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中国父母培养孩子易犯的600个错误
1365900000015

第15章 青春篇 回避对孩子的性教育,唯恐捅出大娄子(2)

有的家长把女孩打扮成男孩,殊不知,孩子会对自己的性别认知产生障碍,甚至造成“易性癖”。一对夫妇来做心理咨询,他们的女儿是易性癖,他们很绝望。据了解,这家人非常希望能生一个男孩,所以从小就把女儿当男孩子养。家中也以妻子为中心,这给了女儿一种误解:“爸爸应该是妈妈,妈妈应该是爸爸。”年幼时性别角色定位出现偏差,父母没有及时纠正,才使她在青春期发展为性别角色认同障碍。

家长应淡化对孩子性别的期待,树立“生男生女一样好”的观念。要以孩子的性别,选择对待他的方式,避免孩子形成错误的性别意识。如果孩子出现性别意识偏差,应在幼儿第一反抗期,即三四岁时对其进行纠正、调整。

放“黄碟”让孩子学习性知识

某市某中学的一项调查显示,43%的女生和25%的男生,对性知识一无所知。其中,大多数人表示从未从父母那里得到过相关信息。

大多数家长采取传统守旧的性教育方法的同时,也有少数家长倡导的性教育方式过于开放,令人“大跌眼镜”。有位家长告诉老师,自己是这样启蒙孩子的性教育的:将几盘黄色碟片故意放在家中显眼的地方,意图让自己13岁的儿子自学,由此倡导平等民主的教育理念。家长的做法令人啼笑皆非的同时,也引发专家们的深思。

家长就孩子的性教育存在着较大的偏差。实施青春期性教育,家长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他们拥有良好的性教育观念与方法对于孩子健康的性心理发展非常重要。学校应扩充青春期性教育的教育对象,将学生的家长也列入其中,全面普及性教育的意义和基础知识,开展有针对性的家庭性教育培训。

从不与孩子一起自然洗澡

在我们的传统观念中,允许女儿与母亲一起上卫生间,一起洗澡;男孩可以和父亲一起上卫生间,一起洗澡。但男孩与母亲之间就不可以这样,同样,女儿与父亲之间也不可以这样。在许多家庭里,父母认为让孩子看见自己的裸体很尴尬,从不在孩子面前裸体,不与孩子一起洗澡、上洗手间。这都是不正确的。

有一个5岁的男孩,从小是由爸爸带着洗澡,从来没有看见过妈妈的裸体,在他的意识里,妈妈的身体与他和爸爸是一样的,都有小鸡鸡。有一天爸爸忙,妈妈第一次和他一起洗澡,当他第一次看到妈妈的裸体时,吓得大哭,惊恐地哭喊爸爸:“爸爸,妈妈的鸡鸡掉了,她不能够尿尿啦!”妈妈先被吓了一跳,不明白儿子为什么哭喊,等妈妈明白儿子是担心她没有小便的器官时,急忙给他解释,说妈妈尿尿的地方和你们不一样。儿子不相信,一定要妈妈尿尿给自己看,最后妈妈当着儿子的面小便后,儿子终于放心了,也知道了女人与男人的身体有不同之处。

由于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缺乏从兄弟姐妹那里了解异性的机会,如果从来也没有看见过成人的裸体,孩子就无从知道两性身体的差异。所以,在孩子4岁之前,父亲和母亲与孩子自然地一起洗澡,或者满足孩子看父母洗澡或上洗手间的欲望,是让孩子了解成人身体的最自然的方式。孩子年龄越小,这个过程就越容易进行。

见“性”色变并训斥孩子

中国家庭对儿童的性教育都是遮遮掩掩、禁止甚至歪曲真实的,这样会误导孩子将来的性好奇。

孩子很好奇男女有什么不同,父母在洗澡时孩子也很想偷看。现实中,父母对孩子这方面非常小心,不希望孩子涉猎。于是,见到孩子模仿一些大人之间的亲密行为,如亲吻、拥抱等,有的母亲就怒斥阻止:“不许动!”“羞死了!”或者用手强行拉开甚至痛打一番。

亮亮平常喜欢和邻居婷婷玩过家家,有一次,两人玩着玩着,亮亮对婷婷说:“你是我老婆”,便像模像样地拉着婷婷入“洞房”。两人躺在床上也不知道做什么,亮亮突然凑上去吻了一下婷婷。没想到婷婷马上就哭着跑出去告诉了亮亮的妈妈,说亮亮欺负她。结果,亮亮被妈妈打了几个耳光,哭泣不止。

这种做法会给孩子形成一种错误观念:与异性朋友之间的亲密行为是不好的、羞耻的,这些行为活动是要受到抑制的,受到惩罚的。遭到你的指责、恐吓后,孩子害怕的不仅仅是他(她)所做的事,他(她)也会很害怕你,因为他(她)会感到你的无常、无理,因此而疏远你。其实在孩子年幼时,即可以自然的方式和孩子谈“性”问题。

斥责孩子的“失恋”想法

今天,明明换上一身崭新的牛仔服,早早地来到幼儿园。他双手捧着一个盒子,对园园说:“我从家里给你带了好吃的巧克力。”谁知园园一副视若无睹的样子,手中起劲地摆弄她的玩具,头也不抬地说:“我才不稀罕呢,我家多得是!”满怀期待的明明大受打击。下午回家的路上,他耷拉着脑袋,有气无力地告诉妈妈:“我失恋了!”妈妈听后,大声斥责道:“小小孩子不学好,懂什么是失恋吗?瞎闹,玩去吧!”被妈妈这么一说,明明心里更加难受了,而明明妈妈却没有注意孩子的反应。

不知不觉中,孩子长大了,无师自通地把心爱的东西送给他(她)喜欢的人,而且还懂得用“失恋”这个词。也许他(她)会有以下表现:披着白丝巾在屋里跑来跑去,寻找做新娘的感觉;嫉妒谁和谁玩得欢,走得近;大胆宣称××是我的公主(王子),甚至还要亲嘴、结婚!

孩子有“失恋”、“结婚”的想法,表明他对性别、自我、异性已有了初步的感觉,进入了“婚姻敏感期”,这是孩子自然成长的过程。不要斥责孩子“失恋”、“结婚”的想法,许多父母在孩子未定型之前,就一相情愿地把一些所谓“道德”或“正确”的东西灌输给孩子,这种做法容易伤害孩子的感情,剥夺孩子成长的快乐。

大惊失色甚至辱骂孩子

有些父母发现孩子有性方面的越轨和不良因素,马上大惊失色,甚至对孩子辱骂殴打。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让事情越来越糟糕。其实你完全可以与孩子一起讨论理想、事业、道德、人生观、价值观等问题,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等途径对孩子加以引导,引导孩子自己悟出为人处世的真理,提高孩子按规范要求调整自己行为的能力。有了这种自我教育能力,一些隐私中的危险倾向,都有可能自我解决。

孩子终究是要长大的,孩子大了,内心里有不愿告诉别人的秘密也是自然的事情。尽管孩子的内心世界里的秘密不一定正确,但这些秘密毕竟是孩子成长的表现,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所以,父母们对此应该给以充分的尊重。在生活中,父母要密切注意孩子在态度和行为上的细微变化。当孩子希望自己的房间没有人打扰时,父母就不要随便进入;当孩子希望拥有记录自己秘密的日记本时,父母就不要偷看,更不能采取打骂体罚的方式。保护个人隐私是适应社会生活的一个方面,保护隐私就是保护自己。当孩子的隐私意识逐渐增强时,父母应当高兴才对。

天下父母们,当你用自己的语言和行为去赏识和尊重孩子时,孩子也同样会尊重你,从而把你当成他的好朋友。当他们遇到什么事情或者心中有秘密的时候,才有可能主动向你谈起。请记住,你越尊重孩子的隐私,你与孩子的距离也就越近。

尊重孩子的隐私,在家庭教育中应当表现为更多的契约精神和民主、协商的方法和方式。比如,父母进入子女房间应该先敲门;移动或用孩子的东西应该得到他的允许;任何牵涉到子女的决定应该先和子女商谈;不要随意翻看子女的日记;应该尊重孩子的所有权利,把孩子当作成人一样尊重。

孩子一“出格”,就严厉批评和控制

孩子的“出格”大多发生在青春期。青春期的孩子处在生理发育的高峰期,这一阶段也是心理发展的巨变时期。这个时期是由孩子向成人过渡的心理“断乳期”,他们不再像儿时那样依恋父母,也不再把父母看作是“至高无上”的“权威”。

现在孩子们的生存、成长环境,无论是家庭还是社会,都和父母小时候不一样了。他们接触社会、接触新事物更早、更广泛,他们面对的世界更精彩。这就更容易增强好奇心,容易突发奇想,有意无意地做一些出格的事。

面对孩子的诸多“出格”行为,有的父母简单地看成越轨、破坏纪律而加以批评和限制,这样可能就会把一些孩子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扼杀在框框里。

反之,如果父母能够正确地对待孩子的“出格”行为,对他们加以正确的引导,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和战胜困难挫折的勇气,那么在“出格”的孩子们中间一定会出现更多人才。

强烈的“出格”思想对孩子的成长是有害的,但孩子的“出格”思想也有其不可忽视的积极因素。认识到了这一点,有助于正确对待孩子的“出格”,因势利导地教育孩子。

压制孩子青春期的萌动

樊兵上小学五年级,有一天放学后,很神秘地对妈妈说:“今天我们班一个女生的书包散了,掉出了一包东西。然后张明和好多男生跟着起哄,把那个女生给气哭了。后来,老师批评了张明他们,还告诉我们以后不能这样欺负女生。”

“张明偷着告诉我们‘别大惊小怪,这是女生的正常现象。’妈妈这是怎么回事儿啊?怎么流血了,还是正常现象?”

樊兵自顾自地说着,妈妈在一边愣愣地看着他,好像不认识自己的儿子似的。猛然间,妈妈回过神儿来,对儿子大喝一声:“闭嘴!你这么点儿小孩儿,瞎打听这些干吗?跟你有什么关系?以后长大了,你该知道的时候就知道了。告诉你,离那个什么张明远点儿,跟他一块儿学不了好!”

青春期是一个人性器官的发育期,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上,都有一个从萌发到成熟的过程。所以,孩子进人青春期,有了青春的萌动,渴望了解生殖健康知识,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因为传统文化的影响,我们的性教育显得有些滞后,很多父母不能正确看待这个问题,不能给孩子适时、适度的教育。如果孩子无法从正常的渠道获取性知识,就难免会从其他不正规的途径获得错误信息,反而使孩子误入歧途。

正确看待孩子的青春期萌动和孩子提出的问题,在适当的时候、用适当的方式,配合学校的教育来解答孩子的问题,让孩子从正当的途径了解青春期性知识,消除孩子心中的疑问。

总试图窥视孩子的情感

有一位母亲当过30多年老师,却犯了一个后悔莫及的错误。一天,她发现儿子在自己的屋子里烦闷地走来走去,非常替孩子着急。她隐隐知道,上高中的儿子在谈恋爱,碰到了什么挫折,她暗暗祈祷:儿子啊儿子,你可有点出息,别为这么点儿事想不开!一会儿,儿子出门了,妈妈再也按捺不住急切的心情,想方设法撬开了儿子的抽屉,取出了儿子的日记。可是,当她翻开日记时,手却像被烫了一样——原来儿子在日记中夹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妈妈,我料定您会来偷看我的日记,我瞧不起您!我有烦恼是自己的事,您不必管我,我能挺过这一关!”

孩子是什么?孩子不是玩具、附属品、动物、机器……所以,请让孩子的内心保留一点空间,不要整天就想知道孩子在想什么。也不要以那种君臣的心态面对孩子,父母是皇帝,孩子是臣民,皇帝永远没有错,孩子却总是错得离谱。

孩子在成长的生命里,不应该只是被保护、被限制、被约束、被处罚,他们应该有的内心小秘密也总是被无情的挖掘。孩子常常被父母用于弥补自己走过的弯路,于是严格控制孩子的思想,这样的结果只能换来孩子的抵触与反感。

阻止孩子追求美

星期天的上午,妈妈因为要用美工刀,向女儿欣欣通报了一声,就去她的书包里拿。打开书包最前面的拉链,却发现里面有一支口红。妈妈脸色大变,把口红举在欣欣眼前,一边摇晃着一边质问:“说,哪儿来的?”欣欣张张嘴,话还没有说出口,妈妈的质问已经接着又来了:“好啊,你才上初一,就学会这些了!你说,到底是哪儿来的?是不是零花钱都用来买口红了?你的学习不怎么样,臭美倒学得挺快。买支口红什么时候用?天天上学化妆给谁看呀?你把这心思用在学习上准能进前几名了吧!”妈妈似乎越说越来气,根本没有给欣欣解释的机会。起初还张张嘴想要说什么的欣欣,已经是一副打死也不会开口的样子,用冷冷的表情对着妈妈。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初一的女孩子当然也不例外。初一的女生,开始觉得自己长大了,有了自己的审美观点,希望给别人留下一个美丽的、漂亮的印象。妈妈的态度,是对孩子自尊心和人格的一种打击,也给孩子一种错误的信息——爱美就没出息,爱美就学习不好。或许会对女儿一生的审美观产生错误的影响。

父母不问青红皂白地一通斥责、批评,不听孩子的想法、理由,是对孩子人格的不尊重。

青春期的孩子正是青春期封闭心理和逆反心理很强的时候。父母的理解、信任、平等和耐心的倾听,有利于孩子与父母的交流、沟通,让孩子愿意把心里话告诉父母。否则,父母的居高临下和生硬指责,会加重孩子的逆反心理,使父母与孩子的隔阂更深。

状告孩子的追求者

夏茵回到家,就看到妈妈阴沉着脸在等她。妈妈问:“今天放学后,你和谁在一起?都干了什么?你最好别骗我,老老实实地告诉我是不是跟王斌在一起。”夏茵奇怪地问妈妈:“您怎么知道的?我是跟他在一起,他说他喜欢我,我拒绝了。”妈妈觉得女儿不像在说谎,脸色稍微有所缓和:“那好,明天,我要给你们老师打电话,告诉她这件事。”夏茵一听,赶紧告诉妈妈:“他是我们班一个挺好的同学,我拒绝了他,他也没有再说什么。我已经答应他,对谁都不说。妈妈,您一定不要告诉老师。”妈妈瞥了夏茵一眼,说:“你懂什么。妈妈不仅要告诉老师,还要让老师告诉他家长,好好教育教育他。”

父母一旦发现孩子在与异性交往的过程中出现异常,就会向老师、对方家长告状。这只会让孩子觉得自己的隐私被侵犯、人格被羞辱,在老师、同伴中失去了尊严,而对父母产生强烈的不满、抵触情绪。有些孩子往往会为了报复父母、老师或是为排解心中的苦闷,故意把原本没有的事情变为事实,故意去和异性交朋友,甚至走上歧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