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本草纲目养生智慧(大全集)
1382100000005

第5章 补益气血扶正固本,由内而外的健康动力(2)

气血两虚一般出现在贫血、白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大出血后、妇女月经过多者等,其主要表现为;既有气虚的表现,又有血虚的表现,进补宜采用益气生血、培补气血、气血并补。

气血两虚气虚证与血虚证并见为诊断依据。少气懒言,神疲乏力,自汗,脉弱等是气虚的主要表现;面色萎黄或淡白,舌淡,脉细等是血虚的主要表现。心悸失眠,为血不养心所致。

气血双虚则应气血双补,常用的方剂有八珍汤(四君子汤加四物汤),十全大补汤(八珍汤加黄芪、肉桂),人参养荣汤(当归、党参、白芍、白术、茯苓、熟地、灸甘草、黄芪、肉桂、五味子、远志、陈皮、生姜、大枣)等,相应膳食:气血:鲫鱼豆腐汤;气血双补汤;药膳鸡。

中药的剂型很多,最适合补虚的是煎膏制剂,这是传统的中药剂型之一,药性滋补,味道甘美,浓度高,体积小,容易保存,便于服用,具有良好的滋补效果。从季节而言,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其中冬季是闭藏季节,气候寒冷,虚证也会加重或复发,因此更宜服用滋补膏。

制做滋补膏,首先是对症选方、看你是气虚、血虚,亦或是气血俱虚,然后按上述介绍的方剂选择。为慎重起见,最好请当地的中医师选方遣药,药材必须干净、地道。中药材的质量高下悬殊甚大,要选择上乘者。

气血两虚的病人怎样调理呢?

一 中草药调理有下面几种

(1)党参(或人参)养荣丸(党参、黄芪、白术、当归、白芍、熟地、茯苓、甘草、肉桂、五味子、陈皮、远志、生姜、红枣)适用于气虚乏力,动则气短出汗,或病后虚弱,食少便溏者。每日服2次,每次服9克。

(2)黄精丸(当归、黄精、黄酒)适用于气血两虚,面黄肌瘦,头目昏眩,神疲乏力,每次服2次,每次服1粒(重6克)。

(3)麦味地黄丸(熟地、山萸肉、山药、丹皮、茯苓、泽泻、麦冬、五味子)此方为六味地黄丸加麦冬、五味子而成,故与六味地黄丸适应症近似,适用于肺肾两虚并有阴虚内热,如咽燥口干、梦遗盗汗、午后升火等。每日服2次,每次服9克。

(7)市面上有售的中成药如两仪膏(补益气血)、八珍丸(气血双补)、人参养荣丸(益气健脾补血)、归脾丸(补益气血、健脾养心)、人参大补膏(补气益气)、人参阿胶膏(补气、补血)等,对气血两虚的人也都有很好的疗效

二 食补调理有以下几种

⑴韭汁红糖饮

材料:鲜韭菜300克,红糖100克。

作法:将鲜韭菜洗净,沥干水分,切碎后捣烂取汁备用。红糖放入铝锅内,加清水少许煮沸,至糖溶后兑入韭菜汁内,即可饮用。

功效:具有温经、补气之功效。

⑵乌梅红糖饮

材料:乌梅15克,红糖;30克。

作法:将乌梅、红糖一起入煲,加水l碗半,煎剩至大半碗,去渣温服。

功效:具有补血止血,美肤悦颜功效。

⑶黑木耳红枣饮

材料:黑木耳30克,红枣20枚。

作法:将黑木耳、红枣洗净。红枣去核,二味加水煮沸,去渣服用。

功效:具有补中益气,养血止血,美肤益颜功效。

在补益人体的中药当中,补气之首为人参、补血之源为何首乌,“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而人体又为气血所构成,人体虚症、概括起来不外体虚、阳虚、血虚、阴虚四种类型,根据虚症的不同类型应有针对性地选择恰当的补虚药。但人体在生命活动过程中,气、血、阴、阳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一般而论,气虚和阳虚、表示机体活动能力的衰退,阳虚多兼气虚,而气虚也易导致阳虚;阴虚和血虚、表示机体精血津液的耗损,阴虚多兼血虚,而血虚也易导致阴虚。所以,气血双亏、阴阳俱虚亦属常见之症,治当补气药与补血药、补阴药与补阳药并用,所谓气血双补、阴阳并补之法。另外,气能生血,亦能生津,故气虚与阴津不足之症,常以补气药配补血药或补阴药,即补气生血,益气生津之法。

气血进补如用兵,乱了章法会伤身

“进补如用兵,乱补会伤身”这句谚语告诫人们,服用补药也必须对症,遵循“一药一性,百病百方”的原则。据《本草纲目》记载,党参、黄芪、白术、茯苓、山药、莲肉、扁豆、甘草等适宜益气进补;当归、熟地、何首乌、龙眼肉、红枣、胎胞、阿胶等适宜养血进补。

按照中医辨证论治原则,进补也要根据各人的具体情况,弄清脏腑阴阳,寒热虚实,哪些人可以不必进补,哪些人可以进补。对于那些该进补的人来说,补什么,怎样补,也应有所不同,有所区别对待。

众所周知,中药有酸、甘、苦、辛、寒五味之分,每一种中药都有各自的特殊功效,各属其经,各行其脏。各种进补的药品只能适合于一定的体质,治疗一定的病症。每一个人身体状况不同,病症有别,体质有异,通补、通治百病的药品是不存在的。比如中医所说的虚症有气、血、阴、阳虚证四类,就应当根据不同的虚症用药进补。对于阴阳俱虚、气血双亏、数病同发、病情错综复杂者,如代谢紊乱综合出现“四高”,即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和高尿酸,又当按照辨证论治精神,仔细观察,全面分析,谨慎配伍,合理用药,进补“对路”,补泻得当,方能奏效。

一、益气进补

主要是脾肺气虚的老年人或一般体虚患者。脾肺气虚的特点为神疲困倦,纳少运化无力,短气懒言,动辄自汗,舌淡胖,边有齿痕等等。益气进补,可在党参、黄芪、白术、茯苓、山药、莲肉、扁豆、甘草等一类药中进行选择。常用的中成药有四君子丸,补中益气丸,参芪膏等。如山药熬粥,不仅适宜冬天,并且一年四季,也都相宜。

二、养血进补

主要是肝脾肾不足的患者或老年人。血虚的主要症状为面色萎黄或淡白无华,头晕目眩,心悸失眠,手脚容易发麻,口唇、舌质、眼结膜淡白;指甲不荣等。这时进补,可以选用当归、熟地、何首乌、龙眼肉、红枣、胎胞、阿胶等药。常用中成药有“八珍膏”、“当归补血膏”等。

三、滋阴进补

主要是肝肾不足,津液亏乏的中老年阴虚患者。肝肾不足,阴虚液亏的迹象为口燥咽干,内热心烦,遗精盗汗,腰疼疲乏,头目眩晕,舌红少苔等等。滋阴类进补药物,主要可从生地、沙参、天冬、麦冬、黄精、玉竹、石斛、枸杞、桑椹、女贞子、龟版、鳖甲等药中选取。常用中成药有六味地黄丸、左归丸、河车大造丸等。

四、助阳进补

主要施用于精神萎靡,肢冷畏寒,阳萎早泄,大便溏稀,小便清长或余沥不尽等脾肾阳虚不足的对象。助阳进补,可从附片、肉桂、肉苁蓉、菟丝子、巴辑天、杜仲、鹿茸等药中去选用。常用的中成药有右归丸、全鹿丸、参鹿补膏等。

上述种种,是其主要分类,临床如遇气血两亏,阴阳并虚者,其施补之要,则又“存乎心”了。值得提醒的是,进补虽是好事,然而用得不得法的话,反会弄巧成拙。如没有必要,大可不必趋赶时髦,竞相进补,而对于那些有必要进补的对象来说,也最好适可而止,不偏不滥,否则便就事与愿违,适得其反了。

体虚一般分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四种类型,不同类型有不同的调理方法:

气虚——表现为身体乏力、大便溏泻、气短懒言、面色苍白、食欲不振。气虚的人应以补气为主。

推荐膳食:山药粳米粥。将熟地、党参、黄芪、白术、山药等一起煎药取汁后,跟粳米一起熬成粥。粳米性平,能补中益气;山药能补肺、脾、肾之气。

血虚——常见于女性,如经期女性经量过多,易头晕乏力、面色不华;绝经期女性雌激素分泌减少,易造成钙质大量丢失。进补应注重补血、养血、生血。当归、阿胶、熟地、大枣、鹿角胶可补血养血,可分别与各种汤汁炖服。

推荐膳食:当归生姜羊肉汤。温中补血、调经散寒、止痛。

阴虚——又称阴虚火旺,俗称虚火。主要表现为潮热、盗汗、五心(双手心、双脚心与头顶心)燥热、口干舌燥、有时会出现大便干燥。可选中药:沙参、麦冬、太子参、桑葚等。

推荐膳食:梨糖膏。将梨熬成汁,再用熬稀的冰糖去收成膏状。由于高温会破坏蜂蜜的营养成分,所以等梨糖膏稍微温热时再加入适量蜂蜜,每天服用30毫升,对于补阴、滋阴、养阴有良好功效。

阳虚——主要表现为平时怕冷、四肢不温、胃中寒冷、“得温则舒”、形体肥胖。阳虚应采用温阳补虚的药:如淫羊霍、干姜、鹿茸、肉桂。由于温阳的药偏燥,单纯补阳容易使人体燥热,可加入适量补益肝肾、平补阴阳的山茱萸;出现口干舌燥的情况要减少药量。

推荐膳食:核桃仁粥。核桃仁性温、味甘,用于肾虚腰痛、脚软、虚寒喘咳、大便燥结,有健胃、补血、润肺、养神等功效。

俗话说:“一夏无病三分虚”,立秋一到,气候虽然早晚凉爽,但仍有秋老虎肆虐,故人极易倦怠、乏力、纳呆等。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此时进补十分必要。但进补不可乱补,应特别注意———

中医的治疗原则是虚者补之,不是虚症病人不宜用补药,虚症又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之分,对症服药才能补益身体,否则适得其反,会伤害身体。保健养生虽然不像治病那样严格区别,但起码应把用膳对象分为偏寒偏热两大类。偏寒者畏寒喜热,手足不温,口淡涎多,大便溏,小便清长,舌质淡脉沉细。偏热者,则手足心热,口干,口苦,口臭,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脉数。若不辨寒热妄投药膳,容易导致“火上加油”。

忌多多益善

任何补药用过量都有害。认为“多吃补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是不科学的。如过量服用参茸类补品,会引起腹胀、不思饮食;过服维生素C,可致恶心、呕吐和腹泻。

忌重“进”轻“出”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家庭天天有荤腥,餐餐大油腻,这些食物代谢后产生的酸性有毒物质,需及时排出,而生活节奏的加快,又使不少人排便无规律甚至便秘。故养生专家近年来提出一种关注“负营养”的保健新观念,即重视人体废物的排出,减少“肠毒”的滞留与吸收,提倡在进补的同时,亦应重视排便的及时和通畅。

忌恒“补”不变

有些人喜欢按自己口味,专服某一种补品,继而又从多年不变发展成“偏食”、“嗜食”,这对健康是不利的。因为药物和食物既有保健治疗作用,亦有一定的副作用,久服多服会影响体内的营养平衡。尤其是老年人,不但各个脏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减退,需要全面地系统地加以调理,而且不同的季节,对保健药物和食物也有不同的需求。因此,根据不同情况予以调整是十分必要的,不能恒补不变,一补到底。

古人说:“用药如用兵,任医如任将”,进补必须有针对性才能达到调理的目的。但是很少有人可以判断自己究竟属于哪种体虚,经常有人觉得哪个症状都有点像,但又不完全是。中医的优势就在于个体化治疗,中药进补同样应该一人一方。建议不清楚自身体质的人,可到医院请专业医生开“进补处方”。

内求自愈力,远离疾病身体健康

自愈力,包含着免疫力、排异力、修复力(愈合和再生能力)、内分泌调节力、应激力、协同力等等,影响自愈力的主要是组织细胞,据《本草纲目》所说:“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水补,水是百药之王。”组织细胞的一切新陈代谢都离不开水,组织细胞经常缺水,就会使组织细胞不能获得充分的营养和及时排出细胞代谢废物和毒素,从而导致组织细胞病因引起的各种疾病。进而增强自愈力。

说起自愈力,人们其实并不陌生,感冒了,腿脚磕破了皮,不用管它,过几天伤病自己好了,也就是说自愈了;如果你注意一下,还会发现自愈力的十分神奇的作用。

陈毅元帅在红军时期,曾右胯骨粉碎性骨折,无医无药,伤口化脓长蛆,但最后还是痊愈了;原南京军区副司令员廖荣标长征时,头部因伤肿得脸盆样大,手在伤口处一抓,能抓出一把蛆,发着高烧,长征途中,无法治疗,最终仍烧退伤愈。

自愈力,包含着免疫力、排异力、修复力(愈合和再生能力)、内分泌调节力、应激力、协同力等等,出自于人体的自愈系统,这个系统是我们的上祖经过自然界亿万年的洗礼,不断地历练而形成,一代代地传给我们的。

我们现在提自愈力,不是要大家回到远古时代去,也不是说要有病硬扛着,而是要科学地认识自愈力。首先,有病时,不要越过自愈系统,随意地介入、干扰人体的自愈系统。

人生病后往往食欲不振,就是“调度”的一种表现,是消化系统获得的养分供给少了。这时人应该吃些容易消化的高营养食物,不要加重消化系统的负担。

所以对待疾病,不能光依赖药物,而要想办法给自愈力以及时的支持,让自愈力逐渐复苏,让机体的生命系统慢慢地回复正常,寻回您渴盼的健康。

自愈系统是生物储存、补充和调动自愈力以维持机体健康的协同性动态系统。动态这个词非常重要,那代表了一切疾病的发生以及身体对抗一切疾病的反应,即症状。对于包括人类在内的高等级生物,自愈系统包含免疫系统、应激系统、修复系统(愈合和再生系统)、内分泌系统等若干个子系统,当其中任何一个子系统产生功能性、协调性障碍或者遭遇外来因素破坏,其他子系统的代偿能力都不足以完全弥补,自愈系统所产生的自愈能力必然降低,从而在生物体征上显现为病态或者亚健康状态。整个整体自然疗法的任务,就是修正和维护人体的自愈系统,并以这个系统为核心,来设计包括各种技术在内的健康管理计划,以人体的自愈系统为基础和根本,以各种技术为辅助,而不是越过自愈系统,随意介入干扰人体的系统。

这需要动态地理解人体为自愈所做的一切调度,而不是去阻止、干扰和破坏,因为,许多疾病的症状,都是人体自愈系统的调度所引起的,这种调度,是一种折中技术,需要从身体的资源里,进行重新分配,待病消除后,在恢复正常。

自愈力的作用是相对的。得了病光靠自愈力硬抗是不可取的,自愈力和免疫力有关,当免疫细胞抵挡不住病毒时,就需要借助药物,不过最好的药物依然是食物为主,一般情况下,通过营养素的补充,可以对抗大多数疾病。

影响自愈力自然发挥作用的五个要素

1.组织细胞中毒

人体许多传染性疾病不单是细菌和病毒入侵的结果,更重要的是由于人体内的毒素破坏了人的免疫系统,使得人体免疫力下降而导致人体感染生病,所以健康第一要务就是及时排出人体肠道、血液、淋巴、皮肤等系统中的毒素,这样才能提高人体自身免疫力和各系统脏器的功能,防止各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2.组织细胞缺氧

由于空气污染,特别是室内空气污染和不畅通,诸如居室、办公室、商场、地铁等环境,空气中的氧含量低于正常21%,而多数人一天有90%的时间是在室内度过的,加之现代人的心肺功能都较弱,使人体的组织细胞经常缺氧。当人体组织细胞中的氧含量低于正常值的65%时,缺氧的组织细胞就容易癌变。

3.细胞营养不均

当正常细胞经常缺乏一定的营养素时,就容易患上各种疾病。现代营养学的原理说明,组织细胞的正常新陈代谢除了需要充分的氧气以外,还需要均衡的人体七大营养素,即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纤维素和水。

现实情况是很多人不懂得科学饮食和合理营养补充。许多慢性病的发生发展与饮食结构和饮食方式的不合理有关。

4.组织细胞缺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