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舌上风暴:辩论技法与辩论口才(大全集)
1365500000076

第76章 辩论中的逻辑技巧(8)

◎声东击西是智慧的表现

据《晏子春秋》记载,齐景公爱打猎,非常喜欢养猎鹰。

—次,专门为景公养鹰的烛邹不慎,让一只猎鹰逃走了,景公下令把烛邹推出斩首。晏子为了救烛邹,立即拜见景公,说:“烛邹有三大罪状,哪能就这么轻易杀了呢?第一条,就是为大王养鸟,却让鸟逃走了;第二条,就是使大王为了鸟的缘故而杀人;第三条,就是天下诸侯都会责怪大王重鸟轻士。”齐景公听了,只好说道:“不杀了,我懂你的意思了。”

在这里,晏子使用的就是声东击西法,表面上好像是给烛邹加罪,实际上是为烛邹开脱;表面上是为齐景公说话,实际上是在批评他重鸟轻士。这就是说话之声和意之所指的方向刚好相反。这样,既避免了为烛邹说情之嫌,又真正救出了烛邹;既指出了齐景公的错误,又顾及了齐景公的面子。

清时的一天,曾国藩正在领兵打仗,突然来了一个告密者,得知一个统领准备叛变,而告密者就是这个统领的部下。曾国藩大怒,立即命令手下将告密者杀了示众。一会儿,被告密要叛变的统领前来给曾国藩谢恩。曾国藩脸色一沉,命令左右,马上把这个统领推出斩首了。幕僚们都不知为什么,曾国藩说:“告密者说的是真实的,我如果不杀他,这位统领知道自己被告发了,势必立刻叛变,由于我杀了告密的人,就把统领给骗来了。”

蒙蔽别人最关键的在于掩饰自己的真实意图和目的。不能让人发现,更不能让人预见,所以诈者蒙蔽他人时,常玩的把戏便是声东击西。假装瞄准一个目标煞有介事地佯瘦一番,其实暗自瞅准别人不留心的靶子,然后伺机施以致命打击。有时他似乎不经意间流露出自己的心思,实际上是在骗取他人的注意和信赖,目的在于突然发难而出奇制胜。

◎声东击西劝说别人

大厨张亮暂时委身一家个体小餐馆打工。干了一个月,为了使苛刻的老板为自己增加工资,他设计了一套论辩方案。

这天,张亮买来一份报纸,故意在几条招聘广告画了些杠杠,摆在案桌醒目的位置上,果然引起了老板的注意。老板问报纸是谁的,张亮若无其事地回答说:“当然是我们。怎么了,你想看?”

“我是说,你是不是想去干车工。”老板解释道,又问,“干车工就比干厨师强吗?”

张亮仍然平静,轻描淡写地说:“可不是。你这里的活儿太累人了。我可是每天吃了人参来给你干活的,否则,根本顶不下来!”

老板好像若有所悟,放低声音说:“看来,你是真想跳槽啦,对吧?”

张亮于是说:“我在广东干过三年车工,现在跟福州一家工厂联系了。”

老板又问:“为什么非走不可?嫌这里工资太少?”

张亮反问:“很多吗?一个月才几百块!说实话,累点我倒不计较……”

老板说:“可是,你也许不明白,眼下生意萧条呀,要是你在别的老板手下干,也许还没这么多。不是吗?你看隔壁面馆的那个女孩子,才有你工资的三分之二多。”

张亮说:“你也该仔细看看,她是洗碗的,能和我这厨师比吗?何况我是经过业务培训的,有等级证书哩!”

终于,老板答应了给张亮增加一笔不菲的工资。

张亮先以意欲跳槽的假象造成先声夺人之势,从而为论辩胜利争得了先机,也为后边的论辩埋下了伏笔。后来,张亮运用了求异的论辩方式,借车工来做对比,巧妙地提出了工资少的问题。当老板拿洗碗工来做挡箭牌时,他机智地再度运用差异辩驳的方法,点明厨师与洗碗工的本质工别,终于迫使老板承认自己的身价。由此可见,打工族要老板给自己加薪或者升职,也可以声东击西。

假如我们的朋友或长辈不慎出现差错,但又不便当众指出,那就可以用这种声东击西的方式,用提醒四周人的方法,使朋友或长辈自己慢慢察觉和纠正自己的过失。

我们每个人都有独特的性情、特殊的兴趣和不同的生活态度,因此,人际沟通常常会产生观念上的冲突。所以如何适当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又能不否定他人的见解,实为现代社会一个重要课题。

当我们的意见和观念与人不同时,我们首先应当给予对方发表意见的机会,并且表明我们已接受了他的观点,然后再委婉地述说自己的意见。比如当对方表达了他的观念,而我们无法苟同时,我们可以说:“不错,你的看法细密周到,但我认为在那种场合应……”这样既能表现自己的风度,又能坚持自己的立场。

在交涉有关钱财问题时,为了防止突发事件,最好的方法便是利用“正当的名义”,也就是以公众的利益为前提,来掩饰“自己的需要”,即使最终的目的仍是为了自己,也能冠冕堂皇地义正辞严一番了。

使用声东击西法,从人的心理来看,也是一种可取的方法。爱面子是人皆有之的自尊心的表现,如果在语言或者行为上直接损伤了对方的面子,那么,即使这个语言或者行为是善意的,对方也难以接受,而声东击西法可以很好地避免这一点。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看到别人有缺点而不予指出,任其发展,结果只能是害了别人。如果直接指出,又担心对方接受不了,那我们不妨采用这种声东击西式的劝说技巧。

东与西截然相反,声东又怎么击西呢?原来,虽然东与西彼此相反,但它们又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一个事物的存在,都会对它周围的事物产生影响,在其影响所及的范围内形成一个影响场。所以,使用声东击西的论辩方法,应该特别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声东击西攻击对手

在论辩中,这一谋略的运用表现为明说东,暗指西,“声东”是假相,隐藏真实的意图,“击西”才是最后的目的。

战国时,公输般替楚国监造云梯,并准备用它来进攻宋国。墨子听到这个消息,就从齐国动身,走了10天10夜,到了楚国的郢都,去见公输般,劝他不要为楚国造云梯去攻打宋国。

公输般问:“先生有什么指教?”

墨子故意说:“现在北方有人想侮辱我,我想借你的力量杀了他。事成之后,我送您一千两黄金。”

公输般很不高兴,断然拒绝道:“我是讲仁义的,不能随便杀人。”

墨子见公输般口称“仁义”,正中下怀,立即借题发挥,慷慨激昂地说:“请允许我向您进言。我在北方听说您造了云梯,要去攻打宋国。宋国有什么罪呢?楚国本来就是土地多,人民少,却拼命在战争中葬送掉自己本来就不足的人民,去争夺自己已经很多了的土地,不能算是聪明;宋国没有罪,却要去攻打它,不能算仁爱;懂得这个道理,却不身体力行,以理抗争,不能算忠臣;抗争不达到目的,就不能算坚强;杀一个人认为不义,却去杀多数人,不能以此类推事理。”

公输般无可置辩,只好承认自己为楚国造云梯去攻打宋国的错误。

在这里,墨子先借请求公输般助杀北人的一番话来“声东”,诱使公输般亮出“我是仁义的,不能随便杀人”的观点。这既为墨子的下文蓄了势,也给墨子的“击西”提供了最需要的大前提,墨子迅即抓住战机,以公输般造云梯以备攻宋的铁的事实和此举一不智、二不仁、三不忠、四不义的雄辩分析,向公输般连发责难。这段“击西”字字千钧,句句透辟,公输般却辩无辞,除了认错,别无他路。

在有些场合,利用“声东击西”的技巧,把相同意思的话用不同的语言来表达,效果迥异。有时言在此而意在彼,令人回味无穷。

围魏救赵是一个典故,据《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公元前353年,魏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救援,齐威王派田忌、孙膑带兵救赵。孙膑没有直接进兵邯郸,而是以重兵围攻魏国的都城大梁,使魏国军队不得不回兵大梁,赵国之危自解。

在论辩中,遇到对方强攻时,可以躲避其论题,攻击其内部,使其自顾不暇,由此达到解救自己的目的。

★指桑骂槐,隐含侮辱

有的时候一些话很难说出口,这时可以适当变化一下说话的方法。指桑骂槐是一种间接表达自己意见的方法。它不仅仅被用在对别人的辱骂上,它还可以用在一些很难表述的观点上。

◎指桑骂槐的作用

苏东坡到莫干山游玩了一天,又累又渴,远远看到了一个小寺庙,非常高兴地跑过去要杯水喝,休息一下。

庙里的老和尚看到穿着很普通的苏东坡,势利地不太搭理,苏东坡见此情形,只好报上姓名,老和尚一听,原来是有名的苏大学士,就完全变了一个样,百般殷勤地奉上好茶。待苏东坡欲离去之时,和尚堆起了一脸的谄笑,要求题字留念。

苏东坡拿起笔来写了幅字:“日落香残,扫去凡心一点。火尽炉寒,备把意马牢拴。”和尚得到了大学士的手墨,十分兴奋,立即挂到大堂之上,并且不时得意洋洋地对着过往香客炫耀一番。

有一天,香客里来了个文人,对着挂在大堂中央的这幅字捧腹大笑。上气不接下气地对正觉得莫名其妙的老和尚说:“日落香残是个‘禾’字,凡字去了一点就是‘几’字,合起来就是个秃字。炉去火是为‘户’,再加上马就是‘驴’,所以他是在骂你是秃驴哪!哈!哈!”

还有这样一个故事。

南宋奸臣张俊,贪财好色,做尽坏事,但由于他有权有势,谁也不敢惹他。一次宋高宗请大臣们喝酒,叫一班艺人来说笑取乐。其中一个艺人走上场来,说他能透过铁钱的方孔,看出每个人是天上哪个星宿的化身。于是大家争先恐后让他看,他一一说出这些人是什么星宿。轮到张俊了,艺人故意看了又看,然后装出很认真的样子说:“真的看不出是什么星宿,只看见张老爷坐在钱眼里。”众人开始还不明白,后来忽然顿悟了艺人的用意,哄堂大笑起来。

这艺人说张俊的那句话就是双关语,表面上是说张俊坐在钱眼里,实际上骂张俊贪财才是艺人真正的意思。

有一位商人见到诗人海涅(海涅是犹太人),对他说:“我最近去了塔希提岛,你知道在岛上最能引起我注意的是什么?”海涅说:“你说吧,是什么?”商人说:“在那个岛上呀,既没有犹太人,也没有驴子!”海提回答说:“那好办,要是我们一起去塔希提岛,就可以弥补这个缺陷。”这里商人把“犹太人”与“驴子”相提并论,显然是暗骂“犹太人与驴子一样,无法到达那个岛”,而海涅则听出了对方的侮辱和取笑,回答时话里有话,暗示这个商人是个驴子,使商人自讨没趣。

在日常生活中,直接辱骂别人,听话人当然很容易听出来,如果说话人是利用会话隐涵来侮辱人,听话人就更应注意了。听话人不仅要善于听出对方的恶意,而且必要时可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给对方一个含蓄的回去。

有一个科技公司对内部员工颁布了一项新规定:“凡本公司员工上班时间必须穿着制服,仪表力求整洁。不得使用不当语言互相指责……”

有位主管交待属下一个文案,可是属下根本就不用心处理,主管发现呈上来的文案错误百出,于是就在旁边批注:说明如何做才妥当。没想到文案再度呈上来的时候,还是错误百出。那个属下还洋洋得意地在第一次主管的批示旁边画了一只“蝉”,表示“知了”。

这个主管气极了,想要破口大骂,但是碍于新规定,自己必须以身作则。不管怎么说,这位聪明的主管还是骂了人。你猜!他是怎么骂的?这位主管骂得幽默!他在属下画的那只“蝉”的尾巴后面,画了一团烟!你知道是什么意思了吧!他是说:“知了!知了个屁!”

发脾气要有技巧,必须要发得幽默,处理得当,才能“化气”,不会造成后遗症。

指桑骂槐(或谓春秋笔法),应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要运用各种谋略,“指桑”而“骂槐”,施加压力配合行动。对于弱小的对手,可以用警告和利诱的方法,不战而胜。对于比较强大的对手,也可以旁敲侧击威慑他。

指桑骂槐的好处,在于不直接针对具体对象,然而通过故事的情境性,又能转换出受众对强调之物的感受性——所谓说的是那里的闲话,指的其实是这里的事情。

我们要特别注意,指桑骂槐术不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只是在某些特殊的、偶然的场合,比如为了对付敌人才可加以使用,如果滥用此术去攻击同志和朋友,这只能导致众叛亲离的恶劣后果。

◎指桑骂槐几种方法的运用

一般地说,在论辩过程中,论题应该明确,不能含糊其辞,但是在某些特殊的场合下,我们又不能直接表达我们的意见、观点,只能采取指东说西或者指桑骂槐的办法。

一、转移“骂”的对象

通过骂其他的事物而达到骂论敌的目的,如何选择一个能与论敌有一定联系的事物加以谴责是关键所在。不少农民不是雄辩大师,却是运用这种方法的高手。

从前,有一个地主闲着没事,常出些难题刁难人,来显示自己的本领。一天他戴着眼镜,身穿长衫,手撑凉伞,出外游山玩水,被一个正在耕地的农民看见了。农民对着牛狠狠地骂道:“瘟牛,东晃西荡不走正道,眼瞎啦!”说着就是一鞭子。

地主听后越想越不对味,这不明明是在骂我吗?他站在地头不走了,想等农民耕回来时狠狠地骂他一顿。

农民赶着耕牛过来了,快到地头时,农民突然松了手上的犁,然后一手拉牢牛绳,一手抓起泥巴,使劲往牛屁股眼里塞。

地主正瞪圆双眼准备发作,一看农民这突如其来的举动忍不住笑了。他问农民:“喂,你这是干啥?”

农民高声回答说:“我算计它等会要放臭屁,先把它糊住!”

在这里,这位农民巧妙利用与地主某些行为有相似性的“牛”为骂的对象,表面是在骂牛,实质上是骂地主,使得对方有口难言,哭笑不得。

二、通过别人代转来骂人

某公司几位兼职的女职员言谈不很高雅,甚至对主管也不放在眼里。有一天,主管对一个已经任职两三年的女职员说:“年轻人最近有点随便,请你代我转告一下好吗?”

那个女职员答应了,结果主管也意想不到,那几个兼职的女职员有所改善,而那个负责转告的女职员最为小心翼翼。原因何在?恐怕是“年轻人”这句话让那个女职员觉得自己也包括在内。

虽然指桑骂槐是人们遇到不平和不快之事时的常有的事,但我们还是要尽量放宽胸怀,开宽眼界,努力避免使用这一“方法”。

三、虚构“骂”的对象

有个人在朋友家做客,天天喝酒,住了很久还没有启程之意,主人实在感到讨厌,但又不好当面驱逐。

一次两人面对面坐着喝酒,主人讲了这么一个故事:“在偏僻的路上,常有老虎出来伤人。有个商人贩卖瓷器,忽然遇见一只猛虎,张着血盆大口,扑了过来。说时迟,那时快,商人慌忙拿起一个瓷瓶投了过去,老虎不离开,又拿一瓶投了过去。老虎依然不动。一担瓷瓶快投完了,只留下一只,于是他手指老虎高声骂道:‘畜生畜生!你走也只有这一瓶,你不走也只有这一瓶!’”

客人一听,拔腿就走了。

论辩中,我们可以虚构一个与对方有相似性的东西为骂的对象,来达到谴责论敌的目的。

四、用“指桑骂槐”对付“指桑骂槐”

年轻的汤姆嘴尖舌薄,常常以愚弄他人来取乐;杰克逊大爷厚道得很。一天早晨,汤姆站在门口啃着面包,忽然看见杰克逊大爷骑着毛驴哼哼呀呀地走了过来,于是喊道:“喂,吃块面包吧?”

大爷连忙从驴背上跳下来说:“谢谢您的好意。我已经吃过早饭了。”

汤姆一本正经地说:“我没问你呀,我问的是毛驴。”说完,他得意地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