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金融史其实很有趣
1348300000062

第62章 秘闻:臭不可闻(5)

这里必须解释的是,期货和期权交易可不是零敲碎打的小买卖。即便是很小的失误或者不太起眼的小动作都会直接反映在资金面上。然而,在一个错误交易指令下达,直到该单交易失误被发现并修正,中间又要间隔一段宝贵的时间;恰恰就是在这段时间里,期货价格就发生波动,直接造成银行方面的损失。(当然,如果银行对于错单的交易额有所限制,也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甚至可以歪打正着从中获利。)千里之堤,毁于蚁穴。里森在7月的一次单日交易结束后核对账目时,发现了其中一单交易出现错误,估计损失高达2万英镑。里森清楚地知道,没有哪位上级主管可以对如此重大的失误熟视无睹。即使这家财大气粗的大银行业务遍及全球,每天的期货交易额高达几百万英镑,这么小的损失,对巴林银行来说绝对是九牛一毛。但是,事业心和进取心都很强的里森非常担心此事会影响自己今后的仕途。他擅自决定,伪造交易冲抵这次交易记录。为了保险起见,他甚至没有追究真正犯错的女业务员的责任,而是由自己私自处理。他这样做的原因首先是为了掩饰自己在期货交易领域的经验不足,同时也体现了他从不循规蹈矩的性格。另外,他也不想此事对自己的工作产生任何负面的影响。

另外一个很很需要的原因是,就在事发前几天,伦敦总部要求他开立了第二个错账登记账户。这一账户根本没有必要,本应及时撤销,然而里森却保留了下来。然后,他虚拟了一个交易指令,与前一次的下单错误进行冲抵,并把这笔交易登记在那个不被人知的账户上,暂时解除了燃眉之急。然而,在实际交易行为中,里森虽然完成了错误的卖出交易,但同时也必须履行为了冲抵交易而虚构的买入合约。这样,他的实际账面上就出现了两笔交易的呆帐,这是由于对冲交易所产生的。虽然里森暂时蒙混过关,但是这笔亏空早晚要弥补上。只不过他还不清楚什么时候才能填补这一漏洞。

里森通过做假账,暂且躲过一劫。可是没过多久里森便惴惴不安了。当时期货市场上的日经指数持续上涨,这也导致他的上次交易的账面亏空不断增加。因为,当初他是在低价的时候卖出合约,要是此时重新买入冲抵交易,那么就要承担巨大的损失。

然而,里森并没有接受教训尽快止损,却因此养成了一个恶习,那就是把他和手下员工在期货交易中出现的重大失误,都转移到秘密账户上销账。只把很小数额的失误记录在公司账目上,向伦敦总部汇报。从心理学角度上来看,里森这样做可以为自己羸得人们的欣赏。在上司面前,他的功绩能够得到首肯:同时,他也得到了下属的爱戴,因为他善于掩盖他们的错误。然而,里森很快就意识到,这样的做法早晚会出事。因为,秘密账户上的亏空越来越大,事态发展下去将很难控制,纸是包不住火的,他必须赶快摆脱麻烦。年轻的银行爱陷入了心理误区:为了不丢掉饭碗,避免葬送自己的大好前程,他必须有所行动;他背后也有上司在注视着他,如果坐以待毙,后果不堪设想。

里森本人对自己当时的处境是最明白不过的了。此时的他对期货交易已经非常熟悉,而且掌握了各方面的消息。尽管公司方面有很严格的规定,但是走投无路的他决定依靠自己,冒险一搏。里森从哪里搞到资金来买卖期货呢?在期货交易中,代理人可以卖出远期合约来回笼资金,尽管这些合约还没有买到手。里森正是利用了这个时间差,先是买出权回收奖金后,再买入远期日期指数的期货合约。为了掩人耳目,对冲交易的转账进行得比较复杂。他先是将卖出期权换取的奖金打入前文中提到的秘密账户中,然后再迂回转移到巴林银行下属的一个外部账户,重新流入到新加坡期货交易所里。这样,他就能够以客户委托的名义在新加坡期货市场上进行的期货买卖,他最初这样做的目的,只不过是为了填补公司账目的亏空,掩盖工作失误,完全没有考虑从中牟取私利。实际上,他自己也不知不觉地越陷越深,同时也在安慰自己,为自己的罪责开脱。

然而事与愿违,期货市场行情走势却与他的投机策略背道而驰。没过多久,他就在交易中又赔了600多万英镑。出乎意料的是,此时的里森竟然临危不惧,继续把赌码押在了日经指数上涨的期货买入上,并像轮盘赌那样加倍了投入,希望在下一轮获胜后,能够把以前的损失翻本羸回来。奇迹真的发生了:1993年夏,日经指数止跌上扬,里森大获全胜,不仅补上了所有的亏空,还赚取了上百万的盈余!

里森的背水一战获得了成功,也增强了自己的信心,认为即便是走投无路的关头,也可以凭借一已之力来力挽狂澜。里森从此陷入这样一种幻控的状态之中,难以自拔。即便是在后来事发账露之后,在逃亡他国的途中,他还信誓旦旦地安慰妻子说:“没问题,一切尽在我的掌握之中。”

1993年夏未,里森在期货市场上的确是百战百胜。理论上说,他完全可以神不知鬼不觉得填补上了亏空之后,把秘密账户销掉,洗手不干,走上正轨。然而,此时的他早已得意忘形,并陶醉在自己的“秘密游戏”中。因为,他可以冠冕堂皇地继续担任银行业务主管,并以争取到一个大客户的名义,获得上司的信任和赏识;同时,他还能够以此为由,继续进行期货买卖,并从交易额中赚取相应的佣金,中饱私囊。如果交易中赔了钱,他仍可以继续用秘密账户销账来瞒天过海,不会招致麻烦。

在后来里森被解职时,他仍旧辩称说,他这样做只不过是为了简单省事。在新加坡分行,里森不仅担任前台交易管,而且也是后台审核部门的负责人。所以,大权在握的他根本不会受到其他人的监督。由于天高皇帝远,里森的一切行为都是随心所欲,完全靠的是自觉自律。最初,伦敦总部没人关心远新加坡的分行主管究竟是使用什么手段帮助公司赚钱的。后来竟然发展到,里森随便编造一个理由,就能够从伦敦那里调来巨额资金,用于进行新加坡期货市场的交易。地任何其他一家操作谨慎的银行机构中,此类行为肯定早就会引起警觉了。

事后,据里森本人交待,当时巴林银行的内部管理结构分工不明,非常落后,事实证明此言不虚。银行奉行的,“效益第一”的原则,使员工的业绩只是和收入挂钩。因此,里森的上司的主管们首先关心的是公司效益,至于使用什么手段赚取的利润,他们不太在意了。就这样里森继续着这场危险的游戏,没有任何人对他进行干预。

据里森自己承认,到了1993年底,他的累积亏损已经高达2.3亿英镑;而进入1994年仅仅几周,这一数字就急速暴涨到5亿英镑。为了解释这一加速下跌的现象,我们有必要在讲述一下期货和期权交易的杠杆效应。随着市场行情的走势,里森单日下单总额已经高达500万英镑,而仅仅过了24小时,价格一旦下跌,这笔交易就会导致上千万的亏损。

此时,年轻的银行家已经完全失控,而他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在这场危险的投机游戏中,他彻底地失去了理智——赔得越来越多使得他的心理防线完全崩溃,失去了自我保护意识。资本市场行为学专家学者把这一现象称这为“认知系统偏差”。这一理论解释了,每个人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徘徊在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之间,使得单一的意识过程不自觉地受到摆布,以便“适应”另外一种行为方式。里森后来回忆说;“当时我大笔一挥就是几百万英镑的买入或者卖出。全都是纸上交易,不像是面包、牛奶或者其他日常必需品的实物买卖。我经手的商品,不过是日本政府发行的债券,或是被叫做某种期货或期权。没有那个蠢猪真的关心交易对象究竟是什么。买入和卖出的都是一堆合约的编号,感觉就像是玩肥皂泡一样。”

为了安慰自己,他找出了很多“借口”。有时候,他用自己至今为止取得的成就来麻痹自己,毕竟他在公司最危机的时刻曾经大显身手,赚取的利润要高于亏损的数目;有时候,他又对巴林银行的总裁彼得·巴林非常不服气,看着他碌碌无为,却舒舒服服地拿着上百万的年薪而咬牙切齿。

在这一期间,里森的双面人生愈演愈烈。一方面,他的亏损额不断加大;而另一方面,他在他的上司眼里却成了巴林银行的明日之星。这无疑是个巨大的讽刺,在老板看来,里森是个工作勤奋业务纯熟的优秀员工,因为每年年底结算时,新加坡分行都能为总部赚取上百万英镑的利润。当然,这些利润资金的划转都没有暴露出秘密账户的存在,因此里森做假账的伎俩始终没有被发现。后来,巴林银行内部也对新加坡分行进行了例行检查,差一点就发现了里森搞的鬼。然而,狡猾的他成功地反驳了那些怀疑他的言论,并在几次检查中巧妙地蒙混过关。当然,巴林银行的内部管理也是漏洞百出。有一阵子,在里森的要求下,总部经常给新加坡高达几百万英镑的现金转账,这一行为甚至都引起了英国银行总行的关注。面对英国金融监管的质询,里森都一一化解,显示了他成熟老道的手腕。与此同时,里森凭借工作中的成绩,职位扶摇直上,薪水也水涨船高,与他的妻子过上了极其奢华的生活——豪宅别墅、豪华假期和时尚派对。里森俨然成了一位成功的资本动作专家。

光环背后的里森却陷入了越来越糟的境地。1994年中期,他的亏损额已经高达8000万英镑。在绝望之余,里森疯狂地加大了搏杀的力度,妄图把输了的钱都羸回来。然而,市场的走势却依旧与他的判断截然相反。到了年底,他的亏损额竟然翻了一倍。1995年1月,日本神户发生强烈地震,波及亚洲股市全线下挫。尽管如此,里森还是执迷不悟,在行情走低后再次补仓买入,使得自己彻底地陷入了泥潭。

与此同时,里森也渐渐把自己送上了绞架。他一再动用如此巨额的资金,终于引起了伦敦总部的警觉。巴林银行再次对新加坡分行进行了彻底的调查,并聘请了银行之外的独立审计师检查所有的年终报表。情急之下,里森采取了更为疯狂的举动,他大肆伪造原始单据,并不断地说谎,试图掩盖自己的行径。

比这更糟糕的是,里森在1995年的前几个月,依旧顶风作案,不顾一切地下单购买大量的期货合约。他甚至相信,凭借一已之力可以阻止行情下滑的走势。这位被业内誉为明星经理人的家伙直到幻想破灭那一刻,还执著地相信自己掌控着全局,尽管他已经赔了几亿英镑了。

对于总部新一轮的调查,里森这次选择了一走了之。当巴林银行的特派员到达之前,里森和妻子逃亡去了马来西业。在那里,他得知了最终调查结果;他的投资损失总额高达6亿英镑,巴林银行宣布破产。

为了避免在新加坡当地受审坐牢,里森夫妻俩辗转多次,想跑回英国,寻求庇护。然而,这一切都是徒劳的。他们最终在法兰克福被捕,几个月后,再度被遣送回新加坡。1995年12月初,由于里森自己承认了罪行,新加坡法院仅用了两天时间就对他执行了宣判:六年半的有期徒刑。1998年,里森因患直肠癌,获准保外就医。手术后重返监狱。次年,由于表现良好,他提前荻释出狱。

同里森一样,巴林银行的下场也有所好转,没有彻底倾覆。同年2月底,巴林银行申请破产保护之后,被荷兰ING银行财团并购。如今,ING集团的投资银行业务分部挂的招牌就是ING巴林投资银行。

假账大曝光

人们贪婪无度、自我膨胀和偏听偏信的过程都是在不知不觉中发展的。随后,便会出现相应的心理反映,比如幻控状态和失位效应,至于其中存在的心理学规律和相互联系,则有待进一步分析和阐述。与此同时,如果谁真的掌握了这些心理学规律和效应产生机制,那么他就可以有目的地加以利用,为自己牟取利益。,

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例子就是广告。例如,电视上的汽车或者冰激凌广告片展示的可不仅仅是产品或者功用。那些广告设计师、传媒学者、营销专家和心理学家共同协作,要在短短30秒钟时间里讲述一段故事,不仅表现产品的卓越,还要向观众传达一种情感和氛围,也就是弘扬一种生活理念。借助这样的方式,可以唤起受众对于产品的购买欲望。

同样,对于资本投资来说,广告也有着促进融资的功效——“明星”股票的形象一旦深入人心,就能带动股票发行,成为市场的宠儿。

2000年初,法兰克福股市上的新市场板块中的股票全线跌人低谷,却有一只个股逆势上扬,成为资本市场上的璀璨明星:Comroad公司。当别的公司都一再调低原先的收入和利润预期的时候,Comroad公司却在2001年初的年报公布出了骄人的业绩:销售额翻了4倍,按照1999年11月公司上市时的预估业绩来衡量,这一结果甚至是原先预计的6倍之多!Comroad公司的主营业务是远程信息处理,虽然这一行业的竞争非常激烈,Comroad公司还是信心十足地将业绩预期的指标向上调高。从股价上看,该股已经在发行价的基础上爆涨了650%。Comroad公司的传奇经历也非常令人振奋,随着电信、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的日新月异,诞生了许多新的行业,Comroad公司抓住机遇,占领了相关的市场。Comroad公司主要是为客户提供技术上的构架,从事软件开发和销售,比如为物流公司开发软件,调配车辆运输和确保外勤人员合理接收任务委派等等。Comroad公司所取得的成绩都要归功于一个教父级的人物:波多·A.施纳贝(BodoA.Schnabel)。作为公司创始人和总裁,施纳贝总是事必躬亲地参与每次公司决议的制定和与金融分析师们的会晤,人们后来才发现其中的原因。随着越来越多的分析师和业界行家对施纳贝提出的数据产生怀疑之后,施纳贝适时地抛出了一份完全符合规定的财务报表。这份公司报表是经过世界著名的审计公司毕马威(KPMG)审计和检验通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