩擦,就像在火里种植荷花那样,没有相当的道行是做不到的。
解读《论语》讲“礼之用,和为贵”。人生活在世间,离不开社会,也不可能离开群众而独自生存。与社会大众相处,便需要一份宽容心。
俗话说:大海的宽广在于汇集大大小小的川流,生命的汪洋在于包容深深浅浅的缘分。心,因为宽容而变得坦然;爱,因为宽容而成就伟大。父母养育子女,希望子女有一天知道感恩,有反哺的行为;子女接受父母的养育,在长大成人那刻起,就应该珍惜父母,同样也该珍惜手足情深的哥哥姐姐或弟弟妹妹;一个男人能孝敬父母,他才会懂得怎样珍惜女人,那种对自己有养育之恩的父母都不顾的男人,又怎能对“半路”认识或经人介绍恋爱结为夫妻的女人珍惜疼爱?一个不懂怎样孝敬公婆的女人,又怎么能教育出品格优良的子女?
悠闲镇定士,宽洪长厚家
原文:大烈鸿猷,常出悠闲镇定之士,不必忙忙;休征景福,多集宽洪长厚之家,何须琐琐。
译文:宏伟的功业,远大的谋略,常常出自于悠闲镇定的人士,没必要总是那么匆匆忙忙;吉祥的预兆,齐天的洪福,多聚集于宽宏大量的人家,何必计较那些细碎琐屑的事情。
解读悠闲镇定是一种做人的高尚境界。之所以能成大事,是因为能够控制自己的感情,从容谋划。
《世说新语?雅量篇》中记载着一些关于谢安遇大事而从容镇定的故事。有一次,谢安和孙绰等人乘船游海,遇上大风浪。孙绰等人“色并遽”,高呼要返航。而谢安则“神情方王(旺),吟啸不言”,神态悠闲、愉悦。后来风浪越来越大,“诸人皆喧动不坐”,而谢安不慌不忙地说:“如此,将无归。”意思是:像你们这样惊慌失措,恐怕回不去了。大家听了谢安的话,也都安静下来了。谢玄在淝水一战大破前秦苻坚的几十万大军。喜讯传来时,谢安正在与客人下围棋,“默然无言”,照常下棋。客人问前方战况,他才慢条斯理地说“小儿辈大破贼”,而“意色举止不异于前”。如此重大的喜庆之事,他却能不形于色,真可谓名士风度。
这样的事实证明,历史上真正有大作为的人,恰恰是那些“性定”之人。而那些成就巨大人生功业的人,不会像普通人那样成天忙忙碌碌,疲于应付,而是活得悠闲自在。而真正有福的人,往往宽宏大量、朴实厚道,而不是在金钱利益上斤斤计较。做人的境界高低决定了一个人一生成就的大小。
家庭有真佛,日用有真道
原文:家庭有个真佛,日用有种真道,人能诚心和气,愉色婉言,使父母兄弟间形骸两释、意气交流,胜于调息观心万倍矣。
译文:任何家庭中应该有一种真诚的信仰,日常生活遵循正确原则,这样能保持纯真的心性,言谈举止温和愉快,使父母兄弟之间相处得很和睦融洽,这比用静坐省察自己身心还要好上千万倍。
解读有一次,滕文公问孟子:“我们滕国是一个小国,又处在齐楚两个大国之间,我们依附哪一个好呢?”孟子回答说:“你这个问题我回答不了。如果你硬要我说,我只能告诉你,挖深护城河,加固城墙,和你的百姓一道来保卫你的国家。如果你的百姓宁死也不肯离开,那你就谁也不用依附了。”
家和万事兴。“和为贵”、“和气生财”,都是古训。齐家如此,治国亦如此。从一个国家的兴衰强弱来说,在于人民的戮力同心、众志成城。众志成城则无惧。周朝大封同姓诸侯,宗室繁多,互相倚赖,长久不衰。六朝互相猜忌,动辄殴斗,终于相继灭亡。北狄的吐谷浑阿豺有二十个儿子。当他病重时,召见同母所生的弟弟慕利延说:“你拿一支箭来把它折断。”慕利延一下子就把箭折断了。阿豺又说:“你再拿十几支箭来把它折断。”慕利延折不断。阿豺说:“你们知道吗?一支箭容易折断,很多支箭在一起就很难摧折,可见你们必须同心协力,国家才能巩固。”
念积累之难,思倾覆之易
原文:问祖宗之德泽,吾身所享者是,当念其积累之难;问子孙之福祉,吾身所贻者是,要思其倾覆之易。
译文:要问祖宗给我们留有什么恩惠,我们现在所享有的一切就是祖宗留下来的恩惠,我们需要铭记祖宗为我们留下这些恩惠非常不容易;要问子孙后代有什么样的幸福生活,就要看我们为子孙后代留下的恩惠有多少,要考虑到家业颠覆衰败是非常容易的。
解读美国石油大亨洛克菲勒到酒店住宿,经常住的是普通客房。侍者感到很奇怪,他问洛克菲勒:“您的儿子每次来本酒店住宿,都要住最好的房间。您是他的父亲,为什么却住在普通房间里?”洛克菲勒回答说:“那是因为他有一个百万富翁的爸爸,我爸爸却不是百万富翁。”洛克菲勒在住酒店时的节俭,体现了明智的富翁们不会把自己的钱挥霍出去,而是将钱用在该用的地方上。例如捐款支持教育卫生等公益事业以及慈善事业,洛克菲勒并不小气节俭。当然洛克菲勒在住酒店时的节俭,更体现了创业者懂得创业艰难,从而更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财富。有句话说“富不过三代”,这句话虽然有些片面,但是很多现象也确实证明了这句话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创业难守业更难,要想保持祖宗留下来的家业,要时常想想祖宗创立家业的辛苦,从而使自己戒除奢侈浪费、好逸恶劳等不好的习惯。
警家人之过,如春风解冻
原文:家人有过,不宜暴扬,不宜轻弃。此事难言,借他事而隐讽之;今日不悟,俟来日正警之。如春风之解冻,如和气之消冰,才是家庭的型范。
译文:如果家里的人犯了什么过错,不可以随便大发脾气乱骂,更不可以用冷漠的态度漠不关心,放任不管;如果他所犯的错你不好直接批评可以借其他事情来暗示让他改正;如果没办法立刻使他悔悟,就要拿出耐心等待时机再提醒劝告。要循循善诱,就好像春天温暖的风一般,能消除冰天雪地的冬寒,要像温暖的气流一样能使冬天冻得如石块的冰完全融化,这样充满一团和气的家庭才算是模范家庭。
解读《论语》说:你听说别人罪过的实情后,应该哀之怜之,而不应该庆幸自己获得了真相。这也就是《尚书》上说的,法官落实了罪证,应该起哀怜之心。
其实,人不是圣贤,谁能没有缺点过失呢?有人小气贪财,有人情多好色,有人懒惰,有人马虎,有人浮躁,有人懦弱……平时生活得好好的,可是在一定的时候,一定的条件下,可能就走错一步,做下错事,有的人知道了别人的过失,取作谈笑,幸灾乐祸;而有些人则不同,他们心里仿佛被揪了一把,说,噢,这人做了这件错事,可怜可惜,似责备,似同情,似理解,又似自伤自警。两种态度,两种人格,相形之下,高低立刻就显出来了。
处骨肉从容,遇朋友剀切
原文:处父兄骨肉之变,宜从容,不宜激烈;遇朋友交游之失,宜剀切,不宜优游。
译文:当遇到父母兄弟或骨肉至亲之间发生家庭纠纷或人伦惨变事故时,应该保持沉着、从容的态度,绝对不可以感情用事,采取激烈言行而把事情弄得更坏;当跟知心好友交往时,万一遇到朋友有什么过失,应该亲切诚恳地直言规劝,绝对不可以由于怕得罪人而模棱两可,眼看着他继续下去。
解读相传,王安石身居太师之位时曾做过半首诗:“黄昏风雨过园林,残菊零落满地金。”苏东坡认为菊花不会落瓣,便续写了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为报诗人仔细吟!”王安石因为苏东坡的无知,把他贬谪黄州。后来,苏东坡在黄州亲眼目睹了遍地落黄,认识到错改王安石的“咏菊”诗是多么愚蠢的事情。恰逢此时,冬至将至,苏东坡领命上朝进贺表,正好可以了却当面向王安石赔罪的心愿。记起到黄州上任时王安石嘱咐他取瞿塘中峡水之事,于是从水路走,可顺便取中峡之水。顺流而下,一泻千里,因鞍马颠簸、身体困倦,不觉睡过去了,没有吩咐水手打水,到醒来时已是下峡,过了中峡。东坡赶紧吩咐拨转船头,要取中峡水,但逆水行舟,很是费劲,而且用不上力。遇见一个老者,问三峡哪一峡水好。老者说:“三峡水昼夜不断,难分好坏。”东坡想:“何必一定要取中峡水呢?”叫个水手将下峡水装满了一瓮,回到黄州,写好了进表。
星夜赶到东京,到了相府见了王安石,东坡对错改诗句一事,拜伏于地,表示谢罪。王安石说:“你没看见过这不怪你。”便问带中峡水的事情。东坡说已经带来了。王安石赶紧取来瓮,命令下人生火煮水,冲泡阳羡茶,但茶色半晌方见。王安石问:“此水何处取来?”东坡答:“巫峡。”王安石说:“是中峡水了。”东坡答:“正是。”王安石笑着说:“又来欺老夫了,此乃下峡之水,如何假名中峡?”苏东坡大惊,说是问过当地有经验的老者,告诉三峡之水都一样。于是听信了他取了下峡之水,并问:“老太师怎么辨别出来了?”王安石教育他读书人不可轻举妄动,凡事要寻根究底,并向他解释:“上峡水性太急,下峡太缓,只有中峡缓急相半。太医院宫乃明医,知老夫患中脘变症,故用中峡水引经。此水煮阳羡茶,上峡味浓,下峡味淡,中峡浓淡之间。今见茶色半晌方见,故知是下峡。”
东坡听后,心悦诚服,离席谢罪。王安石又安慰他说没有什么罪,并指出他因过于聪明,容易疏略。王安石没有斥责苏东坡这次做错事还想蒙混过关,而是一方面中肯地指出东坡过于聪明,反而不能寻根究底,容易犯自以为是的毛病,另一方面又向东坡介绍三峡之水上中下峡的区别,使东坡心悦诚服。
父慈与子孝,俱合当如是
原文: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纵做到极处,俱是合当如是,著不得一毫感激的念头。如施者任德,受者怀恩,便是路人,便成市道矣。
译文:父母对子女的慈祥,子女对父母的孝顺,兄姐对弟妹们的友爱,弟妹对兄姐的尊敬,即使付出全部的爱做到最完美的境界,也都是骨肉至亲之间应该做的,因为这完全都是出于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彼此间不须存有一丝感激的念头。假如父母养育子女,兄姐友爱弟妹,个个都怀着一种施恩图报的观念,以及子女对父母的孝顺,弟妹对兄姐的尊敬,也都怀着感恩图报的心理,那么就是将至亲骨肉之间的关系当作了陌路人来看待,真诚的骨肉之情就会变成一种市井交易了。
解读从前有一个孝子孝顺父母,传到皇帝的耳里,皇帝非常感动,把孝子召来,给他许多的钱以表示赏赐之意,孝子很不安地回答说:“陛下,我从来就没有感觉过我是尽了人子的孝行。实在没有接受陛下褒扬的理由,也绝不敢接受陛下的赏赐。”皇帝听后,更加感动,加倍赐赏钱给他,要他无论如何都得接受。
如此看来,真正的孝心是发自内心的,感觉不到自己在行孝义才是对父母的真正孝道。过去的传统观念都是“养儿防老”,如今随着计划生育的实行以及时代的进步,父母与子女骨肉至亲之间更多的是出自真情之爱,是发自人伦思想的天性使然。
而影响华夏民族千百年的儒家思想,以“仁”为核心,讲求敬奉父母,爱护妻儿兄妹,是仁爱的根本。仁爱缘于传宗接代的血亲关系。人之爱人,是从爱自己的亲人开始的,只有爱自己父母、妻子、儿女的人,才可能爱天下的老人、妇女、儿童。
富贵更炎凉,骨肉尤妒忌
原文:炎凉之态,富贵更甚于贫贱;妒忌之心,骨肉尤狠于外人。此处若不当以冷肠,御以平气,鲜不日坐烦恼障中矣。
译文:世态炎凉、人情高低、冷暖、厚薄的变化,在富贵之家比贫穷人家显得更鲜明;嫉恨、猜忌的心理,在骨肉至亲之间比跟陌生人显得更厉害。一个人处在这种场合,假如不能用冷静态度来处理这种人情上的变化,不能用理智的心态来控制自己不平的情绪,那就会天天处在烦恼的困境中了。
解读富贵的人与贫贱的人两相比较,按人情来说,富贵的人反而比贫贱的人不好。富贵的人为了求自己的名利,逐渐转移情感,趋向于利益的方面。对无利的方面,人情就淡薄了。总而言之,他的情感是随着对方而变动的。
反之,贫贱的人情感没有什么变动的,无论什么时候,他都以一样的态度来待人接物。所以,贫者比富者的人情还厚重。按理说,应是富者的人情厚而贫者要来得薄,事实正好相反。难怪孔子会慨叹地说:“为仁不富,为富不仁矣。”
明朝建文帝朱允炆执政后不久,燕王朱棣前来拜见皇帝。户部侍郎官卓敬秘密上书说:“燕王胆略才智都高人一筹,很像先皇朱元璋。他的封地北平文才武将辈出,金朝和元朝都在那里建都立业。我认为不如使燕王迁移到南昌,那样就可以断绝祸根了。刚萌芽还没有变化的是苗头,容易铲除,如果任由其发展壮大,铲除就不容易了。”朱允炆看了奏章,很是吃惊,他对卓敬说:“燕王是我的亲叔叔,是我的骨肉至亲,你怎么说出这样的话来?”卓敬回答说:“杨广和隋文帝是父子关系啊。”建文帝没有听从卓敬的建议。后来燕王起兵,攻入南京,自称为帝,也就是历史上的明成祖。
居官惟公廉,居家惟恕俭
原文:居官有二语曰:“惟公则生明,惟廉则生威。”居家有二语曰:“惟恕则平情,惟俭则足用。”
译文:关于做官有两句格言说:“只有公正才能清明,只有廉洁才能威严。”关于治家也有两句格言:“只有宽容才能心情平和,只有节俭家用才能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