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人生难题咨询手册
1380100000100

第100章 常见心理问题的自我调整(3)

个人的生理原因。大量动物实验与临床资料表明,攻击行为有其生理基础。一些生理学家提出,小脑成熟延迟,传递快感的神经道路发育受阻,因而难于感受和体验愉快与安全,可能是攻击行为发生的因素。

来自个人的心理原因。主要包括:角色的认同与攻击性、自卑与补偿、自尊心受挫这三种。

来自家庭的原因。一般说来,攻击性与家庭教育有较大关系。被父母溺爱的孩子往往个人意识太强,受到限制就容易采取“还击”;专制型的家庭,儿童常遭打骂,心理受到压抑,长期郁结于内心的不满情绪一旦爆发出来,往往会选择较为激烈的行为来发泄积怨。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孩子大多会模仿家长的攻击行为。

来自社会的原因。包括武打、凶杀的小说和电影,都会使缺乏分析能力的青年人产生模仿行为和认同感。另外,社会上流行的“老实人吃亏”的观念也易使青年人产生攻击性行为。

对攻击型人格障碍的治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积极开展青春期有关生理、心理方面的教育,使广大年青人能够正确认识自己,认识自己外部的变化和心理的变化并接纳自己。进入青春期的男孩不能仅仅停留在对自己身体的某些外部特征和外部行为表现的认识上,还要鼓励他们经常反躬自问和独立反省,完善自我,把精力用到学习、成才上去。

(二)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业余文艺、体育活动,让青春期男孩体内的内在能量寻找一个正常的释放渠道。另外,培养各种爱好和兴趣,使其情操得到陶冶,从而健康成长。

(三)积极进行深入细致的心理访谈,使青春期少年学会正确对待挫折。人生在世会有这样或那样的挫折,要正视挫折,总结经验,找到受挫折的原因并加以分析,而不是一遇挫折就采取攻击行为。通过各种手段培养他们的承受能力,并能对挫折采取积极的富有建设性的措施。

(四)积极运用行为治疗的系统脱敏技术,帮助患者克服行为的冲动性。

总之,对于富有攻击性人格的人来说,自身所具有的攻击性会给自己的社会交往活动带来巨大的阻碍,极不利于个人的成长,需要运用多种可能的方法予以消除,以保证个人的顺利成长。

★9.儿子为什么一身“反骨”

问题困扰

李先生对独生儿子的管教是严格的,有时甚至是严厉的,可儿子却越来越不服管教。例如,叫他用完水笼头要关好,他偏不关;老师让大家写篇记叙文,他偏写成议论文;学校开运动会要求穿白球鞋,他却穿黑皮鞋,李先生不明白自己的孩子为什么全身都长着“反骨”,一时拿自己的儿子没有了办法。

根据种种迹象判断,李先生的儿子患了心理疾病,这种疾病叫做被动攻击型人格违常,多发生在青春期。其实,有许多孩子在青春期都会或多或少地表现出一些被动人格违常来。他们仿佛头上长角、身上长刺,根本不听家人和老师的劝告,一切随心所欲,常违背成年人的要求去做事。明知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却偏要去做,有时甚至表现出很强的破坏欲。一些家长看不到躲藏在这些表面行为背后的不健康的心理因素,把少年的这种不良行为归结为道德品质问题,对孩子训斥、打骂,这样做只能适得其反。

具有这种被动人格的人,在对人、对事的态度上大多表现得比较被动。他们看事情常常消极悲观、失望胆怯、缺乏自信,怯懦犹豫,在人际关系中也显得很被动,极少主动与人交往、接触。但是,这些少年心中又有一种渴望被人了解、被人接纳、被人欣赏的冲动。为了达到这种目的,他们想通过做事懒散倦怠、大意拖沓时间、抵抗成年人的要求、甚至破坏一些家具等行为来引起人们的关注。

那么,这种性格是怎样形成的呢?是什么原因致使少年要用顽强抵抗和攻击的行为表现自己呢?几个主要原因如下:

(一)不恰当的教育方式

调查表明,家长教育方式不当是导致孩子产生被动人格违常的最重要原因。例如,在孩子童年时,家长过于严厉,使孩子提心吊胆,不敢违背父母的意思,不敢说出心中想说的话,行动上不敢越雷池半步。孩子长到少年时,自我意识在逐渐觉醒,他们为了吸引别人的注意、为了表达心中的想法,很有可能采取一种偏激的、顽强抵抗和破坏的行为来与成年人的意志、社会规范对着干。

(二)因为学习成绩差

有的少年学习成绩不好,老师、家长、同伴都瞧不起他,甚至讽刺挖苦他、疏远他。久而久之,他的心中便产生了一种抵抗情绪,表现在行动上就易出现不合作、破坏欲强、懒惰散漫等现象。例如,某校全体师生正在全力以赴争办文明学校。一位少年偏偏等检查团到来的时候,当着人家的面吐一口痰在雪白的墙上,结果文明校园告吹,而他却一副无所谓的样子。这位少年在教导主任批评他的时候说:“我的成绩差,反正大家都瞧不起我,我偏要跟他们过不去!”

(三)因为其人际关系较差

由于种种原因,人际关系不和谐的人也容易形成被动攻击型人格。这种人在人际关系中多比较被动,待人也时冷时热,有时会出现消极、冷漠、敌视性强的行为。

(四)是因为过分的自卑心理。内心过分自卑、压力过大的人,容易由被动转向攻击,导致人格违常。例如,少数残疾少年先是痛不欲生,悲观失望,进而转变成摔东西,撕书,绝食等行为。这些行为都是被动攻击型人格违常疾病的表现。

那么,怎样才能将孩子的违常人格纠正过来呢?

(一)不能将孩子的心理疾病当成道德问题来看待

如果家长将孩子的反常行为视为道德不良,便会使他内心里更不平衡,对家长更加反感,从而产生更过激的行为。

(二)给孩子表达自我的机会

家长或老师过于严厉的管教,使孩子失去了说话的机会,他们虽然年龄不大,但心中同样有许多想法需要表达,因此,家长要为孩子创造机会,允许他们说出心中的想法。

(三)给孩子爱心并接受孩子的爱心

有的家长,只知道把自己的爱给孩子,却不肯接受孩子亲昵、依恋的情感,甚至因此而训斥孩子。这种做法,也很有可能将孩子推向行为偏激的一端。所以,建议家长给孩子爱心的同时,也接受孩子的爱,让孩子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

(四)家长要给孩子自由

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不是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不要对子女要求太严,这也不准,那也不准,否则,孩子会产生对抗情绪,为发泄心中的积怨和家长对着干。

总之,家长的教育方式在孩子被动攻击型人格违常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关系,家长在关爱孩子的同时也要尊重孩子的意志,给他们应有的自由和选择的权利,这相对而言更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10.她今年二十五岁了,为什么很迷茫

问题困扰

林小姐近来过得很不安分了,想想自己已经二十五岁了,虽然成家立业遥遥无期,可也不能总是零存款。身边二十六七岁的朋友,基本上嫁的嫁了,纷纷贷款买来房子、车子提前消费着,最重要的是,甭管你工作顺不顺心,好歹有一个房子是自己的窝。而自己,仍然住在租来的小单间里,不知疾苦地蹉跎着,一年后是这样,两年、三年后呢?林小姐感到十分迷茫。

分析解答

这一年,我们二十五岁。二十五岁,有一种被吊在中间、很尴尬的感觉。二十五岁,工作的年龄很短,变化频率却很快。而换工作最好的借口,便是前途依旧没有眉目。前途在哪里?大学毕业前信誓旦旦,雄心勃勃坚持的职业理想,在现实的残酷、人情的冷漠,以及现状的平淡中渐渐磨灭。工作是一份糊口的差事还是一块理想的阵地,这个曾被我们不屑思考的问题却将我们折腾得筋疲力尽。二十五岁,是一个不曾得到的年龄,而我们却害怕失去。

二十五岁,或多或少都有过了一份爱情,曾经的爱山盟海誓、无怨无悔,最终换得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二十五岁,生活有一种漂泊的色彩。漂泊在一个有史以来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外面的世界充斥着不断膨胀的欲望,处于其中的人行色匆匆,面目憔悴,“车子、房子、票子、位子、妻子”带来的压力如孙行者背上的五行山,每走一步都加重一分。

二十五岁,应该是一个理性回归的年纪了。于是,午夜梦回时,开始认真地思考“我是谁”了。我想创业!当我向亲人、朋友、同学征求意见时,得到的支持少之又少:你有创业和守业的经验吗?在非市场因素对市场具有近乎决定性作用的情况下,你自认可以摆平一切吗?这么多的问题摆在我的面前,在时时动摇着我的决定却又时时提醒着自己要不断完善自己——要做成一件事,需要综合的素质,而这些不是能够一蹴而就的。

这就是所谓的二十五岁习惯性综合焦虑症。二十五岁综合焦虑症,是指刚刚迈入社会不久,刚刚展开职业生涯规划和人生理想,以及对未来爱情婚姻定位时产生迷茫和焦虑的一种情绪。焦虑情绪是人们在面对特殊情况进行适应时,在内心激起的不愉快的情绪,它是一种常见的、基本的心理体验。人性充满矛盾,人生充满风险,未来具有不确定性,这是焦虑的根源,也是对人生的挑战。

因年龄和自我心理功能发育阶段的不同,引发焦虑情绪的情景也会有所不同。儿童幼年期,会对母爱的丧失、父亲的惩罚而心怀恐惧;青春期时,常对性的冲动、异性的出现而感到不安;成年人,会因自己未趋完美而痛恨自己。

这是一个剧变的时代,固有的生活模式在消解,以往的思维方式正失效,因此,青年的生活状态出现了“不稳定性”,心态出现了“不确定性”,时常产生焦虑感,这是一种常态现象。尽管二十五岁“焦虑”现象主要是一种良性的焦虑,但也提出了更深刻的问题:在一个转型时代的人如何寻根与定位?

(一)明确自己的生活目标

没有明确的目标、从众、随大流是现代年轻人的通病。因此,当我们开始自己的追求之前,一定要问问自己,我的目的地在哪里?要给自己充分的时间探索。不要急急忙忙上路。更不要在还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的时候跑得快,因为我们很可能已偏离自己本来的方向,而且到最后,因为已经跑了很远,很难回头。

(二)想象生活的色彩

只有一种颜色的生活是不平衡的生活,而多种颜色的生活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不同的角色。也许,我们不需要想“人到底为什么活着、人生的目的到底是什么”这样基本的哲学问题。但在紧张的工作之余想想这样的问题或许会给自己不少新的领悟。生活的每一种角色都给我们新的学习机会。

(三)学会接纳自己的不足

当我们知道越多的时候,我们就越可能发现自己的渺小,也许那一刻,我们会发现原来我们与“伟大”无缘,而与“平凡”摩肩接踵,我们发现自己越来越不够完美,我们发现我们离自己当初的伟大理想可能越来越远——无论我们有什么样的自我发现,那都是我们的进步。

(四)学会调整自我的心态

二十五岁的焦虑是现代人成长期的必经路,所以我们应该学会接纳它,使它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与它和平共处。明白这一点,我们的心态会放得更平和,我们会变得更宽容,我们会更多地接纳自己和他人。从我们接纳自己的那一刻起,焦虑就会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