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30岁前要学会的33堂领导课
1378800000009

第9章 Part2 修炼篇(3)

“做事先做人,品德最关键。”“德才兼备”是我们的先辈评价人才的标准,但“德”是“才”的前提和保障。只有“有德有才”的人,才是名副其实的人才,才能在社会竞争中如鱼得水、左右逢源。

少德之人,纵有经纶满腹,也不能成大事。因此有位企业领导者曾公开声称:“宁选才差德高之人,不取才优无德之辈。”古往今来,许多具有优良品德的人都会受到人们的尊敬和推崇。

德为导向,才是基础;德靠才来发挥,才靠德来统帅。相对于才而言,德更为根本,正所谓:“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有才是废品,无德无才是毒品”。

仔细观察,我们不难发现:很多成功者无论做人还是做事,都有着优秀的品德。

青春宝集团董事长冯根生在胡庆余堂当学徒的时候,就认识到规规矩矩做人的重要性。他说起一件奇怪的事:

“我在扫地的时候,经常捡到钱。捡到钱,我就放在抽屉里。每次我捡到的钱,大约相当于现在的20元、30元,我就暂时把它放在抽屉里,第二天一早交给师傅。大概1年多以后,好像就没有了。十几年以后,我师傅80岁,快去世的时候,我去看他,最后一次去看他,那时候已经是1960年了。我的师傅把我叫到床边,他说根生啊,你还记得吗?今天我该告诉你。我说什么事,他说你在当学徒的时候,扫地时捡到钱,你都交给我了,今天我告诉你,这是老板要考你,一共试了你15次,你每次都交。15次以后,老板就说了,这个小孩是诚实的,他捡来的钱都不要,还会去偷吗?

“这时,我才知道原来是这么在考我。我14岁的时候,我祖母70岁了,当我离开祖母身边,去当学徒的时候,路上我祖母告诉我一句话,一定要规规矩矩做人、认认真真工作。规规矩矩做人,老板给你的钱你拿,老板不给你的钱,你一分钱都不能去碰它,现在这句话叫廉政。认认真真工作,就是勤劳,这就像现在对干部的要求,廉政勤劳就是好干部。旧社会教育的语言不同,性质一模一样。因此我记住了,给我的钱我要,不给我的钱我从来不会去拿,一分钱都不要,这教会了我做人的道理。”

有人认为,做人和工作是两回事,这种观念的潜台词是:一个人的品质不佳并不影响他在职场上的成功。其实,这是一种极其糟糕和错误的认识。

中国有句话叫做“做事先做人”,作为一个合格的人,首要学习的就是做人的道理,其次才是学习本领。但是现代社会很多人都本末倒置,更多地看中的是才,而忽视或轻视对做人品德的培养。

当然,我们绝不否认才能在发展和成就事业中的重要性。但是对员工来说,品德比能力更胜一筹。好的品德对人的一生受用无穷,它就像一粒有生命力的种子,最终能让你品尝到成功的果实。品德拙劣的人,一有机会就很可能做出有损于组织的事来,有这样的人在,社会、单位都不会安宁,这样的人注定难以收获信任与成功。

品是人灵魂的深层体现,人品决定着人工作的效果与成果。从现代管理的角度来看,优秀的人品、高素质的团队,是激发团队竞争力的重要保证,要想实现单位的尽快发展就必须要下大力气提高员工的整体职业品德素养。而对员工自己来说,要想提高自身的职业竞争力,修炼一个好品德应该是最重要的。

当今社会,几乎每一家单位都在不知疲倦地寻找理想的人才,然而同时又有大批拥有高学历的“人才”却始终游走在失业的边缘。为什么会这样呢?究其原因,用人单位除了关注被选对象的智商、体魄和实际能力,他们更是在不遗余力地寻找拥有职业好品德的人,而现实是:好人品已经越来越成为了宝贵的稀缺资源。

人品决定了人在职业生涯中的方向与地位。人品就像火车的方向、路轨,而才能就像发动机,如果方向、路轨偏了,发动机的功率越大,造成的危害也就越大。一个人如果忽视了人品的塑造,过分地注重技巧、权谋和手段,即使这样的人“才高八斗”,他也会被很多单位拒之门外。

几年前,一家全球知名的跨国公司在招聘员工过程中就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情。经过笔试、面试、面谈等层层筛选,几百名应聘者中只有不到10人闯入了最后的面试。最后面试那天,这几个应聘者是一个一个接受面试。总经理在面试过程中,并没有过多地考察他们的专业知识。但是,在面试结束时,他对每个人都说了这样一句话:“你还记得吗?半年前,在一个研讨会上,我们就已经见过面了,当时你还宣读过一篇稿子,写得真是不错……”其实,这只是个幌子,总经理本人根本就没有参加过这个研讨会。

但是,除了最后那位女孩外,前面所有的人都顺着总经理的竿子往上爬:“你一提醒,我想起来了,咱们确实见过面。至于说那篇稿子,写得还很不透彻,希望您能多多指教……”只有那位女孩听完总经理的话,心里犯了嘀咕:“总经理肯定认错人了,我就没有参加过那个研讨会,他怎么能认识我呢?可是,否认吧,当着几位考官,太不给总经理面子了;承认吧,也不合适……”最后,小女孩一咬牙,非常从容地回答道:“总经理先生,我想您可能认错人了吧,我当时出差在外,没能赶回来参加这个研讨会。非常抱歉,让您失望了……”说完后,女孩礼貌地站了起来朝外走,她当时已经不抱任何希望了。但是,就在她打开门之际,总经理叫住了她,“小姐,我们决定录用你了。”

事实证明,总经理的决定是正确的。在后来的工作中,这位女孩的工作成绩确实非常突出。

毫无疑问,优秀的品德应当是每一位员工必备的美德。任何一个组织,要想具有竞争力、生命力,必须要具有一批品德高尚的员工。对任何用人单位而言,他们不仅要求员工头脑敏锐、具有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还应具有正直的品格。能力和品德相比,小到一个单位,大到一个国家,人们真正需要的是后者。

◎谦虚不是把自己想得很糟,而是完全不想自己。如果把自己想得太好,就很容易将别人想得很糟。

◎一个人在朝上走的时候,总是低着头,而往往高昂着头的时候,走的都是下坡路。

◎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作为现代领导者,要有效地实现其领导功能,不仅要有权力,而且要有威信。威信是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品格、才能、学识、情感等对被领导群体所产生的一种非权力影响力。

人们常常把领导者的威信视为“无言的号召,无声的命令”。要成功地管理部门,领导者必须要有威信。正如印度圣雄甘地所说:“主管就是以身作则来影响他人。”

■以诚信树立威信

对于任何一个领导者来说,有权力,但不等于同时就有了威信。权力可以说只是获得威信的一个小小的优势。真正有经验的、有修养的领导者明白只有赢得下属的真心拥护和爱戴,才能树立持久有效的威信。

孔子在《论语》中说:“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意思是说,领导者必须先取得百姓的信任,然后再去号召百姓,不然百姓会认为你在折磨他们。孔子说:“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即领导者讲信用,那么你所领导的员工就都会说真话了。

施信于人,是领导者必备的美德。领导者在管理过程中以诚信待人处事,则其他人也会以诚信回报,彼此之间不但会形成强大的凝聚力,更能增加下属对领导者的信赖。

三国时代的诸葛亮四出祁山时,所率兵马只有10多万人,而司马懿却有精兵30万,蜀、魏在祁山对阵,正在这紧急时刻,蜀军有一万人因服役期满,需退役回乡。而离去一万人,会大大影响蜀军的战斗力。服役期满的士兵也忧心忡忡,大战在即,回乡的愿望恐怕要化为泡影。

这时,将士们共同向诸葛亮建议:延期服役1个月,待大战结束后再让老兵们还乡。诸葛亮断然地说:“治国治军必须诚信为本。老兵们归心似箭,家中父母妻儿望眼欲穿,我怎能因一时需要而失信于民呢?”说完,诸葛亮下令各部,让服役期满的老兵速速返乡。诸葛亮的命令一下,老兵们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随后一个个热泪盈眶,激动不已,决定不走了:“丞相待我们恩重如山,如今正是用人之际,我们要奋勇杀敌,报答丞相!”老兵们的激情对正在服役的士兵则是莫大的鼓励。蜀军上下群情激奋,士气高昂,在形势不利的情况下击败了魏军,诸葛亮以信带兵取得了以少胜多的战绩。

诸葛亮以信为本,赢得了全军将士的信赖和拥护,激发了他们高昂的斗志和献身精神,保证了战斗的胜利。

领导者失去诚信,就失去了领导力。领导力,归根到底是诚信力量的问题;执行力不足,是诚信力量缺失的现象。影响力,说白了,靠的就是诚信的力量;领导魅力,就是领导者的诚信力量。诚信是有经济价值的。做人、做事、做生意,诚信度低,成本高,风险大。所以,领导的一切力量,从诚信中来,失去诚信,管理力量必然亏损。没有诚信,领导力、执行力,其力何在?

英国管理学家罗杰·福尔克说过:“世界上最容易损害一个经理威信的,莫过于被人发现在进行欺骗。”这是一句至理名言。作为一个管理者,要心怀诚信,不能以欺骗的手段去对待下属。

唐代贞观年间,有人上书奏请废弃朝廷中的奸臣。唐太宗问他说:“我所任命的人,都认为是贤臣,你知道谁是奸臣吗?”

那人回答:“臣在民间,不能确切地知道那个人是奸臣。请陛下假装发怒去实验群臣,如果能够不畏惧陛下盛怒,仍敢直言不讳的,肯定就是忠臣;如果顺应陛下的意见,阿谀奉承的,必定就是奸臣了。”

太宗说:“流水的清和浊,在于它的水源如何。国君是国家政令的发出者,好比水的源头,臣下就好比是水。国君带头骗人,反而要求属下行为端正,就好比水源混浊,而希望流水清澈一样,是不合乎道理的。我常常因魏武帝喜欢骗人而鄙视他的为人,如果我也用这样的方法去试探群臣,怎么能让别人信服呢?”

唐太宗拒绝了上书人的主张。

《贞观政要》对此议论道:“君之所保,在于诚信。”“夫君能尽礼,臣能竭忠,必在于外内无私,上下相信。上不信则无以使下,下不信则无以事上,信之为道在矣!故自天佑之,吉无不利。”诚信是领导者的修身、立身之本,也是领导者们营造企业内部“上下互信”的根本保证。

现在,有很多企业老板与员工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张。老板总在抱怨,忠诚的员工太难找了。员工们也很郁闷,感到值得信赖的老板更难找。但是,如果大家都能够认真省察自己的“诚信力量”的话,也许会有新发现。事实上,老板身上缺乏“诚信力量”,员工就很难忠诚起来;员工心里缺少“诚信力量”,老板也很难放心。换言之,双方恢复自己的“诚信力量”,一切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国内很多优秀的领导者也都身体力行地践行着诚信领导法则。

“诚实守信”的信条,是李嘉诚一生唯一不可改变的追求。他一生用一个字“诚”赢得了现在所拥有的一切。

创业初期,在塑胶厂濒临倒闭的那些日子,李嘉诚备受打击。有一天他回到家里,强作欢颜,担心母亲为他的事寝食不安。知儿者莫过其母。母亲不懂经营,但懂得为人处世的常理。她用佛家掌故来喻示儿子:很早以前,潮州府城外有一座古寺。方丈云寂知道自己在世的日子不多了,就将两袋谷种交给两个弟子——一寂、二寂,要他们去播种插秧,到谷熟的季节再来见他,看谁收的谷子多,谁就可继承衣钵,做庙里的主持。谷熟时,一寂挑了一担沉沉的谷子来见师父,而二寂却两手空空。云寂问二寂,二寂惭愧道,他没管理好田地,谷种没发芽。云寂便把袈裟和瓦钵交给二寂,指定他为未来的主持。一寂不服。师父道:“我给你们的谷种都是煮过的。”

李嘉诚悟出母亲话中的玄机——诚实是为人处世之本,是战胜一切的不二法门。

翌日,李嘉诚回到厂里,召集员工开会,他坦诚地承认自己经营错误,不仅拖垮了工厂,损害了工厂的信誉,还连累了员工。李嘉诚说了一番渡过难关、谋求发展的话,员工的不安情绪基本稳定,士气也不再那么低落。紧接着,李嘉诚一一拜访银行、原料商、客户,向他们认错道歉,并保证在放宽的期限内一定偿还欠款,对该赔偿的罚款,一定如数付账。李嘉诚丝毫不隐瞒工厂面临的空前危机——随时都有倒闭的可能,恳切地向对方请教拯救危机的对策。李嘉诚的诚恳态度使他得到了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的谅解。

李嘉诚抽调员工,将积压产品归为两类,一类是有机会作为正品推销出去的;一类是款式过时,或质量粗劣的。正品卖出一部分后,李嘉诚不想被积压产品拖累太久,全部以极低廉的价格卖给专营旧货次品的批发商,在制品上的质检卡片上一律盖上“次品”的标记。

被裁减的员工回来上班,李嘉诚还补发了他们离厂阶段的工薪。长江塑胶厂出现转机,产销渐入佳境。

1955年的一天,李嘉诚召集员工聚会。他首先向员工鞠了三躬,感谢大家的精诚合作。然后,用难以抑制的喜悦之情宣布:“我们厂已经基本还清各家的借款,昨天得到银行的通知,同意为我们提供贷款。这表明,长江塑胶厂已走出危机,将进入柳暗花明的佳境。”话音刚落,员工顿时沸腾起来。散会前,每个员工都得到一个红包,由李嘉诚亲自分发。

李嘉诚回首这段岁月时说:“信誉、诚实也是生命,有时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

诚信是一种看不见的心理力量,一种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一个企业的凝聚力是领导活动得以有效实施的基本保证,而领导者的权威以及诚信则是形成企业凝聚力的必备条件。如果诚信不能自始至终,就会人心涣散,凝聚力和向心力也就消失了。而要达到凝聚的目的,领导者必须坚持操守,以诚信赢得人心,取得事业的成功。

诚信的力量,是人生根本的精神力量;诚信的智慧,是人生根本的智慧。诚信的智慧,人人皆有,与生俱来。用诚信的智慧,唤醒诚信的心灵,领导者以诚信待人,人们就会以诚信回报。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领导者的信誉是一种巨大无比的影响力,也是一种无形的财富。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说过:“想要使下属相信自己,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做到的。你必须经过一段漫长的时间,兑现所承诺的每一件事,诚心诚意地做事,让人无可挑剔,才能慢慢地培养出信用。”

领导者如果能赢得下属们的信任,众人自然就会无怨无悔地服从他、跟随他。反之,如果经常言而无信、出尔反尔、表里不一,别人就会怀疑他所说的每一句话,所做的每一件事。

成功的领导者,是因为他具有99%的个人威信和1%的权力行使。一个人之所以为他的上司或组织卖力工作,绝大多数的原因,是上司拥有个人威信,像磁铁般征服了大家的心,激励大家勇往直前。

领导者树立威信的方法很多,可以是乐于律己,严于律人;可以是雷厉风行,作风过硬;可以是亲和豁达,公私分明;也可以是勤恳扎实,不务虚华;有的锐意进取,敢为人先。但是有一点最基本的要求,那就是信守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