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男孩穷养,女孩富养(大全集)
1345600000014

第14章 受“穷”而后知奋进(2)

逆境更能让男孩获得更好的成长机会。从一个人成长的一般规律看,顺境可以出人才,但是逆境、挫折的情境更容易磨砺意志,逆境也可出人才。在逆境中经过挫折千锤百炼成长起来的人更具有生存力和更强的竞争力。因为,逆境中奋斗的人既有失败的教训又有成功的经验,更趋成熟;他们能把挫折看成一种财富,深谙只有失败才可能成功,成功是建立在失败的基础上的,因此更具有笑对挫折、迎难而上的风范。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男孩在逆境中成长是一笔财富!但是我们要引导男孩面对逆境挫折时要有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

当男孩可以直面挫折,保持用乐观的心态生活时,他们的精神、灵魂、美德都从这种愉悦的心情中得到滋润,尽管烦恼和不安时时吞噬着这种美好的心情,各种挫折和磨难会一点一滴地消耗它,但这如清泉甘露般的美丽心情永远不会枯竭,而是历久弥坚以致永远。

给父母的建议:帮助男孩树立乐观心态

让男孩保持乐观的心态,微笑着面对生活是很必要的。调查显示:开朗乐观的人和其他人相比较不仅更为健康,而且生活的幸福指数会更高,事业上更容易获得成功。家长在生活中应该如何引导男孩乐观的生活,乐观地面对生活的各种挫折呢?还必须注意以下几条原则:

1.要朝好的方向想

有时,男孩变得焦躁不安是由于碰到自己所无法控制的局面。此时,你应该让他们承认现实,然后设法创造条件,使之向着有利的方向转化。此外,还可以引导男孩把思路转身别的事上,诸如回忆一段令人愉快的往事。

2.不要过于挑剔

大凡乐观的人往往是“憨厚”的人,而愁容满面的人,又总是那些不够宽容的人。他们看不惯社会上的一切,希望人世间的一切都符合自己的理想模式,这才感到顺心。因此尽量让男孩避免挑剔的恶习。挑剔的人常给自己戴上是非分明的桂冠,其实是在消极地干涉他人的人格。怨恨、挑剔、干涉是心理软弱的表现。

3.偶尔也要屈服

当男孩遇到重创时,往往变得浮躁、悲观。但是,浮躁、悲观是无济于事的。我们要告诉男孩不如冷静地承认发生的一切,放弃生活中已成为他们负担的东西,终止不能取得的活动,并重新设计新的生活。大丈夫能屈能伸,只要不是原则问题,不必过分固执。

4.不要对男孩控制过严

男孩到了不同的年龄段,应该给予他适当的选择权。让男孩可以充分为自己的生活做主,比如:午餐可以吃什么,上街要穿什么样的衣服,假日选择到哪里去玩,要选择什么样的玩具……只有从小 就享有“民主权”的男孩,才会感到充分的快乐自在。

5.鼓励男孩与人融洽相处,多交朋友

与人融洽相处有助于培养男孩快乐的性格。家长可以多带男孩接触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和不同社会地位的人。此外,家长还应该与他人融洽地相处,热情待客,真诚待人,帮助男孩树立良好的榜样。如果男孩性格内向,家长更应该鼓励男孩多交朋友,可以让男孩变的更加开朗、乐观。

6.让男孩的兴趣爱好广泛

一个孩子如果没有一些课余的爱好,就难免会觉得生活无聊。试想,一个爱看电视的男孩,如果当天晚上没有合适的电视接节目可以看,那么他就会郁郁寡欢。如果男孩的兴趣爱好广泛,他可能不仅是个书迷,还有可能热衷体育活动、喜欢饲养小动物、或者参加话剧表演,他的生活怎么可能不会丰富多彩呢?他肯定每一天都生活的充实快乐。

▲能干的父母,夺走了男孩成长的机会

被喂养惯了的动物接受放养时,通常自己不会捕食。大自然的生存法则告诉我们:动物如果学不会自己捕食的话,就会被饿死。同样的道理,在父母的庇护下长大的孩子通常没有在社会独自生存的能力。一旦父母因为一些原因无法顾及到他们,他们就只能被社会淘汰。

可现实情况却让我们颇为沮丧。据天津市少工委对1500名中小学生的调查,其中51%的学生长期由家长整理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具;有4%的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上离开父母就束手无策;只有13%的学生偶尔做些简单家务,情况实在令人担忧。

由于现在独生子女居多,几代人的关心与爱护都集中在一个孩子身上,我们家长会为孩子们铺路——替他穿衣,替他系鞋带,替他安排工作,替他迎接挑战,一次,两次,一百次……所以孩子们在家里凡事不肯自己动手。这些孩子长大后依赖心理严重,凡事不想自己动脑筋,遇到事情第一个就想到找人帮忙,而且这样的孩子惯于推卸责任,将来势必不为社会接受。

★对儿童心理和脑力开发研究造诣颇深的日本杰出教育家多湖辉认为,增强孩子能力的最好办法,就是使父母成为“教育的实践者”。父母不仅要了解孩子独特的心理动态,而且应该针对不同孩子的个性特征,不断地在生活和学习实践中摸索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而要求孩子帮助多做家务,对于孩子来说,会起到比课堂更有效的学习效果。因为这不但可以提高他们动手实践的能力,而且孩子在实际动手中必须学会安排计划,这就促使孩子将家务活与学习时间调剂好,在做不同家务的同时,培养了孩子的耐性和身体素质。★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凡儿童自己能够做到的,应该让他自己做;凡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该让他自己去想。”这是一句符合成长规律的至理名言。其实,要让孩子脱离对别人的依赖,独立地发展和锻炼自己,扔掉拐杖,走出成长的误区,并不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有人说,中国孩子很累,中国父母更累。每个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儿子成龙”,他们给孩子倾注了全身心的爱,事无巨细都替孩子着想,恨不得一切包办代替,就像有的母亲所说:“我一颗心都扑在孩子身上,可以说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只要孩子将来有出息,再苦再累我都愿意。”因为他们只有一个孩子,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家长们从孩子一出生就开始为他们设计好了人生。不幸的是,作为传承性很强的家庭教育,今天的父母并没有太多可以借鉴的经验。在这种情况下,父母为孩子设计好的人生计划,很有可能是自以为是的规划。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只能沿着这条道路前进,不能有“非分”之想。还总是以“我是为你好”自居,让孩子觉得不听从安排就是“不知好歹”。

给父母的建议:不要给男孩过度的保护

著名的教育工作者孙云晓说:“中国的父母正在辛辛苦苦地酝酿着孩子的悲剧命运,争分夺秒地制造着孩子的成长苦难。实际上,我们的父母在和自己作战,用自己的奋斗来击毁自己的目标。”作为家长,诚然我们不希望看到这样的结果,那么应该怎样做才是正确的呢?

1.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培养孩子动手的习惯

家长不可能照顾孩子们一辈子,因此从小就应该让他学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洗衣服,收拾文具,帮父母拖地、洗碗等。只有从小事做起,才能逐渐培养起独立自主的精神。

2.给孩子犯错误的机会,锻炼孩子的自立能力

要避免对孩子过度的保护,我们首先应该充分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意愿,放手让孩子自己拿主意,如果我们对孩子过度保护,因为怕孩子犯错,就一味地为他铺垫一切,事事领着孩子的手那么他永远都不可能长大。

鲁迅先生曾说:“子女是即我非我的人,但既已分立,也便是人类中的人。因为即我,所以更应该尽教育的义务,教给他们自立的能力;因为非我,所以也应同时解放,全部为他们自己所有,成为一个独立的人。”鲁迅先生的话正表达了这样一种现代儿童观——子女,是我的孩子,又不完全等同于我,他从母体出来后,已与母体分开,成了人类中的一个独立的人。因为还是我的孩子,作为父母就有教育他的义务,而这种教育主要是教给他自立的能力,因为他不等同于我,所以要解放孩子,使他们完全成为独立的人。

▲巨额财产难保孩子一生富贵平安

我们知道财富需要靠劳动换得,但是在孩子眼里,金钱和信用卡可以帮他们买到玩具、零食,可以让他们在游乐园尽情狂欢,也可以让他们享受很好的生活。而且孩子往往会认为,父母的金钱就像蘑菇,取走以后自然就会长出新的,这样的误解让孩子不懂得感恩,也不知道节俭生活。失去感恩和节俭意识的人,也就失去了很多快乐。

要让孩子明白财富与幸福的关系,对父母来说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很多成年人自己也没有找到财富与幸福的平衡点。因此,让我们在幸福教育之前,先补上这一课。

有人将财富比成万恶之源,也有人视财富为毕生的目标。其实,财富终究只是一种中介,通过它去换回自己想要的东西,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体会到幸福。财富与幸福之间未必会有正比的关系,更多财富并没有带来更多幸福。

★有一个很好的例子:二战以来美国人的收入连翻三倍,大约有三分之一的人在1950年接受调查时说他们“非常快乐”,现在这个比例并没有明显变化。世界变得越来越富足了,不过人们的幸福感觉并没有像财富一样翻番。这种现象可以用“适应效应”来解释:人们对生活水准的提高很快作出心理调整,就像彩票中奖兴奋一段时间以后,就会回到原来的幸福感水平上来。★

其实,有一个更主要的原因埋藏在我们的潜意识当中:我们大多数人追求的幸福,实际上是相对。也就是说,只有在自己比他人得到更多时,我们才会有更多的幸福感。生活在北京的人与生活在武汉的人,平均收入会有较大的差距,但拥有幸福感的人群比例,却不会有什么差距。我们常问自己“我的房子是不是比邻居的更漂亮?”而不是“我的房子是不是够用?”

人们对待财富往往不能心平气和,所幸财富也不是快乐的唯一源泉。在财富满足基本生活所需之后,它对生活的乐趣没有多少真正的影响。与朋友或家人聊天、听音乐、帮助他人等都对幸福有比财富更大的影响力。那些最让人感到幸福,譬如爱、朋友、家庭、尊重、对生命价值的信念等,都不是钱可以买到的。

怎样做一个幸福快乐的人?心理学家调查发现,最快乐的人和最消沉的人之间最大的差别在于,他们与朋友、家人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愿意花时间和他们在一起的许诺。友好、感激和爱更能带来快乐,因为付出让人感到自身对他人的价值,给人生带来意义。

在对幸福和财富的关系做了如此大量的充电工作之后,父母不妨再想想自己的生活经验,我快乐吗?最快乐的时候是怎样的情况?相信很多人会想到和家人在一起的快乐时光,得到别人的肯定以后的激动和欢欣,看到孩子小小的进步时的宽慰和惊喜……既然如此,孩子的疑惑也就能顺利解开了,因为生命中的幸福已在你心中,幸福就是选择好自己的心态,怀着感恩的心去面对人生。

给父母的建议:让男孩懂得分享

懂得分享的人,让自己的知识为别人增值,别人也会以同样的方式来回报你,这样的财富增长才是一个良性的循环。新一任的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说自己的“武器”也是分享。

★“我竞选这个职务,不是为了个人名誉,更不是争夺个人利益,当选联合国秘书长就意味着责任和奉献。我希望在我的任期内,通过各方面的努力,让全世界的人民,不分种族、性别、国籍,都能过上幸福、和平、快乐的生活。”这是潘基文在就职演讲中说过过的一句话。

短短的话语中,充满亲切和爱,人们看到一个懂得分享的领导者,分享努力带来的幸福和快乐。

小时候,有人送来两箱苹果给潘基文的爸爸,其中一箱苹果过分成熟,不马上吃掉很快就会腐烂,另一箱比较新鲜,还可以保持长一点的时间。

父亲把三个儿子找来,商量苹果的吃法。大哥说,趁还没有完全坏,先吃那成熟的一箱。父亲说,不过等吃完这箱,那箱也就坏了。二哥说,先吃那箱好苹果,这样就能尽可能多地吃的。可父亲说,这样一来,熟的那箱肯定全部浪费。潘基文却说,我们把两箱苹果混合起来,分一半给邻居,所有的苹果都不会浪费。父亲听后,若有所思地笑了笑,大概他也看出儿子的与众不同,因为他有别人难有的高贵品质。★

分享是一种力量,在选择给予别人的同时,自己本身也已经收获到心灵上的慰藉和温暖,更何况善行的背后,往往是源源不断的资源自发地朝分享者聚拢。

让孩子学会分享,说来容易,做来难。如果孩子还小,父母可以以身作则来示范分享,多和邻居往来,多和孩子讲讲自己的故事,在生活中把分享演绎得自然而然。

★有一个孩子过生日,自己挑了一个很大的蛋糕。由于平时爸妈不让他放开吃甜食,这回他想一个人独享这块蛋糕了。

结果晚上给孩子庆生之前,竟来了一群不速之客——爸爸的同事们。大家三三两两地赶来了,孩子背地里对爸爸说:“唉,早知道就订一个更大的蛋糕了,这下子我的那份要被人拿走了。”爸爸看出来孩子是在为自己的损失伤心,于是安慰他说“叔叔阿姨们过来给你过生日,这是多好的事情啊,一块小小的蛋糕算什么。”

等到吹熄蜡烛许完愿,叔叔阿姨们纷纷亮出了自己的礼物,有小闹钟,有彩笔,其中还有一盒精致的小蛋糕!孩子当即就说要打开来大家尝一尝,看来,获得的快乐已经大大超过了小损失的伤心了。

晚上临睡前,爸爸问孩子高兴不高兴,孩子说很高兴。爸爸问:“你还为叔叔阿姨吃了你的蛋糕而难过吗?”孩子摇摇头。“当你把自己的蛋糕和别人分享了之后,别人也会把他们的好东西和你分享。就算叔叔阿姨们没有带礼物来,至少你多了几个朋友,朋友肯定要比蛋糕的保质期长久,是吗?”孩子点点头。★

当孩子乐于与他人分享的时候,他的快乐就变成了双倍的快乐,他的忧伤也只剩下一半。如果孩子能够做到真正地乐于分享,他们也就体会到了生活中真正的乐趣。作为家长,在鼓励孩子“乐于与人分享”的同时,一方面要培养孩子大度、自然抒发感情的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要培养孩子体贴他人、自信、豪爽的性格。

父母在鼓励孩子“乐于与人分享”的同时,一方面要培养孩子大度、自然抒发感情的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要培养孩子体贴他人、自信、豪爽的性格。还应该增加孩子与他人交往的机会,使孩子认识到人是离不开他人的,人与人之间是需要互相扶持、互相慰藉的。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关心别人、帮助别人,自然会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要做与人分享的模范,经常主动地关心和帮助别人。做了好吃的点心分给邻居尝尝,毫不吝惜地借给别人需用的物品等,都会为培养孩子的分享意识起表率作用。这些行为都无声地鼓励着孩子与人分享,这样的孩子也会有人愿意与他们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