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思路决定出路(大全集)
1364900000026

第26章 布局决定结局,不谋全局不足以谋一域(2)

“三思而后行”与快速地把握时机并不矛盾,做事情要学会把握时机,同时在决策的时候还要多去思考。这样的人才有希望到达成功的彼岸,立于不败之地。

一个黄昏,大哲学家苏格拉底领着他的三个弟子来到一片麦田前。

“现在,你们到麦田里去摘取一颗自己认为最饱满的麦穗。每个人只有一次机会,采摘了就不能再换。”

三个弟子欣然前行。第一个弟子没走多远,就看到一颗大麦穗,如获至宝地摘下。可是,越往前走,他越发现前面的麦穗远比手中的饱满。他懊恼而归。

第二个弟子吸取前者的教训,每看到一个大麦穗时,他总是收回了自己伸出去的手:更大的麦穗一定在前头。麦田快走完时,两手空空的弟子情知不妙,想采一颗,却又觉得最饱满的已经错过。他失望而归。

第三个弟子很聪明。他用前三分之一的路程去识别怎样的麦穗才是饱满的麦穗,第二个三分之一的路程去比较判断,在最后的三分之一的路程里他采摘了一颗最饱满的麦穗。他自然满意而归。

如果把苏格拉底的三个弟子归类,那么显然第一个是属于“先做了再说”之列。“先做了再说”,省略了思考过程,必然会导致行为的盲目性与无序性,其结果当然“懊恼而归”。第二个当属于“等等再说”之列。“等等再说”,总是在思索、观望这个台阶上停滞不前,“只想未做”也必定两手空空,“失望而归”。第三个弟子则是“先想后做”。对事物有了充分的认识以及足够的判断之后,才不慌不忙地出手,他当然能够“满意而归”。

三思,在工作中,就是要做到一思:做什么;二思:怎么做;三思:怎么做到最好。拿到老板分配给自己的任务,首先要想清楚老板让你做的是什么,最终要给老板看到一个什么样的结果。这样才能有目的地去进行相关的准备,这样不仅能够做到有条不紊,而且自己也会在工作的过程中获得乐趣,因为你清楚了自己的目标,就会做到有的放矢,而不是像无头苍蝇一样,乱飞乱撞。同样的,做买卖、找女(男)朋友、写文章、写策划方案……好多的事情都需要我们先找到方向,发现目标。连目标都没有,还谈什么成功,哪还有成就?

知道了自己要做什么,接下来就要思考怎么做,就是做事的方法,如果做事方法得当,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件事情,不同的人做出来的效果会有很大的不同,原因就在于有的人,会积极思考寻找最优解决方法;有的人,则是走一步,看一步,等碰壁的时候,又回头重新思考,这样不仅效率不高,最终的结果也不尽如人意。

小王和小张在同一个单位工作,俩人刚进单位的时候,条件是差不多的,都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在工作中,小王属于比较急躁的那种人,缺乏事前思考的习惯。每次老板分配了任务,他总是急于完成,但是每次都会付出很多,因为,他在工作的时候,总是会碰壁,所以不得不重新进行,所以,他很多时候都是匆匆忙忙的。而小张属于比较精明的类型,老板分配任务的时候,他总是把工作分成几部分,然后再着手进行,所以,他的工作进行起来好像很轻松,并没有像小王看起来那么忙碌。但是最后的结果通常是小张更能得到老板的青睐,两年后,两个人的差距就拉开了,小王依然在自己的部门忙碌着,小张已经成为了部门经理。其实,事前对工作进行整体思考,看起来是浪费时间,不如做些具体的工作好,但是实际上,这样做的结果恰恰是从长远的角度提高了工作的效率,还能节约资源。

人总是在不断成长的。身体的成长,使我们的外貌显得亭亭玉立,但是,我们也需要“心灵的成长”。这就是要我们遇事冷静,做事成熟……总结成一句话就是:“凡事三思而后行。”也许你会轻蔑地说:这有何难?我们每天都在不停地思考,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三思而后行的结果”。如果真是这样,为什么还会因为一点小事就动手打架?为什么还会有人因为一时的不如意而产生轻生的念头呢?

这些人就是做事前没有“三思”,只是图一时之快。正如一幅漫画反映的那样,男孩想要尽快砌好围墙,从而显示自己的技术,却忽略了“三思”的过程。以至于在为满意的成果而高兴时,发现没有为自己砌一个出口。

世界上没有后悔药卖,如果因为一时的冲动,不计事情的后果,一味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事,当严重的后果给自己和他人造成伤害的时候,再去后悔,再去懊恼,一切已经来不及了。其实现实中,有多少足以警醒我们的事情发生啊!

有一个人总想着挣大钱,对自己挣的死工资很不满足,后来看到大家都在炒股,而且有很多人赚了很多钱,他就动心了。然而,他对炒股并不熟悉,但是他当时已经被冲昏了头脑,一心想翻本,所以把自己的一大部分积蓄都投进去了,他的投资是盲目的,他并没有进行仔细的分析,也没有找专业人士进行咨询,就看着别人买什么他就买什么。结果是他买的那支股票,最后成了垃圾股,自己的投资全打了水漂,事后,他的后悔可想而知了。

俗话说的好: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就是告诉我们做事前一定要谨慎,凡事应做到三思而后行。要多想一想行动的方案,多想一想每种行动将产生的结果,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先瞄准再放枪,打中目标的机会会更大;先想好再着手做,就会有更高的效率,得到更好的结果。

我想每个人都愿意由衷地说声:无悔!因为那是一种成熟的气息,但是,也要我们将古训“谨于言,慎于行”铭记在心中,让自己的言行和谐于自己的心灵,凡事多想想、不固执、不任性,你能得到“无悔”的洒脱。

学会全面看问题

一个成功的人或企业都能从整体出发,把思考对象看作由若干部分构成的有机整体,从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整体与环境的相互联系和作用中认识事物或找到解决问题的恰当办法,并能够看到相互关联的事情,看见渐渐变化的形态而非瞬间即逝的一幕,从而对这种变化制定相应的对策。

美国人民航空公司在营运状况仍然良好的时候,麻省理工学院系统动力学教授约翰·史德门就预言其必然倒闭,果然不出其所料,两年后这家公司倒闭了。史德门教授并没有很多精确的数据,他只是全局的角度对人民航空公司的“内部结构”进行了观察,发现这个公司内部组织一些因果关系还未“搭配”好,而公司的发展又太快了,当系统运作得越有效率、环扣得越紧,就越容易出问题,走错一步,满盘皆输。

史德门之所以能够看出问题的本质,是因为他运用了整体动态思考方法,透过现象看到了问题的本质。

从综合的观点出发,把系统看成是多因素、多方面的统一体,以便对思考对象进行综合考察和处理,既要看到对象的各个方面,又要在多方面的联系中全面地、综合地加以分析和研究,这样才能更好看清问题所在。

在一次学术研究会上,上海江南造船集团的高级工程师林国恩发布了对“红崖天书”的全新诠释。学术界的专家普遍认为,林国恩对这一千古之谜的解释,与其历史背景、文字结构、图像寓意相吻合,具有可信度和说服力。

所谓“红崖天书”,是位于贵州省安顺地区一处崖壁上的古代碑文。在长10米,高6米的岩石上,有一片用铁红色颜料书写的奇怪文字,文体大小不一,大者如人,小者如斗,非凿非刻,似篆非篆,神秘莫测。因此,当地的老百姓称之为“红崖天书”。近百年来,“红崖天书”引起了众多中外学者的研究兴趣,甚至有人推测这是外星人的遗迹。据说,郭沫若等著名学者也曾经尝试破译,但是一直没有定论。

那么,非科班出身的林国恩是如何破译这个“千古之谜”的呢?林国恩于1990年了解“红崖天书”以后,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此把他的全部的业余时间放到了破译工作上。他祖传三代中医,自幼即背诵古文,熟读四书五经。他于1965年考入上海交通大学造船专业,他业余时间专研文史,学习绘画。由于他是造船工程师,系统学习对他有很深的影响,使他掌握了综合看待问题的方法,这为他破译“红崖天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长达9年的研究当中,他综合考察了各个因素,查阅了7部字典,把“红崖天书”中五十多个字,从古到今的演变过程查得清清楚楚。在此基础上,他作了数万字的笔记,写下了几十万字的心得,还三次去贵州实地考察,为破译“红崖天书”积累了丰富的资料。

经过系统综合的考证,林国恩确认了清代瞿鸿锡摹本为真迹摹本;文字为汉字系统;全书应自右向左直排阅读;全书图文并茂,一字一图,局部如此,整体亦如此。从内容分析,“红崖天书”成书约在1406年,是明朝初年建文皇帝所颁发的一道讨伐燕王朱棣篡位的“伐燕诏檄”。全文直译为:燕反之心,迫朕逊国。叛逆残忍,金川门破。杀戮尸横,罄竹难书,大明日月无光,成囚杀之地。需降服燕魔,作阶下囚。

“红崖天书”的破译就是站在全局角度思索的有力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