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昆虫记(超值金版)
1346200000016

第16章 新陈代谢的工作者(2)

我先谈谈食尸虫在正常情况下的工作情况,然后再向你们展示一下笼子里面的那些俘虏。食尸虫从来不挑食,它们没有特别喜欢的野味,也没有不喜欢的。除此之外,它们还不去考虑猎物的大小,不考虑自己能否搬得动。总之,它们是碰上什么吃什么。它们的猎物有鼩鼱那么小的,也有田鼠那样大的,还有鼹鼠、阴沟鼠、游蛇那样巨大的。那些巨大的食物,它们根本就不可能搬动,更不可能将其掩埋掉。因为它们太大了,食尸虫想挪动它们,简直就是蚍蜉撼大树。

蜂类中的胡蜂、砌蜂、土蜂,还有蛛蜂,它们都是把洞穴挖掘在自己觉得合适的地方,然后把猎物飞运过去,如果猎物太大,它便徒步前行,将猎物拖回到洞中。食尸虫与之不同,若是遇到非常大的猎物,它们搬运不动,又不舍得放弃,便会就地掘坑。

花园土蜂腐尸所在的地点是固定的,是食尸虫无法左右的。这些地点有时候在土质疏松的土壤上,也有时候会在满是石子的硬地面上;腐尸底下或许会露着地皮,也有可能是草丛,甚至是铺着枯枝烂叶和树根。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在半空中,挂在荆棘丛上。这也很正常,当这种让人憎恨的动物被捉住,断送掉生命以后,会被铁锨远远抛出去,落到哪里都是有可能的。不管落到哪里,没有食尸虫克服不了的困难。

既然大自然要它们面对各种情形,那它们肯定懂得随机应变,会利用各种地形展开工作。它们的判断力虽然很微弱,但是它们能够积极地调整对策,针对不同的情形,拿出相对应的解决方案。无论是锯、折、抽,还是抬、摇、挪,它们都运用自如。试想一下,如果它们只懂得一种技能,不会随机应变的话,那么它们将难以适应大自然的变幻莫测。

我们知道,根据一个事例就对虫子的某种特性下结论是不严谨的,哪怕是这个事例中确实体现了虫子在某些方面的理性。我们知道,昆虫的所作所为都是有它自己的原因的,那么,在它做事情之前会不会就可能碰到的问题想好对策了呢?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得知道它工作的全过程。从它工作的第一步着手,每一步都要弄清楚它的动机,每个证据都不能是独立存在的,要有别的证据证明;这样追查下去,就能找出问题的答案。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它们的食物。食尸虫是环境净化工作者,它们接触任何腐臭的尸体。无论是哪种死去的动物,天上飞的也好,地上跑的也好,都有可能成为它的对象。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它们也不放过。在第一次遇到的物种面前,它们也毫不退缩,比如说某种红鱼,也就是中国的金鱼。我把一条死去的金鱼放进笼子中,食尸虫们立刻将其包围。尽管此前没有见过,但是它们一点儿都不犹豫。最后,这条金鱼的命运同其他猎物一样,被埋进了土里。后来我又拿猪肉、羊排、牛排试过,结果都一样。就像我在上面提过的一样,食尸虫不挑食,只要是腐尸,它们统统会想办法将它藏起来。

要想让食尸虫不间断地工作,以便维持我们的实验,并不困难。一旦它们的食物吃完了,我们可以再给它另一种食物,反正它们不挑食,给什么吃什么。它们的工作车间问题也很好解决,一个钟形的笼子就足够了。我们先找来一个瓦罐,在里面结结实实地装满沙土,然后把笼子放在这个瓦罐上。除此之外还得预防猫,它们也会被腐肉的味道吸引。我们只需将一个封闭的玻璃罩罩在笼子上就能将猫拒之门外。玻璃罩是实验室中很有用的一件工具,夏天可以用来罩虫子,冬天可以用来罩植物,给它们当暖室。

看看具体的工作过程吧。这个笼子中一共有四只食尸虫,死鼹鼠的尸体就在笼子中央。鼹鼠身下的土壤十分疏松,这也给食尸虫的工作带来了便利。从外面看不到食尸虫工作,因为它们都蜷缩在尸体下面。我们只看到鼹鼠的身体在动,一拱一拱地动,这是它下面的食尸虫搞的鬼。不知道的还以为这只鼹鼠死而复活了呢。忙了一段时间之后,一只食尸虫从下面钻出来,绕着尸体转了几圈之后,又钻回了地下,像是出来勘察地形一样。过一会儿还得出来进去一回,这种勘察要重复好几次。

食尸虫在底下工作时间越长,上面的尸体颤动得越厉害,朝各个方向摇晃、颠簸;同时,从尸体下面挖出的土围着尸体堆了一圈。就这样,周边的土越堆越高,这说明尸体底下的坑也越挖越深。尸体地下的土被一点点挖走,尸体失去支撑,也一点点儿下陷。从外面看,仿佛是一只鼹鼠陷入了沼泽一般。

随着食尸虫们在地下不断地挖土,以及不断地摇晃、拉扯、抖动尸体,周边堆积的沙土也一起下落,覆盖到鼹鼠尸体上面。这样一来,就省得食尸虫自己动手掩埋,沙土会自己填满洞穴。食尸虫的爪子尖锐,像是铲子一样;它的脊梁结实,能拱起比自己大得多的鼹鼠一动一动的,对于这一行来说,这些也就足够了。如何晃动死尸也是一个很关键的技术,它可以大大地压缩死者的体积,即使里面洞口的直径很小,也能保证尸体通过。这项技术的作用还不止这些,其他的我们过一会儿就会看到。

鼹鼠虽然慢慢地沉入地下,但是离预定的深度还差得很远。接下来的工作无非就是继续向下挖土,没有什么新意。就让食尸虫继续干吧,我们过两天再来看一下。

两天过去了,我们回到了食尸虫的工作基地,让我们看一下发生了什么吧。此时我的身边只有小保罗一个人,只有他有胆量跟着我来瞧个究竟。至于别人,想都不用想。

此时的鼹鼠已经完全面目全非,变成了一团可怕的东西,呈暗绿色,散发着恶臭,绒毛早已不见,蜷缩的身体光溜溜的像一张肉饼。这张肉饼像是经过了精心加工似的,尤其是鼹鼠的绒毛。它为什么会脱得如此干净呢?是担心这些绒毛影响自己孩子进食而专门去除的吗?还是随着尸体的腐烂,它们自己脱落的呢?这一点我至今也没搞清楚。我随后翻看了其他小组的食尸虫的工作情况,情况大致一样。原本长有绒毛的动物皮毛都不见了,原本长有羽毛的鸟禽羽毛也不见了,只有一些爬行动物和鱼还留着鳞片,非常奇怪。

我们再将目光聚集在这团模糊的肉上,难以置信这就是几天前的那只鼹鼠。这团肉被食尸虫放在宽敞的洞穴中,四周都是厚厚的墙壁。这团肉是食尸虫送给自己子女的礼物,是它们在刚出生时候的食物储备。食尸虫父母为了维持体力,偶尔轻轻地接触一下这团肉,吸食几口上面的血脓。除此之外,它们绝不动这团肉一下。

有两只食尸虫在一边日夜守着这团肉,这是一对夫妻。这让我产生了一个疑问,这个小组的食尸虫一共有四只,三雄一雌,当初挖坑的时候也是四只,为什么现在就只剩了一雄一雌了呢?另外两只雄虫去哪了呢?后来我才发现,它们蜷缩在距离地面很近的土层中,距离下面的肉团保持有一定的距离。

这种情形并不是每一次都能见到。每次挖坑掩埋尸体的时候,都是雄性一马当先,出力最多,使得工程很快得以完工;但是,等到尸体下葬后,便会只留下一雄一雌,其余的雄性食尸虫悄然撤离。

在昆虫界,父辈一般都是不承担家庭义务的,或者出力特别少。但是食尸虫不是这样,它们当中男性是家族中的绝对主力。在其他昆虫中,一般的规律都是雌性要被雄性抛弃,然后独自抚养儿女。雄性则是典型的游手好闲、好吃懒做;食尸虫与之截然相反,它们当中的雄性吃苦耐劳,工作勤奋,是响当当的男子汉。它们不仅为自己家庭劳动,还会帮助其他家庭出力,任劳任怨。如果一对夫妻碰到了一具尸体,但是无奈尸体体积太大,不用担心,一会儿,就会有其他的食尸虫顺着腐肉的味道寻找过来。它们会主动地充当帮手,帮助这对夫妻将尸体埋入土中。等工作结束以后,它们悄悄离开,只剩下一对欢喜的主人。

帮手走后,剩下的工作就简单了。这对夫妻默契配合,脱净皮毛、揉打尸体,使它变成一团絮状肉团。这将是幼虫最喜欢的食物。至此,一切工作都结束了。这对夫妻钻出地洞,来到地面上,然后分道扬镳,就此分手,重新开始各自的生活。很有可能也去充当别的食尸虫的帮手,去报答别人的帮助。

在昆虫界中,为自己的子女无怨无悔地付出的我只见过两例,一是推粪球的甲虫,再就是专与尸体打交道的食尸虫了。这两种昆虫的习俗可以算得上是昆虫界的模范了,别的昆虫在它们面前都应该无地自容。

接下来再说说它们幼虫的情况。我只是简短地介绍一下,因为大家对它们可能很熟悉,这不是一个太吸引人的话题。

在五月下旬的一天,我从地下挖出了一只褐家鼠,这是食尸虫两周前埋下的。这只褐家鼠已经变成了果酱一般的血肉模糊,十分可怕;我在这团肉中发现了一些食尸虫的幼虫,其中好多已经长大了,身材很标致。我在里面还发现了成虫,原来并不是所有的夫妻都会在完工后分道扬镳。它们是彼此眷恋对方,还是共同眷恋自己的孩子?不得而知,也有可能是共同眷恋这顿丰盛的大餐,想和子女一同分享。

这个家庭成立的时间很快。大约半个月前这只褐家鼠才被埋入地下,现在它们就变成了一群身强力壮的小家伙,真是让人难以置信。由此可见,它们吃下去的那些腐肉,在我们看来肮脏、恶心、有毒的物质,对它们是多么有营养,它们令幼虫迅速成长,迅速发育。尽管是腐肉,但是幼虫还是在抓紧时间摄入它们,因为继续腐烂下去就会变成汤汁,渗入大地。争分夺秒地进食让它们迅速成长,迅速成长的它们又变得胃口大开,争分夺秒地进食。这是一个循环,它们会赶在腐肉进一步变质之前,就将它们全部吃到肚子里去,充分消化掉。

幼虫浑身赤条条的,非常苍白,并且看不见东西,这些都是在黑暗中生活造成的特征。幼虫的外形怪异,呈拱形,还带有一个小小的尖顶。一对黑色大颚强壮有力,拿来解剖尸体最合适不过。爪子很短,所以平时走路脚步蹒跚。

那些没有离开洞穴的食尸虫父母,此时非常狼狈。它们整日在腐肉的泥浆中钻进钻出,浑身不但沾满了肉汁,还生满了虱子。不知道它们是否记得自己当初的模样,四月的时候,当时它们还在鼹鼠的尸体地下挖坑。那时的它们衣着鲜艳,光彩亮丽;这才过了不到两个月,它们却变得如此肮脏、污秽。寄生虫彻底地包裹了它们呢,甚至连关节缝里面都有,从外面看,像是穿了一件连体外衣。此时的食尸虫形体也已经走样,我用毛笔帮它将身上的虱子刷下,但是没那么容易,这些寄生虫被赶下来之后会立刻不甘心地再次爬到食尸虫身上,并牢牢地抓紧。

好人无好报,无论是食尸虫还是推粪球的甲虫,它们不仅是昆虫里面不可多得的模范,还都是清洁大自然的卫生标兵。尽管如此,它们的结局却都是落在卑鄙的寄生虫手里,令人不胜唏嘘。它们奉献了自己的一生,在对家庭和大自然都做到了问心无愧,没想到最后的结局竟是如此的惨淡。大自然就是这样,像这种所谓不合理的事情还有的是。

说它是模范,一点儿都不夸张;可惜的是,这个模范没有当到底。在六月的中上旬,食尸虫停止了工作。尽管我不断地往笼子里投放死去的动物,但是它们已经停止了挖坑。笼子里显得死气沉沉的,特别闷。隔一段时间,就有一只食尸虫跑到地面上来透透气,垂头丧气的,样子十分颓废。

有一件事情非常奇怪,凡是从地下爬上来散步的食尸虫,不是缺了胳膊就是少了腿,而且都是从肢体的关节处断掉的,十分蹊跷。有一次,一只食尸虫从地下爬出,除了一只脚以外,其余全部手脚都断掉了,它就靠着这些残腿断臂在地上匍匐前行,身上还挂满了寄生虫,那副样子让人惨不忍睹。这时,一只年轻的食尸虫跑到了它的身边,结束了它的生命,甚至连它的肚子都掏空了。剩下的那些食尸虫也难逃厄运,最后也是被同伴吃掉,有的被吃掉了几条腿,有的则被吃掉了大半个身子,几个月前还互帮互助的它们,为何反目成仇、互相残杀呢?

我们从史书上知道,有些部落为了不让老去的人受到病痛的折磨,干脆把老人杀了以帮助他们解脱。在他们看来,朝老人的心脏上捅一刀,或者是朝他们头上狠狠地猛击一棒,这就是他们的孝心。这是不开化的,食尸虫恰巧也拥有这个习俗。它们过一天是一天,知道自己已经没有了价值,索性也不再劳动,苟延残喘的滋味确实不好受,等死还不如自己结束生命呢,这就是它们的想法。

对于那些杀死老人以尽孝道的部落来说,我们可以理解他们是为了食物这么做。如果缺吃少穿的话,他们则会淘汰弱者,毕竟当时的社会还不太开化;但是食尸虫,它们为什么会这样做呢?我从来没有缺过它们的食物,甚至还提供给它们平时不常见的那些天上的飞鸟和水中的鱼,可以说是非常丰盛。所以说,它们的杀戮与食物无关。我把它理解成动物在衰老前的丧心病狂。这些在生命结束前的反常表现还是有规律可循的:它们年轻力壮的时候为了家庭和子女辛勤劳作,后来它们什么都拥有了,便无所事事,游手好闲。到了最后,它们的无聊心情达到了极点,便开始折断同类的手足,甚至将同伴吃掉;如果被吃掉的是自己,它们应该也不会在乎,看看自己蹒跚的脚步,看看自己衰老的容颜,看看自己满身的虱子,还有比死去更好的解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