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佛渡有缘人:佛法与人生智慧(大全集)
1382200000042

第42章 以佛心修包容心——吞纳万象,寸心乾坤(3)

记得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民主作家罗曼·罗兰曾说过:“我们应当敢于正视痛苦、尊重痛苦!欢乐固然值得颂赞,痛苦亦何尝不值得颂赞!这两位是姐妹,而且都是圣者。她们锻炼人类展开伟大的心魂。她们是力,是生,是神。凡是不能兼爱欢乐与痛苦的,便是既不爱欢乐,亦不爱痛苦。凡能体味他们的,方懂得人生的价值和离开人生的不幸的甜蜜。”罗曼·罗兰这番话的人生坐标是很高的,只有站在人生的高处看待欢乐与痛苦,才可能以坦然的态度相对待,而不被痛苦所困扰,使生活在任何情形下都能有欢愉感。

人生是一场无休、无歇的斗争,每个人,都得时时刻刻在斗争中开拓人生的理想之路。要进行斗争,首先就要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痛苦、磨难、失败等等。要接受它,要树立战胜它的决心和勇气。这样的斗争是艰苦的,也是愉快的。而被生活的痛苦所压倒、不去拼搏的人,到最后只能成为痛苦的俘虏。好运永远垂青那些勇于直面人生、敢于接受现实并为改变自己处景而顽强拼搏、奋发努力的人!

日子一页一页翻过,我们在接受中得到了成长。当一次渴求已久的机会不小心与我们失之交臂时,不要埋怨,不要自责,学会接受,坚信机遇会时刻为永不放弃者准备;当你真心所爱的人离你而去时,不要难过,不要悲切,学会接受,坚信真爱定会眷顾热爱生活的人;当曾有的雄心壮志在挫折面前像脱线的风筝渐渐远去时,不要萎靡,不要消沉,学会接受,坚信凭着坚韧的意志定会找回失去的一切。学会接受,我们将增添一份欢乐;学会接受,我们将获得更多的成功;学会接受,我们将与天地一样具有包容世间一切的广阔襟怀。

有时觉得,生活就是一座有着丰富内涵的大宝藏,散落于其中的是那么多珍珠,我们有时只不过捕捉到了那一刹慰藉,然后,小心地连缀起来,缀成生命的美丽。让我们学会接受,以愿望的翅膀为钩,系一线的浮子,让期待在接受中高度充值,赋予时光全新的意义;让我们学会接受,不要使自己成为一块拒绝融化的冰,别让自己坠入井中,看不到天上的月亮。

海子说:“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远方真如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涟漪吗?小鸟婉转的鸣啼,燕子绵绵的情话,小桥边温馨的流水人家,还有那“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景,难道是海市蜃楼?是李乐薇的空中楼阁吗?窗外蓝天下,一只白鸽飞过,于是,嘴角掠过一抹不经意的微笑。因为,已经学会在接受中感悟。

黑夜,我们就必须接受黑暗,去寻找光明。世界在不停地运转,接受现实,勇于面对,世界为你旋转。

安之若命,自如是佛

我们生活在这两种人之间,是很无可奈何的;“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但是矛盾的世界,只好矛盾地活下去,也不觉得你是高明,也不觉得我是混蛋,很平常地活着,“而安之若命”。

“随遇而安”亦作“随寓而安”,平时,不少人爱用“随遇而安”一词来批评他人或自嘲,以致使其成了满足现状、不思进取的同义词。如今,细细品味这四个字,觉得不但含义颇深,而且包含着两层意思。

“随遇”者,顺随境遇也,“安”者,一可理解为听天由命,安于现状;二可理解为心灵不为不如意之境遇所扰,无论于何种处境,均能保持一种平和安然的心态,并继续坚持自己的追求。前者之“安”,或许可以称之为“消极处世”,而后者之“安”,则需要一种良好的心理调节能力,甚至需要一种超脱、豁达的胸襟,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

有个人到寺庙里去玩,他看见菩萨坐在上面,就问道:“请问菩萨,您在想什么?”

菩萨说:“我什么也没有想。”

“那您的眼神我们为何猜不透?”

“噢,是这样,”菩萨安详地笑了笑,“我的心明静得像水,可以清澈见底。我什么也没有想,也不受外界情况变化的影响。所谓的七情六欲,只是你们见到喜欢的东西或高兴或悲伤,而我除了吃的外,认为别的都是身外之物。懂得这个道理,你就可以成为圣人了。把一个人比喻成佛,他一生下来,什么都没有。如果他能随遇而安,当劳作时劳作,当休息时休息,能心情快乐,助人为善,那何愁不如彭祖活八百岁呢?”

“那我活这么长时间干什么?”

“这个嘛,各人有各人的见识。”

“既然这样,我可不想成佛,我就随遇而安吧。多谢菩萨指点。下次再见。”

这个人走出了山门。

人要随遇而安。这并不是主张让我们不思进取而是强调要现实些,尽情欣赏和享受你所拥有的一切。而不是去做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的追求。

庄子有言:“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庄子·大宗师》)。”真人者,道家心目中的圣人也,而若在任何处境中都能做到睡觉时不做梦,醒来时无忧愁,饮食不求精美,呼吸均匀深沉,就要能够随遇而安。这种“安”,当然是心灵之安,而非安于现状之安了。这种心灵之安,不仅可以使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而且可以使人乐观处世,长葆青春。

福州罗山道闲禅师去拜会石霜禅师,说:“心的灵知灵觉已现,却往往会被一大堆纷乱的念头束缚住了。在这种起伏不定的时候,我该如何用功呢?”

石霜禅师回答说:“最好是正视它,直接把各种念头抛弃掉。”

道闲对这个答案不满意,便又去请教严头全豁禅师,问了同样的问题。

严头禅师说:“那狂妄之心该止时便会止,顺其自然好了,管它干吗!“

人心总是纷乱复杂,起伏不定,智慧的人能够顺其自然。

波尔赫特是一位著名的话剧演员,从年轻时起,她在世界戏剧舞台上活跃了50年之久。但当她71岁在巴黎时,却突然发现自己破产了。更糟糕的是,她在乘船横渡大西洋时,不小心摔了一跤,腿部伤势很严重,而且引发了静脉炎。

给她治病的医生认为,必须把腿截去才能使她转危为安。可是,医生迟迟不敢把这个可怕的决定告诉波尔赫特,怕她忍受不了这个打击。

可事实证明,这位医生想错了。在他最后不得不把这个说出来时,波尔赫特注视着他,平静地说:“既然没有别的更好的办法,就这么办吧。”

手术那天,波尔赫特高声朗诵着戏里的一段台词,毫无悲伤的神色。有人问她是否在安慰自己,她的回答是:“不,我是在安慰医生和护士。他们太辛苦了。”

后来,波尔赫特继续顽强地在世界各地演出,又在舞台上工作了7年。

阿根廷著名的高尔夫球手温森德有一次赢了一场比赛后,得到一笔可观的奖金。他拿到支票后,微笑走出记者的重围,准备开车回俱乐部。

这时候,有一位年轻的女子向他走来。她向温森德表示祝贺后,又说自己可怜的孩子病得很重,如果拿不出那笔昂贵的医疗费,孩子就可能死掉。

她的讲述把这位球星深深地打动了,温森德二话没说,掏出笔在刚刚赢得的支票上飞快地签了名,然后塞给那位女子。他说:“这是我参加比赛的奖金。祝可怜的孩子走运!”

过了几天,温森德正在一家高尔夫球俱乐部进午餐时,一位职业高尔夫球会的管理人员走过来,问他是否曾碰到过一自称孩子病得很重的女子,并且给了她一张支票。

温森德点了点头,感到很奇怪。那个人对他说:“这是停车场的服务生告诉我的。不过,那个年轻女人是个骗子,她根本就没有结婚,更不可能有什么病得很重的孩子!我的朋友,你让人给骗了!对你来说这一定是个坏消息。”

“哦?你是说根本就没有一个小孩子病得快死了?”温森德急迫地问道,“谢天谢地,这是我这些天来听到的最好的一个消息。”

人生在世,生死有命。人的生命不在于多么的长久(长生不老又如何),而在于过得有意义,生活得有价值。我们顺应自然,按照生命的自然法则去行事,就应该十分地珍惜自己,提高生命的价值,创造美丽的人生。

把握命运,最重要的是要做三条:一是正确对待“归因于自然”。正确对待“归因于自然”就是为了顺应自然,趋向“必然”;而顺应自然,趋向“必然”就是为了把握命运。二是正确对待“归因于机遇”,也就是讲,机遇降临你了,你要抓住它,不要让它与你擦肩而过;三是认真对待“归因于我们自己”。既要顺应客观,在不违背客观规律的前提下行动,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我们主观努力来改善我们的处境!

宽心容人,无量佛法量无边

我们人类的心理,有一个自然的要求,就是要求别人能够很圆满:要求朋友、部下或长官,都希望他没有缺点,样样都好。但是不要忘了,对方也是一个人,既然是人就有缺点。再从心理学上研究,这样希望别人好,是绝对的自私。

还有一句古语告诫我们——“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水过于清澈纯净,鱼就难以生存;人过于精明而对别人过分苛察,就不能容人。后人多用此告诫人们:对待别人不要太苛刻,看问题不要过于严厉。

宋朝的吕蒙正不喜欢和人斤斤计较,它刚任宰相时,又一位官员在帘子后面指着他对别人说:这个无名小子也配当宰相么?吕蒙正假装没有听见,大步走了过去。其他参政为他愤愤不平,准备去查问是谁敢如此胆大包天,吕蒙正知道后,急忙阻止了他们。

散朝后,那些参政还感到不满,后悔刚才没有找到那个人。吕蒙正对他们说:如果知道了他的姓名,那么就一辈子也忘不掉。这样的耿耿于怀,多么不好啊!所以千万不要查问此人的姓名,其实不知道他是谁,对我并没有什么损失啊!当时的人都很佩服他气量大。

谁人背后没人说,谁人背后不说人?吕蒙正身为宰相,如果因为这个事情就跟别人较劲,既没有气度又浪费时间。

做人做事都不要过于苛刻。

宋太宗时候有人上奏说,汴河从事水运工作的管理中有人私运官货到其他地方卖,影响到周围的一些人,众人颇有微词。听了这些话,太宗说:

要将这些吸血鬼完全根除实在不是容易的事情,这就像以东西堵老鼠洞一样无济于事。对此不可以过于认真,只需将有协作的处分,影响极坏的首恶分子惩办了即可。如有些官船偶有挟私行为,只要他没有妨碍正常公务,就不必过分追究了。总之,这样做也是为了确保官运物质的畅行无阻啊!

站在一旁的宰相吕蒙正也表示赞同,他说:

水若过清则鱼不留,人若过严则人心背。一般而言,君子都看不惯小人的所作所为,如过分追究,恐有乱生。不若宽容之,使之知禁,这样才能使管理工作顺利开展。从前,汉朝的曹参对司法与市场的管理非常慎重,它认为在处理善恶的执法量刑上应该有弹性,要宽严适度,谨慎从事,必然能使恶人无所遁形。这正如圣上所言,就是在小事上不要太苛刻。

不过分吹毛求疵,凡事皆留有回旋的余地,对细枝末节不妨放过,这其实是大部分中国人的为人处事信条。人无完人,显微镜看过去就更是千疮百孔了,所以待人要宽,不要苛求。

与人相处,与人为善,在心理上不要苛求别人,在行为上,也要注意收敛锋芒,和善一些,别去刺痛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