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庄子大全集
1370200000052

第52章 外篇(下)(17)

于是泰清问乎无穷日⑧:“子知道乎?”

无穷曰:“吾不知。”

又问乎无为,无为曰:“吾知道。”

曰:“子之知道,亦有数乎⑨?”

曰:“有。”曰:“其数若何?”

无为曰:“吾知道之可以贵,可以贱,可以约,可以散,此吾所以知道之数也。”

泰清以之言也问乎无始曰:“若是,则无穷之弗知与无为之知,孰是而孰非乎?”

无始曰:“不知深矣,知之浅矣,弗知内矣,知之外矣。”

于是泰清中而叹曰⑩:“弗知乃知乎?知乃不知乎?孰知不知之知?”

无始曰:“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知形形之不形乎!道不当名⑾。”

无始曰:“有问道而应之者,不知道也;虽问道者,亦未闻道。道无问,问无应。无问问之,是问穷也⑿;无应应之,是无内也⒀。以无内待问穷,若是者外不观乎宇宙,内不知乎大初。是以不过乎昆仑,不游乎太虚。”

【注释】

①妸(ē)荷甘、神农、老龙吉:应拟人名。②隐几:凭靠小几。阖户:关门。瞑:同眠。③奓(shē):推开。④曝(bó)然:手杖掉地发出之声。⑤慢訑(dàn):怠慢荒唐。⑥弇堈(yǎn gāng)吊:虚拟人名。⑦体道者:与道相合之人。系:凭依、归依。⑧泰清、无穷、无为、无始:皆为虚拟之人名。⑨数:道理,规律。⑩中:仰。⑾道不当名:道之实与名是不相应的,不相符的。⑿无问问之,是问穷也:道是不可以问的,不可问而又要问。⒀无内:没有内容。

【译文】

妸荷甘和神农一起在老龙吉那里求学。神农靠着几案,大白天关着门睡觉,中午时分,妸荷甘推门而入说:“老龙吉死了!”神农扶着拐杖站起来,“啪”的一声丢下拐杖,笑着说:“先生知道我浅陋放荡,所以丢下了我死去了。完了,先生竟然没有给我留下什么至理名言来启发教育我,就撤手死去了!”

弇堈吊知道了这件事,说:“那些已经领悟大道的人,是天下的君子所仰仗的。如今老龙吉对于道,连秋毫之末的万分之一也未能得到,尚且懂得深藏他的谈吐而死去,又何况真正体悟大道的人呢!大道看上去没有形状,听起来没有声音,对于人们所谈论的道,常常把它称为‘冥冥’,所以常被议论的道,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的道。”

于是,泰清向无穷请教:“你懂得道吗?”

无穷回答:“我不懂。”

又向无为。无为回答说:“我懂。”

泰清又问:“你懂得的道有名目吗?”

无为说:“有。”

泰清说:“道的名目怎么样呢?”

无为说:“我知道道可以尊贵,也可以卑贱,可以聚合,也可以离散,这就是我所了解的道的名目。”

泰清拿这话去问无始,说:“像这样,那么无穷的不懂和无为的懂得,谁对谁错呢?”

无始说:“不懂的才是深奥玄妙,懂得就是浮泛浅薄;不懂的处于深奥玄妙之道的范围内,懂的却刚好与道相违背。”

于是泰清有所醒悟而叹息,说:“不知晓就是真正的知晓啊!知晓就是真正的不知晓啊!有谁懂得不知晓的知晓呢?”

无始说:“道不可能听到,听到的就不是道;道不可能看见,看见了就不是道;道不可以言传,言传的就不是道。要懂得有形之物之所以具有形体正是因为产生于无形的道啊!因此大道不可以称述。”

无始又说:“有人问关于道的问题,但是不做任何回答的,可以说就是不知道;就是那个问道的人,也是没听说过道。道是不能问的,有人问也不应该回答。没有必要去问但还是要问,那就是白问;没有必要回答却做出回答,是心中没有真道的表现。以心中没有真道而去回答那空洞的询问,像这样的人,对外不能观察宇宙的广大,对内不能了解道的根本。因此他不能超越昆仑这座大山,也不能逍遥于太虚幻境。”

【品读庄子】

何以为“道”

本章节神农和妸荷甘一起学道的寓言故事,谈论了世人所闻的“道”的真假。世人所闻的道是悟得一点道的人谈出来的,并且悟得一点道的人在传承的时候也没有尽传。

既然道不是真正的道,又怎么能通过学习来得道呢?只有靠自己去悟得了。不难看出神农的“放杖而笑”亦可以说是一种得“道”。

【原文】

光曜问乎无有曰①:“夫子有乎?其无有乎?”光曜不得问而孰视其状貌②,窅然空然,终日视之而不见,听之而不闻,搏之而不得也③。

光曜曰:“至矣,其孰能至此乎!予能有无矣④,而未能无无也。及为无有矣,何从至此哉!”

大马之捶钩者⑤,年八十矣,而不失豪芒⑥。大马曰:“子巧与?有道与?”

曰:“臣有守也⑦。臣之年二十而好捶钩,于物无视也,非钩无察也。”是用之者假不用者也,以长得其用⑧,而况乎无不用者乎!物孰不资焉!

冉求问于仲尼曰:“未有天地可知邪?”

仲尼曰:“可。古犹今也。”

冉求失问而退⑨。明日复见,曰:“昔者吾问:‘未有天地可知乎?’夫子曰:‘可,古犹今也。’昔日吾昭然,今日吾昧然,敢问何谓也?”

仲尼曰;“昔之昭然也⑩,神者先受之⑾;今之昧然也,且又为不神者求邪?无古无今,无始无终。未有子孙而有子孙可乎?”冉求未对。仲尼曰:“已矣,未应矣⑿!不以生生死⒀,不以死死生⒁。死生有待邪⒂,皆有所一体。有先天地生者物邪?物物者非物,物出不得先物也,犹其有物也。犹其有物也,无已⒃。圣人之爱人也,终无己者,亦乃取于是者也⒄。”

【注释】

①光曜、无有:皆虚拟之名。②孰:通“熟”。熟视:仔细观察。③搏:触摸。④有无:光曜无形体,听不到摸不着,故言有无。但还可以看见,未达绝无形迹之无无。⑤大马:官名,指楚国之大司马。捶:锻造。钩:剑名。⑥豪芒:锋利有光芒。⑦守:持守,毕生专心持守于此。⑧长:长期。⑨失问:失去问意。心有所悟,不想再问。⑩昭然:明白。昧然:胡涂。⑾神者先受之:用空虚的心神先接受领会。⑿未应:不要应答。⒀不以生生死:死者自行死去,新生者并不是使已死者复生。⒁不以死死生:新生者自生,死去者也不是使新生者死去。⒂待:相互依赖、相互依存之意。死与生并不相互依赖,它们各有自己的体系。⒃无已:没有止境。⒄取于是:圣人即是取法于自然之理。

【译文】

光曜问无有:“先生你是有呢?还是没有呢?”光曜得不到回答,便仔细地观察他的形状容貌,一副深渊空虚的样子,整天看也看不见,听也听不到,摸也摸不着。

光曜说:“真是最高的境界了,谁能够达到这种境界呢!我能够做到有无的地步,却不能达到无无的境界,等到做到了无,却又成为有了,该如何做才能够达到这种境界啊?”

大司马有个锻打钩剑的人,已经八十岁了,干起活来竟然没有一点差错。大司马说:“你是凭借技术呢,还是有什么门道呀?”

那个老人回答说:“我遵循着道。我二十岁时就喜好锻制带钩,对于其他外在的事物我什么也看不见,不是带钩就不会引起我的专注。锻制带钩这是得用心专一的事,借助这一工作便不再分散自己的用心,而且锻制出的带钩得以长期使用,更何况对于那些无可用心之事啊!能够这样,外物有什么不会予以资助呢?”

冉求向孔子请教:“开天辟地以前的情况可以知道吗?”

孔子说:“可以,古今都是一样的。”

冉求不想再继续问下去便退出屋来,第二天再次见到孔子,说:“昨天我问‘开天辟地以前的情况可以知道吗?’先生回答说:‘可以,古今都是一样的。’昨天我心里还很明白,但是今天就糊涂了,请问先生说的是什么意思呢?”

孔子说:“昨天你心里明白,是因为心神先有所领悟;今天你糊涂了,是因为你的心神又被思虑变得迷惑起来。没有古就没有今,没有开始就没有终结。不曾有子孙而存在子孙,可以吗?”冉求不能回答。孔子说:“算了,不必再回答了!不要因为活着就想让死去的活过来,不要因为死去了就想让活着的也死去。人的死和生相互有所依赖吗?其实全存在于一个整体。有先于天地而产生的物类吗?使万物成为具有各类形体事物的并不是具有形体的事物。万物的产生不可能先行出现具象性的物体,而是气的聚合而产生万物。造化孕育出万物,于是万物才连续不断繁衍生息。圣人对于人的怜爱始终没有终结,也就是取法于万物的生生相续。”

【品读庄子】

专心如一

本章节中借用“大马之捶钩者”的寓言故事,讲行事须集中精力,修“道”也要专心如一。

道家虽然讲究无为、忘我,但是《庄子》一书中,关于用心专一的寓言故事不在少数,比如庖丁解牛、粘蝉老人等。所以说做任何事情都要专注。不过,我们也不能教条地把庄子的“无为、忘我”理解成什么都不做,什么都忘记。庄子之所以能够成为庄子,而不是无知无为的村野农夫是有一定道理的。

老板说我前途无量

有一个男孩在一家公司工作,每天上班下班,平淡得出奇,一天天的日子就这样过去。有一天,男孩对他的朋友抱怨说:“老板真抠门,工资给的这么少,我拼死拼活地干,什么也没得到。我想离开这家公司,到更好的地方工作,你看怎么样?”他的朋友说道:“这是个好想法,我赞成你离开这家公司。不过你现在应该把这家公司方方面面的技能都学到,这样出去的话才更好办。”

于是,男孩听从了这位朋友的建议,每天上班都比公司里的其他同事要早,关注公司的每一件事情。为了学到一些技能,他努力与同事搞好关系,不懂就问。时间一天天过去,男孩没有离开这家公司,他觉得自己还需要学习和锻炼。终于有一天,他惊喜地对他的朋友说:“我被提升了,而且待遇有了很大的提高。由于我平时的刻苦和努力,再加上与同事、领导的良好关系,老板非常赏识我,说我前途无量……”

如果我们抛弃生活的平淡与辛苦,抛弃工作的压力与不利,专注做每一件事情,专心于每一个过程,执着于每一项工作,使自己得到一次次的锻炼提高,得到一次次的超越,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成功就在下一站。

【原文】

颜渊问乎仲尼曰:“回尝闻诸夫子曰:‘无有所将,无有所迎①’回敢问其游②。”

仲尼曰:“古之人外化而内不化,今之人内化而外不化。与物化者,一不化者也③。安化安不化④,安与之相靡⑤,必与之莫多。豨韦氏之囿⑥,黄帝之圃,有虞氏之宫,汤武之室。君子之人,若儒墨者师,故以是非相罄也⑦,而况今之人乎!圣人处物不伤物。不伤物者,物亦不能伤也。唯无所伤者,为能与人相将迎。山林与,皋壤与⑧,使我欣欣然而乐与!乐未毕也,哀又继之。哀乐之来,吾不能御,其去弗能止。悲夫,世人直为物逆旅耳⑨!夫知遇而不知所不遇,知能能而不能所不能⑩。无知无能者,固人之所不免也。夫务免乎人之所不免者,岂不亦悲哉!至言去言,至为去为⑾。齐知之所知,则浅矣。”

【注释】

①将:送。这句意思是,不送不迎,听其自然。②游:指精神之出入自在。③一不化:恒常保持淡漠无心。④安:习惯。⑤靡:顺。⑥豨韦氏:远古之帝王。囿:古代帝王畜养禽兽之园林。⑦罄:诋毁。⑧皋壤:平原。⑨直:但。逆旅:旅舍。⑩能能:能作到力所能及的。⑾至言去言:至道之言去掉言说。至为去为:至道之为去掉有为。

【译文】

颜渊问孔子说:“我曾听先生说过:‘不要有所送,也不要有所迎。’请问先生,一个人应该怎样居处与闲游。”

孔子说:“古代的人,外表随外物变化而内心却恬静少变,现代的人,内心游移而外表不变。顺应万物而行事的人,内心与外表都宁静不变。任凭外界变与不变,都能泰然处之,非得施与时也不会过当。豨韦氏的苑囿,黄帝的园圃,有虞氏的宫阙,商汤周武的屋宇。身为君子,像儒学墨家的师祖,尚且用你是我非相互诋毁,何况现代的人呢!圣人与物相处而不伤害物。不伤害物的人,物也不能伤损他。正因为无所伤害,因而能够与他人自然相送或相迎。山林呢,还是旷野呢?这都使我感到无限欢乐啊!可是欢乐还未消逝,悲哀又接着到来。悲哀与欢乐的到来,我无法阻挡,悲哀与欢乐的离去,我也不可能制止。可悲啊,世上的人们只不过是外物临时栖息的旅舍罢了。人们知道遇上了什么却不知道遇不上什么,能够做自身能力所及却不能做自身能力所不及的事。有所不知有所不能,本来就是人所不能避免的。那些人强求避免人所不能避免的东西,岂不是很可悲吗!最好的言语是放弃言论,最好的作为是放弃作为。使人无所不知,这种做法就太浅陋了。”

【品读庄子】

顺其自然固守无为

本章节通过孔子与颜渊的对话,再次阐发为人处世之道,说自然无为的作用和意义。

顺其自然,我们可以活得轻松潇洒,不被外物所累;活得有意义,所以我们可以从容面对死亡,然后顺其自然地走向死亡。可问题是要做到顺其自然是何其之难。

当今社会有太多无奈和迫不得已,我们好像离自然之道越来越远。我们必须遵循所谓的规矩,服从集体,总之我们不能率性而为。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抱怨生活,甚至有人产生了厌世的念头。

我们真的只能这样吗?庄子认为人应该“外化而内不化”。我觉得在当今社会“外化而内不化”就是一种顺其自然。“外化”是适应外界的环境,识时务者为俊杰,从生物进化的观点来看,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适应环境,改善自我,这是顺应大自然进化的自然之道。而且“外化”是为了“内不化”,适应外界的环境是有原则的,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道德伦理的基本底线我们必须坚守。如果我们为了所谓的“外化”而放弃这些原则,那么所有因放弃原则而得到的事物都将成为我们心中的块垒,成为一个永远解不开的心结。它们会成为我们无法顺其自然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