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男人“出人头地”一定要有的心眼与“手腕”
1359300000002

第2章 有追求才有动力——成大事的男人都是有理想的人(1)

对一个男人来说,有没有理想是他能不能成大事的关键,因为理想意味着一个人的目标,有了目标这个人就会积极地去奋斗,去拼搏。相反,没有理想,没有目标,就会让人失去生活的意义,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从大的角度来说,人类的发展就是一个不断实现理想的过程。人类为了能像小鸟一样在天上飞,发明了飞机;为了能看到更远的地方,发明了望远镜;为了能更快捷更方便的联系彼此,发明了电话……所以说,理想成就了人类,也成就了每一个人。如果你是一个没有理想、没有追求的人,那么从现在开始,为自己设定一个人生的目标,哪怕刚开始这个目标很小,而一旦你获得实现自我价值的喜悦,就会不断扩大自己的目标,并最终成就大事。

1.关于“人生追求”的四个问题

纵观历史风云,那些成大事的人无一不是有梦想的人。梦想,或者说理想是一个人奋斗的目标,是一个人努力的方向,有了它,就有了前进的动力,有了存在的意义。反之,一个没有理想,没有抱负的人,即使在某些方向很有才华,也不会有什么突出成就的。

大哲学家康德对人生的追求提出了四个问题,即:“我是谁?我要做什么?我能做什么?我怎么去做?”这四个问题对一个欲成就一番事业的男人来说,可以说是振聋发聩。对于聪明者而言,这不仅是四个问题,同时也是成就事业的一个答案。

事实的确如此,你究竟是个什么“人”,你与“别人”的区别在什么地方?说到底,不正是体现在这四个方面吗?说穿了,古往今来的一切哲学,不也正是关于这四个问题的答案吗?如果把这四个问题都解决了,那你离成功还远吗?

不知你有没有思考过这四个问题,如果你根本就没想过,那么,你肯定算不上是一个聪明的人;如果你想过而没能想清楚,那么,你肯定算不上是一个深刻的人。自然,如果你不仅认真想过而且确实想明白了,那才有资格叫做“清醒理智”的人——因为,只有正确回答了这四个问题,你的人生定位才可能合理,你的主攻方向才可能正确,你的人生之路才可能走踏实。

以史泰龙为例,他之所以成了享誉全球的著名影星,说到底,就是因为对上述四个问题想得清楚而且做得漂亮。史泰龙小时候,由于脸部动手术的时候伤害了神经,致使说话都说不清楚,而且笑起来特别难看,但是他却心想当演员。于是,他就按照自己的样式设计自己的主攻方向,即专门出演那种话语不多、表情冷峻的硬派人物,果然,这个扬长避短的表演路子使他大获成功。后来,他还自己动手写剧本,写那种适合自己表演的剧本,然后亲自出演,在银幕上塑造了一个又一个沉默寡言却又刚强硬气的英雄人物,终于一步步走向了成功。试想,史泰龙的成功,不就是正确回答了上述“四个问题”后的合理的人生设计吗?

张艺谋如今是一位享誉世界的知名导演,他的成功之路也许可以给我们带来某些启示。张艺谋的父亲因为是黄埔军校毕业的军官,解放后被打成了历史反革命。70年代初,张艺谋中学毕业,被安排到咸阳地区的偏远山区下乡插队,由于家庭出身问题,回城的希望非常渺茫。张艺谋没有怨天尤人,他开始自己创造自己的生活。经过一番调查他发现,各个工厂招工的时候,都愿意要有特长的人。于是,他就苦练篮球,掌握一技之长,终于被咸阳国棉八厂录用。这是他成功人生的第一步。

1978年,恢复高考以后,张艺谋考上了北京电影学院。这是北影第一次招生,张艺谋虽然成绩不错,但是政审不合格,同时也超过学校规定的年龄。张艺谋被退档,他多方奔走仍没有结果,但他没有放弃,他了解到国家当时正在宣传“伯乐精神”,强调各级政府要重视来自基层的各种意见和要求,特别要重视处理好信访工作,同时他又了解到当时的文化部长黄镇同志是一位懂得艺术的领导,于是,就给素昧平生的文化部长写了一封自荐信,并且附上了他自己最优秀的摄影作品。黄镇部长看信以后被深深感动了,认为这是个人才,就写信给电影学院,还派了秘书去过问这件事,终于使电影学院破格录取了张艺谋。这是张艺谋创造成功人生的第二步。

张艺谋从影以后,敢于突破禁区,张扬个性,推出了一部又一部轰动中外的电影作品,实现了他成功人生的第三步。

通过对张艺谋成功之路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他在每一次人生转折的关键时期,都懂得:自己是谁?自己要做什么?自己能做什么,自己怎么去做?这种对理想的清醒认识,以及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成就他导演的伟大事业。

如此看来,成功的人生,说到底,就是有理想并坚定不移地付诸行动的人生,但愿你也能脚踏实地走出一条辉煌的人生之路!

2.有追求的人都是不断进取的人

纵观古今中外,我们会发现所有伟大的人物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不断进取。这些人有自己的理想,并且朝着这个理想不懈努力,最终才成就了一番大事业。

巴西著名足球明星贝利在足坛上初露锋芒时,记者问他:“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回答说:“下一个!”而当他在足坛上大红大紫,成为世界著名球王,已踢进1000个球以后,记者又问他同样的问题时,他仍然回答:“下一个!”

马克思曾说过:“任何时候我也不会满足,越是多读书,就越深刻地感到不满足,就越感到自己知识贫乏。科学是奥妙无穷的。”人生的价值在于不断进取,大凡在事业上有所建树的人,都同马克思、贝利一样,有着永不满足、不断进取的精神。在这方面无数成功者,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年轻人总是在探索新鲜事物,探索解决新问题的方法。他们热心于试验,欢迎新鲜事物。他们不安于现状,朝气勃勃,从不满足。但老年人总是怕变化,他们知道自己什么最拿手,宁愿把过去的成功之道如法炮制,也不冒失败的风险。然而,伟大的西班牙画家毕加索却是一个不能安于现状的老头,他去世的时候是91岁,而在他90岁高龄拿起颜色和画笔开始画一幅新作品时,对世界上的事物好像还是第一次看到一样。

大多数画家在创造了一种适合于自己的绘画风格后,就不再改变了,特别是当他们的作品受到人们的欣赏时,更是这样。随着画家年岁的增长,他们的绘画虽然也在变,可是变化不会很大了。而毕加索却像一位终生没有找到他的艺术风格的画家,千方百计寻找完美的手法,来表达他那不平静的心灵。

毕加索作画,不仅仅用眼睛,同时也用思想。毕加索的画,有些色彩丰富、柔和、非常美丽,有些用黑色勾画出鲜明的轮廓,显得难看、凶狠、古怪,但是这些画启发我们的想象力,使我们对世界的看法更深刻。面对这些画,我们不禁要问,毕加索看到了什么,使他画出这样的画来?

毕加索一生创作了成千上万种风格不同的画,有时他画事物的本来面貌,有时他似乎把所画的事物掰成一块块的,并把碎片向你脸上扔来。他有一种特殊的能力,不仅把眼睛所能看到的东西表现出来,而且把我们的思想所感受到的也表现出来。他一生始终抱着对世界十分好奇的心情,就像年轻时一样。

正是这种不断对世界的探索,成就了毕加索的画,也成就了毕加索。他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那一幅幅充满想象力的作品,还有他那不断进取的精神。说到不断进取,不仅绘画领域人才辈出,作家队伍里也同样比比皆是。其中,果戈果就是这样一位大作家。

果戈里写作以勤奋著称。他坚持每天练习写作,他说:“一个作家,应该像画家一样,经常随身带着笔和纸张。一位画家如果虚度了一天,没有画成一张画稿,那是很不好的。一个作家,如果虚度了一天,没有记下一条思想,一个特点也不好……必须每天写作。如果有一天没有写,怎么办呢?没关系,拿起笔来,写上‘今天不知为什么我没写’,把这句话一遍一遍地写下去,等你写得厌烦了,你就要写作了。”

正是由了这种一天也不肯虚度,不断进取的精神,果戈里才完成了一部部传世之作,成了世界上伟大的文学家。

像毕加索、果戈里这样伟大的人物,在我们的世界上实在是数不胜数,他们用勤奋和不断进取完成了历史的使命,赢得了后人的尊敬,我们不妨再列出几位,以作为我们学习的榜样。

1673年2月的一天,法国著名喜剧作家莫里哀患着严重的肺病,又受了风寒,身体十分虚弱。但他还是不顾亲人和朋友的劝阻,以顽强的毅力克服身体上的巨大痛苦,毅然参加了自己的新作《无病呻吟》的演出,并出演男主角。莫里哀全神贯注地投入了角色的塑造,由于咳嗽,震破了喉管,他的生命结束在了舞台上。

英国化学家、物理学家道尔顿从十七八岁开始科研生涯,从此终生不离开试验室。他对气象、物理和化学三门学科都做出了很大贡献。在他去世前的几个小时,还像往常一样坐在实验室里记录下了当天的气象数据。

三百多年前发明显微镜的荷兰著名生物学家列文胡克,晚年更加拼命地工作,他用自己制造的显微镜,夜以继日地观察动、植物细胞,并详细记录观察结果。他的研究成果公布后,向世人展示了一个崭新的微观世界,在全世界引起了轰动。

著名国画艺术大师齐白石,40岁才开始学画,直到60岁之前画虾还主要是靠摹古。62岁时,齐白石认为自己对虾的领会还不够深入,需要长期细心观察和写生练习,于是就在画案上放一水碗,长年养着几只虾。他反复观察虾的形状、动态。然而,这个时期的功夫,依然还只是侧重在追求外形,因而画出的虾虽然外形很像,但精神不足,还不能表现出虾的透明质感。65岁以后,齐白石画虾产生了一个飞跃,虾的头、胸、身躯都有了质感。这以后他,开始专攻虾的某些部位,画虾不仅追求形似,更追求神似。70岁达到了形神兼备的程度,到了80岁,齐白石老人笔下的虾已经是炉火纯青了。

1973年冬天,已年过八旬的毛泽东完成了他毕生最后的一首诗《读<封建论>呈郭老》。几个月后,他让护士长用毛笔把他一生的全部诗作都抄写了一遍,然后亲自一一核对,对其中的一些诗又再作了修改。所以,世人不仅认为毛泽东是个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同时也是一位颇有成就的诗人。

上面列举的及个中外名人,都是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典范。假设如果他们浅尝辄止,或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就,那么莫里哀即使写出一两部成功的作品,也不会给世人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道尔顿即使在某些学科有所建树,也不会在气象、物理和化学三门学科都做出这么大贡献;列文胡克即使发明了显微镜,也发现不了使他永垂青史的生物细胞;齐白石即使能成为画家,也不会成为艺术大师……

古人说:“活到老,学到老。”这里的“学”,其实也是一种奋斗和进取。只有那些有理想,并朝着理想不断进取的男人,才能够成就一番大业。

3.目标就是成功的“站点”

没有目标,就等于失去行动的方向,这个道理再简单不过了,但为什么有很多人总是找不到自己的目标呢?原因就在于他们没有确定自己目标。那些能成大事的男人,非常善于在行动之前,通过自己的思维和判断来找到一个适合自己能力发展的目标。

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在工作中,有的人总喜欢“干到哪儿算哪儿”,他们从来没有一个长远的计划和明确的目标,这使他们被永远地拒绝在成功男人的门外。无数经验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先有目标,才有成功的希望,才有前进的方向。

美国电影演员理查德?伯顿通过切身体验发现,制定一个目标是多么的重要!伯顿是一个享有世界声誉的演员,事业上颇有成就。可有一次他表演失败了,一时想不开,便常常喝得酩酊大醉,想以此来解除烦恼,结果是借酒消愁愁更愁,不仅糟蹋了自己的身体,而且还糟蹋了自己的艺术生命。

伯顿的好几个朋友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其中一位是电影演员皮特?奥图尔。当时,奥图尔的私人医生曾向他严厉指出,在他面前摆着两条路:要么去戒酒,要么去殡仪馆。经过一番斗争,奥图尔最后戒了酒。

伯顿在其主演的影片《部族的人》获得巨大成功后,也决心要戒酒。他逐渐感觉到,由于酒喝得太多,使得他连台词都记不住了。他说:“我很想见见与我合作过的那些演员,我知道他们都是好样的,可我现在连一个单独的镜头都回忆不起来了。”这一痛苦体验促使他产生了要改变自己生活的强烈愿望。

伯顿为自己制定了一个具体目标,即过一种与酒告别的无忧无虑的生活。他对自己期望的东西进行了明确的描述,甚至对与喝酒的朋友在一起相处会损失什么也着实考虑了一番。他明白,在漫长的人生过程中,他必须改掉自己身上一些不良习惯,否则,他也就会陷落在这些坏习惯上。他相信,只要确定了某个具体目标,他就能实现它。

伯顿为自己制订了理疗计划,每天游泳、散步,平常禁止喝酒。经过两年时间的不懈努力,他终于达到了目的。他又重新组建了一个家庭,过着美满幸福的新生活。他兴奋地说:“我的工作能力完全恢复了,我发现自己比酗酒以前更加敏捷,精力更充沛,脑子转得也更快了。”

伯顿成功了,他的成功是否能给我们一些启发呢?也许我们也应该培养自己的某些强烈期望,并把它们转变成生活中的具体目标,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自我暗示”。

所谓“自我暗示”的方法,即运用潜意识将你的明确目标深刻的印在心中。拿破仑借助此法,使自己从出身低微的科西嘉穷人,最后成为法国的君主。林肯也是借助于这同样的方法,跨越了一道宽广的鸿沟,从而走出肯塔基山区的一栋小木屋,最后成为美国总统。由此看来,这种方法的确具有无穷的能量。

我们也可以把潜意识比喻成是一块磁铁,当它被赋予功用,与任何明确目标发生关系之后,它就会吸引住达成这项目标所必备的条件。在每一片草叶以及每一棵树木身上,你都可看到这种事实的证明。橡树的种子从泥土及空气中汲取必要的物质,使它得以长成一棵大橡树,它绝不会长成一棵一半是橡树,一半是杨树的怪树。

我们再从经济上的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如果一艘轮船在大海中失去了方向舵,它就会在海上打转,并且很快就会把燃料用完,却仍然到不了岸。事实上,它所用掉的燃料,已足够使它来往于海岸好几次。

同样的道理,一个人若是没有明确的目标,以及达成这项明确目标的明确计划,不管他如何努力工作,都像是一艘失去方向舵的轮船,永远也到不了成功的海岸。一个人光凭辛勤的工作和一颗善良的心,不足以获得成功,因为,如果在他心中并没有确定自己所希望的明确目标,那么,他又怎能知道怎样才能获得成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