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舌上风暴:辩论技法与辩论口才(大全集)
1365500000070

第70章 辩论中的逻辑技巧(2)

后来,秀才中了状元。那位风水先生没等请就主动上门说:

“状元郎,您住的地方像一座大桥,这两条河就像两个轿杆抬着您,能不中状元嘛!”

风水先生前后所言判若两人,真可谓“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这样的人在我们的生活中非常多。再看下面一例:

相传,有一个人特别喜欢抬杠,人称“杠铺老板”。这一天,他设擂台要和天下善辩的人士抬杠。

铁拐李奔上擂台:“杠头,铁拐李和你比擂。”

杠铺老板一见,说道:“原来是神仙到了,有何贵干?”

铁拐李答道:“来和你抬杠!”

杠铺老板问:“谁先开言?”

铁拐李道:“你先说。”

杠铺老板问:“大仙因何下临凡界?”

铁拐李答道:“为拯救黎民百姓。”

杠铺老板又问:“有何济世仙方?”

铁拐李答道:“我葫芦里装的灵丹妙药能医治百病。”

杠铺老板听罢,又是一阵哈哈大笑:“你说你葫芦里的灵丹妙药能医治百病,我看不尽然。”

“为何如此说?”铁拐李问道。

杠铺老板不慌不忙地说:“既然能医治百病,为何不把你的瘸腿治好?”

铁拐李当时就无话可说,“杠铺老板”的确不是浪得虚名。

我们仔细分析一下“杠铺老板”的反驳就可以看出,在辩论中,辩论者的思维不仅要求有确定性,而且要求有连贯性。也就是要求在辩论中,思想、论断必须首尾一致,前后一致。两个互相反对或互相矛盾的判断不可能同时为真,其中至少有一个是假的。通过分析对方的辩论,抓住其中自相矛盾的地方,然后加以揭露,“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从而暴露对方辩论的荒谬,使其不能得逞。

对一些错误的思想、观点,如果我们能及时抓住对方在概念、判断、推理中的某些悖论,借用原话,指出其不能自圆其说的逻辑矛盾,对方的论点就不攻自破了。

在辩论中,我们要善于在对方的言辞中捕捉逻辑矛盾予以反击,让对方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

◎逻辑中矛盾的几种表现形式

一、互相矛盾的判断

有一个克里特岛的人说:“所有克里特人说的话都是谎话。”一个擅长辩论的人就问他:“你这话是不是谎话?如果这句话是真的,那就不是所有克里特人说的话都是谎话,因为你本身就是克里特人;如果你这句话不是真话,那就是你在那里扯谎,既然所有克里特人说的话都是谎话,这句话也是谎话,那就得承认有的克里特人说的话不是谎话了。”

在这一例中,反驳者的反驳确实非常有力。这是因为反驳者抓住了这个克里特人的自相矛盾之处:一方面说所有克里特人的话都是谎话,另一方面又要宣扬他自己这个克里特人说的话是真话。思维敏捷的反驳者发现了他辩论中的矛盾,用子之矛,攻子之盾,指出了他语言中的矛盾之处,驳倒了这个克里特人。

对手言辞中同时肯定两个互相矛盾或互相对立的判断,那必然违反了矛盾律的要求,抓住这一点进行反击就能驳倒对方。

二、自相矛盾的思维

辩论中,辩论者的思维和观点表里不一、前后不一,就会产生自相矛盾的混乱思维。而如果能够抓住其混乱的思想,揭露其自相矛盾的地方,就能驳倒辩论者。

三、自相矛盾的概念

概念是思维的细胞。如果概念自相矛盾,那么,整个思维过程就必然有错误之处。

革命导师恩格斯在批判杜林时的话就能充分地说明这一道理。(见第十四章“攻击对方的矛盾”一节)

在案例中,恩格斯指出了杜林的自相矛盾:如果是无限的,那它就是不可以计算的;如果是可以计算的,那它就不是无限的。杜林把“无限序列”和“可以计算”生拉硬扯在一起,只能创造出如同“方的圆形”、“木制的铁”一类荒唐的自相矛盾的概念来。在辩论中,如果抓住了对方言辞中自相矛盾的概念,就可以攻击对方。

◎揭露对方的矛盾

揭露矛盾,有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直接揭露出对方前后出现的明显矛盾,也可以揭露其论点隐含着的矛盾,还可做出一个真实的与论敌观点相矛盾的命题。这些方法运用于论辩中可发挥批隙导款、摧枯拉朽的战斗力,令对方无可奈何。

1983年,美国国务卿舒尔茨访问我国,邓小平会见了他。双方在谈到湖广铁路债券案时,邓小平指出,湖广铁路债券案纠纷,不过是某些人荷包里装着的东西,随时可以拿出来在中美关系上制造麻烦,美国政府应该制止这种行为。

舒尔茨解释:美国的司法制度是独立的,政府无权过问。起诉的几个美国人,无非是索取一些赔偿,并非制造事端。

邓小平驳斥说:“如此说来,美国实际上有三个政府——国会、内阁、法院。叫人家究竟同哪一个政府打交道才好?如果说美国人有权向我们索取赔偿,那么我们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遭受帝国主义的侵略压迫,蒙受了那么大的损失,难道不可以判你们都来赔偿?”

面对舒尔茨的矛盾观点,邓小平从多种层次、多种关系、多种现象进行分析:先指出美国实际上有三个政府,这三个政府究竟谁代表美国,这是作横截面的矛盾分析;然后又针对中美关系发展的进程,作纵向的矛盾分析,并将横向思考和纵向思考综合起来,从纵横矛盾的分析中,揭露其实质问题予以反驳。

在古希腊,智者派代表人物克拉底鲁常常搞一些诡辩。亚里士多德在驳斥他时,就使用了反矛盾律技巧。

克拉底鲁认为:“我们对任何事物所作的肯定或否定都是假的。”亚里士多德反驳说:“克拉底鲁的命题等于说‘一切命题都是假的’,这一说法在逻辑上是自相矛盾的,因为如果一切命题都是假的,那么,‘一切命题都是假的’这一命题本身也应当是假的;如果认为‘一切命题都是假的’这个命题并不包括克拉底鲁的命题在内,那就承认有了例外,这样,‘一切命题都是假的’这一命题也就不能成立了。”

亚里士多德的反驳确实有力,他发现对方诡辩中包含着自相矛盾,用对方的一个判断去否定另一个判断,从而推翻了诡辩者的命题。

★巧设前提,隐含判断

一些巧妙的提问本身就蕴含着一定的答案。巧设前提,也许能引出你想要的答案。这种方法也是辩手经常使用的方法。

◎巧设条件,取得胜利

巧设条件就是通过设定某种条件,然后对事物情况做出断定,以取得论辩胜利的方法。

设定条件是一种独辟蹊径的方法,主要是针对对方的一些模糊、荒诞、刁钻,甚至是愚蠢的问题而施展的。

在一次联欢晚会上,主持人问一位参与者:“二加三在什么情况下不等于五?”参与者略加思忖,回答说:“如果一加二不等于三,那么二加三不等于五。”主持人肯定了这个巧妙的答案,全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巧设条件是一种强有力的雄辩绝招,要灵活自如地运用它,就必须善于把握事物之间的必然条件联系,并且根据这种条件联系、巧妙地设定条件。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具备聪明的才智和临场应变能力。

在生活中,很多人利用此法来进行诡辩或为人设立圈套,让人左右为难,对此要擦亮眼睛,认真识别其诡计。

◎找准关系,逻辑推理

客观事物之间总是存在着一定的关系,我们要认识客观事物,辩论取胜,就必须准确把握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关系论证法就是通过准确把握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来进行辩论的方法。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酒会上答记者问时说:“美国国会中的有些议员是婊子养的。”这句话虽然有些粗俗,但却表达了作家对某些卑鄙无耻的政客的义愤之情。但是,此话一出,华盛顿的议员们就纷纷要求马克·吐温公开道歉,否则,就要将作家告上法庭。为了不受刑罚之苦,马克·吐温不仅当面对某些议员发表了“道歉讲话”,而且还在《纽约时报》上发表了与道歉讲话内容一致的“道歉声明”:

日前鄙人在酒席上发言,说“美国国会中有些议员是婊子养的”。事后有人向我兴师问罪。我考虑再三,觉得此话不恰当,而且也不符合事实。故特此登报声明,把我的话修改如下:“美国国会中有些议员不是婊子养的。”

这里,马克·吐温承认“美国国会中有些议员是婊子养的”是“错”的,这是以“美国国会中有些议员不是婊子养的”为前提的。马克·吐温就是利用了事物之间的关系。

在这种方法中,根据事物之间的关系是否具有对称性,可以将其分为对称、非对称、反对称三种情况。要辩论取胜,就必须善于把握事物之间的这些不同的关系,然后巧妙论证。

北宋时,皇帝的两位亲戚因分财产不匀轮番跑到朝廷里告状,皇帝也不知如何是好,于是,就将这件案子交给了丞相张齐贤处理。张齐贤了解了案情之后,就把告状的人都找来,问道:

“你们都认为对方的财产分得多,自己分得少,是吗?”

“是!”双方齐声回答。

张齐贤把他们的意思都记录下来,让他们签名画押。然后说:

“既然你们都说对方的财产分得多,现在把你们的财产交换一下,双方都应感到满足了吧!”

于是他召来两名官员,分别将甲家的人带到乙家去,把乙家的人带到甲家去,人换地方而一切财产都不移动,分财产的文书则相互交换。这样一来,双方均无话可说。

张齐贤处理这件案子的诀窍就在于正确地把握了“少于”这种关系。从逻辑上分析,“少于”是一种反对称关系,甲少于乙,则乙必定不会少于甲。双方都认为自己分得的财产少于对方,把双方的财产交换一下,双方都得到了自认为多的那份,自然就不会有什么话了。

★布设两难,进退不能

两难法是一种奇特的雄辩绝招,论辩中使用频率很高,运用两难法,常令对手进退不能,寸步难行。

◎二难推理的应用

两难法,是指穷尽所有可能(通常是两种可能),令对手无论承认哪一种可能都必然失败的论辩方法。运用两难法,常常令对手进退不得。两难法在日常论辩实践中使用的频率很高,但很多人在运用此法时没有达到自觉的程度,故而不严密、不规范,易遭反驳。正确地运用这种方法要尽可能多地把握介入论辩中的各种信息以及对方较为全面的思想观点,凭借高强快速的综合能力,抓住要害布置好严密的埋伏圈。

《战国策·秦策》中,有一则庸芮营救魏丑夫的故事。秦国宣太后非常喜爱魏丑夫,太后患了重病,临死前下令:“我死了以后,魏丑夫必须为我殉葬!”

魏丑夫知道后非常恐慌,就求庸芮救他。庸芮于是对太后说:“死者有知乎?”太后曰:“无知也!”庸芮又说:“若以太后神灵,明知死者之无知,为什么白白地将自己生前所热爱的人用来为没有知觉的死人陪葬呢?如果死者真有知觉,那先王一定已经长期积怒在心了,太后连补救过失的时间都不够,哪里还有闲暇去私爱魏丑夫呢?”

太后听了,左右为难,只好收回前令,魏丑夫方免一死。

庸芮对太后的这番话,就是一个典型的两难推理:

如果死者无知,那么为什么白白地将自己生前所爱的人用来给死人陪葬呢?故不应让魏丑夫陪葬;如果死者有知,太后照顾先王还来不及,哪有功夫去私爱魏丑夫呢?也不应让魏丑夫陪葬。

因此太后死后或有知,或无知,都不应让魏丑夫陪葬。

“二难推理”是一种极为有力的辩论工具,善于使用的人可以使对方逃不出他的结论而陷入两难境地。古今中外,辩论大师们都极善于使用“二难术”,生活中也随处可见用“二难推理”令对方进退维谷的生动例子。

相传,文成公主既聪明又美丽,熟读经、史、诗、文,通晓古卜,是一个极有见识的女子。当时有许多人向她求婚。对众多的求婚者,文成公主提出了一个条件:谁能提出一个难倒她的问题,她就嫁给谁。众多的求婚者都提出了许许多多稀奇古怪的问题,但文成公主对此均能对答如流,使他们高兴而来,败兴而归。

松赞干布知道后,思考了好几天,决定用“二难术”逼其就范。于是松赞干布去见文成公主,他坦然恳切地对文成公主说:“请问公主,为了使您成为我的妻子,我应提什么问题才能难倒您?”聪慧的文成公主听后,什么话也没有说,就应下了婚事。

文成公主之所以没说话就答应了婚事,是因为松赞干布的问话里已经设下了“陷阱”,不论她怎样回答,都将陷入两难的境地。

如果公主能告诉松赞干布一个可以难倒她的问题,那么,松赞干布就可以用这个问题难倒文成公主,使文成公主成为松赞干布的妻子;

如果公主不能告诉松赞干布那个可以难倒她的问题,那么,松赞干布的这个问题就难倒了公主,文成公主就得成为松赞干布的妻子;

公主或者能告诉松赞干布,或者不能告诉松赞干布;

总之,文成公主都要成为松赞干布的妻子。

松赞干布的妙问,使文成公主左右为难,无法躲避,只得以身相许。

二难引申法通常是将对方的二难法中两个条件命题后件的位置互换,然后分别予以否定。

有一位旅客住进某旅馆,旅馆的设施看上去还可以。但是,当天夜里突然下了一场大雨,旅客发现卫生间漏水特别厉害,无法进去使用。于是,客人便打电话给经理,要求派人来维修。经理在电话中答道:

“对不起,先生。现在天下雨,我们无法修理;天晴后,就又不需要修理了。天气不是下雨就是天晴,所以不是无法修理,就是不需要修理。”

而那位旅客当即针锋相对地反驳道:

“经理先生,你说得不对。现在天下雨,就有修理的必要,如果天晴,就有修理的可能。天或者是下雨或者是天晴,所以或者是有修理的必要,或者是有修理的可能。”

这位聪明的旅客将经理两难推论中两个条件命题后件的位置互换了一下,并分别予以否定,这样就得出了与经理截然相反的结论,有力地驳斥了经理的谬论。

清代大学者纪晓岚自幼勤奋好学,当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就经常跑到书摊上去看书。掌柜见他光看不买,就不耐烦了,对他说:

“小孩子,我们是靠卖书吃饭的,要看,就买回去看好了。”

纪晓岚说:“买书就得先看,不看,怎么知道哪本书好?”

“你看了多少书,难道就没有一本好的?”

“你这书摊上好书倒是不少,不过我看完后就能背了,还买它何用?”

掌柜想他是在瞎说,于是随手拿起一本纪晓岚刚看过的书说道:“要是你当着我的面把这本书背下来,我就把它白送你;要是背不下来,就永远别再来白看我的书了!”

“好,一言为定!”纪晓岚当即把两只小手一背,仰头望天,果然把那本书背下来。

掌柜大吃一惊,赞叹这孩子他日必成大器,就把这本书送给了纪晓岚。

纪晓岚在与掌柜的辩论中,列举“看书”与“不看书”这两种情况,看书,看过就背下了所以不买;不看,不知道书好不好也不买,总之就是不买。这充分显示了作为一个孩子的纪晓岚的辩才。这里使用的方法就是二难制敌法。

要想用二难制敌术制服对方,就必须注意各路设卡,使对方无论做出何种选择都感到为难,这样才能使对方无法逃遁,束手待擒。

从前,有个县官非常可恶,凡来县衙打官司的百姓如果不给钱,就会被他打得死去活来。当地有个艺人编了出戏,叫《没钱就要命》。演出那天,县官也去了看戏,一看演的是他自己,当时就火了,没等戏演完,就回到县衙,命令衙役把这个艺人传来审问。那个艺人听说县官传他,就穿了龙袍,大摇大摆地跟着去了。县官一见艺人带到,便把惊堂木一拍,喝道:

“大胆刁民,见了本官为何不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