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佛渡有缘人:佛法与人生智慧(大全集)
1382200000038

第38章 以佛心修因果心——前世因缘,今生果报(4)

亨利曾经说过:“我是命运的主人,我主宰我的心灵。”做人应该做自己的主人,应该主宰自己的命运,不能把自己交付给别人。

我们有权利决定生活中该做什么,不能由别人来做决定,更不能让别人左右我们的意志,而自己却成了傀儡。其实,只有自己最了解自己,别人并不见得比自己高明多少,也不会比自己更了解自身实力,只有自己的决定才是最好的。

我们应该做命运的主人,不能任由命运摆布自己。像莫扎特、梵高生前都没有受到命运公平的待遇,但他们没有屈服于命运,没有向命运低头,他们向命运挑战,并最终战胜了它,成了自己的主人,成了命运的主宰。

挪威大剧作家易卜生有句名言说:“人的第一天职是什么?答案很简单,做自己。”是的,做人首先要做自己,首先要认清自己,把握自己的命运,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样,才是真正的自己。

到此为止,我们已介绍了因果律中的四个决定命运的基本定律,正是因为这四个基本定律,我们的社会才能变得有秩序,人生才会变得公平、公正和合理。

善恶分报,因缘定数

你不积善,专积恶,我决不相信命会特别好;相反,你只要积善,也许暂时还未报,但只要你不断地积善,我决不相信你不会有好报。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什么因便得什么果,这种因果报应的道理,不仅佛教加以强调,古代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其不朽名著《理想国》一书中更有类似的主张,凡人在世有一罪者,在死后当受十倍的惩罚;凡人在世公道而勇敢者,在死后每一项亦受十倍之报酬。

十七世纪法国思想家伏尔泰非常排斥迷信,却也坚决相信善恶的因果报应,一个赏罚分明的上帝是必需的,如果大家都不信神,这个社会还能维持得住吗?要建立一个风气良好的社会,应当是需要宗教的。

大科学家牛顿曾说:有限的知识容量常使我们远离上帝,增加知识的容量后又常使我们回到上帝的身边。

爱因斯坦年轻时并不相信神,但年长后却愈来愈相信上帝的存在。有一次他表示:我深信现今时尚以科学理论来解释人类生命的所谓公理,则不单只是完全的错误,而且这种看法应该受到指谪。

这位伟大的学者在临终时说出了他毕生体验的结论:宇宙是神秘的,上帝是存在的。

美国盖洛普曾经调查研究三个世纪以来最著名的三百位科学家,结果发现他们之中百分之九十二竟然都出人意外的相信上帝的存在!

美国历任的大总统也几乎都是虔诚的上帝的信徒,他们在宣誓就职典礼时都要左手拿圣经,右手举起向上帝宣誓,并祈求上帝赐福他们的国家和人民。他们都一致认为神或上帝不仅是慈悲和博爱的化身,同时也具备赏善罚恶的无上权能,因为唯有如此才能维持宇宙间正义与公理的存在。

提倡进化论的达尔文在七十三岁去世前曾经说:我观察这个世界尤其是人类的特质,我不赞成“世界是任由无目的的力量来支配。这种武断的看法,事实上,这个世界,不论是善或恶,必然有一个无所不在、巨细靡遗、遍及宇宙的定则存在其间。

由此可见,相信因果报应的法则并非只限于无知无识的下层阶级,相反的,具备最高知识,彻悟自然与人生真象的哲学家、宗教家、科学家、政治家,以及许多伟大的智者都一致公认并深信不疑,因此因果的现象绝非愚夫愚妇的迷信。

有人认为因果的现象不可尽信,主要原因乃是这种发生是偶然的凑巧,而不是必然一定的。这种说法表面看来似乎很有道理,不过只要仔细观察并注意求证,便可发现事实并非如此,我们知道,所谓巧合或偶然都可说是一时的、短暂的现象,然而笔者在前面所举的种种例证,这些不可思议的现象竟然能够持续五年、十年,甚至更长的期间,此外许许多多属于善报的奇迹,也都几乎只有发生在一般公认的积善人家,这种明显的现象难道可以使用偶然或凑巧来解释?

科学最重视证据,请问对这些活生生的证据,我们又将如何说明?此外我们知道,由于各人的因缘际遇有所不同,因此各种报应的时间自然也无法完全相同,正如农夫播种,有些种子(譬如蔬菜豆类)往往在短期内便能长大收获,而有些种子(譬如果树木材)则必须等待五年、十年或更长的期间才能开花结果,即使同类的种子,在播下后,也常常因为地质、水分、肥料、日光、气候或其他环境因素的差异而有不同的生长状况,因此可知各种报应不是不报,而是时间未到,然而我们却不能因此就误认各种报应只是偶然的现象。

有些人不信因果的另一个主要原因,乃是他们可以发现有些行为没有报应,或者报应非常矛盾的现象,正如前面林君所称:好人不一定有好报,奸恶之徒也不一定有坏的下场。

我们并不否认乍看之下这种现象似乎经常可以发现,而许多人也就常常利用这类的例证来指责因果现象的无稽,或不科学,然而这种批评实在是似是而非,我们只要进一步推究便可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道理安在?我们首先可以引用佛家的一段话来加以解释:为善必昌,为善如不昌,乃是祖上(或自身)仍有余殃,殃尽乃昌;为恶必殃,为恶如不殃,乃是祖上(或自身)仍有余昌,昌尽乃殃。

一个人一旦行善,固然应当受到善报,然而在尚未行善,或者是行此善之前(包括过去,甚至更早的过去)如果仍有恶因,而且此种恶报犹未受尽,照理仍然应当继续承受这些恶报,恶报受尽再接受应有的善报,(行恶的报应也应如此),唯有如此才是公平合理的现象,也唯有这种现象,我们才能合理的解释,为什么有些人一生下,在尚未具备行善或行恶的能力之前便分别遭受了各种明显不同的报应,例如有些人能够很幸运地出生在富贵而幸福的人家,而有些人的出身却十分的贫贱,甚至在出生不久便父母双亡成为孤儿;有些人生来便眉清目秀、聪明可爱,而有些人却五官不全、肢体残缺,终生遭受不幸,有些人似乎平生从未作恶,却有悲惨的遭遇等等,这些无非都是因果报应的结果。

此外,也有人怀疑,像岳飞、文天祥、林肯这类忠良伟人,后来竟被陷害谋杀,这是不是好心没有好报?事实上刚好相反,他们虽然一时受到不幸,然而他们却由于这种不幸而受到世人更多的同情怀念,崇拜效法而名垂千古,永留青史,这不正是善有善报的明证吗?

因此一般所谓好心没好报、坏人享大福这些都只能说是暂时或过渡的现象,将来只要时候一到,必定殃尽乃昌或昌尽乃殃,报应终究还是无法逃避的。

种下善因,收获善果

最近有许多心理学家对心灵方面作过很多的研究,使我们对于因果现象获得更为有力的证明。

美国加州大学心理学家海伦万巴赫,曾经以一千多人做催眠的实验发现约有百分之九十的受试者,可以多次重温过去所见、所闻、所感,而且清晰逼真。他相信过去的经历可以解释今生许多情惑困扰的现象,例如过去杀过人的,情绪经常都会有不安的症状。

内瑟顿博士和雪弗苓合著的《过去疗法》一书中说:

我的病人几乎全部发觉,他们这一生精神上的痛苦,可以准确地溯源到过去某种身体的状况。如果病人极端畏高,那么这个病人可能会发觉,他是从极高处掉下来摔死的。有一个病人说他过去杀了妻子,因为她当面向他炫耀婚外的性关系,现在他们夫妇(今生)还是在一起,可是他不知怎的,总是觉得实在对不起她。

黑斯廷斯博士也发现一个病人很怕离家,原因是她过去的在边疆地区垦荒,有一次离家,回来时发现妻儿都被烧死了。

史蒂文生也发现,有一些平常非常怕水的人,在催眠中都表示,他们过去是溺水而死的。有些小孩对烈酒有特殊的嗜好,也自称记得过去是个酒徒。有些儿童年纪很小,就学会唱歌跳舞,使用缝纫机或某种复杂的技巧,结果也证明他们过去即擅长这些技艺,有些天才儿童过去即是一些著名的学者或专家。他甚至发现,人身上的一些胎痣也证明都是过去给子弹打中或受伤致死的部位。因此他下了一个惊人的结论:人格的形成可能上溯至更早的时间,而且远在受孕及诞生之前。

由此可见现代科学研究的结果完全符合佛教因果定律的说法,也证明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理论极为正确。

行善最乐与得道多助乃是一种明显而难以否认的事实,过去传说有一个王子,虽然住在金碧辉煌的皇宫中,每天过着锦衣玉食、仆从如云的生活,享尽人间一切的荣华富贵,然而始终抑郁寡欢、闷闷不乐。有一天便请教一位著名的哲学家,一个人究竟怎样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

哲学家告诉他:这个很简单,只要日行一善,每天做一件慈善的事就可以了。王子听后虽然半信半疑,可是仍然依然照他的话去做,没想到不久便发现,凡是被他帮助和关怀过的人,都无不对他表示发自内心最为真诚的谢意,与过去表面虚伪的奉承大异其趣,因此他感到十分愉快。一年之后,王子便向这位哲学家说:“你的话一点都不错,唯有诚心助人才能赢得一个人真正的尊敬和感激,也唯有如此才能得到真正的满足和快乐。”

许多经常布施的人,有时虽然并不企求获得什么回报,然而却大都毫不例外地觉得,每次行善之后心情总是显得比较愉快,这种精神上的轻松愉快,事实上便可说是一种极好的回报。一个人如果能够经常保持这种愉快的心情,身体自然容易变得更健康,病痛与苦恼的机会也就相对的大为减少。

反之,一个为非作歹、有愧良心的人,由于经常感到紧张恐惧、焦虑不安,结果自然也就容易导致各种疾病和意外的产生。最近有些科学实验也证明这种现象的真实性,美国“国民星期杂志”曾经发表了一篇研究报告,题目是“不快的心情造成了毒素”。

内容主要如下:

在华盛顿心理实验室近来所作的实验中,显示了我们人类的恶念,能引起生理上产生化学的变化,而使一种毒素注入血液之中。一个人在心理正常的状态下如果向一个冰杯内部吐气,则其所凝集的乃是一种无色透明的物体,然而一旦处在怨恨、暴怒、惊怖和妒忌的心情下,则所凝集的物体便显出不同的颜色,倘若加以化学的分析,则大都可以证明这些物质含有致命的毒素。由妒忌所生的凝集物,往往可在数分钟内毒毙一只豚鼠,如果发自内心深刻的怨恨达一小时之久者,则可毒毙数十人。

因此,一个母亲在生气时如给婴儿喂乳,则婴儿往往会下痢,这时呼出之气如让婴儿吸入则婴儿便容易发高烧。此外,科学还指示我们的忧虑有害人类的健康,反之,快乐的情感却能产生有益人体的化学物质,借以刺激细胞,生长精力。此外,美国食物检验局的威力博士也曾经表示:惊吓和恐怖能使身上某种液质变成毒素,渗入器官,以致身体组织崩解,而发生疾病。

反之,人逢喜事精神爽,凡是愉快的心情,纯洁的信念,却能使这种液质澄清洁净,使生理产生变化,而得到健康快乐。如果要问为什么会有如此的作用,则属于明日的科学,目前还是一个无法了解的神秘现象,但却是铁一般的事实。

由此可见长期行善可以得到健康和快乐,乃是一件无可否认的事实。此外,笔者还进一步发现,一个喜欢行善的人,由于经常心存善念,因此在外貌上也大都显得慈眉善眼,闿切慈祥,和蔼可亲,因此不啻是菩萨的化身。与其交谈,往往有如春晖普照,感到无比的温馨,不仅令人喜欢亲近,而且也常常令人产生由衷的敬佩。

由于他们平常广结人缘,有口皆碑,因此一旦有事,无疑的大都能够左右逢源,甚至逢凶化吉,结果也就往往能够成就更大或更多的事业。所谓得道多助,吉人天相,事实上也是有相当的根据。本书前面所列的一些实例,便可说是最好的证明。

由于一切作为皆有报应,因此欲得善报必须努力行善,然而善事是什么呢?依一般说法可以包括下列几方面:

一是从事财施,以财物救济贫民,照顾别人的生活。

二是行法施,从事教化工作,宣扬有益世道人心的道理。捐印善书,劝人为善,渡人迷津,不再痴迷为恶,此种救人心灵的功德可说最大,因此马丁路德最推崇学校教师,因为这是最佳、最伟大及最有用处的职业。不过教师如果误人子弟,其罪过也最大。

三是行无畏施,以己之力解除众生之苦难,铺桥造路,医治病患,救生放生,服务他人,与孤儿同乐。此外,在实行任何一种布施时,如果能够基于纯粹救助别人的动机,而毫不存有沽名钓誉或其他任何自私的意念,这种完全奉献利他的行为,才可说是真正的善行。

四是百善孝为先,要行善必先行孝,因为对于恩重如山,生我育我的至亲,如果都未能给予应有的回报,则纵有其他的什么善行,事实上也大都无法完全抵偿由不孝所产生的罪过。我们知道,不论古今中外,任何一个成就伟大事业的人物,几乎可说毫无例外的都是事亲至孝,反之,一个对双亲忤逆不孝的人而能成就大事者,也可说绝无仅有。由此可见,孝是百善之先,为人之本,也是成功之钥。

末了,笔者想起几则趣事,有人问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什么是一个人成功的要素?他回答说:如果A是代表成功,那么它的公式便是A=X十Y十Z,其中X代表努力工作,Y代表娱乐,那么Z呢?就是紧闭你的嘴巴。笔者认为Z最好能够改为多做善事,因为多做善事的结果不仅可以获得真正的快乐,而且更可以帮助一个人获得成功。

佛教道德生活最基本的规范,就是守五戒。

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就是要行十善。五戒十善就是信仰在行为上的要求和落实。五戒和十善在内容上有交叉的地方,但是它各有侧重。十善的意义更加广泛。五戒的重点是在身口,十善则三业都包括进去了,要求净化身口意三业。用什么来净化三业?就是用十善法来净化。

佛教的戒律,无论是摄仪律戒也好,摄善法戒也好,还是饶益有情戒也好,它们都不是一种空洞的说教,也不是从抽象的概念中演绎出来的条条框框,它们都是佛陀对因果规律彻见的基础上制订出来的。

佛教的戒律强调以心为本,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为方便,以自他解脱、利乐有情、庄严国土为目的,把个体当下的离苦得乐与死后的究竟解脱、个体的自我完善同整个社会的稳定祥和、个人的自觉需要同社会对个体的必然要求有机地统一起来了。

佛教所提出的人生道德价值,它的高妙之处就在于它把道德生活与个体对解脱的渴求融为一体,而不是互相外在的。它没有丝毫的强迫,人们遵守戒律都是出于一种自觉自愿,都是一种自我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