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是新春佳节,家长可教孩子以拜年的方式与亲朋好友互致贺词,这样既联络了彼此之间的感情,又加深了与亲戚朋友的友谊。如在大年三十夜,用电话或手机来相互祝贺,这样既迅速又方便。
人们爱听的是有感而发的、真诚的祝贺,因而,家长应该告诫孩子,向人祝贺时,贺词要具有针对性和指向性,应力求客观、具体、实事求是,而不要空洞、抽象、漫无边际。
未教孩子懂得与人相互赠送礼物
礼物是感情的传递物,是传送友谊情感的媒介,其特殊功效就是传情达意。一个“情”字道出了礼品的全部奥妙,也是礼显示其神奇魔力的根本所在。礼重未必情深,礼轻未必情薄。正所谓“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只要礼品含有深深的情意,哪怕其价值再轻,意义照样会十分深远,同样会让受礼者欣赏。
既然是礼品,总有赠送者和接受者,一个人不可能永远是赠送者,也不可能永远是接受者,两者之间的角色往往是互换的。礼尚往来,人之常情。而礼品的特殊使命,就是通过赠与回赠的过程来实现的。有些父母总是埋怨,自己不断地送孩子礼物,然而却从来收不到孩子的一份礼物。其实这怪不得别人,孩子没有做到,这是你平时教育不到位的结果。
作为子女,给父母长辈赠送的礼品,并不在于价格昂贵,而在于对长辈的一片孝敬之心;作为父母长辈,送给孩子的礼物,应是能启迪孩子智慧、培养孩子良好道德情操的礼品;作为孩子本身,如果是相互送礼的话,礼品应该有新意,只要能使受礼者感受到浓浓的友情和温馨即可。
不注重培养孩子介绍的礼仪
介绍是指从中沟通,使被介绍双方建立关系。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介绍还是被介绍都是交往中达到相互了解的基本方式之一。通过介绍,可以缩短人们之间的距离,扩大交际圈子,塑造良好的第一印象,促使原本不熟悉的人更好地沟通和更深入地了解。然而有的父母却不注意培养孩子介绍的礼仪。
根据礼仪要求,介绍或被介绍时,家长要告诉孩子应遵循以下一些基本原则:
(1)介绍时,态度要热忱,镇定自若,端庄有礼,目光正视对方,略带微笑。先说“请允许我介绍一下”,然后按身份高低,将有关人员一次介绍给来宾。
(2)为表示对客人、年长者、身份高者、女子和别人的尊重,介绍时应先把主人介绍给客人;先将年轻的介绍给年长的;先介绍别人再介绍自己;先将男性介绍给女士;先将地位低的介绍给地位高的。
(3)介绍时要掌握分寸,实事求是。介绍他人既不能夸张失实让人产生怀疑,也不必有意贬低,违背介绍意图,而应当恰当地掌握分寸。介绍自己时,应当谦虚。介绍他人时,还应当伸手示意,手掌微向上翻,以示尊重。
(4)介绍时,除女士和年长者外,一般应起立,但在宴会桌上及会谈桌上,可不必起立,只需微笑点头即可。待介绍完毕后,通常应先握一握手并说“您好”“幸会”“久仰”之类的客套话。
(5)介绍时,要做到口齿流利,发音清楚,务必使别人能够听清,绝不要咕哝含糊,介绍他人时,一般不要称某人为“我的朋友”,因为这样显得很不友好,好像其他人就不是你的朋友。
孩子们和成年人一样,希望别人知道并能正确说出自己的名字。当你的孩子忘记别人的名字时,最好的办法是再问一遍,家长可以建议孩子这样说:“对不起,我忘记你的名字了。”这时,对方会主动把自己的名字重复一遍。
不注意教孩子向人道歉的习惯
在现实生活中,孩子与他的伙伴之间难免发生分歧和矛盾。即使孩子有错,有的父母也会偏袒自己的孩子,更别说教孩子去道歉了。其实教孩子学会道歉,是一种豁达大度的修养。
“对不起”是一句文明用语,表示道歉的意思。一声真诚的“对不起”,既可以表明自身的文明素质,又可以表达对他人的尊重。
一般来说,当孩子做错了某件事,或是处理问题不周,或是失礼于人的时候都应该向对方道歉。家长应该告诉孩子,向人道歉不只是认错,它表示你已经知道自己的言行影响了彼此的关系,表示希望重归于好。而且切记:道歉并非耻辱,而是真挚、诚恳的表现。承认自己不对,做起来并非易事,不过孩子一旦决心面对现实,不再倔强,便会发现认错对于消除误会、恢复感情确有奇效。
道歉的方式亦可多样。例如,送一件小礼品可以表示悔意;握握手也可传情达意;如孩子硬是怕道歉时碰钉子,可以试着写张表示歉意的纸条悄悄塞进对方的课桌里。当然,道歉最好是当面。所有的方式都是在做这样一种表示:我对发生的事深表歉意,对现在彼此的隔阂深感难过,道一声“对不起”,并盼你能接纳这份歉意。
不让孩子做热情大方的主人
对于家中来客,多数家长能尽“地主之谊”,礼貌待客,但是却不能让孩子明白:他也是家庭成员之一,也是主人,应该处处注意家庭待客的礼仪要求。
当你的孩子学会了如何做一个合格的主人,他就会有更充分的理由邀请朋友们来家做客。热情、友善地接待来访的客人,会赢得客人的尊敬和爱戴。反之,则会失去朋友,使亲友疏远。
以下家庭待客的礼仪要求,要及时地告诉孩子:
(1)如事先知道有客人来访,要提前准备好必要的点心、水果等,客人来了,要热情相待。如事先没有约定,客人突然来了,也要热情相迎。
(2)如客人手提重物进门,晚辈应主动帮助接提。若客人手中提的是礼物,则不能主动上前接过,待客人入座以后才能接提。
(3)无论是亲友还是同事到来,主人都要起身相迎,并请客人尽快入座。进入室内,一般情况下应将最佳的座位让给客人坐。
(4)如果客人是初次来访,应该为客人逐个介绍家人,并互致问候。及时为客人敬茶、上水果或糖果之类。茶水不能过满也不能过少,一般是八分满,并用双手将茶水端送过去。
(5)如客人突然来访,主人因没有准备而穿着居家服时,应及时换衣,以表示对客人的尊重。夏天要开电扇或空调。
(6)客人提出要告辞,主人应等客人先起身后,自己再起身相送,不可当客人一提出要走的时候,即起身摆出送行的姿态。切记不要刚和客人握手道别,马上就转身进门,更不可客人前脚跨出门槛,后脚就把门关上,这都是非常失礼的。
另外,还要告诉孩子,笑是主人赠给客人珍贵的见面礼。一般说来,面对长辈、前辈,笑脸相迎是必不可少的,就是不速之客,也要笑脸相迎。主人要细心观察客人,主动与客人搭话,这会显得你亲切、平易近人,否则客人就会感到拘束,甚至产生被冷落的感觉。一句话,主人应学会与客人寒暄,使客人感到主人的关心,客人自然会产生愉悦之情。
家长乘公共汽车言谈举止不文明
有些家长平时大大咧咧,在公共场所也不注意自己的形象,更不注意教育孩子注意文明礼仪。
人们经常需要出行,同交通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无论是乘坐汽车、火车、轮船、飞机,还是步行,均离不开交通工具和交通设施,自觉遵守交通规则是人们起码的常识。
公共汽车是由单位或专人经营,有着固定线路和车站,供社会公众付费乘坐的多排座轿车。
1. 上下公共汽车的注意事项
(1)公共汽车进站停稳后,要按照排队的顺序依次上车。不要蜂拥而上,挤作一团;也不要不排队去加塞。上车时,要礼让他人,对老人、孕妇、病人、残疾人以及妇女、孩子,要加以帮助。
(2)公共汽车上比较拥挤,下车要提前准备。在下车的前一站,要向车门靠近。不能上车后就等在门口,下车准备时,如需他人让路,应有礼貌地先打一声招呼,或说“借光”、“劳驾”,不要默不作声地猛挤猛冲,更不要发脾气,或出言不逊。
(3)上了公共汽车后,应将随身所带的物品放到适当的位置。不要把它放在座位上或挡在过道上。
(4)不要在车上吃东西。上车前未吃完的东西,应进行必要的处理。在车上吃东西,是很没有教养的表现。
(5)雨雪天上车后,应把雨伞、雨衣等雨具放入塑料袋中,或提前抖掉身上的雨水和雪花,以免弄湿其他人。对已经湿了的物品,应妥善处理。
2. 乘坐公共汽车选择座位的注意事项
(1)对号入座。长途的公共汽车,一般按座售票,对号入座。乘这种车时,不要乱坐座位,也不要找人换座位。
(2)不对号入座。有的公共汽车不对号入座,通常讲究就座时先来后到。坐这种车时,不要与人争抢座位,更不要为座位与他人发生口角。
(3)主动让座。遇上老人、病人、残疾人、孕妇、抱孩子的人,应主动让出自己的座位。当他人为自己让座时,应立即道谢。
(4)留出特殊座位。不少公共汽车的前门附近,或中门附近,都有老、弱、病、残、孕专座。这些座位即使空着,也不应坐。
(5)不随处乱坐。公共汽车上除座位外,比如窗沿、地板、扶手、发动机等处,均不能就座。挤坐他人座位,也是不雅之举。
3. 乘坐公共汽车时,个人的表现上的注意事项
(1)和亲人、朋友之间不应表现过于得亲热。
(2)应与其他人的身体保持一段距离。万一因为车辆摇晃或自己不小心碰撞、踩踏了别人,应立即道歉。反过来,他人因此向你道歉,就应大度地表示“没关系”。
(3)不管是坐是站,均应坐有坐相,站有站相。不要把腿伸在过道上。有人从身前通过时,要主动相让。
城市的交通法规对行人和各种车辆的行驶均有严格的规定,人们应自觉遵守。如果需要穿越公路时,一定要从人行横线处走过去,不可随便穿越,不可低头猛跑,更不可翻越栏杆,要注意避让来往车辆,确保安全。在有信号指示或交通警察指挥的地方,一定要听从指挥……
不让孩子拒绝别人的不合理要求
现实生活中,有些父母往往为了面子、为了不使别人尴尬,而用所谓的懂事、礼貌来迫使孩子做一些他们并不情愿做的事情,不让孩子拒绝别人的不合理要求。
这是因为,中国的传统使我们在教育上往往片面强调谦恭礼让、顾全他人,而忽视了对自己意愿、权益的维护,尤其是在对孩子的教育中。有时,即使他人的要求不合理,甚至妨碍和影响了孩子自己的利益,父母也会用礼貌、谦让来压制孩子的真实愿望。这表面上是尊重别人,实际上却是对孩子的不尊重,会使孩子觉得这种礼貌教育是不真实、不合理、不平等的,从而失去了礼貌教育的意义。
一味地要求孩子因为礼貌、谦让而放弃自身意愿和利益,会使孩子缺乏辨别和判断的能力,总是迎合别人的要求,难免会随着别人做出一些本不该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