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中国父母培养孩子易犯的600个错误
1365900000046

第46章 生活篇 包办一切,孩子成了温室里的花朵(2)

妞妞的妈妈这样做,出发点是为了孩子的健康。在科学的熏陶下,越来越多的父母严格要求孩子只吃绿色食品,期望孩子远离“垃圾’食品。迫于父母的“压力”,孩子往往不能理解为什么别的小朋友能吃的东西,他却不能吃,这会造成孩子对“食物”理解的偏差,进而影响对人的判断。食物有“好’和“坏”,吃“好”食物的人是不是就是好人,吃“坏”食物的人是不是就是坏人呢?

越是被禁止的东西,在孩子眼里往往越具有诱惑力。被爸爸妈妈禁止的东西都这么好吃,结果妞妞明知偷吃会遭到妈妈的训斥却还是欲罢不能。许多成人的暴食症或厌食症,都可以追溯到童年不合理的饮食行为和习惯。过于苛刻的禁忌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叛逆心理,进而影响孩子的性格成长,孩子甚至可能会对人群产生疏离甚至仇恨,因为自己从小就不能和周围的伙伴吃同样的食物,他会认为自己和别人格格不入。

管吃管穿管不了“心病”

“吃好,穿好,上最好的学校”,这是一位父亲的教子经,也是大部分家长认同的教育方法。这些家长认为,做一个好家长,就是要给孩子提供最好的物质条件。

由于父母没通过培训便在家长这个“职位”上走马上任,以致多数家长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例如有些家长对孩子太过溺爱,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林女士的儿子在一所寄宿制学校读初中,一个月回家一次。“我现在天天都在担心他,一个人在外面有没有吃饱穿暖?碰到什么困难没有?”为此,林女士每天给儿子打一个电话。

父母的这种教育方法有失偏颇,父母要明确自己的教育地位和责任,你不是孩子的保姆,而是第一任启蒙老师。因此,建议家长在嘘寒问暖之外,要注重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

不能矫正孩子的依赖心理

小善妈这个家庭主妇当得可真不轻松,每天下了班回家,要服侍年迈的公婆,打理一家人的衣食住行,还要照顾刚读小学的儿子小善。每天下来,她都只有一个字来形容:累。特别是那宝贝儿子小善,已经7岁了还什么都不会做,事无巨细都必定要她亲力亲为。

小善妈尽力事先替孩子做好一切,但偶有“疏忽”,就会被弄得手忙脚乱。昨天她加班回来已经很晚,忘了把小善第二天要穿的衣服准备好,今早小善醒来后就冲着正在厨房忙碌的妈妈喊:“妈妈,今天穿哪件衣服?”“妈妈,穿哪条裤子?”“穿哪双鞋?”“过来帮我系鞋带。”……满头大汗的小善妈不禁感叹:“唉,这孩子,怎么这么依赖大人,一点都长不大!”

家长关心、爱护孩子绝不是错,满足孩子生理和心理正常发育的需求,也是家长的天职。但是,如果家长都像小善妈一样,对孩子的任何事情都大包大揽,不仅家长累得心烦,也束缚了孩子的手脚和头脑,久而久之,就会使孩子形成不良的依赖心理。

剥夺孩子的成长空间

南京某高校一位大一学生李康(化名)最近出现严重的幻觉,只要靠近他嘴巴的东西,他都认为会被自己吃进肚子,包括杯子、烟头、玻璃,甚至居住的大楼。

他也知道,这些都不太可能,但就是控制不了自己。

在中国90%的家长属于包办型,这些家长的表现是对孩子生活上的一切大包大揽,小到吃饭穿衣大到选学校专业,家长都包办,孩子只负责学习。

李康从小所有事情由父母包办,他只负责学习,进入大学后会觉得手足无措,他不懂如何与同学交往,因此害怕与同学交往,久而久之,他的潜意识里就产生一个错觉,“只要我一张口,就有东西会跑到我嘴里,我就会死呀。”

其实这也是患者的一种心理防卫,既然开口会有可怕的后果,那我就不开口啦!

家长包办一切其实是剥夺了孩子成长的空间,让孩子产生严重的依赖性,从生活上的依赖,发展到学习上的依赖,再变成行为上的依赖,最后发展到思维上的依赖。所以请父母该放手时就放手吧!

限制了孩子正常的发展

目前的家庭教育中,几乎都对孩子的某些方面实行代劳,只不过是程度各有不同而已。

“我妈这人事儿特多,对我管得特严,啥事儿都要干涉。比如说我每天能去哪儿,几时能回来;能说哪些话,能做哪些事儿;买衣服、怎么穿得听她的;电视看几个小时,只能看哪些频道……我妈都会吩咐我,甚至连用哪个牌子的卫生巾都得我妈说了算……”18岁的小颜羞涩地说,“我觉得我已经长大了,有些事自己应该可以做主了,可在我们家民主根本行不通。上回去同学家玩,我妈规定我晚上9点必须回家,我就迟到了半个小时,回来我爸就打了我,竟然还说:别说半小时,给你规定的时间你迟到一分钟都不行。现在我每天都觉得特压抑,都喘不过气来,家里好像牢房……”

一个人心理健康的标准是智力正常+良好的性格+良好的适应能力。父母可以在生活中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凡事不要为孩子大包大揽。孩子虽小,却也是一个独立完整的个体,过分包办,只会限制孩子的正常发展。

从不鼓励孩子去做家务

如果说对孩子放任不管的父母浪费了孩子宝贵的生命,那么,过分呵护孩子的父母却是给孩子的人生布下了充满诱惑的陷阱。有的父母已深深认识到这一点对孩子的危险性,于是就要求孩子从小学会自己洗衣服、洗碗、铺床叠被。

有的父母却不是这样,宁愿自己受苦也不让孩子帮着做一点事,孩子的事情总是不辞劳累统统代劳。这样的结果,只能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丧失了动手的能力,而这种能力丧失的后果,是直接损害了孩子的自信心。一个处处受到保护的孩子,一个永远也没有机会尝试成功与失败的孩子,也就永远无法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在家庭中,父母可以鼓励孩子帮助自己收拾桌子,清洗地板、收拾屋子、洗刷碗筷等,哪怕是孩子干得十分糟糕,父母也要对孩子的劳动加以肯定与鼓励。父母只有鼓励孩子、放手让孩子去自由地运动,这样才能培养出孩子的自信心和独立精神。

孩子需要一个空间去成长,他们需要一个空间去试验自己的能力,需要一个空间利用自己的能力应付社会。如果父母过多地帮助孩子,过多地为孩子分担事务,这样只能剥夺孩子自由发展的能力,剥夺了孩子自立、自强的精神与信心。

全程“护驾”,孩子体会不到自我的力量

有一位女大学生新生上学,除爷爷奶奶、父母、小姨、舅舅、舅妈接送外,还携带着包括衣服、被子、零食、电脑等整整10大箱子行李。事事替孩子想好,亲人以为是爱孩子,却没考虑实际上剥夺了孩子成长中适当遭受挫折的机会和权利。还有就是漠视、忽视孩子的情感需求,只注重物质需要,妈妈怕学校的被子不厚,专门给她带了3床厚被子;爸爸为了奖励她考上大学,给她买了一个笔记本电脑;爷爷奶奶从超市购回5大袋家乡的零食,生怕她在外地饮食不习惯……

亲人这种包办一切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亲人可以在生活中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不要为孩子大包大揽。孩子有手有脚,有自己的头脑和思考方式,少替孩子做一点事并不意味着孩子会出问题,反而会让孩子在独立自主、探索实践的过程中,体会到自我的力量,并由此产生成就感和自信心。

什么都替孩子做好

一位家长说:“我的孩子教育得挺好,我从不让他干家务活,他从来不出去和别的同学接触,没事就在家里看电视……就是学习有点不好,有点蔫。最后考大学考了200多分,啥也不想干,太老实了……”

还有许多父母没意识到孩子成了实现自己理想的工具,从不真心关注如何实现孩子的人生理想。

曾有一位妈妈问专家说:“让孩子课余时间上技能班对不对?”

专家说:“学什么是他自己的选择。如果孩子愿意就是对的,孩子不愿意就是不对的。”“可是我女儿也没有说她愿意不愿意,我说让她去,她就说行。”“那你没有问过她吗?”“没问过。”“孩子最后学了吗?”“还没有,我觉得学钢琴不错,书法也挺好,又想让她学芭蕾舞,哪个我也不想放弃……”

家长对孩子的爱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当家长代替孩子做所有的事时,恰恰是一种以爱的名义去伤害孩子的行为。如果从小到大家长什么都替孩子做好,在孩子成年以后,他会在群体中感觉自己一无是处,毫无自信,根本没有能力把事情做好。

孩子做什么都不放心

现在一家就这一个孩子,不像过去一家一大堆孩子,一个战士倒下去千万个战士站起来,老大不行还有老二,老二不行还有老三。而现在,一旦这一个孩子失败了,整个家庭就笼罩在失落中。家长不能拿孩子做实验,容不得半点的闪失,孩子就是整个家庭的重心,孩子做什么都不放心。

当父母对孩子不放心,时刻监视孩子时,孩子会对父母说:我可以管好自己,你可以不费心了!即使你真的不放心,你也不能表达你的不信任。而要进一步断定规矩。问他:你准备怎么管好你自己?天天做什么,看什么书,从几点到几点……这样从开端笼统地说负责任,到后来确认下来,实际等于双方达成了协定,签了合同。最后孩子做到了,就进行表彰;若没做到,帮孩子找原因,为什么不行?这样,孩子没伤自尊,又知道了什么叫守诺。

做父母的不要总是对孩子不放心,更不要没完没了跟孩子说废话,废话带来的只是一种负面的作用,这种负面作用就是让孩子心烦,心烦之后就是学习效率的下降。

不重视让孩子养成干净整洁的习惯

在日常生活中,许多孩子的个人仪容意识非常差。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小伙子,人长得高大挺拔,但穿戴却乱七八糟,衣服裤子皱皱巴巴,油污斑斑,胡子拉碴。一些住集体宿舍的孩子,个人卫生更是惨不忍睹。桌子上杯盘狼藉,有的剩饭剩菜已经长出“霉草”,床上更是成了“杂货铺”,被子已经看不出是什么颜色,床下的世界更“精彩”,空瓶子、臭袜子、脏球鞋等横七竖八地堆在一起。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我想做父母的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的教育。

家长是孩子的榜样,一定要起好带头作用,也就是说,家长必须从自己做起,做事要有规律和秩序,爱整洁。不要要求孩子一下子就变个模样儿,做什么事情都是有一个过程的。首先要让孩子知道需要做到什么样子?怎样才算干净整洁?慢慢地,他就会理解你的意思,做到你所希望的样子,当然,你的要求一定要符合他的实际情况。

如果孩子太小,你可以同他一起收拾,告诉他哪样东西该放什么地方,千万不要自己独自就将他弄乱的房间恢复得整整齐齐。最好能让孩子将收东西也变成玩耍的一部分,从小养成有始有终的好习惯。

一见孩子赖床便火冒三丈

每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个正常规律的作息时间,但是,人的惰性可能会体现在方方面面,有的孩子偏偏喜欢晚睡晚起,生活秩序大乱,着实令父母伤脑筋。

一些耐性不好的父母,看见太阳都升得老高了,孩子却仍“赖”在床上,马上会“火冒三丈”,这甚至是每天早晨常可见到的情景。

孩子正处于生长发育期,运动量大,体力消耗也大,因而需要比成人更多的睡眠时间,以恢复精神和体力,这都是正常现象。但是,一旦养成赖床的毛病,就不是一件好事情了。

改正孩子赖床的毛病,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孩子的生活规律完全受父母的影响,如果希望孩子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就要先从自身做起,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同时配合一些技巧,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叫孩子起床的时候,随手播放一些轻松的音乐,或者放一些孩子喜欢听的故事,如《快乐巧连智》录音带或VCD,让孩子在轻松的气氛中醒来,缓解被吵醒的不快。

自己偏食却要求孩子不偏食

有的家长自己对某种食物特别爱吃,久而久之,小孩随大人一起偏爱吃这种食物。起初由于对孩子十分宠爱,事事处处顺着孩子,孩子想多吃就给他吃,但是时间长了,孩子就偏食了。这时候才开始着急,想尽办法纠正孩子的偏食,而在纠正孩子偏食的同时自己却一直在偏食。

纠正孩子偏食的毛病,父母要说明偏食的危害性,逐步使孩子认识到偏食不利于自己的健康。告诉孩子各种食物中含有人体最需要的营养成分,如果缺少就会影响身体的正常发育和健康,容易患各种疾病。说教要实事求是,要有科学性;举例要生动,这样才能取得较满意的矫正效果。最重要的是,如果自己有偏食的坏习惯,一定要及时纠正。要知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很多事情,他是在跟你学。

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懂了“五谷为养,五畜为益,五果为助,五菜为充”的科学道理。如果孩子偏食,他就无法摄取各种各样的营养成分,时间长了,就会造成营养失调,给生长发育带来不良的影响。

强迫孩子进食

有的父母想使孩子长得快,采取强迫进食的办法,如果孩子不听,就开始责骂,这样只能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以至于出现呕吐、拒食、厌食、不爱吃某类食物。

要让孩子明白,家庭用餐是一种集体行为,不是自己一个人的事。首先,不能只顾自己,什么东西自己最喜欢吃,就一个人“包圆儿”。自己不喜欢吃的东西连看都不看一眼。好吃的饭莱要尽量想着别人,不好吃的饭莱,即使自己根本没胃口,也应该出于照顾大家的目的,尽量多吃一点儿。让孩子明白:自己喜欢吃的东西,别人也会喜欢吃,好吃的要让大家共同分享。因此,让孩子养成吃饭时必须每一盘菜都吃一些的好习惯。这样既能丰富孩子的食物结构,还能培养孩子就餐的良好礼仪。

凡对孩子不吃的食物,经过劝导能少量进食时,应予奖励。这首先必须对孩子的需求心理要有充分了解,“最喜欢获得什么东西?”以便采取有针对性的奖励。

千万不要责骂孩子,逼着他们吃。可以定下一条规矩:“你们必须把每个菜都尝一遍,假如不喜欢的,就不必再吃了。一些家庭对十分挑食的孩子成功地使用了“吃3口”的办法。当然要注意,千万不要强逼孩子到使其作呕的地步。

餐桌上食物的品种经常更换,尽可能做到色、香、味俱全,适合孩子的口味。想办法把孩子不爱吃的东西,做成各种不同式样的食品,引起孩子的兴趣,增强食欲,把吃饭当成一项乐趣。那么,偏食、挑食的坏习惯就能得以纠正。

总想让孩子时刻在自己的掌控下

有些父母总希望孩子的一切行动都在自己的掌控之间,认为只有这样孩子才安全、不会出错、不会学坏。所以,父母往往对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对孩子的同学和朋友等有数不完、问不完的问题,以便能了解孩子的全部。

其实随着孩子的长大,他们的独立意识也越来越强。孩子渴望有一片属于自己的空间,而父母却要千方百计地给予孩子保护和指导,总想让孩子时刻在自己的掌控和注视下。这是造成父母与孩子间关系紧张的一个主要因素。

当孩子觉得父母在侵害他的独立空间时,往往会觉得父母不尊重、信任自己,本能地闪烁其词、拒绝与父母交流、封闭自己,甚至用撒谎来对付父母,并从内心将父母列为逆反、抵触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