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温州人赚大钱16条商规
1378700000042

第42章 温州人不给自己的人生留下缺憾——执著追求,百折不挠(4)

在温商看来,能够凭自己的勤劳、凭自己的智慧去赚钱是一件光荣的事情,而且,温商坚信:金钱没有贵贱,金钱没有“脏洁”,金钱不是罪恶,相反,它会给人们带来好运,带来幸福和快乐。因此,温商从来都能以坦诚的态度追求金钱,从来不羞于言利。

温州人的致富经:温州人从不讳言自己对金钱的追求,他们知道:对钱财清幽独钟,钱才会聚集到你身边。

★温州人最紧迫的事——赚钱

温州人认为:赚钱是第一任务,不管做什么生意,我们都没有完全的把握,但是,最好不要做自己不熟悉的行业,这样就更不容易把握了。

以精明闻名的温州商人,在做生意时,几乎什么生意都做,诸如修理鞋子,买卖纽扣、打火机等,但是他们却很少炒股。这让许多投资于股市的人非常纳闷。

“尽管温州民间储藏着大量游资,但温州的股市相对来说比较冷。股市是大多数温州人不愿意涉及的领域。”申银万国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投资银行总部总经理何晓勇说。

实际上,并不是温州人不想从股票中获得利益,而是他们觉得股票是一种过于投机的投资行为,不如做一些小生意来得稳当。正如一位温州出租车司机所说:“温州人精明得很,没有把握赚钱就不做。现在,温州老板开服装厂、皮鞋厂和打火机厂,小打小闹,能赚一些钱,也没有工夫到股市去。”

温州人认为,做一些稳当的小生意,踏踏实实地,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而在股市能否成功则往往不受自己的控制。

令人奇怪的是,温州的外汇市场却非常热闹。一位拥有百万美元的炒汇大户老任笑着说:“聪明一点的人不会炒股。炒股万一碰到一只烂股,就等于在炒废纸,而炒汇虽然有亏的可能,但钱买钱还是钱,再亏你手里也是拿着真金白银的货币。”

于是,《温州日报》、《温州都市报》、《温州商报》等媒体都会刊登一些外汇牌价表、每周汇评、每日汇评等。

说起炒房,必定令许多人恨得咬牙切齿。许多人认为,正是温州人抬高了全国的房价。而这正表现了温州人不熟不做的原则。

“温州人不喜欢炒股票、买基金,温州人喜欢实打实的交易。”

“温州人对自己摸不透的东西绝不会碰。”

做自己熟悉的事,等到发现大好机会才投钱下去。

2005年初,黄金价格还是每克114元多,到年底,就已上涨到每克134元多,甚至一度达到每克140元。在这波行情中,温州人当然不会放过机会。

2005年1月20日,农行温州市分行第一个推出个人黄金实物交易业务。当天,“传世之宝”个人黄金品牌就卖出了4千克黄金,按当日金价计算,总金额达46万多元。一年下来,这家银行实物黄金的总交易量达到43.64千克,交易额为545.5万元,占全国农行系统总成交量的八分之一。

经商的第一任务是赚钱,温州人深深懂得其中的道理。温州人认为,在刚开始创业的时候,一定要稳当而踏实,从小生意入手,做一些稳当的生意,只要能挣钱,用自己的辛苦和勤奋去获得第一桶金,在时机成熟后,再去拓展自己的事业。

每一个温州人都非常看重这一点,哪怕是没有从事经商行业的温州人,他们也注重赚钱。因此,温州人最愿意做最苦最累的活,只要能够赚到钱,学习到经验。

温州最大的民营企业正泰集团的党委书记原来是乐清市委的机关党委书记,另一个不相上下的德力西集团的党委书记兼副总裁在上任几个月前还是温州市委宣传部的资深副部长。他们都放弃公务员的饭碗到了民营企业干事业。

一位记者在温州打车时,得知出租车司机竟然是温州市政府某局的一个副处长!记者感到万分意外,但是这位充当司机的处长却微笑着说,像他这样下班后干“私活”的公务员多了,不信到周末路边集市上去转转,那些卖花卖鸟的小摊贩中说不定能找出几个局长呢。这位处长认为,只要符合市场规则,一个人能赚钱说明他有能力。

温州人的致富经:温州人不管是打工还是在机关当干部,每个人都非常适应市场经济的规则,他们能够放下面子,讲究实效。因此,温州人迈出了许多第一步。

★温州人有与生俱来的经商意识

温州商人是天生的赚钱机器,头脑灵活、观念常新;他们能准确地发现商机,没有太好的机会时,自己又能创造商机。

温州人天生就是做生意的。温州人的血液里好像就流着一种商业因子……这些被广泛认同的说法无外乎是说温州人天生机敏,尤其是对商业,仿佛与生俱来就有一种才能。无论何时何地,无论刮风下雨,鼻子一耸,他们都能嗅出金钱的气味。温州人显得特别胆大妄为,什么都敢想,什么都敢干。而且,这种胆大又有着相当的实践作基础,温州人的商业美誉更是广泛流播。

南远舟和他的家族企业就是温州人商业天才的一个世纪杰作。

作为新加坡的富豪,南远舟家族拥有20亿美元的资产。南氏家族旗下的大小企业共有59家,员工过万,涉及橡胶、电子、娱乐、海运、房地产等多个领域。虽然南先生向来低调,回避媒体对他的宣传,但是在工商业圈子里,“南远舟”仍然是一个响当当的名字。近年来,南先生逐渐把企业移交给自己的两个儿子,已经顺利完成了过渡。退休后,南先生一方面怡情养性,一方面为各种公益事业奔走,过上了一种在他说来“非常愉快”、“非常理想化”的生活。

可是,谁能想象的到,60年前,15岁的南远舟还只是一个为填饱肚子而发愁的穷小子呢?

那时候,南远舟的父亲南世代一家辗转到达泰国。1926年南远舟出生之前,南世代已经有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农场,生活已经比较殷实。

父亲给南远舟取名“远舟”,是让儿子不要忘记自己是中国人,总有一天要回去。他时常告诫儿子:“树挪死,人挪活。不要总想着安定下来;要到处闯,到处看,看哪里最有机会,自己的命运是自己把握的。”

南远舟5岁时,母亲积劳成疾,不久去世。南远舟13岁时,南世代一病不起,在变卖了家产之后,仍然没有治好自己的病,依依不舍地合上了眼睛。

一个14岁的中国孩子,远在无依无靠的泰国,该怎么办呢?南远舟不得不离开学校,走上了谋生的路。他在泰国华人的农庄里做工,后来又到泰国人的店铺里作小伙计。他做事认真周到,既勤快又伶俐,所有的老板都对他褒奖有加,全力提携。一年后,他已经完全能够养活自己,开始独立从事布匹买卖生意,虽然规模很小,但总算有了自己的事业。

1941年初,南远舟关闭了店铺,变卖了所有家产,费尽周折,到了香港。15岁的小伙子孤零零地站在香港的大街上,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群时,兴奋异常。香港远比泰国繁华,这里可以挣的钱有的是。

他没有马上使用自己的存款,没有马上自立门户。他只会说浙江话和泰语,这是非常不利的,必须马上学语言,学粤语,还要学点英语,另外,还要了解当地的风俗民情,了解这里的经济状况,寻找挣钱的机会。

南远舟先在九龙土瓜湾卑利船坞当学徒,每日工薪只有13个先令。他就靠这点可怜的钱糊口,坚决不动用在泰国时攒下的钱。为了学习语言,他几乎走遍了香港的大街小巷,最后找到了一个交换学习的机会:他教人泰语,人家教他粤语。在那段日子里,劳累了一整天后,他还要再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去学语言。语言障碍实在太大,交流起来非常吃力,每次回来,都口干舌燥。功夫不负有心人,他进步神速,不久就能与人顺利交流了。解决了语言关,生活上轻松多了,于是他换了工作,到一家大商号做伙计,随时准备着出手建立自己的事业。

1941年底,日本侵略军侵占香港,南远舟跑到了广州,开始做布匹生意。靠着诚实和勤奋以及原先的经验,他很快赢得了一大批主顾,事业迅速地发展了起来,最快时在一年之内营业额就翻了10倍。几年之内,南远舟就从一个人地生疏的外人变成了一个精明强干的内行。抗日战争胜利后,他已经有了相当的资本。1945年,他看好了一笔生意,投入大量资金运送鱼苗去马来西亚。不料,随船人员走了弯路,耽误了行程,在惊涛骇浪中也不知怎么照顾鱼苗,结果到了马来西亚鱼苗全都已经死光了。这次大生意使南远舟几乎血本无归。南远舟镇定下来后,马上将船签押,再贩马来西亚水果运到香港,可是回程中又遇到狂风暴雨,水果也烂光了。真是祸不单行,南远舟落个两手空空,走投无路。但南远舟生就一副倔强脾气。虽然身处逆境仍能沉得住气,斗志弥坚。他说:“我本来就一无所有,即使全部资本都赔得一干二净,也不过就是回到从前的状态而已;但经验与能力是不会失去的!”

1946年,南远舟回到香港,在一家金银珠宝店做经理,使该店的营业额直线上升,他也从困顿中摆脱出来。1947年,他与珠宝店老板的女儿成婚,有了一个安稳的家。黄金珠宝买卖为南远舟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短短几年之内,南远舟在香港、台湾、泰国、缅甸等地建立了庞大的营销体系和生产基地,而且也与欧美等地客商取得了联系,建立了比较稳定的合作关系。

在黄金珠宝界站稳脚跟之后,南远舟在寻找新的投资点。他坚信父亲的告诫,那就是:守成者必败,进攻者生存,一定要敢想敢闯,勇于开疆拓土。没读多少书的父亲根据自己的人生经验,总结出的这种“进攻法则”,南远舟历来奉为圭臬,并付诸实施,屡试不爽。

1950年,南远舟看准机会,把全部财产的1/4划分出来,专门经营从汕头到印度尼西亚的瓷土出口生意。他先把瓷土交给妻子经营,自己坐镇黄金珠宝业。后来瓷土生意非常顺利,夫妻二人调换了位置,南远舟奔走于汕头和雅加达之间专营瓷土,珠宝则交给了妻子和岳父。靠着出众的胆识和良好的信誉,南氏瓷土公司很快成为了当时印度尼西亚最大的瓷土供应商之一。

市场地位稳定之后,南远舟又把瓷土生意交给别人办理,自己一方面遥控珠宝和瓷土生意,一方面密切关注橡胶和人造革制造业。在雅加达考察并在一家工厂里实习半年之后,他先后投资创办了“华夏树胶厂”和“南海树胶厂”,工厂的规模不断扩大,产销两旺。1957年,生产进一步发展,南远舟开始经营塑胶厂,生产塑料和人造革,迅速成为印度尼西亚工商企业界实力最强的实业家之一。当时,由于总的经济形势的影响,东南亚的瓷土生意虽然表面上还是热热闹闹,但实际上已经日见萎缩,具有丰富商业经验和敏锐洞察力的南远舟干脆结束了瓷土生意,全力投入到塑胶业,并举家迁居雅加达。

就在事业如日中天时,在雅加达定居不到一年,南远舟敏锐地觉察到了印度尼西亚强烈的排华种族情绪,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南氏集团毅然离开雅加达,放弃了苦心经营的塑胶厂,来到新加坡,谋求新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的新加坡,现代航运业尚未形成规模,经营模式基本上还很落后,只是由于地处海运交通要道,赢利状况良好。但也因为如此,竞争非常激烈甚至野蛮。一个外来商人,在当时要打入投资巨、风险大的海上航运业,其困难程度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很多人甚至认为这根本就不可能。

南远舟在新加坡的再度创业,是从荒芜的海边大规模填海治滩造地建厂开始的。他的家人和好友都认为这一行业充满惊涛骇浪,劝他打消这一念头。但南远舟坚决要去一试。他几乎投入了所有资金,只留了10万美元作为保险金。他对家人说:“如果失败,而且无法东山再起,那就去老家浙江养老,10万美元足够了。”他买来8艘旧货轮,修理一番之后,开始了他的海上运输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