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青春笑死人不偿命(大全集)
1370500000051

第51章 老外其实也很逗(1)

一位学数学的美国研究生来我们学校搜集中国古代数学发展方面的资料,校方安排由我负责招待。这位美国年轻人是第一次来东方,也没有学过中文,可是竟在短短半小时内学会写错综复杂的“张”字——而且还是草书。我们惊讶之余,不免向这位天才请教。他说:“这没有什么,我只是用一笔把三又四分之三这个数字写出来而已。”

我的外国留学生学汉语

美国学生海明威

夜里11点半,我在网上。我的外国学生海明威突然来电话,说是请我吃夜宵。怕我不去,开车来接我。得了!推托不了,去吧!

“你也别来接了,我自己开车吧。去哪儿?”

“夜排挡怎样?”

“哈!你饭店吃腻了吧?”

“嘿嘿嘿!”

约好了在香港滩夜排挡见面。海明威是美国一家跨国大公司驻华代表,待人接物还不错。来华工作一年,跟我学了一年汉语。他的语感非常好,在学语言上他有着特殊的能力。他到过许多国家,学过许多“外语”,虽然谈不上样样精通,但至少能够运用。他感觉世界上所有语言中汉语最难学。在学汉语中,他还闹出了许多非常经典的笑话。虽然磕磕碰碰,但学得还不错。

我们几乎同时到达,我选了一家比较干净、条件较好的排挡店,谁知刚进门,海明威就用很流利的汉语大嗓门喊着:“老板!小便炒饭味道好吗?”

吓我一跳!我急忙拦住他:“你什么意思?”

店老板愣愣地地望着海明威,所有客人都朝这边看,还有人在说:“来了个老外找茬闹事的!”“扁他!”

望着大家不解的目光,海明威三步并两步跑到门外,扛进来一个大牌子,当厅一放:

小 便

炒 饭

大家愣了五秒钟,然后一阵哄堂大笑。

海明威说:“你们中国人的确是一个勤奋的民族。”

我问:“怎见得?”

海明威说:“每当我早晨经过街道,常常可以看到路旁的招牌写着‘早点’两个大字,提醒过路上班的人,不要迟到。”

海明威参加“普通话演讲比赛”,他的开场白是这样的:“诸位女士、诸位先生,我首先得向各位道歉,我的普通话说得不好。我与贵国语文的关系就如同我跟太太的关系一样,我很爱它,却又无法控制它。”

初到中国,海明威踏进饭馆开口就将包子说成“报纸”,服务小姐还真耐心解释:“马路对面卖报纸,日报、晚报一应俱全。” 想吃饺子,遗憾的是冲口而出的却是“轿子”,听得服务小姐如坠云雾之中。尤其令服务小姐莫名其妙甚至气愤的是,他居然要求“红烧屁股”,并声称这是他最喜爱的一道中国名菜。见服务小姐的脸色不悦甚至恼怒起来,海明威急忙将菜单指给她看。女侍者这才明白原来他是想吃“红烧排骨”。

海明威刚来中国不久时,他只会说两句中国话“很好”“更好”。

一天, 一位职员说:“我要请假两星期。”

海明威说:“很好。”

职员说:“因为我父亲死了。”

海明威说:“更好。”

海明威学习中文。当学到“吻”这个字时,海明威提出了疑问:“‘吻’字会意就是‘勿’,‘口’,不动口如何接吻?”

有人想了想,笑着回答:“中国人个性比较含蓄,‘勿’‘口’就是‘不必说话’的意思。你接吻的时候,会说话吗?”

海明威的太太来华,起了个中国名字姓魏。某日夫妇俩散步遇一朋友,一阵寒暄之后,朋友问:“您太太贵姓?” 海明威说:“姓魏。”

朋友又问:“魏什么?” 海明威不解地说:“为什么?姓魏也要为什么?”

海明威有生搬硬套词典术语的习惯,有次着实令他尴尬万分。不知他从哪本词典中查找到“废话”一词的英文翻译含有双重意思,一为没用的废话,另外还有客气的含义,于是海明威大着胆子运用起他的新名词。一位中方代表参加洽谈项目,谈判之后夸奖海明威的汉语水准高,海明威赶忙学着中国人的谦虚劲儿回答:“你真是太过奖了,全是废话、废话。”那位中方代表先生当即一脸惨白地走开了。

中国民俗12生肖属相,也是西方人极感兴趣的话题,每个人都想查清楚自己是属什么动物的。不幸的是,“属”和“属于”海明威常常混淆。

一天,他对秘书姑娘兴奋地说:“你是属于猪的。”

中文里用“雌性”或“雄性”来形容动物性别,这对海明威来说未免太难为他了,因在英语里无论形容人或动物都可通用Male(男性)或Female(女性)。

一天晚上,海明威在街上牵着他的爱犬散步,见到我就得意地介绍“这是我的女狗”。

中文里的量词也令海明威大为头痛。一次他自我标榜是“一条好汉”,问他何意?他说:“一条好汉,意思就是一个瘦而高、相貌好看的男人。”他解释“一条”自然是长而直的意思,至于“好汉”理所当然应该是模样好看的男人。

还有一次他告诉我,他在公路上看到了“一张小狗”。我立即纠正应该是一只小狗,他却表情认真地反驳说,千真万确是一张小狗,因为小狗已经被汽车轧死了,压扁了的小狗理所当然变成了一张小狗,就如同一张纸、一张相片一样。

除此之外,诸如什么“一对裤子”,海明威振振有辞地辩解,因为裤子都有两条裤腿,两条即一对,因此没错。甚至还找中国人辩论,坚持称应当是“一套屁股”才符合逻辑,听来甚为滑稽。

有一次,考考海明威的成语能力“绞尽( )汁”。

结果出现了“绞尽墨汁”“绞尽乳汁”“绞尽果汁”“绞尽汤汁”。

哈哈!“你真是‘绞尽脑汁’也没想出‘绞尽脑汁’。”我说。

虽然有这么多让我忍俊不禁的笑话,但看老外努力学习中国的语言文化,倒也令我欣慰,于是我鼓励道:“你的汉语水准进步很快。” 海明威却大声地回敬我中国式的客套:“果酱、果酱(过奖、过奖)。”

其他外国学生

摩洛哥的阿米娜第一次课学了“你叫什么名字”,可是跟陌生的中国人认识时,一紧张说成了:“我叫什么名字?”弄得别人莫名其妙。

来自利比亚的巴卡在街上看到一个漂亮姑娘,很想跟她搭讪,决定先赞美一下她。可是冲口说出的是:“小姐,你很便宜。”结果,小姐恼羞成怒,骂了他。

来自巴基斯坦的夏真,有一次想买点水果,可是还不知道用汉语怎么说,就用英语问小贩:“What’s this?”小贩摇摇头说:“什么?听不懂。”于是,夏真马上自作聪明地说:“我要买一个听不懂。”

来自非洲的同学伊斯哈卡刚学写汉字,听写时把“大使馆”写成了“大便馆”。老师指出来以后,他还迷惑了好一阵子。

课堂上,老师教“安”字,想帮助学生记住这个汉字的写法,就启发学生想象成屋子里有一个女人,女人在屋子里,所以很安全。没想到有一个约旦学生穆哈马德摇头笑着说:“老师,不安全。”

上汉语课时,想了解一下近期外国留学生的汉语学习效果,便问:“你们能说出一句成语,来形容一个人很开心、很高兴的样子吗?”

台下很快出现了“开怀大笑”“兴高采烈”“手舞足蹈”等答案。

老师接着又说:“这个成语里最好含有数字,比如一、二、三、四……”

有一位留学生反应很快地说出“含笑九泉”。

我曾教过一位即将赴华工作的英国工程师约翰,他决定临行前先补习一下汉语口语,他指定要学的教材是BBC广播公司出版的汉语课本,该书声称是特别适合旅游者和商人的速成初级汉语,完全无汉语基础者也能“一看就会说”,翻遍全书都找不着一个汉字,通篇皆是英文和汉语拼音,整个一本“文盲”汉语教科书。由于完全不看汉字单纯读拼音,老外学起这种“文盲”汉语来常常闹出令人捧腹的笑话。这位约翰一见我的面,就自豪地卖弄起自己的汉语学问来:“你嚎(好)小姐郭,我恨歌星(很高兴)扔死你(认识你)。”约翰很珍惜与中国人的对话机会,笑话便层出不穷,比如他告诉我:“我的媳妇(西服)在皮包里。”“今天早上担心马路太忙,我七点就‘出家了’。”他的中国好友回国了,于是约翰经常念叨的是:“一个火人(好人),飞去了(回去了)。”每次走到楼梯口,约翰就会略微躬着身,一派典型的英国绅士风度,口中念念有词:“请小心裸体(楼梯),下流、下流,一起下流(下楼)吧。”

我在国外教了几年汉语,见识也广了。的确,普通话里的四声妈、麻、马、骂是每个初学汉语洋人的绕口令,每每练得他们晕头转向舌头打不过弯来,于是“天上下雨”就变为“天上下鱼”了。我的英国老公特地请中国友人为他起了一中文名郝腾,可惜没一会儿他就闹出洋相,当他自我介绍时,在场的中国人立即哄堂大笑起来,原来由于他的四声问题令人家听上去变成为“好疼”了。

美国人马克时常爱炫耀他的汉语学问,此人的爱好是整天抱着一本厚厚的《英汉词典》,遇人便“现炒现卖”。一天,我在林荫路上遇见他,便打招呼:“你好!马克,散步呢。”他笑嘻嘻地来了句:“对,我正在这里徘徊。”我忍住笑追问:“你明白徘徊的意思吗?”他一本正经地答曰:“当然知道,徘徊就是在一个地方来回来去地走着。”马克逢人喜欢自我介绍:“我是个土里土气的人。”每每都令人忍俊不禁,因他在词典里读到“乡下人”译为中文就是“土里土气的人”,他只不过想告诉中国人自己出身农民,不知为何会出现如此喜剧效果。

有个外国学生初学中文,十分吃力。

这天,我问他:“如果我想让某人到这边来,用中文怎么说?”

“这边请。”外国学生一字一顿地说。

我听了满意地点了点头:“那么,如果我想让某人出去,用中文怎么说?”

外国学生眨眨眼睛,说:“首先,我走出去,然后对他说:‘这边请!’”

英国人强尼,水瓶座,来中国有一段时间了,汉语学得不错。我夸他汉语不错,他说:“有一个朋友告诉我,遇到这个场合应该说‘少拍马屁’,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我们当场笑翻在地……他红着脸连忙意识到这不是真的……

强尼努力学写汉字,问我朋友“消”字怎么写,我朋友一时想不出来“肖”字怎么描述,写下来踌躇中,强尼恍然大悟:“原来就是月亮长了头发!”

老外说中文:我的毛,都给你了

一次去市场买菜,准备聚餐,一个韩国朋友买了生菜,要两块四毛,他把身上所有的零钱都给了小贩,还缺一毛钱,所以他对小贩说:“我的毛,都给你了,所以没有毛了。”小贩哑然,半天回答:“你的毛我不要了。”

一天,在北京语言学院听到一个外国人对一个卖鸡的中国人说:“大爷,请把那只没有头发的没穿毛衣的女鸡卖给我。”

那天挤公车紧贴一老外,真够尴尬。老外想打破僵局微笑说:“你妈好?”我暗想:没听老妈说起过认识个老外呀!老外似乎看出了我的疑惑又说:“好你吗?”我不禁一笑。老外好像发现自己说错了,红着脸喃喃地说:“妈你好?”

老外拿出一张10元钞在售票员面前晃,说:“见过没,见过没?”售票员不理他,他还是在那拿钱晃说:“见过没,见过没。”后来售票员气坏了,拿出一个100块钱跟他吼:“你见过没?见过没?”这时,后边一个老大妈说:“师傅,他要去建国门!”

某个圣诞节晚上,一个美国女孩在中国朋友家吃饭,虽过洋节但吃的还是中国饺子。这个美国女孩饭后要先走,我送她到门口。由于是我包的饺子,就客气性地问了一句:“今天晚上你吃得还好吧?”她自然是对我的手艺大加夸奖了一番,就在她转身要走时,她好像称赞的还不够,又冲我伸出大拇指:“你,牛×!”

女友老公是个美国老外,最近在跟女友学中文,这老外学起来倒也是孜孜不倦,闲着没事平时也爱讲一些简单的中文。有一次,他跟女友不知道为何吵了起来,争得面红耳赤,女友急了,用中文骂他“笨猪”!她那个老外老公也急了,气急败坏地大声吼了一句:“你这个笨鸡蛋!”女友当时忍俊不禁,气也消了。原来,她平时教她老公念“蛋”这个字的时候,总是跟”鸡蛋”这个词放在一起教的,结果她老公只要一说到“蛋”就跟“鸡蛋”联想到了一块儿,形成了条件反射。这不,“笨鸡蛋”就脱口而出了。

一位友人来作工作访问,与中国朋友在咖啡店坐定后,聊中国的文化,他对中国人的友好、礼貌、热情深有感触,但也表示,虽然中国人一向谦逊,有时也很骄傲自大。比如,现在大街上随处可以见到——中国人民很行、中国建设很行、中国工商很行、中国农业很行,有的干脆就是“中国很行”……说完往外面不远处一指,原来,外国友人所指之处是一家银行。“银”的外形像“很”,“行”是多音字,除了行xíng,还读háng,外国朋友未能分清,中国朋友听罢哈哈大笑!经过解释,他也不好意思了。

曾有一道考外国学生的选择题是这样的:“大连实德队经过90分钟激战大胜北京现代队,获得冠军。”问:下面哪句话与文意最吻合?{1}北京现代队大胜大连实德队;{2}北京现代队大败大连实德队;{3}大连实德队大败北京现代队。虽然正确的是{3},考前模拟测验反复强调,结果考场上许多考生还是选{2}。

这题目源于一则真实的故事:1983年,中国女排和美国女排小组赛上相遇,赛后中国报纸上出现了“中国队大胜美国队”的标题。过了几天,决赛里中国和美国队又碰头,争夺冠军,中国报纸的标题换成了“中国队大败美国队”,一名美国留学生看了报纸后很高兴,认为美国队赢了,在中国同学中称赞自己的国家队,结果弄出了大笑话。据说,直到毕业离开中国,这位美国留学生还是愤愤不平地称:“中国人太奇怪了,胜败都是中国人赢,那还比赛什么呢?”

在汉语中,“娘”与“妈”一样,都是指母亲。有一初到中国学汉语的英国留学生,在校园看上了一位漂亮的中国女生。于是他给她写求爱信,但一时忘“娘”怎么写了,便自作聪明,以“妈”代“娘——“亲爱的姑妈……”

这则笑话南师大汉语专业的老师曾在课堂上讲过——一位自称为汉语专家的美国教授,向他的学生讲授中文课,在谈到准确理解“东西”的词义时,他作如下的表述:“汉语中,‘东西’并不仅仅表示方向,更多的时候指的是物品,如桌椅、电视机、眼镜,都可以称为东西,但如果是有生命的动物就不能这样表示—— 比如,你我都不是东西!”

一次,几位中国同学邀请刚来华学汉语的外国男生吃饭。中间,一名中国同学出去“方便一下”。外国学生不懂其意,大家告知这是去厕所排泄,这名学生记住了。有一天,一名女生希望在他方便的时候拜访他,这位留学生立即摆手:“你什么时候都可以来,但就是我方便的时候不能来。”还把服务行业常见语“为顾客提供方便”,理解为向顾客提供上厕所服务,一时成为笑谈。

对“便”字一知半解,还弄出过另一则笑话——中国人请客普遍客气,明明很丰盛的酒席,对客人也称是“便饭”。有一次,一名外国客人看到中国主人准备了如此丰盛,竖起了大拇指,赞美道:“这是一顿大便饭!”此言一出,全桌的中国人顿时没有了味口。

此事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有一名美国学生分不清“富”和“贵”的区别,在造句时写道:“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农民越来越贵了。”

“哪里”连起说就是自谦,这是一般中国人都知道的,也常用。但初通汉语的外国人麦先生不理解。一次,麦先生参加一对年轻华侨的婚礼,他很有礼貌地赞美新娘漂亮。一旁的新郎立即代表新娘表示感谢,“哪里哪里”。麦先生觉得挺不好意思的,以为未说到地方,便用生硬的中国话再说:“头发、眉毛、眼睛、耳朵、鼻子、嘴都很漂亮!”

帽子是套在头上的,有时外国朋友便会弄混。有一中国老师讲过一个发生在他教授的在京外国留学生身上的故事——这名留学生告诉老师,他常骑摩托车外出。老师提醒他北京车太多,要小心。他很自信地接了一句:“没关系,我会戴安全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