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去香港上大学
1359100000023

第23章 人物纪实:内地学生在香港上大学的故事(4)

内地高校在国际化和素质教育方面确实和香港高校存在差距,但是魏一帆还是提醒内地同学,赴港读书前要考虑清楚。“有家长担心孩子不能适应全英文教学,我倒觉得更大的困难是不懂粤语。香港中大会给大一内地新生开设专门的粤语课,可是我上学时科大就没有。刚过来时觉得和香港学生交流挺费劲,也融不进香港社会,有时候觉得孤独。”

姜惠雨说:“香港高校的学术资源和氛围确实比较好,但是内地高校也有自己的优势。清华、北大悠久的学术传统和厚重的历史感就是香港高校所没有的,老师常教育我们不能只关注自己脚下的一亩三分地,而要关注国计民生、要胸怀天下。这些都是在香港感受不到的。”

随着香港和内地经贸关系的日益紧密,香港对了解内地情况的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港校到内地招生是件好事,毕竟大家可以多些机会、多些选择。”姜惠雨说。

八、“在自己家门口留学”——常心悦、董汶臻、田野、徐杰龙

据《南方日报》2006年7月9日报道(梅志清、谢华兴、黄文钰/文)。常心悦是深圳人,去年通过了香港科大在内地的招生面试,成了科大的一名学生。谈起香港高校和内地高校的比较,他兴奋地说“完全不同”。小常告诉记者,全美式的管理方式和自由的学术精神是香港高校的制胜法宝。“这就像在自己家门口留学一样。”他说,在科大并没有班级划分,取而代之是导师制的普遍推行,一般都是一个老师带两三个学生,师生之间交流非常密切。而内地的本科教育很难真正做到这一点。

董汶臻则表示,他今年之所以选择报考香港高校,看中的也是它们开放的环境和国际化的教育理念。“它们的语言环境,一些国际交流的项目,这些都是国内高校无法给予的,同时,它们的开放程度也是国内高校无法比拟的,比如香港中大2005至2006年就安排了约1600名本科生到全球23个国家共180所大学参加全年及短期的交流活动,人数占它每年所收本科生人数的55%。”

深圳中学的田野告诉记者,他之所以选择报考香港高校,就业是其中一个原因。田野说,香港科大一些资料显示,从内地招收的本科生,相当一部分将可以去西欧、北美最好的学校读书。而港大发布的“2005年度毕业生就业调查”则显示,它的毕业生,平均月薪1.4万多港元,最高达7.4万多港元,而它2006年应届毕业生已知的聘书也多来自国际投资银行、管理顾问公司及跨国企业。

来自深圳实验中学的徐杰龙表示:“香港有规定,内地人员只要在香港工作生活7年以上,就可得到在港的永久居留权。我们内地学生在香港上4年大学后,如果继续在香港工作3年就可顺利拿到香港永久居留权了。”将求学香港当做到香港定居的“跳板”,也是一个很吸引人的地方。

九、内地学生讲述:我为什么要去香港上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万诗尧、许可、张怡婧、孟昊

据新华网香港2006年9月13日(记者侯莉萍)、中国新闻网9月14日(记者邓卓明)报道。香港城市大学去年正式加入全国普通高校统一招生计划,至今已取录了两届内地学生。趁此新学期刚刚开始,该校的4位内地学生,包括刚完成基础年和今年入读城大的新生与传媒会面,分享他们来港升学的感受与理想。

香港城大目前拥有400名内地学生。他们都非常珍惜来港升学的机会,并希望充分利用在城大学习的日子,为未来奠下坚实的基础。

“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是中西文化交汇的地方,所以我来了。”来自海南省的城大一年级学生万诗尧,用简简单单的一句话概括了她报考香港高校的原因。

自从2002年香港8所高校在内地招收本科生以来,内地报考港校的学生人数逐年上升。今年香港8所高校共在内地招收了1300多名新生,港校人气指数再度飙升。年仅15岁的万诗尧就是今年入读香港高校学生中的一员,她也是今年入读城大的内地学生中年纪最小的一位。

来自海南省海南中学的万诗尧,在今年的高考中以775分的好成绩考入城大,并获得每年6万港元奖学金。“我一直都对国际经济和法律感兴趣,而香港所处的位置以及香港学校的完善设施,让我第一志愿就填报了城大。”

万诗尧来自一个商人家庭,祖籍江西临川,自小成绩优异,曾以彪炳的成绩两次跳级考进当地最好的初中与高中。到了香港城大,她希望专心修读与商学、法律相关的学科,深入了解国际金融中心的运作。

虽然才刚刚开学,万诗尧对于未来的发展方向已有一个颇明确的概念。除了好好把握在港升学的优势,她决意多方面虚心学习,已计划参加一些可以服务香港社会的公益活动。她说:“我是拿奖学金过来的,我希望可以回报社会。”

来自北京的许可在今年高考中数学考了满分,获城大单科状元奖学金。由于没有达到她所填报的第一志愿——北京大学“元培计划班”录取线,她选择到城大读英文传播专业。她说:“香港是一个国际化大都市。我们来到香港不仅能继续接受东方文化的熏陶,还能贴近和学习西方文化。”

许可同样心仪文科,希望明年可以入读英文与传播系,学好英文,投入传媒工作;甚至追随自己爱好,成为足球记者。她特别欣赏城大“敬业乐群”校训,觉得它在学习上和生活上都能成为自己的努力方向。

来自北京人大附中的张怡婧是城大二年级学生。在香港学习生活了一年,她的粤语已讲得很流利了。“初到香港时,我对这里高校老师的全英文授课很不适应,”她说,“当时学校的老师以及同学给了我很大帮助,丰富的课余生活使我更快地融入香港的多元文化。”

张怡婧说,她在香港学习一年来,感触最深的是学校给了每个学生充足的发展空间;且课程安排灵活,很能配合其需要。还有各种奖学金及海外学生交换计划,在四年级时还有全职带薪实习机会。

张怡婧是该校首届经统招入读香港城大的北京学生。过去一年来,她积极参与舍堂与社区活动,如到城大附近石硖尾区义务为小童补习,并于上月自发到北京为50多位即将来港升学的学生举办迎新活动及组织他们来港。她说:“我非常认同城大的全人教育理念,以及它所提供给我的多种磨练机会。这一年来,我不仅在待人处事上有很大进步,也学会了如何自己面对困难。”

刚刚完成基础年课程的张怡婧,从小在学科、音乐和体育方面都有优异表现。她现正就读制造工程及工程管理学系,但她也将同时修读有关会计方面的科目。她希望大二时能参加大学的交换生计划,到海外大学交流,再决定未来是继续留在城大深造还是到海外深造。

来自山东聊城一中的孟昊,今年以第一志愿考上城大商学院,成为聊城首位来港升学的学生,并得到了每年3万港元奖学金。他非常喜欢城大的学校氛围,这里有不同肤色、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连老师都来自世界各地。他说:“城大商学院在国际上名列前茅,能够入读城大我感到格外荣幸,我迫不及待想要和学弟学妹分享我在城大的学习经验。”

孟昊的统招成绩在高中母校排名第八,而前七名的同学均以第一志愿考进清华或北大,唯有他一个选择到城大就读。他表示,自己虽然是学理科,但他的志愿是投身金融业。相信香港城大的师资和给他的训练将扩大他的视野,让他变得更为灵活和国际化,有助于他拓展未来事业。

不过,由于香港物价较高,学生每个月生活费要大约2000港元,再加上每年6万港元学费,对于一般内地学生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费用。

十、在港读大学与内地大不同——香港科技大学汪智沛、夏鹏晔、卓薇

据《潇湘晨报》2006年1月4日报道(实习生蒋芳兰、张妍本报记者胡力丰)。和内地上大学不同,在香港科技大学,学校全部实行信息化,去图书馆不是占位子,而是抢插头用来接笔记本电脑;男女生混住在一栋楼里……5名来自香港科大的学生的介绍,让长沙市一中的高中生颇感新奇。

1月3日下午,毕业于湖南师大附中、长沙市一中的汪智沛、夏鹏晔、王贤恺、尹日强、卓薇5人,来到长沙市一中,和学弟学妹们交流在香港读大学的学习生活。汪智沛、卓薇等5人是去年我省首批进入香港科大的学生。

卓薇等介绍,在香港科大,虽然80%%是香港学生,但语言并不是障碍,香港学生能听懂普通话,而学校也开设粤语培训课。此外学校有12%的国际学生,所以英语是日常用语。和香港许多大学一样,香港科大也采用全英语授课。

汪智沛说,在香港学习,没有笔记本电脑是不可思议的。用他们自己的话说是“在科大没有网络,就只剩下半条命了”。在学校,所有活动几乎都要依靠网络,所有信息都在网上发布,学校也要求学生一定要接触信息化社会。这里除了期中、期末考试外,所有测试都在网上进行。

和内地大学生上图书馆抢占座位的现象不同,香港科大的学生是上图书馆抢占电源插头。

与内地大学男女生宿舍门禁“森严”情况不同,香港科大的学生宿舍是男女混住;如果你是女生,你的对面极有可能住的是男生。“这是因为香港科大把学生当成年人来看待。”汪智沛说。

喝咖啡是教授与学生沟通的普遍方式,夏鹏晔说:“在香港科大,教授一个学期至少要请学生吃3顿饭。”值得一提的是,香港科大所有教授都担负着教学任务。

有学生问到打工兼职的事,卓薇给出一个出乎意料的回答:“在香港科大,外出打工是不允许的,是非法的。但是你可以在学校做兼职。”随即,卓薇和校友们向提问者列举了很多种赚取生活费的方法:在学校做校舍管理员,月薪3000港元左右;教普通话,时薪50-80港元不等;申请做导师的研究助手,月薪能达8000港元。另外还有10种奖学金,只要你成绩达到标准,都可以申请。

十一、一篇值得阅读的好文章——香港科技大学高皓

2005、2006年,香港的大学在内地招生范围、招生数量扩大,有很多同学跃跃欲试,但对香港的大学情况雾里看花、了解甚少。2004年春,我有幸被清华选为交换生赴香港科大交换学习半年,我把自己的经历写出来,希望能与更多中学生朋友共享。(本文在网上有多处帖子,如BBS水木清华站http://www.smth.org/。)

香港科大坐落在九龙东南部,但与九龙的喧闹不同,它隐在峰回路转的山林里。学校依山傍海,远离闹市,林木葱郁,花草掩映,有萧然尘外之感。科大坐拥清水湾,清水湾的确名副其实。在日光朗照的天气里,从山上向海湾望去,恰似一片碧蓝的绸子滑滑地铺展开来,摊得平平展展,铺得波纹细密;波光跃金,宛如丝绸在阳光下抖动的光泽。偶尔有小船驶过,在海面上激起一条白色的水线,那是裁缝手中灵巧的剪刀吧。如果赶上周末科大学生风帆俱乐部(SailingClub,HKUSTSU)的活动,点点白帆散布在湛蓝的海面上,那千帆竞发的场面确实也激动人心。

我每天都到科大海边眺望远方。香港的同学都特别喜欢科大的无敌海景,很多中学生一到周末就三三两两结伴来科大。一来到海边亲近一下自然,放松平时紧绷的神经;二来感受一下高等学府浓郁的学术氛围。

校园建筑设计的精巧令人惊叹:所有建筑都依山势而建,错落有致,教学大楼和学生公寓浑然一体。公寓靠近海边,我们去上课,就要穿过两个悬空的水泥骨架连接桥,还要经由三个分别是11层、10层、7层的升降机才能到达教室——实际上就是在爬山了。

科大非常年轻,1991年才开始正式招收学生,是香港历史上的第三所大学。当时的香港政府为保证本港在信息时代的领导地位,创办了这所科技大学。为实现培养科技、管理方面顶尖人才的目标,香港政府不惜耗费重金。科大成了名副其实的劳斯莱斯,名贵而真实。

尽管资历尚浅,短短十年间,香港科大已跻身世界知名大学行列。在上海交通大学发布的世界大学排行榜(2003年)中,香港科大在中国区位列第三,北京大学、香港大学等均在其下。自2001年英国《金融时报》发布的全球MBA排名,科大工商管理学院MBA连续三年排入全球50强,亚洲第一。

可以用一句清华老校长梅贻琦的话总结科大迅速崛起的成功经验,“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尽管科大也是大楼林立。

科大建立的十年可以说是建国以来“最集中”的一次全球华人知识精英回流的十年。在科大的教师中,80%是中国留学生,但现在大多执外国护照,另外20%是外籍知识分子。以国籍计算,他们大约来自29个国家。他们全部具有博士学位,其中又以哈佛、MIT(麻省理工)、耶鲁、剑桥、UCBerkeley(伯克利)等世界顶级名校居多。

和清华一样,科大的学习压力也很大,尤其是工科专业。科大的同学戏称UST为UniversityofStressandTension。

我在清华学的是自动化专业,在科大最接近的是电子工程。以我自己的感受来说,专业课讲授的理论知识不如清华系统,课时也要短些(科大一个学期有14周,清华是16周)。不过特别强调应用,作业、实验和编程仿真都很多。我有一门课,每次实验都要单独评分,占总评5%,而实验内容都是比较复杂的实际系统,要按时完成每次实验并非易事。在学期中也是大考小考不断,有的科目还有好几个Mid-term。

不过,平心而论,对我们交换生而言,课程的难度还主要是在语言上。科大是一所完全采用美式运作的大学,除了极个别人文课程特许使用中文外,其他课程一律使用英文教学,而行政管理、组织教务、考试制度等全都如此。

在学习上难度之一是要学大量专业术语,这个还相对好办,多听多问多记也就罢了。最有挑战性的是对考试题目的准确理解上,没有什么电子词典可供参考,还要准确理解,分毫不差。我有一门期中考试就忽略了一个关键单词,搞错了题意,白白丢了很多分——正是这种压力使人不敢懈怠。幸好最后的成绩还是很令人满意,我在科大选的4门课中,有两门成绩是“A+”,另两门是“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