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舌上风暴:辩论技法与辩论口才(大全集)
1365500000052

第52章 后发制人——辩论中的防守术(2)

在辩论过程中,当对手故意运用虚概念来发难时,不妨依法炮制,用虚概念来回敬,这就是以虚制虚术。

有两个人争吵着来到法官那里,原告指着被告说:

“他背着很重的东西,东西从肩上掉下来了,他请求我帮他扶上去,我问他给多少工钱,他说:‘没有什么。’我同意了,马上帮他把东西扶到他肩上。现在我要他付给我‘没有什么’!”

法官想了想,说:“你告他有道理,你过来,帮我把这本书拿起来!”

原告走过去,帮法官拿起书。

法官突然问:“书下面有什么?”

“没有什么。”原告说。

“那你把‘没有什么’拿去吧!”法官一本正经地说。

本来,扶一下东西不过是举手之劳,没有必要向人家索要工钱,可这个人却无理取闹,硬要人家付“没有什么”。“没有什么”就是没有什么,本来就是个虚概念,他企图以此难倒别人。而聪明的法官为了满足他,就让他拿去了“没有什么”,不容对方再进行胡搅蛮缠。

阿疆和阿明喜欢“抬杠”,有一天碰到了一起。

阿疆问:“你家新盖的房子花了多少钱?”

“花了一厘钱。”阿明说,“如果你想买,拿一厘钱我就卖给你,不过我只能收你一厘钱,多了我可不要。”

“是吗?”阿疆笑笑,说:“那么我给你一分钱,你给我找九厘好了,买东西给钱理所当然,可不给人找钱也是违法的,请找钱吧!”

谁都知道,人民币没有一厘票面的,“票面为一厘的钱”的外延为零,是个虚概念,阿明本想要对方拿一厘的钱使阿疆陷入为难,但是,阿疆却反过来要阿明找九厘钱,以虚制虚,反而变为主动。

这种方法中所说的“虚”是指客观世界中不存在的相应事物对象的虚概念,它的产生纯粹是由人们凭空虚构的。既然如此,要将对手制服,就应该根据具体情况的不同,临时虚构出相应的“虚”来与之对抗,而不应该考虑自己的观点是否“属实”。

★巧说“不”字,适时拒绝

拒绝对方,一定要讲究策略。婉转地拒绝,对方会心服口服;如果生硬地拒绝,对方则会产生不满,甚至怀恨、仇视你。所以一定要记住,拒绝对方,尽量不要伤害对方的自尊心。要让对方明白,你的拒绝是出于不得已的,并且感到很抱歉、很遗憾,尽量使你的拒绝温柔而缓和。

一、留有余地

如某人托你介绍一份工作,你难于办到。回头他问:“前些日子拜托你的事,现在怎么样了?”你可以回答:“不好办啊,上次同你讲了,你的学历不符合要求,硬件不够,何况名额又那么少,僧多粥少哇。不过我可以去问问其他单位,帮你去碰碰机会。当然我们都不要太乐观噢。”这里虽未拒绝,但己为下次的拒绝准备了台阶。

从人际关系角度考虑,拒绝要尽可能把理由讲充分。从接受者心理接受能力考虑,要给对方留出足够的思想准备空间。这样在适当时拒绝对方,还能让对方感到你至少已尽了努力了。

二、转移拒绝

一位老爷爷见到他熟悉的4岁小孩,左手拿着苹果,右手拿着橘子,兴高采烈地在老爷爷面前摇来晃去。老爷爷逗乐道:“洋洋,幼儿园的老师都夸你很乖,很懂事。你现在又有苹果又有橘子,吃不完,给我一个好吗?”老爷爷以为,洋洋肯定舍不得苹果,只会给他橘子呢?不料,洋洋却一本正经地回答:“爷爷,你快去,我妈那儿还有呢!”

洋洋的回答既没有直接说出来,又婉转地表明了自己的意思,这就是转移拒绝的方法。

三、推脱方式

当别人问你:“喜欢性感明星麦当娜吗?”你心里若不喜欢,又不想扫对方的兴致,这时可以不表态,一笑置之。有人在背后议论别人闲话,你不想苟同,就不要参与议论,只需表现出已接受到信息,但对信息不加评论就行了。

这就是借助一些形态语言加以婉拒的案例。

我们也可以用“拖”表示拒绝。

如同事约你晚上去卡拉OK唱歌,你可以回答:“晚上再约吧,到时我给你去电话。”“哎呀,真不巧,正赶上我在外头办事,到时我争取去!”再如,有人知道你刚得到一笔奖金,向你借钱,你可以含糊地回答:“我前天已答应我爱人做一套大衣,并且已经订购了。你若实在急用,我回去跟我爱人商量一下再告诉你。”如向你借钱者还一再要夺人所爱,你也可以继续理直气壮地推脱,直到对方死心。但要注意,态度要不愠不火。

四、婉转方式

对上司或主管交办的工作,出于责任心需要反对或拒绝,那么,既要坚持主见又保护上司的体面,该选择什么样的拒绝方式呢?可以选择上司意见中某一方面被你认同的地方加以肯定,而后提出相反意见,即先通过恭维打消上司意见被拒绝的不悦,让其不失体面。“主任说得对,在这方面,我们的确应给予充分的重视,这是解决问题的前提之一。我认为除此之外,还应当……”后面提出自己的观点,通过举例说明,让上司意识到你的观点比他的观点更切实可行。不要因为看到上司脸色不好又忙不迭地改变自己的观点,附和上司。这样非但解决不了问题,还暴露出自己胆怯无主见的平庸一面。

五、选择外交辞令

生活中当我们暂时无法确定“是与不是”时,“不可奉告”,“天知道”,“这个,我也不懂”,“难说”等外交辞令都可以借用。

需要注意的是,拒绝时态度要诚恳。结束交谈时,要热情握手,略表歉意。一次成功的拒绝,可能为将来的重新握手或更深层次的交际播下希望的种子。

辩论时免不了有拒绝对方的情况发生。怎样才能把拒绝说得圆润一点呢?当遇到你必须拒绝的事情,也不能伤害对方的感情,这时你可以寻找一些托词。我们可以采取一些办法,以摆脱窘境,既可不伤害对方的感情,又可使对方知道你有难处。比干脆毫不含糊地讲“不”要强得多。

★似是而非,闪烁其词

有一商人晚间行船,经过一大桥时,桥上一人不客气地盘问道:“什么船?”答曰:“木头船。”又问:“干什么的?”答曰:“行船的。”

盘问者的责问,被商人巧妙地避开话锋,使盘问者十分尴尬。实际上,商人是了解问话用意的。问的“什么船”,意问装的什么东西,“干什么的”,意问行船干什么事。但商人采用闪烁其词的回答,使这位盘问者两次问话,两次落空。

王安石的小儿子王元泽,小时候非常聪明,才智闻名遐迩。有一天,王安石的一伙朋友来做客,其中一客人送的礼物是用一个笼子关着的一只獐和一只鹿。有个客人想考问一下王元泽,指着笼子问他:“这两只动物哪只是獐,哪只是鹿?”六岁的王元泽,根本不认识獐和鹿。但他小眼珠一转,马上回答说:“獐旁边的那只是鹿,鹿旁边的那只是獐。”

王元泽的回答,巧妙之极。既然一獐一鹿关在一只笼里,那么,一獐一鹿之间就存在着“邻居”关系:獐位于鹿之旁,而鹿位于獐之旁。虽然他并不认识哪只是獐,哪只是鹿,但根据这种“邻居”关系,他做出了两个关系判断。虽然并没有指明究竟哪只是獐,哪只是鹿,但回答固然是没错的。如果他照实回答“不知道”,就显得平庸,也有负他的名声。如此巧妙的回答,则显露出他年幼聪颖和机智幽默的才能,令客人为他的睿智惊叹不已。

说辩中的问与答是矛盾统一体。回答,是对提问的反馈。问是一门学问,答也需要高超的技巧。真正的妙答,绝不是对方问什么,你就答什么;或者他怎么问,你就怎么答。一个善辩者在接到对方的提问后,总是思考并选择一个最佳的回答方式。闪烁其词,则是专门应付那些不能回答但又回避不了的问题的答辩艺术。

在说辩中运用闪烁其词所产生的奇效,就是能使你机智、幽默地摆脱困境。

闪烁其词最适用于外交说辩场合。在外事活动中,有时你所掌握的事实属于保密范围,不能披露,但别人又千方百计地打听。遇到这类敏感性话题时,回避易引起猜疑,正面回答又不能讲实情,这就可以利用闪烁其词在诙谐嬉戏中金蝉脱壳,摆脱困境。

在一次座谈会上,美国电影界的同行们与谢晋探讨什么样的影片最卖座,以及中美如何进行电影合作等问题。应该说,这是一个友好的难题。正面回答或笼而统之地回答显然难以令提问者满意,而具体的预测或许诺因条件尚不具备也难免陷入以偏概全、以空对空的尴尬境地。面对朋友们的提问,谢晋风趣而幽默地说:“里根先生将来不当总统了,如果他仍旧对表演感兴趣,那么,他来主演,我来导演,中美合拍,这部影片我相信在全世界一定卖座。”谢晋的回答,非常幽默机智,颇具弦外之音,令在场的美国朋友击掌叫绝。

这种方法运用得好,不仅能使你摆脱困境,还能产生弦外之音、言外之意的效果。

闪烁其词在日常人际交往中,运用更为普遍。

某中国留学生与法国姑娘跳舞,姑娘问:“您喜欢法国姑娘,还是喜欢中国姑娘?”留学生回答说:“凡是喜欢我的姑娘,我都喜欢。”这样回答,显示了这位留学生机敏的说辩艺术。还比如,当别人打听一位小姐的年龄时,小姐不愿意告诉对方,她略一思索回答说:“比去年大一岁。”

闪烁其词并不是回避,不是避而不答;也不是模糊语言,不是含糊其辞;还不是模棱两可,不是骑墙居中。相反,闪烁其词是既要给予回答,又不能答非所问;既要回答明确,又要答而不中。因此,在运用“闪烁其词”时,其关键是要抓住“闪烁其词,似是而非”的要旨。

★反守为攻,后发制人

1984年,在美国竞选总统的电视辩论中,里根的竞选对手蒙代尔自恃年轻力壮、学识渊博,竭力攻击里根年龄偏大,不宜担此重任。里根如果以牙还牙、破口大骂,自然有失作为长辈的沉稳持重、老谋深算的优势;但如果逆来顺受、装聋作哑,那么在年轻气盛的蒙代尔面前又会显得老气横秋、难有作为。于是,里根根据自己的长处和对方的短处,使用故作否定的形式,面带微笑地回答蒙代尔说:

“蒙代尔说我年龄大而精力不充沛,我想我是不会把对手年轻、不成熟这类问题在竞选中加以利用的。”

里根的答辩,博得了全场的热烈掌声。

可以设想,如果里根的回答是“你说我年龄大、精力不充沛,那么你是年轻、不成熟”。这样,双方就会陷入互相攻讦的争吵之中,给选民的印象自然不会好。但是,里根没有这样说,而是使用以守为攻的方法,在不动声色中,扬己之长,显敌之短,既显示了自己作为长者的足智多谋、宽宏大度,又从另外一个角度抨击和映衬了对方的浅薄和狭隘,在选民面前树立了自己高尚的人格形象。

在辩论中,为了反击对手盛气凌人的挑衅,有时候我们不妨以守为攻,以退代攻,也就是将我们的观点表面上给予否定。

这样做的好处是,既使我们的辩论语言不失痛快淋漓,又显得我们不与粗俗无礼的对手为伍,可以取得极好的效果;这种方法就是以退代攻的方法。具体做法是,先虚假肯定,稍做停顿后,立刻实行逻辑性的转折,完成对对手的攻击。逻辑性的转折部分是最重要的内容,它一般可以直捣对方的要害,令对手措手不及。

前苏联外长莫洛托夫,出生于旧贵族家庭。在一次联大的会议上,英国工党一外交官向他发难,说:“你是贵族出身,我家祖辈是矿工,我们俩究竟谁能代表工人阶级呢?”莫洛托夫冷静地答道:“你说得不错,然而,我们两个都背叛了我们自己的阶级!”

这里,莫洛托夫也采用了以守为攻、以退代攻的方法。在具体的使用中,这种方法还可以采用先对对手的攻击之词采取一种认可态度,并接过对方的话头,然后将其与自己的思维逻辑接轨,在使用中偷梁换柱,走向对手观点的反面,从而最后完成反攻。

在第三届中国名校大学生辩论赛初赛第四场《人口问题是不是未来社会发展的成败关键》的自由辩论中,反方山西大学队由于时间把握不好,结果让正方华东师范大学队抓住了机会,最后取得了辩论赛的胜利。可以说,正方成功地运用了反守为攻的战术。请看:

反方二辩:我们都知道,社会发展的原动力是生产力,请问对方辩友……(铃响)

主席:对不起,反方时间到。

正方一辩:对方所谈无非是一个人口问题,而且对方始终论证的也并没有否认过己方人口问题不是成败关键,我倒要告诉大家,是什么威胁着未来社会发展的前提呢?是人口问题。

正方二辩:是什么压迫着未来社会发展的保障呢?也是人口问题。

正方三辩:是什么阻碍着未来社会发展的目标呢?还是人口问题。(掌声)

正方一辩:人口问题的解决过程本身就是社会全面进步的过程。

正方二辩:所以说,无论如何,不管怎样,人口问题都是未来社会发展的成败关键。

正方三辩:过去我们有“黄河远上白云间”,可为什么现在却是“黄河之水天上来,断流断水到河南”?

正方二辩:人口问题的解决固然很难,但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掌声)

正方一辩:按对方所说的,经济是万能的,那么当我们告别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说,轻轻地,我们走了,剩下一大群人口,反正你们可以购买另外一颗地球嘛。

正方三辩:对方喜欢谈可持续性发展,但为什么对方所在的山西省,人均耕地从1985年的3.4亩下降到了如今的1.8亩,这叫做可持续性发展吗?

正方二辩:对方刚才三位辩手,根本没有回答我方的一个问题:中国绝对资源大国与人均资源小国之间的矛盾是如何产生的?(提示铃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