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温州人赚大钱16条商规
1378700000032

第32章 温州人都是“拿来主义”的高手——模仿时学透吃透,放弃时毫不吝惜(1)

★“拿来主义”——偏偏喜欢你

温州人特别善于模仿与仿制。最初的创业一般是靠模仿与仿制发展起来的,当然,在创业成功之后,他们就会创立自己的品牌。总之,温州人很好地践行了鲁迅先生所提倡的“拿来主义”。

每当巴黎或意大利时装周展示了最新时装,随后,在温州市场上就会出现式样相似的时装,并随之销售到全国各地。原来是精明的温州商人委托国外的朋友以高价购得新产品,坐飞机带回温州,然后根据中国人的习惯加以改进。因此没几天,崭新的样式便可投放市场。

还有纽扣、打火机、眼镜、皮鞋等等,温州商人都坚持“拿来主义”。比如眼镜业,20世纪90年代,温州眼镜企业发展到一百多家,并以式样新颖、质优价廉吸引了外商。

据统计,1997年温州眼镜业产值突破10亿元,1999年上升为15亿元,占全球销量的1/3,畅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远洋眼镜公司老板叶子健就是通过仿造而成为“眼镜大王”的。

1982年,高中毕业的叶子健还在温州蜜饯厂金工车间当工人,当时有许多走私的金丝眼镜流入市场。叶子健用一个月的工资买了一副金丝眼镜,然后将镜架拆卸,凭着自己对金工的了解,分头到其他配件厂加工,再自己装配,终于生产出第一批金丝镜架。

温州大隆机器有限公司采用的是与外商、台商合作,引进模仿意大利鞋机生产厂商的技术,在此基础上进行技术创新,他们把这称为“与巨人同行”。1994年,他们与台湾鞋机生产商益鸿公司合作,为其生产配件,两年后大隆将自己研制生产的鞋机推向市场。其后大隆又瞄准了意大利技术。他们选择了意大利的沙巴和BC作为合作伙伴,由意方提供具有国际水平的鞋机图纸,而大隆负责鞋机的生产和销售,很快大隆跻身于世界一流的鞋机生产厂商行列。

一位学者将温州商人这种“群起仿效”的做法称为“蜂群现象”。温州产的打火机风靡世界,就是成功一例。

1985年初,一些旅居海外的温州人回乡探亲,馈赠日本打火机给亲戚。这种小巧玲珑、一打就冒出蓝色火焰的打火机叫“猫眼”打火机,在市场上要卖350元人民币。一些机灵的人动起了脑子,他们将打火机拆开,一个个零件仔细研究。然而,关键的电子打火器却不是轻易能仿制成的。温州人来到当时电子业最发达的上海,从光明打火机厂了解到,“猫眼”打火机的电子点火装置中的4.7伏电容器,其低损耗技术当年为日本松下公司所独有。在光明厂他们还获知,东风电器厂刚在一个星期前攻克了这一难题。因为有了国产的4.7伏电容器,世界畅销的这种时髦的“猫眼”打火机很快在温州生产问世了。

时隔不久,不再冒明火的日本防风打火机出现了。这种打火机的外壳不是冲压而成的,连手工制作也难以达到如此精致。被称为温州第二代打火机的“王中王”防风打火机,是温州人李坚的仿真之作。李坚将其拆下反复琢磨,最终发现打火机的外壳是“锌合金”通过压铸而成。他与几个朋友买来相关设备和材料,经几个月努力终于获得成功。温州的能工巧匠从模仿起家,逐渐形成了分工明确的生产加工体系,如今温州每天有三种新款打火机问世,年产打火机5.5亿只,有大小打火机出口厂商三千多家,打火机款式超过一万种。其中,周大虎的大虎打火机厂最为出名,他在1992年就拥有了温州打火机企业第一个注册商标:“虎”牌商标,开始批量生产质优价廉的“虎”牌打火机。1993年末,德国商人英塞尔在美国纽约大商场琳琅满目的打火机柜台中,发现了一款标明中国制造的“虎”牌打火机,其外观毫不逊色于日产打火机,但价格却低三分之二。英塞尔到北京,打听到大虎打火机制造厂后,又赶到温州,向周大虎提出了一个诱人的建议:由他出资金,出技术,将大虎打火机厂改造为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制造名叫“SOLO”的国际品牌高档打火机,专用来点雪茄。周大虎同意定牌生产,但不同意改变企业性质。英塞尔最后同意了周大虎的建议,并聘请韩国的打火机高级工程师直接指导大虎厂的定牌SOLO。大虎厂仍保留生产“虎”牌打火机,其份额不低于70%,英塞尔拥有大虎厂欧美地区的产品代理权。仅用了一年多时间,1994年,大虎打火机厂生产出了国际品牌SOLO雪茄专用打火机,并使大虎打火机厂成为全国唯一一家经外经贸部批准的,拥有自营出口权的打火机企业。1995年春,日本最大的生产打火机企业——日本广田株式会社社长广田良平作出了痛苦而明智的选择:放弃在本国的生产而转移到中国去。经过两年磨砺,大虎厂定牌生产了广田公司的产品,接着又接下了美国百年历史名牌Colibri·Ronson的定牌生产。与此同时,“虎”牌打火机也跻身于世界名牌打火机行列。

温州人的致富经:刚开始,谁也不知道什么是市场需要的,我们只有模仿市场上流行的东西,然后对它进行一定的变化和改造,生意做起来就有把握了嘛!

★先学样子,再学技术

模仿是一种最为淳朴的创意。温州商人懂得在模仿中超越的道理,时刻保持着积极创新的精神。但他们的模仿并不只是为模仿而模仿,而是在模仿中超越,在模仿中时刻寻找着突破——细心观察别人的经验,同时挑剔别人的缺点,有意识地进行改进。他们懂得,有时即使是最微小的变革,也会在市场上产生巨大的效益。

温州人不仅具有一双善于发现商机的慧眼,能够捕捉一瞬即逝的机遇;同时还有一对巧手,能够迅速解析紧俏产品中存在的流行因素和时尚元素,并能在短时间内时有潜力、有代表性的商品加以模仿。也许正缘于此,在温州人眼里,再新的商品也并不神秘,再新的设计也会很快被他们破解,变得不再新鲜。当然,如果只是一味模仿,温州商人也不会有今天光辉万丈的形象。事实上,温州商人往往会在大胆模仿的基础上力求创新,将别人的产品思想转化为新的,独创的东西。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当港台影视刚开始风靡于内地的大街小巷时,内地青少年用异常羡慕的眼光打量着剧中主人公的装束,既新鲜又好奇。他们对戴着太阳镜、穿着上窄下宽的喇叭裤的时尚男女,难免生出模仿之心。所以很多人开始想尽各种办法,通过各种渠道买进那样的产品。但在当时真正的太阳镜十分难得,即便能够买得到一副少说也要花去数十甚至数百元。因为当时国内还没有能够生产这种太阳镜镜片的厂家,只能从黑市上买得一些走私眼镜。

太阳镜在国内市场的奇缺为精明的温州人带来了模仿的可能。当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唯有其难,才能在国内巨大的市场上形成优势。这个市场何其了得,那个时代一旦有了某种新产品,很快便会风靡全国。温州人想仿制这种太阳镜,但他们却不懂得生产这种太阳镜的技术,甚至不知道生产这种太阳镜都需要哪些流程:然而凭着一股子钻劲儿,温州人反复琢磨,反复试验,居然真的成功了。据当时人说,最初的镜片是用手在地上磨出大致形状,而后又用砂轮打磨,接着又用油石细磨,终于摸索出了镜片的生产程序,当然质量并不好,而且材料也是廉价货。镜片的生产程序摸索出来了,镜架相对来说则容易一些,经过反复拆解和仿制,居然生产出了第一批温州产的太阳镜。

最早出产于温州的太阳镜是用玻璃做镜片、钢条做镜架的仿制品,而且总共只有五、六副。但就是这批制作粗糙的、可视度并不高的早期产品,摆到街头的摊床上后不久,便很快引起了当地青年的注意,当天就卖完了个精光,这一成果鼓舞了温州商人生产太阳镜的信心。他们决定批量生产当然,对于他们费力费时的家庭手工制作而言,批量生产的确是太困难了,于是引进加工机械的问题就成为当务之急。这难不倒已经尝到甜头的温州人,加工器械也很快得到了解决。这一下不得了,随着一批又一批小批量、手工造的太阳镜的供不应求,温州人家家户户都人心大动,纷纷投身到眼镜制作的行业中来一个专业市场也就具备了雏形。而后又带动了眼镜修配和零售业,眼镜品种也由太阳镜发展到整个眼镜业。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温州眼镜行业已经鸟枪换炮、今非昔比,与眼镜业有关的生产厂家已逾百家之多,社会分工已经初步细化,批量生产能力也使产品成本大幅下降,就款式和质量而言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因而使温州眼镜具有了质优价廉的优势,走向了广阔的市场。

有了过硬的制作技术和消费市场,便有了扩张的实力和欲望。在打造销售市场这一环节上,温州人也有着自己独特的模式,他们往往由经营一家小门面开始,精心打造品牌形象,此后再逐渐发展成为连锁经营。华视眼镜店就是这一方面的典型。现在,温州人在厦门开有大大小小数十家眼镜店,规模、效益、名声最大的就是“华视眼镜”。“华视眼镜”由一家店面起家,如今已经在厦门开设了十几家分店,而且其经营地域也已经拓展到福州、三明、龙岩、泉州、漳州等地。温州远洋眼镜公司是进入欧美市场的先行者之一。温州眼镜过去多出口到亚洲、东欧、非洲等地,很少出口到西欧和美国,原因在于这两地均消费水平高,中、高档眼镜才有市场,而温州眼镜则属于中低档次,而且欧美国家在市场准入方面设置了许多贸易壁垒,使得温州眼镜生产厂家时常碰壁。鉴于亚洲、东欧和非洲等地市场已被温州同行们竞相打入,拼得硝烟四起,远洋公司决心迎接挑战,以高质量的中高档眼镜产品打进欧美市场。他们于1999年8月通过了lSO9002质量体系认证,终于获得了进入欧美市场的通行证。随着我国加入WTO,有更多的温州眼镜生产企业也开始在欧美市场登陆从最初的简单模仿起家,发展到1996年,温州眼镜出口位已达8亿元,次年又破10亿。1998年创值10.5亿元,1999年跃居15亿。在全球市场中所占的份额已逾30%,行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由于劳务价格低、配件价格低,迫使日本、韩国、我国港台企业不得不将自己的生产墓地移至温州,创办合资或独资企业。可以说,从开始仿制、试销眼镜到形成一个有规模的生产基地,从门口摆卖到行销世界,温州人从未作过什么专门考察或实地学习,也从未请专家和师傅指导,从零做起,成为眼镜生产专家。这其中仿制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事实上,不仅仅是眼镜业。创业初期,温州城乡经济和技术力量相对薄弱,因而与家庭作坊相匹配的只能是一些日用小商品。而钮扣、眼镜、服装和皮鞋生产正好成为他们仿制的首选。当然,这并不是说温州人只能仿制这些,而只能说明,通过对这些产品的由模仿到独立生产的熟悉发展过程,温州人初步地展示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他们的创造力才只是崭露头角:纵然是仿制简单的产品,温州人也绝不是在机械地邯郸学步,而是不断地超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最终成为市场上某个领域的佼佼者。

温州人的致富经:成功不可以复制,然而成功的经验是可以模仿的。特别是在创业起家之初,自己没有经验,没有技术,没有先进的管理。这个时候,最好的发展策略就是模仿成功案例。

★创新的基础是模仿

温州人善于模仿,但并不是生搬硬套。他们的睿智之处就在于善于变通,就是创新。他们创新的共性是创新中渗透着精巧、实用与节约。

模仿别人的好东西是绝大多数初涉市场的温州人的共同经历。在一无资金、二无技术、三无资源的背景下,像犹太人一样聪明过人的温州人,再创业之初大都是靠模仿,才打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这并不是耸人听闻,曾经是温州“四大经济支柱”的纽扣、皮鞋、服装和打火机,无不来自于模仿。模仿成功加速了温州人的成功,创造了今天温州的商业辉煌。所以这绝对是一个值得效仿的成功案例。可以肯定地说,模仿是成功的捷径。

曾经,美国某报纸上以“一个针孔价值百万美元”为大标题,竞相报道一个小发明。据说,这一发明就是通过模仿来完成的。让我们来具体看看这件事:

发明的者的灵感来源于美国制糖公司为了解决砂糖变潮,在糖包装盒上开一个小孔的方法。当时美国制糖公司每次把糖输出到南美时,砂糖都在海运中变得潮湿,损失很大。为了克服这个缺点,他们花费了许多时间和金钱,邀请专家针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但一直以来都没有找到合适解决方法。

其间,这家公司有个工人,他也在动脑筋,希望能够想出一个简单的防潮法。后来他将思路一转,终于发现在糖包装盒的角落上戳个针孔,使它通风,就可以使糖避免潮湿,达到防潮目的。

该公司采用了这个方法,结果真得使糖横渡大西洋而不至于潮湿了。也因此,这位工人为自己赢来了丰厚的酬金。

这个消息一经传播,立即激起一股模仿热,其中一位先生更是对此感兴趣。他希望自己也能够戳个洞防湿或防蒸汽,以获得专利权,抱着这个想法,他开始东戳西戳地进行研究。

他到处戳孔实验,最后竟然发现在打火机的火芯盖上钻个小孔,可使普通打火机注一次油只能维持10天的打火机维持长达50天的日子。

对此,这位先生感到十分激动与惊喜,于是实验普及各种打火机,结果证实了每个钻孔的打火机,都能够灌一次油保持50天以上。

紧接着,这位先生向政府申请专利,然后开始大量生产这样的打火机,结果销路极佳,赚取了大量的财富。

可以肯定地说,倘若没有这样一个模仿,他是不会取得这样的成功的。当然我们也并不希望大家整天都在寻找各类“小孔”,而是向大家传达一种模仿的理念:当你发现好的想法、经验时,你完全可以借鉴,在理解、创新之后,将其变成自己的东西。这难道不是一种很好的思路吗?

模仿与创新并不矛盾,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

如果企业处在世界领先水平,可能创新多一些,借鉴少一些;如果处在落后水平,那么学习借鉴多一些,创新少一些是明智的。这也是尽快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条捷径!牛顿曾经说过:我之所以比别人强一点,是因为我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可见,学习借鉴他人的知识是多么重要。

创新总是在模仿的基础上,而模仿通常也一定包含着创新,偏执任何一方面,都不会令你持久地获得成功。懂得选择、吸收、消化别人的好东西,变为自己所用,并且用得更出色,这本身就是一个极聪明的创新。日本丰田汽车的成功秘诀就可以说是起步于模仿,成功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