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男孩穷养,女孩富养(大全集)
1345600000055

第55章 美丽心灵是永不退色的外衣(1)

▲让女孩的心如水晶般清澈

无论谁都喜欢美好的、具有高尚品德的人,排斥肮脏的、品行恶劣的家伙,这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天性。

良好的品德就是影响力,是社会交往中的通行证。它可以帮助人获得事业的成功,赢得友谊,获得尊重与爱戴。

一位教育家曾说过:“优秀的品德,只有从孩子还在摇篮之中时开始陶冶,才有希望。在孩子心灵中播下善的种子,越早越好。”

小女孩是美好的化身,不仅是外貌,让她们从小有一颗善良的心,将使女孩的生命大放光彩。

美国作家塞缪尔·斯迈尔斯也曾说过:女孩的美德将决定世界的未来。一个无品无德的女孩子,不仅会对社会造成一定的污染,同时还会影响到下一代的品格,当然会受到社会的排斥,也不会得到他人的尊重。

相反,一个品性清奇、兰心惠质的女孩却会得到他人的倍加推崇。因此,培养女孩优良的品德,等于为她的社会生存能力加分。

美德,是指一个人高尚的道德行为和优良的道德品质。陶行知说:“建筑人格长城的基础就是美德。”道理能征服人,主要靠真理的力量;道德能征服人,主要靠人格的力量。

★美德是一种修养。法国教育家安德烈·孔特·斯蓬维尔提出人类的18种美德:礼貌、忠诚、明智、节制、勇气、正义、慷慨、怜悯、仁慈、感激、谦虚、单纯、宽容、纯洁、温和、真诚、幽默、爱情。

对女孩来说,培养她的美德,就要从现在身边的小事做起。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林基对他的学生第一个要求就是要爱妈妈,他说:如果一个孩子连他妈妈都不爱,他还会爱别人,爱家乡,甚至爱祖国吗?因为妈妈是为他付出最多的人。如果孩子对自己的父母亲都很薄情,那么将来走上社会,即便是对某人很好,也一定是出于利益的需要。★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父母是女孩的第一任老师,如果女孩在家庭中还没有接受良好的道德培训就被推向社会,可想而之其后果。当女孩来到学校之后,问题会一一暴露,这时不管老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美的效果。因为学校里一切问题都会在家庭里折射出来,而学校在教育过程中产生一切困难的根源也都可以追溯到家长。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不可能完成造就品格完备、全面发展的人,这一极其细致艰巨的工程。

我们都听说过童故事中的灰姑娘,虽然饱受欺凌,但她勤劳本分,心地善良。作者也偏爱这样的姑娘,因此,但凡心地纯洁的人,最终都会得到圆满轻松的结局,这种安排,也受到世人的欢迎。

近年来,有教育学家提出不应该提倡传统的童话,因为女孩们的目光渐渐都偏向了高贵和奢华,喜欢享受和安逸,开始攀比外貌和生活条件,而恰恰忽略了美的本身。这种提法可以视为现代人对美德的重申,美好的品行比外貌和身世更值得关注。

美德无价,它让一个人高贵而充满魅力。培根说过:“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同样,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令人肃然起敬。”

美德,使女孩的心变得雅致,带来的是幸福的生活永远乐观的心。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该为女孩营造一个适于美德教育的环境。

“人之初,如玉璞,性与情,俱可塑。”家长的教育和影响,对女孩具有先入为主和潜移默化的作用,家风家教对女孩能否健康成长至关重要。教育女孩,说理固然重要,但言之无物,唠叨过多,成为空洞的说教,往往教而无效。

作为家长,首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要把女孩培养成为品格高尚的人,家长首先必须是一个好家长。

总之,让女孩拥有美德,是让她走向美好人生的基础。

良好的德行无论对男孩还是女孩,它的意义都极其重大,甚至决定了孩子今后的生活质量。因此,培养女孩良好的品德应是教育的第一要务。

给父母的建议:父母应善于从细微的地方培养女孩的品德

品德是一个女孩的灵魂,是她走向社会的指南针,是她为人立世、事业成功的根基。家长应该从小对女孩进行品德教育,不忽略任何一个细微的地方。

★妮妮3岁了,每一次看见蚂蚁,母亲会柔声地对她说:“妮妮,你看它好乖哦!蚂蚁妈妈一定很疼爱她的宝宝呢!我们不要伤害它好不好。”妮妮很听话,于是就趴在一旁惊喜地看那只蚂蚁。当蚂蚁遇见障碍物爬过不去了,妮妮就用小手搭桥帮助它爬过去。母亲一脸欣喜。

后来,妮妮上幼儿园了。有一次,她吃完了香蕉随手把香蕉皮丢在了一边。她的妈妈没有像别的母亲那样视而不见,而是让她捡起来,带着她把香蕉皮丢进垃圾箱里。

接着,妈妈给她讲了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小女孩,她总要把垃圾扔进果皮箱里。有一次他在马路边捡到了一张废纸,发现在马路对面才有垃圾箱,但她还是执意走了过去。然而一辆车飞奔过来,小女孩像一只蝴蝶一样飞走了。

后来这个小女孩的妈妈精神彻底崩溃了,每天都在那个地方捡别人丢下的垃圾。当地人被感动了,从此不再乱丢垃圾。他们把那些果皮箱擦得一尘不染,在每一个果皮箱上都贴上小女孩的名字和他最美丽的相片。那个城市也变得干净无暇。

故事讲完了,妮妮的眼睛湿润了。她说对妈妈说:“我以后再也不乱扔东西了。”★

这位母亲就懂得教育女孩,善于从最细微的小事入手来启发女孩最美好的天性,这样做的好处还在女孩第一次犯错的时候能及时抓住教育时机,让女孩明白了怎样做是正确的。

★转眼间,妮妮上小学了。一天早上,学校打电话通知母亲,说女儿在前一天值日时没有把窗户关严,风把两块玻璃刮破了。

母亲马上意识到这事在这个管理甚严的学校里意味着什么。

中午,母亲找来昨天值日的妮妮。妮妮怯怯地说:“昨晚放学时,教室里有两只蝴蝶,赶来赶去,总有一只飞不出教室。我只好开着一扇窗户,好让外面的飞进来,或者里面的飞出去,让它们结伴去玩,想不到会被大风刮破了玻璃……

女儿几乎落了眼泪,嗫嚅着说愿意赔这两块玻璃。明白了事情的缘由之后,妈妈再也严厉不起来了,她摸了摸女儿的头发说:没事了,去玩吧。★

如果简单用行为来衡量妮妮的做法,也许妮妮是错的,而如果用存心来衡量妮妮的做法,她的那一份纯真的善心就是很值得肯定的。由于母亲的教导,善良的行为早已经融入到了女孩的言行中了。

这个极聪明又伟大的母亲懂得在孩子的成长中发现那点点的善良和爱心,懂得从小培养孩子的美好品德。从表面上看,孩子的做法是错的,而实际上这是母亲教育上极大的成功。你是否也能在女孩小时候培养她的美德呢?

善于从细微的地方发现女孩的品德,并及时给予指导。对于女孩做出的美德行为充分表达你的赞赏,而对于不好的行为也及时批评并指正。

对于女孩品德的教育,父母的作用非常重要。在女孩品德的培养中,父母之所以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主要是因为父母是陪伴女孩的第一人,也是时间最长的人,他们的一言一行都成为女孩模仿的对象。不注意培养女孩品德的父母,是不尽职的父母。

▲鼓励女孩设身处地的去感受别人

“爱自己”“看清自己的痛苦与快乐”容易做到,可是“就像爱自己那样爱别人”“感受别人的痛苦和快乐”,就有些难度了。

父母对女孩的美德教育往往到此戛然而止。但是,如果想让别人爱你的女孩,务必从现在起让她明白:只有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懂得换位思考,你才会获得更多真挚的友谊。

有这样一个流传已久的故事:

★古希伯莱有个国王所罗门是个令人尊敬的国王,一次,有一对老夫妇闯进来国王的宫殿,老翁讲他想要离婚,所罗门问“为什么”,老翁讲出了若干个理由。所罗门便听便赞许地点点头,最后说:“是的,你说的很对,你们应该离婚。”

话音未落,老妇人就大喊大叫地强烈反对,说绝对不同意离婚。所罗门问她理由,她的“理由”比老翁还要充足。所罗门听完,同样觉得很有道理,最后说:“是的,你是对的,你们不应该离婚。”

这时,国王身边的大臣见国王如此断案,忍不住站出来反对说:“大王,你不应该这样断案,你这样断案是不对的。”所罗门听了点点头,最后说:“不但他们是对的,你也是对的,作为一个国王,的确没有这么断案的。” ★

所罗门王在断案时,他不仅仅是听,而且把自己想象成对方,从另一个角度去思维,他所用的其实是“换位思考”。

所谓换位思考,就是要把自己设想成别人,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很多时候甚至需要暂时抛开自己的切身利益,去满足别人的利益。

而在现实生活中,孩子们习惯于从自己的特定角色出发来看待自己和他人的态度与行为,而且习惯于自我中心式的思维方式,从而引发出一些不必要的冲突和矛盾。比如,晨曦的奶奶突然病逝了,晨曦最近心情糟糕到极点。当晨曦来到学校后,很多朋友这样“安慰”他:“她是怎么死的?”“你奶奶以前对你好吗?”“天哪,没想到这么快就死了?”……这些孩子的出发点当然是关心,但因为没有站在晨曦的角度思考问题,结果使晨曦心理受到莫大的伤害。如果大家都能从晨曦的角色去思考一下,都能将心比心地换位感受一番,那么,结果就会完全不同了。

家长在平时的教育中,应该告诉女孩:唯有感同身受地去倾听别人的烦恼、痛苦、快乐、幸福……才能使别人愿意与你交流、沟通,并真切地感觉到你对他的尊重。

当然这种“感同身受”一定要发自内心的,不带任何利己成分。如果关爱别人,目的是希望从别人那里捞取更多的好处,那么这种关爱是丝毫没有意义的。

给父母的建议:告诉女孩,要常常把自己假设成别人

换位思考的实质是对交往对象的切身关怀,深入对方的内心世界。它是一种理解,也是一种关爱。建立在换位思考基础上的相互理解和关爱,能够很好地促进彼此间的团结与合作。

立场不同、所处环境不同的人很难了解对方的感受,因此对别人的失意、挫折、伤痛,不宜幸灾乐祸,而应给予关怀与了解。

★春秋时期,管仲和鲍叔牙是一对好友。两人合伙做生意,管仲少出资而多分利,鲍叔牙知道管仲是为了奉养老母,而不是贪心;鲍叔牙听取管仲谋策,遭到失败,鲍叔牙认为是时机不对,而不是管仲无能;管仲三次被罢官,鲍叔牙认为是君主不明,而不是管仲无才。管仲三次打仗三次逃走,鲍叔牙说他不是胆怯而是因为家有老母无人照顾;最后管仲辅佐的公子纠兵败被杀,别的臣子都自杀殉主了,管仲却宁可躲进囚笼受辱,鲍叔牙说他不是无耻贪生而是忍辱负重以成就宏图大志。

像鲍叔牙这般将心比心、善用换位思考,实属难得。无怪乎管仲慨叹:“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

只有理解他人,感受他人的痛苦和快乐,才能与人为善。如果不懂得欣赏他人,就难以接纳和理解他人,更谈不上奉献爱心。

父母要让女孩明白:与人相处时,充分尊重彼此之间的差异,学会替别人考虑,这样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女孩与朋友之间因为某些事情发生分歧是,不妨帮她一起分析其中的原因,看看分歧点在哪里,为什么两个人的想法会不同,接着建议孩子这样思考:“我要是处在他的情况下会有什么感觉?会有什么反应?”最重要的是让女孩学会体谅他人,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比如,为了让别人听清楚你的声音,不妨提高说话的声调,为了不让对方伤到,递给他剪刀的时候可以把把手那一边冲着他,当对方总是脾气暴躁、对人苛刻的时候,想一想是不是他最近工作压力太大……

正像俗语所说的那样,“穿别人的鞋,才知道痛在哪里”,鼓励女孩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关爱对方,了解他人的真实处境,切身地感受他人的喜怒哀乐,这样女孩才能成为一个真正受欢迎的孩子。

▲不可救药的嫉妒心

★盈盈和嘉怡小学时就是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两个小伙伴更是整天在一起玩,晚上放学后也一起写作业,有了喜欢的东西也喜欢和对方分享。

但最近,妈妈发现,盈盈对嘉怡有些反感,最近一直没理嘉怡。妈妈感到很奇怪。

这天放学后,电话响了,妈妈接起来后,是嘉怡打来找盈盈一起出去玩的。

“盈盈,嘉怡叫你一起出去玩。”妈妈叫盈盈接电话。

“我不去,就说我正在写作业呢。”盈盈闷闷地说。

“盈盈,你怎么了?”妈妈握着电话不知道该怎么说。

“我都说了不去了,真烦。”

“对不起啊,嘉怡,盈盈她有点不舒服,今天就不去找你玩了,明天让她过去找你好吗?”妈妈只好这样告诉嘉怡。

放下电话后,妈妈问女儿:“茜茜,你怎么不理嘉怡了,你们不是好朋友吗?”

“没有呀,只是我今天心情不好。”

晚上吃晚饭时,爸爸说:“盈盈,听说嘉怡被评为‘市三好学生’了,怎么没听你说过啊?”盈盈突然就放下了碗筷,一脸的不服气:“哼,那有什么了不起的!真是的,有了一点点的成绩就到处炫耀……”

妈妈忽然明白了,怪不得盈盈最近不理嘉怡呢,原来嘉怡被评为了“市三好学生”,而盈盈却与此无缘,多年的好朋友之间出现了不平等。于是盈盈因为嫉妒,而不愿意与嘉怡交往了。★

嫉妒其实是一种负面情绪,是指自己的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被他人超越,或彼此距离缩短时所产生的一种由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多种情绪体验。它是有明显的敌意,给人际关系造成极大的障碍。有时,明知道是嫉妒,是不应该的,却无法消除。地位相似、年龄相仿、经历相近的人之间容易产生嫉妒心理。

孩子的嫉妒心理从很小的时候就会有所反映,有人做过实验,15个月的孩子,如果妈妈当着他的面抱别的孩子,他就会有所反应,非要让妈妈放下别人抱自己,并紧紧搂住妈妈,好像在说:“这是我的妈妈,不是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