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老板的5项修炼(大全集)
1345800000095

第95章 创新的修炼:创新是企业发展的长久之道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国内企业面临着日益复杂多变的市场竞争环境。对企业而言,惟一持久的竞争优势,是具备比竞争对手更快的创新能力。

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探索与实践,我国企业家越来越认识到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性。但是,企业的创新能力仍然面临着社会总体创新意识不足、创新人才欠缺、创新经费缺乏、创新成果稀缺等困境。如果不能得到解决,企业的发展之路将无法走远。企业能否发展下去,老板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老板是通过各种方式学习、修炼、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这是企业对老板的要求,也是时代对老板的要求。

海信:民族企业需要创新精神

什么是创新行为?

彼得·杜拉克说:“企业家推陈出新。创新是企业家精神的特殊手段。创新行动赋予资源一种新的能力,使它能够创造财富。事实上,创新本身创造了资源……凡是能改变已有资源创造财富的潜力的行为就是创新行为。”

我们都相信是创新和创新精神改变了我们今天的世界。民族需要创新,企业需要创新,海信集团董事长周厚健说:

“没有创新精神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没有创新精神的企业,是没有出息、没有发展前景的企业。企业必须拥有自己的创新精神和理念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技术创新战略。”

海信人所具有的创新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多年来,海信集团一直坚持以技术创新为先导、以技术孵化新产品、新产业为推进器的发展战略。最近两年来,海信每年获得的专利都超过了100项。

海信的销售额从最初的4亿一直攀升到430亿。有人会问:“海信何以发展如此迅速?”“只有一个因素,就是海信一直立足于创新。”周厚健说。

在一次研讨会上,海信集团的董事长周厚健语重心长地说道:“纵观海信30年的发展历史,我深刻地体会到,处在我们这样的行业,创新是企业的发展之本,也是走出国门最基本的条件。”

对于创新,周厚健指出,坚持自主创新是企业不竭的发展动力。作为企业来讲,它要在市场上体现出竞争力,主要是表现在产品、价格和市场的占有率上。这里面最重要的是产品,消费者之所以选择你,就是因为要选择你的产品,选择你产品的质量和技术。

为了更进一步鼓励科研人员的创新精神,2002年11月,海信集团开始设立科技创新奖,最高奖金高达50万元,最低也有4万元。

夺得海信第一届创新奖的是:海信通讯公司主管技术的副总经理杨文琳和她的小组,他们拿走了50万元。杨文琳和她的小组开发了C2101手机,这是国内第一款CDMA彩屏手机。

随着海信自主研发的第一款CDMA彩E手机C3698的上市,中国移动通信技术的领军者、海信通信公司的技术带头人杨文琳一下子成了公众瞩目的“焦点”。

C3698在这款产品上,海信率先实现了手机照相功能、多媒体邮件功能等,打破了国外大公司在CDMA高端产品方面的垄断。“没有一个合作伙伴愿意把技术完全掏给你,要想完全掌握,唯有付出更多的汗水。”提起第一部手机C2101的研发过程,杨文琳依然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

2001年,海信集团在同日方合作的过程中,日本人坚决要求完全按照他们的要求去做。

海信任命杨文琳为海信通信公司技术副总经理,由她主持海信移动通信产品的开发工作。杨文琳与海信研发人员一起认真分析双方的研发现状,及时正确判断出了海信研发人员的研发实力,“表示决不照抄照搬日方的东西,要做出适合中国市场需求的移动电话”。

据说,当时公司内外很多人认定“海信必定照搬日本技术”“海信人必定服从日本工程师的指挥”,如果背离这个前提,几乎就是死路一条。杨文琳带领海信研发人员,策划开发最新的CDMA手机产品,在产品开发中积极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后来,海信CDMA手机研发人员的技术实力使日本人逐渐转变了看法。

2001年,为了使海信通信公司获得国家CDMA定点生产许可,杨文琳在定点申报中提交了海信通信产业和产品发展规划,以及海信CDMA项目的可行性分析及未来发展报告。

她的解说给国家计委、国家信息产业部及其他相关领导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获得了高度评价。最终,考察小组一致认为:“海信的自主研发实力、技术掌握程度和开发环境是目前国内最好的。”

同年8月,海信成功获得了国家CDMA手机定点生产许可。杨文琳主持设计的海信第一款CDMA手机C2101也成为中国联通CDMA网络测试使用的唯一基准手机和重点推荐产品。

C2101没有让海信人失望,它最终成为中国联通的重点推荐产品和CDMA网络测试基准手机,也成为当年市场上赢得最多尊重的产品。

C2101的成功,使海信彻底丢掉了借助国外技术的“拐杖”。从C2101到C3698,在自主研发道路上,杨文琳和她的团队越走越远。尤其是C3698手机的批量上市,打破了高端手机长期被国外品牌占据的格局。CDMA知识产权的拥有者、美国高通公司评价称其“已具备国际一流水准”。

海信员工身上的创新精神,代表着海信的绝对速度,代表着海信恒久不变的法则。

作为青岛海信通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的杨文琳,之后一口气推出了C3700、C3699、C777、C787、C289等多款CDMA1X产品,从而实现了CDMA手机产品系统设计的全部自主开发,进一步提升了海信在移动通信终端产品开发领域的技术实力。此次,共有“TD-SCDMA手机产业化”等课题获得青岛市首批“科技将才”专项计划资助。

在海信,在江西路11号,对新事物、新技术的好奇成为那些年轻人生活的一部分。正如海信的那句口号——创新就是生活。

创新是海信的生命。海信的创新法则是——速度,绝对的速度。对速度的执著,对创新的偏爱造就了今天的海信。这也是周厚健之所以有今天伟业的决定性因素。

创新:企业走向世界的必经之途

一个成功的企业老板要学会放眼世界,跟上日新月异的形式。作为企业老板,工作具体、任务繁杂,必须不断创新领导方式,提高领导艺术和领导水平;必须不断创新思维方式,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做到既符合工作实际,又适应形势发展要求;必须不断创新发展思路和发展举措。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在创新中固本强基,在创新中发展经济,在创新中管理企业,在创新中创造价值,服务社会。一个成功的企业老板只有始终坚持创新、增强活力,才能不断寻求新规律、谋求新思路、解决新问题,真正跟上日新月异的形式,适应新时期的各种新情况,带领企业稳步向前。

从珠穆朗玛峰到北极,从北极到南极,“占领制高点”一直是波司登公司营销思路的主旨,无论企业文化宣传还是产品促销活动。用别人想不到或不敢想的方式推销企业和产品,思路和做法总是处在最高点、最前沿。从创建波司登企业的第一天,高德康总裁就有一个梦想,就是要让自己的产品走向世界,让自己的品牌享誉全球。

不知足,方知进。波司登公司在保持销量遥遥领先的同时,积极向国际市场进军,靠规模效应和产品创新开拓海外市场。

1999年,波司登公司通过欧美等地的分公司对西欧市场进行调研,向国际市场推出了自己的品牌——“波司登”,成为我国第一个以自己的商标正式进入瑞士市场的服装品牌,实现外贸出口3100万美元,荣获苏州市外贸出口先进企业称号;2000年6月,“波司登”羽绒服赴美参展千禧中国纺织品服装博览会,订货额达2500万美元。采用防水透气的PTFE面料制成的“金波司登”成为这次展览会上众人关注的焦点。

当然,这些小小的成绩不足以满足高德康享誉全球的梦想,为把梦想变成现实,高德康提出,向国际知名品牌学习。要先学习,再突破,“零距离”与国际品牌合作,在合作中提升自己,就如同在大海中与高手一起游泳。抱定这样的理念,波司登开始了与国际品牌的全面合作,成为了众多国际品牌的生产基地:NIKE、GAP、BOSS、TOMMY、POLO、CHAMPION、哥伦比亚等很多羽绒服、防寒服都出自波司登的服装车间。通过这样紧密的合作,取得“真经”。

名牌是创新的代名词。《周易》有言:“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变,是周易的精髓之一。善于变化才能得天地之佑。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同样如此,墨守成规只能原地踏步,大胆创新才是基业长青之道,波司登深知这一真谛:学习不是在别人的身后追赶。学习后的大胆突破与创新,是波司登保持品牌活力的关键。

过去,羽绒服被称为“气蛤蟆”,臃肿、单调、不透气;经过学习创新,波司登率先把时尚化、休闲化、运动化设计理念引入羽绒服行业,新赋予了羽绒服“轻、薄、美”的新概念,一举成了领军品牌,大大扩展了羽绒服的市场空间。

在高德康眼里,设计是服装的灵魂,也是创新的理念。用创新的手段才能够设计出耳目一新的深受消费者欢迎的服装品牌。2000年开始,波司登品牌的一种绿色环保型羽绒服、生态抑菌型羽绒服的推出,别致新颖,迎合了现代人对健康的追求,将环保与时尚巧妙地融合,从此,中国的羽绒服成了世界的羽绒服,完成了与国际市场的接轨。

科技在引领着世界潮流,名牌和科技脱不了干系。波司登一直把科技放在第一位,曾为登山队设计过防雨、防湿保暖性强的登山服,也曾为运动员提供过滑雪服。登山服与滑雪服的成功实践,进一步提升了波司登品牌的科技含量,充实了波司登的品牌内涵。2004年高德康率先将国际领先的“纳米技术”运用于羽绒服,具有拒水、拒油、拒污、抗菌、防霉、除异味、自洁净功能的中科纳米·抗菌羽绒服的问世,推动了羽绒服行业的升级换代。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市场的销量就是消费者的心声。1999年12月“波司登”被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2002年9月“波司登”“雪中飞”羽绒服被国家质检总局评为“中国名牌产品”;2002年12月“波司登”羽绒服被外交部作为国礼赠送俄罗斯、芬兰、加纳三国总统;2003年1月“波司登”“雪中飞”“康博”“冰洁”羽绒服被认定为国家免检产品;2003年9月“波司登”羽绒服、防寒服被国家质检总局认定为“国家免验出口产品”荣膺“2003/2004中国服装品牌价值大奖”;2005年1月,波司登羽绒服被国家商务部公布为“2005/2006年度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出口名牌”;2005年11月成为中国羽绒行业领军品牌;2006年选为世界(都灵)冬奥会中国代表团队服指定品牌。

直到如今,国内还是很少有几家企业可以理直气壮地宣称,自己已如同一些西方企业那样,在各自的领域具备了强大的创新能力。这也是他们在国内发展的顺风顺水,一走出国门就屡屡碰壁的原因。在技术和创新能力上,国内的企业目前还处于一个相对较为弱势的地位。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是国内企业亟待解决的任务之一。

创新的老板带出创新的企业

有一位经济学家把企业成长的制约因素归纳为市场约束、要素约束、创新约束,并且认为,创新力是企业的最核心的竞争力、最重要的利润源。的确如此,我们的企业要做大做强,内部管理、市场营销这些基础性的工作都需要去抓,但是如果忽视了创新,就失去了竞争力、失去了生命力。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规模企业更应该成为创新的主导。这不仅是企业发展的需要,而且对提升地区经济发展的层次、加快建设创新城市,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作为规模企业又如何做才能当好自主创新的“排头兵”呢:

首先,规模企业要加大投入来推动自主创新。企业推进自主创新,主要还是靠企业自主投入,公共财政的投入一方面非常有限,另一方面也只能用于政策激励和扶持,起一个导向的作用,企业始终是科技创新投入的真正主体。总体上看,企业在科技创新上的投入,说到底这是一个发展理念和眼光、胆略和气魄的问题。

其次,要善于借外力来加快自主创新。创新必须是开放的,关起门来搞创新必然行不通,也不会有成果。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才是自主创新的题中应有之义。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这三个自主创新的路径当中,最现实、最可行的就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借助外力发展自己。可以这样讲,现在走在技术创新前列的规模企业,无一不是推进开放式创新的典型,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既引进了资本,也引进了技术,在此基础上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关键技术,实现了技术跨越。实践证明,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思路。

第三就是要依靠人才来支撑自主创新。深圳的华为,2.3万名员工,1.3万人在搞科研;汽车行业的后起之秀奇瑞,它的汽车技术开发研究院集中了全国近60%的汽车行业开发人员。这两个事例充分说明,人才是创新发展的根本支撑。我们的企业家不可能都成为专家、学者,但是我们要有识才的慧眼、用才的高招、容才的雅量。与此同时,要加强与高层次科研院所的合作,集聚各方面人才合力攻关。

最后就是要培养企业的创新文化。一家卓越的企业应该让创新成为一种习惯,习惯就是文化,只有形成文化,只有通过创新将“文”转为“化”才能具备强大的威慑力、统驭力、竞争力和生命力。将创新文化融入到所有的工作和行动中去,他就能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持续不断的发展动力。

创新是企业发展永久的发动机,是企业经久不衰的永恒主题。一个企业的创新是在企业老板的带动下进行的,一个没有创新精神的企业老板是不会带出一个创新的企业,创新是企业家精神的全面再现。

企业的发展时时刻刻充满着危机,企业过去的业绩只是过眼烟云,要企业能够保持持久的活力,持续不断地发展壮大,离不开创新。因此,作为一个企业老板,要想把企业做强做大,就必须通过创新这一关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