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演讲金口财
1341200000020

第20章 语言:口头表达你的讯息(1)

使用恰当的语言

语言是演讲稿的重要要素。语言与思想两者密不可分。思想的清晰决定着语言的明确;思想的深度决定于语言的容量;思想的新颖决定着语言的新颖。如果没有感人的思想内容,也就没有感人的语言形式。演讲要想吸引人,内容必须有思想,语言必须有魅力。而有魅力的语言一定是适当的语言。

◎ 语言的正式程度要与演讲场合一致

语言不是一成不变的。新的词汇和短语不断出现在我们的语言中,而另外一些词语则逐渐被淘汰。语意在发生变化,语言使用的场合也在变化着。

演讲的语言要和演讲的场合一致。

就像你在正式或不正式的场合之间更换服饰一样,你应该根据情况调整自己的措辞用语来适应具体的场合。

如果一位微波炉促销活动的组织者在活动结束时这样宣布,你是否会感到有些奇怪:

“我对你们的请求是:为了我们的孩子们,为了我们的学校,为了我们的优质微波炉,热忱地为加入我们的烹饪努力吧。”

如果一位总裁用下面的开场白开始向股东做年度汇报,同样是不合适的:

“伙计们,情况不太妙,但是不要丧气,我们只要挺住就没事了。”

一般来说,场合越正式,口气越严肃,幽默意味越微妙,句子的安排和组织越细致,句子的修饰限定语越多,措辞造句与日常用语的差别越大。

比较正式的场合包括政策性陈述、辩论、礼仪性讲话。不太正式的场合包括商务会议、茶话会、聚会和餐后讲话。

◎ 使用行话、俗语要谨慎

使用行话和俗语都是为了与特定的听众建立感情纽带。有时候行话能使你很快说明某个问题。而适当情况下采用俗语可以使你的语言生动活泼,富有变化。但是运用行话和俗语的危险很大。你的术语可能使听众迷惑不解,或者你使用的俗语使某些听众感到不快,或者你采用了早已过时的俚语,结果使自己演讲的可信度大打折扣。

◎ 采用尊重他人的语言

用别人喜欢的方式称呼一群人或某些人是尊重他们的表示。出现变化时,这些变化往往是新的身份或形象的象征。

取悦每个人或赶在所有潮流的最前面是不可能的。你要尽量搞清楚人们偏向哪一种称呼。你可以根据情况适时加以调整。如果一种称呼对某人有着特殊含义,那么忍受不便暂时改变的习惯也是值得的。

使用生动多变的语言

生动多变的语言才有生命力,才能更好地调动听众的注意力。生动的语言新鲜别致、活泼动人,能把事物的形神和演讲者的情感很好地表现出来。形式多变的语言能调动听众的情绪,调控现场的气氛,对成功的演讲也是至关重要的。

◎ 选择生动的语言

生动的语言,能形象地再现现实,绘声绘色,令听众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能在反映内容的同时,产生一种美感,能吸引听众去深刻领会演讲内容。话要说得使人乐意听,就必须注意语言的生动性。

1. 使用新鲜的语言

使用新鲜的语言就是要跟上时代的发展,善于择取随着时代发展而出现的崭新词汇,使语言富有时代气息。

2. 用形象化的语言

形象化的语言能化抽象为具体,变深奥为浅显,变枯燥为有趣。毛泽东同志可谓是最善于生动概括、形象说理的语言大师。他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来概括革命力量由小到大的必然发展趋势,用“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深入概括科学与文艺的发展方针,用“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的比喻来形象说明开创新世界的道路艰难漫长。这些生动形象的语言长期以来焕发着巨大的生命力,早已深入人心。

3. 使用幽默、风趣的语言

幽默、风趣的语言能增强演讲的表现力:既能深入主题,又能使演讲的气氛轻松和谐;既可调整演讲的节奏,又可使听众消除疲劳。作家对厨师说:“你没从事过写作,因此你无权对我的作品提出批评。”厨师回答说:“我这辈子没有下过一个蛋,可能尝出炒鸡蛋的味道如何,母鸡能么?”这话令人开怀大笑,又给人以启迪。

4. 适当运用修辞手法

在演讲中适当运用修辞手法,可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毛主席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把那种没有态度,只知背诵马恩列斯著作的人比拟为: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这副对联,两个比拟,把教条主义者的丑陋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

◎ 演讲时使用多变的语言

演讲语气单调、呆板,很难吸引听众的注意力。让语言富有变化才能更加多姿多彩。让语言多姿多彩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考虑。

1. 语气要有轻重

因为随便一句话总有重要字与次要字的分别,你说到重要的字时声音就提高些,不重要的便放低些。例如“我今天做了一件‘好’事情。”这句话中,“我”和“好”两字是关键词,读时自然就要将声音提高。下面是居里夫人说过的一段话,读时请把引号内的字声调特别提高,看看效果如何?

我们的生活“都”不容易,但是那有什么关系?我们必须“有恒心”,“尤其”要有自信心!我们必须相信我们的天赋是用来“做某种事情”的,无论代价多大,这种事情“必须做到”。

这段话当然不是非如此读不可,诸位读者也许有别的读法。重音落于何处,并无定论,完全依个人的体会。

2. 声调要有高低起伏变化

你平常可以自己练习,随意规定读任何单词或短句,读的时候声调突然特别提高或放低,那样可以吸引人注意。每个成功的演说家都是这么做的。

下边所引的几段话,引号里的字特别把声调放低了读,结果如何?

所有坚忍不拔的努力迟早“会取得报酬的”。

一个人就好像是一个“分数”,他的实际才能好比“分子”,而他对自己的估价好比“分母”,分母越大则分数的值就“越小”。

才能一旦被懒惰支配,它就“一无可为”。

3. 演讲速度要有变化

我们平常与人谈话时,总会常改变讲话的速度。这是自然而不自觉的。而且这种讲述法能造成一种声势,你的意见之某一点会特别地突出。

林肯总统当年就常用这种讲述法,他常一口气很快地讲出许多字,到了他打算要强调的字句时,便把声音特别拉长并提高,然后如闪电般快速地把那句话讲完。他常使重要的一两个字占的时间较六七个次要的字还久。

让我们来试试这个方法,先漫不经心地,像对一个小数目似的说:“3000万元。”然后放慢,并像是很惊心于一个可观的巨数似的说:“3——万——元”。那么,你听了是不是觉得3万元的数目比3000万元还大?

4. 在重要的词句前后略停顿

林肯常在演说时利用停顿来加强效果。每逢要讲一个重要的意思,使它能深深印在听众的心上时,他就将身子向前略倾,两眼直视听众,很久不发一言。这种突然的沉静,和突然的一声巨响有同样的效果,都能引人注意。它使每个人都立刻惊醒、留心,期待后面究竟是什么。

我们演讲时也应利用这种有效方法,在一个重要字句的前后稍做停顿,甚至一句话的中间也可停顿,但要十分自然而不做作,这将大大提高你的演说效果。

常见语言表达技巧

把贤哲名人的话拿过来自己用,引经据典,这样的演讲往往更有说服力。引经据典能为论题提供权威性的论据,因此经常为演讲者使用。引经据典的使用要遵循一定的规则,要避免引经据典引出的麻烦。

◎ 引用名人的名言、警句要准确无误

引用名言、警句时要保证引用的正确,如果引用的原话有错误或出处错误就会影响名言、警句的使用效果,有的时候甚至起到相反的作用。

1. 要弄清楚原话究竟是谁讲的,不要张冠李戴

如果同一句话两位名人都讲过,那就要看是谁引用谁的。我们当然是用最早那位名人说的话。引用名言、警句,最忌讳的是张冠李戴。比如,但丁说:“走你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你却引为莎士比亚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像这样的错误,往往会导致整个演讲的失败。

2. 要全面领会原文,不要把意思弄反了

因为同样是说一句话,原著者的意图可能是讽刺,是反意,但由于引用者不了解原著者的本意,轻易地拿过来就用,就容易歪曲原意,这对于演讲也是不利的,容易被人驳倒。

3. 要尽量引用原文,不要以讹传讹

因为有很多名人的名言、警句,是通过间接材料得到的,所以,我们在引用时,有条件的话应尽量查一下原文,防止出错。

◎ 正确引用古文和需要翻译的典故

引用寓言典故时经常遇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包括下面几个方面。

1. 翻译时应尽量保持直译

如果直译确有困难,也可变通一下,把直译和意译结合起来。总之,是要让听众一听就明白。

2. 由于“经典”一般都是文言文,引用时把它翻译成白话文

如果直接使用文言文,听众听后自己需要有个领会、暗译的过程,就会影响听讲的效果。所以,这个程序一般应当由演讲者来完成。

3. 要抓住寓言和典故的核心与本质

删除不必要的重复和陪衬,尽量使寓言和典故短小精悍,说明问题。

◎ 穿插的技巧

在演讲中穿插故事、笑话、趣闻以及诗词歌曲等,可以活跃现场气氛,吸引听众注意力。穿插运用恰当,会给演讲增添不少亮色。

运用穿插法,能活跃会场气氛,激发听众情绪,同时能使理论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给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1927年,鲁迅在广州知用中学做了一次题为《读书杂谈》的演讲。当讲到要正确对待文学批评的时候,他首先分析了中国批评界的现状,指出:“凡中国的批评文字,我总是越看越糊涂,如果当真,就要无路可走。”为了讲清其中的道理,鲁迅便在演讲中穿插了一个印度故事——一个老翁和一个小孩用一匹驴子驮着货物出去卖。货卖出去了,孩子骑驴回家,老翁跟着走。但路人责备孩子了,说是不晓事,叫老年人徒步;他们便换了地位,而旁人又说老人忍心让小孩徒步;老人忙将孩子抱到鞍上,后来看见的人都说他们残酷;于是都下来,走了不久,可又有人笑他们了,说他们是呆子,空着现成的驴子却不骑。于是老人对孩子叹息道:我们只剩了一个办法了,就是我们两人抬着驴子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