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自信心。当一个人面对某种生活事件或工作任务时,首先是估计自己的应付能力。有些人可能估计过高,有些人可能估计过低。过高的自我评估,在实际操作中容易因掉以轻心而导致失败,从而产生失落感或抑郁情绪;过低的自我评价,常会使人畏首畏尾,因害怕失败而焦虑不安。一个人是否有恰如其分的自信,是评定其心理健康的一个标准。
9.社会交往。一个人能否正常与人交往,也标志着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当一个人毫无理由地与亲友和社会中其他成员断绝来往,或者变得十分冷漠时,这就属于精神病症状。如果过分地进行社会交往,与任何素不相识的人也可以“一见如故”,也可能是一种狂躁状态。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比较多见的是心情抑郁。人处在抑郁状态下,社会交往受阻较为常见。
10.环境适应能力。一个人为了生存和自我发展,就必须适应环境。而环境条件是不断变化的,有时变化很大,这就需要采取主动或被动的措施,使自身与环境达到新的平衡,这一过程就是适应。有的人面对急剧变化的生活环境时,感到无能为力,只是忍耐、韬晦,而不做出改变;而有的人当生活环境突然变化时,很快地采取各种办法去适应,并以此保持心理平衡。能否积极适应环境,保持心理平衡往往标志着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总之,任何人在工作和生活中都难免会出现心理问题,但它并不可怕,只要进行积极调整,心理就会恢复平衡状态。
■如何进行心理调适
现代人在很多时候、很多场合都会产生一些异常心理,虽说这些异常心理人人都有,是正常心理现象,但是必须在其尚未完全异常前加以调适。现代人的心理失衡是一种不健康状态,已经成为一种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必须设法摆脱心理失衡,使思维正常运作,走出心灵的误区。
要加强修养,遇事泰然处之。要清醒地认识到生命总是由旺盛走向衰老直至消亡,这是不能抗拒的自然规律。应当养成乐观、豁达的个性,平静地接受生理上出现的种种变化,并随之调整自己的生活和工作节奏,主动地避免因生理变化而对心理造成的冲击。事实上,那些拥有宽广胸怀、遇事想得开的人是不会受到心理疾病困扰的。
要合理安排生活,培养多种兴趣。人在无所事事的时候常会胡思乱想,所以要合理地安排工作与生活。适度紧张有序的工作可以避免心理上滋生失落感,令生活更加充实,而充实的生活可改善人的抑郁心理。同时,要培养多种兴趣。爱好广泛者总觉得时间不够用,生活丰富多彩就能驱散不健康的情绪,并可增强生命的活力,令人生更有意义。
尽力寻找情绪体验的机会。一是多想想你所从事的职业,时时不忘创新,做出新的成绩,跃上新的台阶;二是要关心他人,与亲朋、同事同甘共苦,无论悲欢离合,都是对心灵的撼动,要保持头脑清醒、心胸开阔;三是多参加公益活动,乐善好施,为子孙造福。最好是学会一门艺术,无论是唱歌、弹琴还是写作、绘画、集邮、收藏钱币,都会使你进入一种新的境界,产生新的追求,得到新的乐趣。
保持心情宁静。面对大量的信息,不要紧张不安、焦急烦躁、手足无措,应保持心情平静,提高应变能力。要尽量设想各种应对措施,并选择一个最佳方案采取行动,从而减轻个人的心理负担。
适当变换环境。一个人在一个缺乏竞争的环境里容易滋生惰性,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过于安逸的环境反而更易引发心理失衡。而新的环境,接受具有挑战性的工作、生活,可激发人的潜能与活力,变换环境进而变换心境,使自己始终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避免心理失衡。
正确认识自己与社会的关系。要根据社会的要求,随时调整自己的意识和行为,使之更符合社会规范。要摆正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正确对待个人得失、成功与失败。这样,就可以减少心理失衡。
其实,生活中的每一个人,承担着各自的社会责任,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卫生问题。随着社会不断变革,人们的情感、思维方式、知识结构、人际关系在发生变化,引发心理问题的因素也是多种多样的。据专家介绍,由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的改变,生活节奏的加快,一些人的盲目行为增多,加之过分追求短期效益,因而失败的概率较高,内心失去平衡,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心理专家认为: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常常直接影响他的人生观、价值观,直接影响到他的某个具体行为。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讲,心理卫生比生理卫生更为重要。
从理论上讲,一般的心理问题都可以自我调适,每个人都可以用多种形式自我放松,缓和自身的心理压力和排解心理障碍。面对心病,关键是你要去认识它,并以正确的心态去对待它。虽然我们找心理医生看病还不能像看感冒发烧那样方便,但只要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学会心理自我调适,学会心理适应,学会自助,每个人都可以在心理疾患发展的某些阶段成为自己的心理医生。
首先,是掌握一定的心理卫生科学知识,正确认识心理问题出现的原因;其次,是能够冷静清醒地分析问题的因果关系,特别是主观原因和自身缺欠,采取对己对人都负责任的相应措施;再次,是恰当地评价自我调适的能力,选择适当的就医方式和时机。
现代社会要求人们心理健康、人格健全,不仅要拥有良好的智商,还要有良好的情商。在出现心理问题时,人们开始给予重视并寻求咨询和医疗,这是社会文明进步和人们文化素质提高的一种表现。据专家介绍,生活条件越好,文化层次越高,人们对心理卫生的需求也就越迫切。随着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和心理卫生服务的完善,解决心病会有更多、更好的渠道和办法。
■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志
心理健康水平不同于人的身高、体温,用尺子、温度计便可准确测量。健康水平的测试标准是什么呢?我们不妨先看看下面的例子,你认为其中人物的表现正常吗?他们的心理是否健康?
一位男青年在站台上焦躁地徘徊。列车进站,车门打开,走下一位女郎。还没等她站稳,接她的男青年就不顾一切地跑上前来,抱着她拼命狂吻,全然不顾站台上熙熙攘攘的旅客。他的表现正常吗?他的心理健康吗?也许你会认为他不正常,心理有点问题。但是,如果告诉你他们是两个久别的美国青年,你还这样认为吗?
一个人玩扑克游戏正玩得开心,同伴走过来拿走他的扑克牌,他立刻大哭大叫。你认为他正常吗?也许你会认为他不正常。但是,如果他是一个四五岁的孩子,你还会这样认为吗?
通过这两个例子,我们已能意识到心理健康的标准是相对的。
1.心理健康的标准是随时代的变迁而变化的。几十年前人们很看不惯的一些生活方式,现在已为大众所接受。
2.文化背景不同,判断心理健康的标准也不同。
3.心理健康的标准还必须考虑年龄、性别、社会身份、情景等各种因素。某些行为发生在孩子身上是正常的,发生在成人身上则是变态的;某些行为在特定的社会背景和条件下是正常的反应,而在另一些社会背景或一般情况下出现则是变态的。
基于对这些因素的考虑,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所提出的判定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就是同等条件下大多数人的心理和行为的一般模式,也就是社会常模。而心理健康的具体内容,许多正是集中了成功的优秀人才所共有的心理品质。世界上关于心理健康的判断标准很多,但被公认的是由H.马斯洛、W.库姆斯、R.罗杰斯等一批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研究并揭示的健康人格判断标准。这种类型的人被H.马斯洛称为“自我实现型人格”或“自我实现者”。依照H.马斯洛的观点,心理充分健康的人格应具备以下15个方面的特质:
1.对现实有卓越的洞察力并能和现实保持适宜的关系。
2.对自我、他人和客观事物表现出最大限度的认可和接纳。
3.行为方式自然真实地流露,表现出朴实、纯真的美德。
4.以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视野宽阔,常常关注各种社会问题。
5.具有超然独立的特性和离群独处的需要。
6.意志自由,不受文化和环境的限制、约束。
7.具有清新不逊的鉴赏力。
8.能够产生某种神圣意义上的神秘体验和高峰经验。
9.更多地具有全人类的共性,爱人类并认同自己是全人类的一员。
10.拥有持久而精粹的人际关系。
11.具有民主的性格结构。
12.具有强烈的伦理道德观念,决不为达到某种个人目的而不择手段。
13.具有良好的发展性的非敌意的幽默感。
14.具有创造革新的思想和能力。
15.能够抵抗消极的和适应现存的社会文化类型,具有绝世独立的内在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