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选择跳高高度的启示
跳高中,高度的一次次上升对于运动员来说意味着一个个不同的目标。
为什么一个教练在训练跳高选手跳高时,横杆高度总是由低到高,每次向上调整一点,因为为了使选手有信心能够愈跳愈高,教练先以低的横杆让运动员跳过,增强他的信心:选手因跳过了先前的高度而具备了信心,自然能够挑战更高一点的高度。
由于一次一次地调整横杆高度。对选手而言,是清楚的、具体且可以衡量的,所以每当他跳过一个高度时,便能实际感受到成功的喜说及信心的建立,并且有勇气继续向更高一点的高度挑战。经由每次高一点横杆所带来的适度压力,以及之前成功跳过横杆所累积的信心,就能化压力为动力,朝向下一个目标高度前进。
选手之所以能在更高难度的挑战中成功,是因为他们脑中有以前成功跳过横杆的经验,他们的身体状态及精神会处在以往成功跳过横杆时的最住状况。跳过高一点的横杆九可能成功。如果一开始就要运动员跳很高的横杆高度,虽然也有明确的目标,但因目标定得太高,虽然选手积极努力,拼命地向此高度挑战,但是由于不断地失败,选手便会对自己的能力失去信心,愈是没有信心愈没有办法发挥实力,如此恶性循环下去,选手便会放弃。
另一方面,如果教练一直把横杆高度降得很低,即目标降得很低,则无法对选手造成压力,自然选手也就失去再往上挑战的动力了。
目标给予我们力量,让我们充满生命力。因为目标与实际有不利的差距时,会产生压力,并设法使目标和实况接近,如果有信心达到目标,会积极求解,压力就转化成动力。反之,如果没有信心时,我们会用退却合理化来降低压力,压力消失了,动力也没有了。
人们用积极求解或退却合理化来降低压力。当我们有信心时,常用积极求解,如此压力就转化为动力,向目迈进。反过来,如果没有信心,我们常会用退却合理化,就像降低跳高的高度,此时压力就消失,动力也没有了。
【目标法则】
目标需要循序渐进,但一个过低的目标等于没有目标。
84.不要作头尾之争
在一个广袤的树林里有一条蛇,头和尾之间总是有矛盾。它们总是为了谁重要谁不重要,谁应该在先谁应该在后争论不休。
这一天,蛇头和蛇尾又吵得不可开交。
蛇头说:
“我是最重要的。你瞧,我有耳朵能听声音,有口能吃食,行走时也是我在前面为你开路,所以当然我是最重要的,我为大。”
蛇尾说:
“哼!那是我让你走在前面,你才能走在前面。假如我绕着木头缠三圈,不让你往前走,你又能怎样呢?如果我三天三夜不松开,你即使有嘴,又有什么用呢?恐怕你就离死不远了吧?你说咱俩到底谁重要,谁应该为大呢?”
蛇头听蛇尾一番辩白后,便无奈地对尾巴说:
“唉!你也别往木头上缠上三圈了,既然你这样说了,就算你重要,让比你为大,让你为主好了。那好,你既然为主,就得走在前面,我就跟在你后面走吧。”
尾巴一听,高兴无比,它抖了抖精神。就鼓足力气拖着蛇头问前爬去。
谁知前面不远处刚好有一火坑,尾巴没长眼,没爬几步便一下掉进了火坑。不一会儿,这条蛇,不管是头是尾,全部化作了灰烬。
从此,它们永远也不用争吵了。
【目标法则】
目标的主次需要分明,方向上的无谓争执无益有害。
85.每天5毛钱与每月15块钱的不同
慈济是台湾省的一个有名的慈善组织,它的创办人是证严法师。
当证严法师在1966年许下宏愿要盖一座医院时,她只有30个基本的信徒。每位信徒每个月都捐献15块钱给师父济贫做功德。
一天,证严法师跟她们说:“师父不要你们每人一个月捐15元,我要你们每人每天捐5毛钱。”这些信徒都是妇人,她们每天都要到市场买菜。她们会与菜贩抬价还价说:“请你便宜一点好吗?我要省5毛钱来给师父做功德。”
市场的人听这些妇人这样说,都会十分好奇,问她们说:“这时怎么一回事?你的师父是谁?她有什么宏愿呢?”
就这样,证严法师的宏愿经由这些妇人传到市场,再经过媒体传到台湾各地去。
因台湾省本来就有很多心怀善念的人,善念被激起,很快地就感染燃烧起来,众志成城;慈济医院便在证严法师的智慧领导下的慈济人手中完成,可算是一个奇迹。
一般人会认为“每一个月捐15元”跟“每天捐5毛钱”没有什么不同。证严法师却不是这么想,她的想法确实已超出一般人的想法。每天5毛钱与每月15块钱相比看似没什么区别,但天天这样去做,实际上是强化了众人行善的意识。再加上她们在市场的传播力量,“师父的宏愿”及善行,无形而很快地传到台湾各角落。
慈济医学院需要人体给医学院的学生做解剖。在台湾省,一般医学院会将人的遗体放在地下室,用防腐液体把尸体保存起来。因为人的比重比防腐液的要轻,所以放在液体里会浮上来,医学院通常都用重物把尸体压下去。
证严法师及慈济医学院的教授均认为,那些愿意把自己身体捐给医院作教材的人,其实是把自身奉献给社会的大菩萨。他们用自己身体让学生了解人体,学生成为医生后,又造福社会,他们都是十分了不起的大菩萨和伟大的老师!
为了表示对“大菩萨”的尊敬,慈济医学院用特殊的防腐过程,使人体能保持在良好状态中。她们把人体放在医学院的宽敞的房间里,依山面海,完全没有地下室那种阴森的感觉。
当“愿意捐献身体的人”去世时,慈济医学院请一群法师,对着“人体老师”念“往生咒”。每当学生要做解剖实验之前,医学院都会再做法事,众人向“人体老师”敬拜。并感激“人体老师”的伟大精神。
当完成解剖后,她们会把人体缝好,再替他穿上白色的衣服,然后把他火化,并且再做仪式以表尊敬和感激。
火化之后,她们会把骨灰用两个精致的琉璃盒子盛好,一个给家人,另一个则放在医学院的人体老师纪念堂内。庄严的纪念堂里,放着每一位人体老师的琉璃骨灰盒,及他们的照片和生平记载。此外,每天按时播唱“佛歌”来超度他们。
【目标法则】
有些目标看上去虽小,意义却重大,此外,将一些重大的目标简单化。不要刻意去渲染它们的重要性,也有利于目标的确定。
86.飞鸟与游鱼
天空中,有一只鸟儿在自由自在地飞翔着,看见下方有一个池塘,就落下来小憩。
鸟儿看见一条鱼儿在水中游来游去。它想:“多可怜的鱼儿呀!整天被无情地泡在冰冷的水里,无法上岸走走,更不能像我已样在天空自由自在地飞翔。我一定要把它救到天上来。”
于是鸟儿对鱼儿说:
“亲爱的朋友,你可真傻啊,整天呆在这沉闷冰凉的水里受罪,来吧,跟随我一起去天空自由自在地生活吧!”
“可是……我,好像无法离开这水呢。”鱼儿迟疑地回答。
“你可真笨!那么好吧,既然你自己没有办法离开这一池讨厌的水,那么,就让我来帮你吧!”
鸟儿说完,飞向水面然后一头扎进水里,把游鱼叼到了口里。接着,它奋起翅膀,想天空飞去。
“放下我!快放下我!”鱼儿感到呼吸困难,向鸟儿求救。
可好心的鸟儿一心要拯救这只“可怜”的游鱼,它要让这鱼儿饱览高空美景,让它享受高空自由自在的生活,让他看看在森林中安家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
可是,当鸟儿最后把鱼儿放在林中自己的鸟巢里时,鱼儿早已经断了气。
【目标法则】
不要总把自己的目标强加于人,不要以为你所需要的也一定是别人所需要的,人与人的差异或许就如飞鸟与游鱼的差异一致。
87.相比之下的不同目标
从老远老远的地方,飞来一只燕子。它飞过大海,飞过江河,飞过千山万岭,停在一块田边歇一下。
一只蜗牛爬过来,伸起长长的脖子,抬起头,委屈地对燕子说:“燕子姐姐,人家都说我走路慢吞吞的,可是,我一个早上就爬过一条长长的田埂。你看,路上那闪闪的诡计,就是我留下的记号呀!”
“也难怪人家说你呢。”燕子笑了笑,“究竟你比谁快,你想过吗?”
“这个……我倒真没想过。”
“啊!”燕子说,“那你就好好想一想,比一比。”说完就要飞走。
蜗牛叫住燕子,要它再歇一会儿。燕子说:不能再歇了,今天还有五百多里的路要赶呢。”
蜗牛历来习惯于爬行,认为爬行前进已经够理想了。听了燕子的话,它愕然了,伸出长长的脖子,使劲地点头,决心要像燕子那样飞向远方。
【目标法则】
有些目标看似很理想,但有了一个比较之后,你会发现一些问题。
88.哪一个更蠢
从前有一位很富有的妇人,生活本已十分美满,可是她不满足,她迷恋上了一位男子,与该男子来往甚密。
该男子有一天对妇人说他要远行了,妇人舍不得他,于是毫不犹豫地戴上财产。随男子弃家远行。
路遇一河,男子对妇人说,“你在这里等着,等我把这些金银财宝都运过河去,就过来接你。”妇人答应好。可是等到男子把金银财宝运过河之后,他再也没来接妇人,独自带着财务走了。
妇人哭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万念俱灰地坐在岸边。这时,妇人忽然看见一只狐狸,那孤狸好不容易地捕捉到一只鹰,正待把鹰咬死时,狐狸突然又发现水里有一条又肥又大的鱼。狐狸急忙放开口中的鹰,又去捕捉肥鱼。谁知鱼儿见狐狸来了,急急忙忙游走了。狐狸没有捉到鱼,又想到刚才放开的鹰,急忙回头去找,而那只鹰早已飞得无影无踪了。
给狐狸既想得到鹰,又想得到鱼,结果什么也没有得到。它沮丧极了。
妇人嘲笑狐狸道:“你真是个大傻瓜,两样猎物都想要,结果一样也没得到。”
狐狸也看到了妇人的倒霉相,反唇相讥道:“还是看看你自己吧!我本是兽类,这般愚蠢可以理解,而你是人类,你的愚蠢一点也不逊色于我,这该如何解释呢?”
妇人羞愧不已,悄然回乡了。
【目标法则】
过分的贪求将会把你原有的一份带走,因此目标要实际一点。
89.你要懂得拒绝
我们终上会说“不”了,几千年的封建历史,使我们的脑海中始终储存着一个大大的“是”字,无论什么事,只要别人要求我们去做,哪怕不惜失去自我,我们也会回答“行”。
碍于面子问题,羞于说“不”,不仅会给自己添麻烦,也是对别人的一种不负责任的许诺。有些事虽然不大,但徒耗时间,你若整天陷入鸡毛蒜皮的事情,则比什么都不干,还要糟糕。相反,你若在一开始就拒绝对方,情况就下大一样了。”
贝克从外地来北京做意,租了一套二居室的楼房。一天,一位老乡找到门上。贝克和这位老乡实际并不太熟悉,他对老乡的来访有点意外。
贝克问老乡:“你怎么会知道我的住处?”老乡说是从贝克父母家要来的地址。贝克热情地请老乡吃了饭,饭后老乡提出能不能先在他这儿住段时间,等找到房子就搬走。贝克当即拒绝了,说:“不行,我很忙,没时间照顾你。”老乡说:“我不需要你的照顾,我只是在你这住几天。”
贝克说:“可这是我的房子,我不能把它交给其他人。”
老乡非常不满地走了。不久,贝克从家乡朋友处得知这一位老乡因贩毒正在被通缉。贝克暗暗感到自己当初拒绝得对。
拒绝亲戚朋友可能更难开口,但要清楚对方提出的要求是否合理,如果不合理,你则要明确干脆地拒绝。既然对方能够轻松地提出,你又何尝不能自如地说“不”呢?只要拒绝得对,谁也没有理由指责你。
一般情况下,拒绝是很自然的事,它不需要太多的理由。若抛不开情面,不忍心拒绝,让别人心存奢望,结果又无法满足别人,那会落一个好心没好报的结局。
阿富和阿单同住一个宿舍,阿富有一台电脑,阿单没有。阿富打字还不太熟,速度很慢,每次录入一篇文章都要花上很长一段时间。
一次,老师布置了一篇论文,要求交打印稿。阿单用稿纸写完后,对阿富说:“你能不能帮我录入一下?”
阿富满口答应,但阿富光写自己的论文都来不及,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帮阿单录入论文。结果几天后,阿单催他,说:“你赶紧把我的论文打出来,我还要修改。”阿富说:“好,等我把自己的论文写完。”
等到交稿的前一天,阿富也没有将阿单的论文打出来,阿单不乐意了,说:“都快交了,你怎么还没把我的论文打出来。”
阿富正手忙脚乱地弄自己的论文,没好气地说:“我自己的都没打出来,怎么打你的?”
阿单生气了,说:“早知道这样,你当初就不该答应啊,这不是耽误我吗?”
阿富更不高兴了,说:“我是不好意思拒绝你,谁想到你这么没眼色,看着我来不及了,还不另想办法。”
从此,阿富和阿单分通扬镳,两人再也不住一间宿舍了。
【目标法则】
面对无法做到的事情,要勇敢地说“不”,承诺达不到的事情,为自己竖立无法完成的目标,只能陷入泥潭。
90.两个乞丐的对话
一个乞丐由北向南而行,一个乞丐由南向北而行,他们在途中遇上了。
“阿!你多么像我,你的神情,你的服饰,以及你手中端着的空碗,与我毫无二致!”他感叹着说。
“你也多么像我,尽管我是初次遇见你,但是我似乎很早以前就认识你。”她说。
两个乞丐彼此吸引,他们都感能到对方爱上了自己。
于是,他们没有立即离去,他们面对面站着,手里端着空碗。
“你在乞求什么?”他问。
“还用问么?乞求你的爱呀,我知道,你是爱我的,你应该是爱我的,除了我之外,谁还会如同我一样像你呢?把你的爱满满地倾倒进我的空碗里吧,让我像饮美酒一样一饮而尽。”她说。
“哈哈!你还没有看见吗,我手里端着的也是一只空碗呀,我也乞求你把你对我的爱倒入我的空碗之中吧,让它充满我饥饿的情感之腹。”他说。
“然而,既然你爱我,为何不给予我?”她问。
“是呀,既然你也爱我,就应该把你的爱给予我呀。”他说。
“我的碗是空的,如何能给予你呢?”她问。
“我的碗难道是满的么?”他反问。
两个乞丐彼此乞求着自己所想要的,彼此向对方伸着空空的碗,乞求着对方的情感。
很久很久,他们彼此什么也没有乞求道,他们已筋疲力尽,叹息着,各自走自己的路了。他们去向另外的人乞讨。
【目标法则】
如果你所期望得到的根本就不可能存在,那就赶快换个目标把。
91.眼光长远成大事
美国第九位总统威廉·亨利·哈里森小时候曾有
一段时间被人认为很傻。为什么上呢?邻居们做过这样的试验:拿出一个五分的硬币和一个十分的硬币,让小哈里森从里头挑一个,小哈里森每次都拿那个五分的。每次都屡试不爽,大家均以此为乐。
一个外地人路过此地,听说这件事后,赶到很奇怪,于是亲自试验了一回,果然和大家说的一样。外地人仔细观察小哈里森的言行后,拍拍他的肩膀笑着说:“小朋友,你一点也不傻,你很聪明。”小哈里森夜宵了。外地人没有再说什么救走了,邻居们都感到有些纳闷。
后来,终于有人想明白了为什么:如果小哈里森拿了十分的硬币,下次就不会有人去做这样的试验了,他每次五分的收入就将终止。小哈里森原来是弃眼前的小利益来保留长远的利益,小小年纪,就有这样的长远眼光,可真了不起!邻居们都赞叹不已。
一个人在成功的道路上要能走远,首先他得站得高,看得远。只有看得长远,他才能对自己以后要做的事情心里有底,才知道自己行进的方向,以及需要为此采取什么样的行动。
眼光长远的人往往不容易被眼前的得失所迷惑。有很多成功人士的例子都说明了这一点。他们有的面临着金钱的诱惑,有的经历了困境的阻挠。但他们往往能够执著于自己的梦想,从而摆脱眼前利益的诱惑,冲破困境的束缚。因为他们能够很清楚地看到未来的图景,所以他们能意志坚定,矢志不移。
眼光长远的人往往能走在时代的前沿。他能看见别人所不能看见的东西,掌握事物发展的未来趋势,因而能先行一步。在我们这个竞争日趋激烈、创业变得很艰难的时代里,这是成功不可或缺的元素。
短视者只能迎接失败,即使他们曾经拥有过很优越的条件。他们往往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在透支享受今天的同时,忘记或忽略了给明天播种,最后只能被明天抛弃。
【目标法则】
眼前的利益或许更具诱惑力,但你必须知道什么东西更值得你去期待。
92.成功的阻碍来自眼前的小利
战国时期,有两位好朋友,同受业于当时的名师鬼谷子的门下。他们就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说客苏秦和张仪。
苏秦出道较早,成功也来得顺利,而张仪初出道时较为普通,郁郁不得志,不知前途如何。看到苏秦已成大事,便想投身门下,找到一条晋升的捷径。于是,他走到苏秦的门上,期望求取晋见的机会。一连几天,苏秦也没有来见他。之后,苏秦的手下安排他住下来,好容易才碰上这位发了达的老友。可惜,苏秦没有热情地款待他,吃饭的时候,不但没有同坐,还安置他在最末的位子,吃着仆役们才吃的粗饭。接着苏秦又用话语去羞辱他,说:“以阁下的才干,怎么会潦倒到如此田地呢?我实在没有法子帮你,你还是靠自己的运气罢!祝你好运了。”
远道而来的张仪,满以为见到老朋友之后,一定会得到热情的招待和帮忙的,没想到反而招来无名的羞辱,于是,愤怒地离开了苏秦的住处,希望凭着自己的才能,与苏秦一争高下。
当张仪走了以后,苏秦又暗中派人沿途用金钱接济他,支持他进行游说秦国的工作。苏秦的门人们很奇怪,纷纷问苏秦是怎么回事,苏秦说:“张仪的才干,在我之上,我怕他为了贪图一时的眼前小利,过分安于现实而丧失了斗志。所以,我侮辱了他一番,以便激起他上讲的心。”
【目标法则】
不要被微小的成就所诱惑,因为那样会使你安于微小。
93.有时候,你需要目及长远
在1976年6月,中东战争爆发后,东西方之间的海上通道苏伊士运河一度被关闭。日本和西方国家在中东购买的石油只好绕过好望角,迂回运到本国。这种长途运输导致对油船的需求大幅度增加,各个大小航运公司纷纷大批购进油船,以满足需求,石油运输业蜂拥而起,一时成为世界航运业的热门话题。
而在挪威的卑尔根,有一个年轻人却对此有着独特的看法。他就是后来曾任挪威船长协会董事长,被评为挪威1977年最佳企业的耶伯生船运公司的拥有人——阿特勒·耶伯生。他当时年方31岁,因其父亲去世刚刚接过父亲留下的一家小船运公司,这家公司只拥有七条船,与其他大的航运公司相比,力量弱小不值一提。其父在世时,也购进了二条油船,希望借此挤进石油运输业,然后扩展其航运公司的力量。油船的造价非常高,这三条油船花费了公司微薄资本的大部分。这种投资积压了资金,具有一定危险性险,同时面对些庞大的运输公司,只有三条油船的小公司其实毫无竞争力。
年轻的企业家耶伯生鉴于这种情况,在接管公司一年后宣布卖掉油船,退出石油运输的竟争热潮。许多人对此大惑不解,觉得耶伯生不趁着大好时机狠赚一把,却退出竞争,搞其他方面的运输,简汽有点太不识时势了。
面对人们的种种评论,耶伯生淡然置之。油船很轻易地就脱手了,利用卖三艘油船的钱,耶伯生购进了几艘散装船,用来为大企业运输钢铁产品和其他各种散装原材料。与一些大企业签订了运输钢铁产品和原材料的长期合同。作为一家小公司,他认为唯有放眼长远利益,放弃眼前小利,站稳脚跟,逐步发展壮大,才能在险象环生的航运业里立于不败之地。
不久,中东战争再一次爆发。为抵制美国等西力国家对以色列的支持,阿拉怕产油国纷纷提高油价。油价猛涨,使许多石油消费大国大幅度削减石油需要量。北海和阿拉斯加的是由开采也使得是由运输的路线有所改变。这两个原因使油轮的需求锐减,给世界运输行业带来了根本的变化。许多石油运输船处于空闲之中,各大油船公司在新情况下进退维谷,一筹莫展,有的以遭受重大损失为代价转向其他力向的经营,有的因缺乏足够的财力无法转向而处于崩溃状态。
而耶伯生这家曾经只拥有七条船的小公司,凭借其与工业部门签订的那些长期合同,运输散装货物,盈利稳步上升,不仅安然度过航运业的衰退时期,而且逐步积累起资本,使公司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目标法则】
眼前一切并不是一切,你要能看到事情发展的一种趋势,并作出判断。
●行动法则(Action)
态度与目标是重要,但你最终只有勇敢地去行动而不是瞻前顾后,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勇敢地长寿,即使失败了,也远胜于空有目标。有些人对所谓的道理也能讲得头头是道,单光凭一张嘴是没用的。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你必须尽最大努力取用行动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