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培养了不起的男孩(大全集)
1367500000022

第22章 培养了不起的男孩之心理篇(5)

实验结束之后,研究人员慢速播放录像带,分析婴儿和母亲的表情及行为变化。结果发现,男婴哭泣和烦躁的次数更多,表现得更为愤怒,他们要么比划着想让母亲抱自己,要么在椅子上动来动去好像要逃走。而且,在母亲试图安慰他们的时候,男婴也表现得更难平静下来,母亲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让男婴高兴起来。

男孩,极不擅长情感表达。而女孩相对要好得多,女孩对情绪和情感更加敏感,2岁的女孩比2岁的男孩更多地使用与情绪有关的词语,女孩比男孩更多的使用“爱”和“伤心”这样的情绪词语。

儿童时期如此,到了青少年期,这种情感差异日趋加大,越来越多的男孩不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对别人的情感反应更不敏感,更有可能隐藏自己的真实情感。男孩往往更容易情绪失控,用攻击或暴力的方式解决问题。有时候,他们把这种攻击指向自己,这就是自杀,更多时候,他们把这种攻击指向他人,就是暴力。

最近,张先生对儿子的“情绪化”已经到了无法忍受的地步。孩子刚上初一,已经是大孩子了,可还动不动就哭鼻子,还爱跟同学吵架,甚至还跟父母吵架。据张先生反映,他儿子不管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上都特别“情绪化”。在生活上,儿子常常由着自己的性子来,不想干的事任家长怎样说都不为所动,想干的事任父母怎么阻挠都非要干。比如,上周他说要学吉他,要张先生给他买。张先生不肯,他当即就气得哭起来,还摔门而出,把张先生弄得莫名其妙,儿子有必要为此生这么大气吗?他觉得太不可理喻了。

但是,平时遇到一点点高兴的事,他都乐得手舞足蹈,又是唱,又是跳。可正在高兴的时候,如果别人有一句不经意的话刺激了他,他马上就情绪化起来,或者是摔东西,或者是流眼泪。

“简直不像个男孩,太不可思议了。”张先生觉得儿子跟个女孩似的情绪化。

在学习上,儿子也是由着自己的性子来,偏科非常严重。他喜欢数学,就天天抱着数学课本;不喜欢语文,就连语文作业也不做。任老师和家长怎么说、怎么逼都没有办法。

有时候,儿子变得沉默寡言起来,似乎很忧郁的样子,常常一个人关在房间里。父母去问他有什么事时,他总是不耐烦地让父母不要过问。

儿子的情绪让张先生非常担忧,他不知道儿子到底怎么了,是到了青春期了?还是心理出现了问题?

其实,每个人的情绪都会时好时坏,更别说孩子了,成人大都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而孩子却做不到。

人在一生中遇到各种各样的矛盾和问题是在所难免的,如各种压力、家庭矛盾、婚姻受挫、经济拮据、遭遇灾难、失去亲人等,这些因素都会使人产生这样那样的不良情绪,如焦虑、抑郁、紧张、恐惧、愤怒、妒嫉、脾气暴躁等。那么,坏情绪对人会产生哪些危害呢?

1.烦躁、压抑、愤怒、恐惧、焦虑状态会使人产生某种身体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消化性溃疡、过敏性结肠炎、癌症等。对已患了某种疾病的人会进一步加剧生理功能紊乱,降低对疾病的抵抗力,加速原有疾病的进一步恶化。同时,还会导致注意力、记忆力、思考力等功能的减退。

2.如果情绪长期保持消极状态,并且不能及时进行自我调节,会妨碍个体正常的心理健康,导致人悲观失望,对一切都毫无兴趣和激情,对生活失去信心;同时导致社会功能的下降,如上学、上班、家务、社交能力削弱;如果进一步发展,严重的抑郁情绪得不到有效的干预,容易酿成自杀或伤害他人的悲剧。

3.不良情绪不但影响本人的生活质量,还会影响人际交往,会破坏周围人的好心情,导致人际关系紧张或恶化。对于正在成长的孩子,生活在坏情绪环境当中,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健康情绪发展,甚至导致其不良行为或人格障碍。

4.不良情绪的持续发展,还会诱导某些精神障碍,如精神分裂症、双向情感障碍、痴呆、强迫症、恐怖症、疑病症等,亦易发生交通事故。

孩子的情感往往是最真实的,他们的喜怒哀乐就是自我内心的表达,出现情绪化的原因一般是由于自身的一些需要未得到满足。一件在成人看来是极小的事,常常可以引发孩子十分强烈的情绪波动,甚至引起情绪的“海啸”,使孩子的表情、声调、手势和姿态发生变化。这时,他们内心的防线就打破了,于是就会出现发脾气、使性子之类的反抗行为。

孩子的情绪问题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积极的情绪对孩子的身心发展能起促进作用,有助于孩子潜在能力的发挥,消极的情绪则可能使孩子的心理失去平衡,甚至影响他的人格建构,影响他未来的生活和事业。

因此,就需要家长进行有效的干预,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从而避免孩子的心理出现问题。

★帮助孩子梳理自己的情绪

情绪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或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态度或内心体验。打个比方来说,强强听到同学正在说他的坏话,就会产生气愤的情绪;林林正在夸他的小伙伴兵兵,兵兵则会产生愉快的情绪。再比如说,小宾正在观看一部电影,电影中悲伤的镜头让他产生难过的情绪;何亮登上领奖台时微笑着向大家挥手,则显示了他快乐的情绪。

人们的不良情绪主要包括两大类,即过于强烈的情绪反应和持久性的消极情绪。这两种情绪对人的身心健康是十分有害的。下面我们来看几个事例:

事例1:在《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的情景想必大家都十分难忘。范进多年考不中举人,直到他五十多岁时,才终于听到自己“金榜题名”的消息,不禁“喜极而疯”。

事例2:在《三国演义》中,周瑜虽然才华出众、机智过人,但是,他气量狭小,终被诸葛亮巧设计谋,断送了风华正茂的生命。

事例3:有一个粗心的医生,把两个病人的诊断报告弄错了。结果,原来那个没有癌症倾向的病人由于医生的错误诊断报告而极度伤心、痛苦,情绪极不稳定。过了一段时间,这位病人再到医院检查,果真发现有了癌症倾向。而原来那位有着癌症倾向的病人,却因为拿到了没有癌症倾向的诊断证明而情绪变得高涨,心情变得愉说,病情渐渐好转。

可见,过于强烈的情绪反应和持久性的消极情绪都会给人们带来危害。

凡是能够符合或满足我们需要的事物,就会引起我们的积极态度,产生肯定性质的情绪,如满意、愉快、喜爱、振奋等;反之,就会引起我们的消极态度,产生否定性质的情绪,如悲哀、恐惧、愤怒、厌恶、焦虑、忧郁等。

孩子的不良情绪包括持续性的恐惧、沮丧、愤怒、焦虑、悲伤、犹豫、嫉妒;情绪淡漠;对环境变化缺乏情绪反应;情绪低落;情绪不稳;情绪倒错,也叫情绪分离。

一个男孩曾经这样描述自己:“我的情绪变化很明显,一会儿兴高采烈,憧憬着美好的未来,觉得一切都是美好的;可往往仔细一想,忽然又像刮风一般落入了万丈深渊,这时我情绪低到了极点,看见什么烦什么,什么也不想干,脑子昏得厉害,隐隐约约地有一种说不上来的滋味,仿佛是个木偶,什么事情都懒得做,不夸张地说,我现在真像个半死的人。我爱好书法,但总是因练不好一个字而把笔摔得叭叭响;我想把班级治理好,可从没有勇气在全班同学面前说一句话;我爱好文学,可瞧着退回的稿件,就再也不想写第二回;我想无忧无虑、快快乐乐地学习和生活,可又常因一些世道的不平而满腔愤怒,无法安心学习,稍有不顺心的事,我就怒气冲天,学习也就一蹶不振。望着自己的成绩和老师日益冷漠的脸,我真想努力赶上去,可就是无法平静下来。”

不良情绪不光会让孩子很容易做出意想不到的事情,而且,还会影响他的身心健康,给孩子带来许多疾病,如内分泌紊乱、神经衰弱、精神失常等。当孩子感到悲观、失望、忧愤、恐惧时,其机体内就会产生过多的肾上腺素。如果长期处于这种不良情绪中,就会引发身体疾病。如果孩子经常处在不良情绪中,就容易任性,乱发脾气,从而处理不好人际关系,甚至还会产生孤独感和抑郁症等。不良情绪可使孩子缺乏积极向上的精神,注意力不集中,从而影响其学习,如记忆力下降、厌学、成绩下滑等。

那么,父母如何让孩子意识到不良情绪的危害呢?不妨从以下几点做起:

首先,帮助孩子了解自己的情绪。当孩子处在情绪高峰期较少焦虑时,身体的活力、胃口和睡眠都处于最佳状态,即使有破坏情绪的事发生,也可能一笑了之;当孩子处在情绪低落期时,世界都是灰蒙蒙的,没有什么能激起他的兴趣,开始变得多愁善感,对事物特别敏感;当孩子处在情绪中间期时,表现得积极乐观,情绪平稳,处理问题合理而顺手,可以作出比较成熟的决定。一般来说,情绪周期是在童年建立起来的。在孩子童年时,帮助其了解情绪周期正是恰当的时候。当孩子出现情绪周期变化时,要让孩子想想自己的情绪周期是什么情形,并下决心减少不良情绪周期的频率。尤其是孩子处在情绪低落期时,父母一定要让孩子意识到不良情绪的危害,如,每当孩子有规律性地产生不良情绪时,父母可以这样告诉孩子:“孩子,你放松一下。”

其次,帮助孩子梳理自己的情绪。一般来说,孩子的情绪包括乐观型和悲观型两种。同样是面对桌上的半杯水,乐观的人就认为杯子的一半是满的,悲观的的人就认为杯子的一半是空的,你可以用这个方法考察一下孩子的想法。在实际生活中,当孩子表现出不同的情绪时,父母可以适时地帮孩子认识情绪的类型,比如,当孩子哭泣、悲伤时,可以恰当地告诉孩子:“哭泣是不好的,悲伤会让人变得很丑。”再比如,当孩子在失败后还面带微笑时,告诉孩子:“宝贝,你很乐观,你是最棒的!”孩子将来会面对人生的诸多曲折、难题,正确的对策是尽力去解决它。

其实,孩子的不良情绪有很多,父母在让他们意识到不良情绪的危害时,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循循善诱,耐心指导。当你把这些道理给孩子讲清楚时,孩子就会意识到不良情绪的危害,而努力不让自己陷入不良情绪中。

★冲动让孩子失去理智

爱冲动的人总是容易失去理智。孩子冲动时,会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因而失去理智,做出让我们十分失望的事。孩子偶尔冲动在所难免,如果经常出现冲动逆反的情况,就会影响其身心健康,尤其易使孩子性格出现偏离和行为异常。

容易冲动的孩子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总是会觉得自己委屈了,有时候会用自己的拳头去征服别人,去报复别人。

容易冲动的孩子探索欲和占有欲都特别强,看见什么新鲜东西,都想扑过去抢,或者伸手去抓,往往不计后果。比如,不走大路,偏偏要走高低不平的曲折小路;一会儿可能去触摸饮水机的开关,过了一会儿,可能又会去爬窗台。虽然额头上已经摔出了大大小小的伤疤,屁股也多次被父母教训,但是,还是不停地惹麻烦,做一些很危险的事情。

李强的儿子冠群上小学二年级,特别容易冲动,总是毫无理智地做一些令人担心的事情。不仅在家里经常发脾气、摔东西,而且在学校也会仅仅为了一两句话,就和同学大打出手。他根本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

有一次,李强接到儿子班主任的电话,说冠群在学校里和同学打架,把那个同学的鼻子打流血了。李强接到电话后急冲冲地赶到学校。原来,冠群和同学玩纸牌,输了不服气,就动手打那个与他玩游戏的同学,其他同学报告老师。老师来了,他还是冲动地不能控制自己,最后一个狠狠的拳头把那个同学的鼻子打流血了。

这样的孩子怎么能让家长放心呢?孩子爱冲动总是让父母的神经绷得紧紧的,总是担心他会惹祸,会出事。

一般来说,孩子容易冲动的因素主要有两大方面,既有生理因素,也有社会因素。

生理因素是指孩子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不够完善,特别是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过程还很不平衡。因此,一旦他们遇到紧张刺激,就会非常激动而不能自控。比如,三四岁的孩子,神经系统的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虽然都有发展,但兴奋过程仍占优势,所以这个年龄的孩子在行为上容易引起兴奋,不能约束自己,从而发生冲动行为。

社会因素往往是父母对孩子百依百顺,使他的冲动行为得以强化。其次,就是父母过分地“保护”和限制孩子。比如,不允许孩子与小伙伴在一起玩等,时间长了,孩子会很封闭,缺乏集体合作的体验,于是就形成了“以我为中心”的思想,一旦有什么不满就会表现冲动。此外,环境的不良刺激,如家庭气氛的紧张,父母对待孩子教育的不一致,缺乏双亲配合的爱以及遇有疾病或外伤的打击等都会导致孩子的兴奋而产生逆反和冲动。比如,有些孩子因为常常受到父母打骂,形成暴躁性格,不能控制自己,因而会出现冲动行为。

除了生理因素和社会因素之外,还有孩子自身的因素。孩子的情感是不稳定的,好冲动,遇到喜欢的事就愉快,遇到厌恶的事就不高兴,他们不能有意识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感,如,几分钟前还在大哭大闹,几分钟后就“雨过天晴”,笑声朗朗了。

当孩子因冲动而失去理智时,很多父母会手足无措。对待爱冲动的孩子,父母不妨试用以下几种方式:

1.耐心引导。如果孩子出于好奇心而引起冲动,把东西搞坏了,父母不要打骂孩子,而应耐心地引导他,给他讲清楚东西损坏了是很可惜的,要求他以后做事要细心、认真,并启发和帮助他对感兴趣的事情进行探索。

2.冷处理法。比如,有的孩子会出现“人来疯”现象,家里一来客人,他就十分冲动,什么都不顾了。父母一时也难以说服他,这时可采取冷处理,不理他,等客人走后,再对他实施适合的教育。

3.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父母应以身作则,做到言传身教,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比如,父母应善于调控自己的举止行为,坚持正面教育的原则,改掉那种动辄打骂的教育方法。

4.父母管教要一致。面对孩子冲动时,父母一个唱白脸一个唱红脸是很不好的,这会让辨别力不强的孩子陷入迷茫,因此,父母对孩子的管教一定要一致。同时,在对孩子的爱中还应提出要求,使孩子懂得为所欲为的做法是绝对不允许的。同时父母要有修养,不急躁、不愤怒,要用冷静理智的态度来对待孩子。

5.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比如,两个孩子正为争一个玩具而哭泣时,你可以用另一种游戏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当孩子融入另一种游戏的快乐中,就会破涕为笑。

总之,随着孩子神经系统的逐步发展和心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父母的正确教育,孩子自制力也会逐步加强,从而他们的冲动行为也会相对减少。

★教会孩子释放不良情绪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