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影响你一生的清华演讲(大全集)
1364000000099

第99章 你是否要预知今生的苦难(2)

问:毕作家,你是我比较喜欢的为数不多的几个作家之一。有两个原因,一个是你作品里边的人文关怀,再一个就是文字干净。在今天这样一个连《十月》都刊登着粗制滥造、不知所云的文字的时代尤其难得。我想提两个问题,第一个我想知道,当作家应该怎样锤炼自己的文字功底,希望毕作家就自己的亲身经历说一下。我想这个问题是大多数文学爱好者比较关心的。第二个就是说,当代文坛什么时候能够出现真正的好作品,换言之,中国的文学如何能够走出低谷,出一些能够真正传世的给人以震撼的作品。作家应该怎么办?就这两个问题。

答:谢谢那位同学对我的表扬,其实我做得还很不够。我想,对语言文字要热爱它。语言文字看起来很廉价,因为一个人可以没有房屋,没有土地,没有钱,可是他可以享用这份资源——我们的祖宗留给我们如此灿烂的文化。我觉得语言真的是太奇妙了,它已经成为我们人类所能掌握的传达心灵的最有力的武器了。社会不停地发展,科学不停地发展,各行各业都有一些专用的术语,但是一个作家,我们却要用汉语,来表达那些最微妙,最精彩,最美丽,最动人的情感,我觉得对于语言应该去热爱它,去研究它,去分辨它那些最精细的差别。同样的语言,为什么会在不同人的脑海里激起不同的浪花。我觉得这是非常奇妙的。有一个捏面人的师傅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谈到他对面的热爱。什么地方的麦子磨的面最好,受多少阳光照射,什么样的土壤里生出的麦子,它磨出的面是不一样的。面里加上什么样的调料,什么样的颜色,什么样的香料,它的柔韧度,它的表现力,它的色彩,耐久性,也有差别。虽然我对面的感受,除了馒头和饼的区别,没什么更多的感觉了,但是看了这篇文章我深深地被感动。如果同学们喜欢文学,要热爱我们的语言。我们中华民族传下来这么浩瀚的文学财富,其载体就是我们的语言。

第二个问题,关于中国文学何时能够创作出伟大的作品。我觉得这个问题就送给大家。昨天王蒙先生把他的10万块奖金捐出来设了个“春天文学奖”,用来奖给30岁以下的作家,我真的是充满了一种感动。同学们都是30岁以下,我想借用毛主席的一句话说: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问:我是电子系的学生,学电子工程。我想说,在这样一个学校里,压力还是很大的。人家学德语、学法语的女生结伴去逛街的时候,我还要在这里做好多好多的题,看好多好多的书。我来这里听你的演讲,还总在想有许多作业没有完成。现在有一个说法:男人孤独便优秀,女人优秀便孤独。如果学理工科,学得很多了,是否会变成一个很可怕的人?现在清华有一种说法,清华有三种人,男人、女人、女博士。现在社会上对女人的期望值非常小,不要你多么优秀,学得多好。高中的时候还能够看各种小说和各种杂志。上了清华以后就没有时间了。我现在尽全力学习,也就是能获得过得去的分数。就我现在这种状态,也就只能看看读者文摘,别的根本就没有时间看,小说和散文也没有时间看。所以我就想知道,我们的未来是什么样子的。还有,学理工科的学生追求人文的东西到底对他帮助有多大?

答:感谢这位同学,我能够感到她对我的信任,对大家的信任。何况她还有那么多作业没做。我能够理解你的那些压力和恐惧。你后面提了很多问题出来,我觉得那些问号不是问我,而是在问你自己。这世界真的是有偏见,你刚才说到的那些感受,你现在感受着,你一生都将能感受到。我们不能够去决定那些东西,但你怎么样来对待,你可以做选择,然后你为你的选择付出代价,也享受你的选择给予你的自由。我们都希望这个世界更合理,希望自己能够被更多的人所理解和接受。你刚才谈到一个说法,“男人孤独便优秀,女人优秀便孤独”,我想说,其实男人女人都孤独,人注定是孤独的——别看有人花天酒地朋友多,别看烈火烹油那样的轰轰烈烈。因为每个人都很独特,必须独自面对世界所有的风霜雨雪,所以人注定是要孤独的。这种孤独会变为一种动力,也可以变为一种盾牌,一种借口。孤独是一种存在,一种中性的存在。我在美国,访问了一个临终关怀医院,就在访问期间,就在那一时刻,有一个人就死了。院长跟我说,无论一个人活着的时候有多么的热闹,他必定要一个人孤独地面对死亡,没有什么技术可以让人们成群结伙地一起分享死亡。所以,男人女人都是一样的,都要面对孤独作出选择,并且所有的选择都有正面的和负面的东西。你可以对自己说,我也要去做一个文科生。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但是做了就要负起责任来,就是勇敢地走下去。

问:我大约是在初中二年级时看过你的有篇文章,题目是《孩子,我为什么要打你》。刚才你在演讲中还提到刘海洋,提到你的儿子深夜给你打电话,感谢你跟他谈了人生。我想知道你对家庭教育有什么看法。

答:这个同学提了一个特别重要的问题。首先,我对《孩子,我为什么要打你》这篇文章的观点,现在要做重要修正,因为我想那属于家庭暴力。虽然我极少打我的孩子,但是我打过他。我现在十分惭愧,尽管已经向他道过歉了。当时这篇文章被转到《读者》上去,许多文摘也把它摘了去,所以流毒甚广。我现在重新审视,我觉得对一个孩子,一个弱势群体不能打,我现在已经尽量改正,在出所有选本的时候,都要求对这篇文章不要再选,而且对中国作家协会版权代理委员会处理版权事宜的人说,所有来商量选这篇文章的,都要阻止他们选这篇文章。今天有机会和大家讲一点心里话,我也非常高兴。如果你们的父母因为这篇文章打过你们,我向你们诚恳道歉。

问:在作为医生和文学创作之间,你在选择上是否有过犹豫?我母亲也是医生,也很喜欢文学,在选择上她就犹豫不决。我也想替我母亲了解一下这个问题。

答:你这个问题问到我心坎里了,选择真是太痛苦了,因为我尊重医生。刚开始我是不喜欢这个职业的,但是我后来发现医生是和生命发生最紧密关系的一种职业,病人把自己最宝贵的生命托付给你,那是建立血肉相连的这种联系。写作常常处于一种幻想的环境,如果写得顺手,写到夜里三点,明天早上不可能精神饱满地面对把生命的一部分交给你的人,我怕造成别人的痛苦,这是一种罪过。鲁迅没有开始进行临床,他向藤野只学了基础课。郭沫若幼时得病,有一只耳朵失聪,在临床上听不到病人的心音,所以他们在学生的时候就停止了医学实践。当我选择写作的时候,把听诊器和洗好的工作服放进柜子里的时候,禁不住潸然泪下,不知道什么时候还能够开始行医。

答:我看到过不少你写的作品,很悲壮,也很美。但这本书(指此次带来的新书《面具后面的脸》——编者注)是否使你对世界的思考方式有所改变?你在刚才多次提到你的家人和先生,在你的生命中,你的先生是多么重要的角色?对你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答:先说这本书的题目。这是我在美国的一个艺术学校,他们让十几岁的女生做手工,让她们做一个面具。面具正面是平时给人的印象,反面是真实的你。孩子们都很投入。其中一个女孩子,我书中提到的,她的父母都已经去世,她寄居在亲戚家,心灵受到了很大的磨难。她做的面具正面很美丽,她认为是大家平常看到她的样子,反面却充满了金属、羽毛和石子,可以看到她内心很冷淡,很绝望。没有人能看得清她的内心,这就是一种分裂的局面。精神病,医学上叫精神分裂症。如果用两种标准对待自己和他人,能量会大量地流失,这种冲突,是很危险的。我们应该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找到自己的差距,由不和谐变为和谐。人实际上是需要面具的,这是由于社交的规矩的需要,但人的本质要真诚。每个人要在这两者之间寻求一种和谐。

我爱人对我来说,意味着手和脚,有时会觉得是我的一部分,相依为命。

问:我很压抑,感到沉重,因为刚才一直都在谈苦难甚至死亡。其实我们关心的不是预知,而是如何渡过苦难。比如我很少见到父母的笑脸,我就感到恐惧。

答:父母为何没有笑脸呢?你考上清华他们会很高兴呀。可以通过沟通试试看。亲人之间的沟通是很有效的。你可以试试多跟父母沟通。你跟他们讲,我多么希望看到你们的笑脸呀。看起来,只要做,也许并不那么难。我曾经和陆幼青探讨过死亡。中国把死亡定义为黑暗的、丑陋的、冰冷的、恐惧的、绝望的。我觉得应该重新推敲。国外现在有“死亡学”,它认为死亡是我们生命成长的最后阶段,对生命的必然终结,应该有更健康、更正面的接纳。做起来不容易,包括我自己。慢慢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