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世界地理未解之谜(大全集)
1383800000049

第49章 曾经的辉煌——探访神秘消失的古文明残片(3)

这一下,惹怒了勇士阿喀琉斯,他披上煅冶神赫伐托斯为他打制的光彩夺目的新甲胄,重返战场。他在特洛伊城墙下杀死了赫克托尔,把他的尸体拖在战车后,每日清晨,他驾驭着战车,拖着赫克托尔的尸体,围绕着焚烧帕特洛克纳斯遗体的火葬堆转圈子。年迈的普里阿蒙国王深夜来到阿喀琉斯的营帐请求赎回他爱子的尸体,阿喀琉斯为之感动,答应了他的请求,并休战12天。此后,战争陷入相持状态。最终希腊人奥德修斯设下“木马计”,让希腊士兵烧毁营帐,佯装坐船撤退回国,特洛伊人不辨虚实,信以为真,打开城门将木马作为战利品拖回城中。就在特洛伊人庆贺胜利的时候,藏在木马里的希腊士兵趁着夜幕掩护杀死了特洛伊城的守门人,打开城门,埋伏在城外的希腊军队蜂拥而入,攻下特洛伊城。

书中有一幅特洛伊城被焚烧时火光冲天的插图唤起了谢里曼的好奇心,给他幼小的心灵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由于家境贫寒,谢里曼14岁那年,不得不辍学到一家杂货店当学徒。一次,一位磨坊主酒后闯入杂货店背诵《荷马史诗》,再次给谢里曼极大触动,尽管他对希腊语一窍不通,但是荷马与特洛伊城仍使他着迷。他对特洛伊城的存在深信不疑,并发誓有朝一日要去发掘特洛伊城,挖出埋在地下的普里阿蒙国王的宝藏和美女海伦的嫁妆。

1870年,已积攒了大笔财富的他带着18岁的雅典妻子索菲娅来到濒临爱琴海的土耳其西北部沿海地带,开始了一生中梦寐以求的伟大事业——寻找特洛伊城的工作。

1871年9月,谢里曼召集了80名民工(不久增至150名),开始了旷日持久的发掘工作。由于当时尚无科学的考古发掘经验可资借鉴,又无公认的科学发掘技术,所以谢里曼在遇到年代较晚的建筑物遗址时,不像现代的考古发掘者,给予绘图、照相、记录、测量,而是立即把它毁掉。他让民工不断地往下挖掘,他认为他所寻找的“特洛伊”一定埋得很深。然而,民工们挖出成片的城址废墟,一层叠一层,令他感到茫然不知所措。究竟哪一座是《荷马史诗》中描述的特洛伊呢?外界的冷嘲热讽,遗址的单调重复,使谢里曼有点心灰意冷。

就在1873年6月15日,谢里曼准备结束整个特洛伊古城的发掘工作前的一天早晨,疲惫不堪的他像往常一样在雇工陪同下来到工地上,他猛然发现,在古城墙根下埋藏着一个青铜器。于是他不动声色,让妻子索菲娅借口他过生日,给民工放假一天,工钱照发。在确信所有的民工都已离开工地后,他悄悄地挖掘起来。他从坚硬的泥土里刨挖出一件又一件的金银器,计有2顶金冕,6只金镯,1个金杯,1个重601克的高脚金杯,1个高脚琥珀金杯,1件内装有60只金耳环、8700只小金环的大型银制器皿,还有穿孔的棱镜、金扣子、穿孔小金条和其他一些小件饰物,以及银质、铜质花瓶和青铜武器等。这些器物中以两顶金冕最为精美华丽,大的那顶金冕有一串精致的项链可以围绕在戴冕者头上,并从上悬垂下74根短的、16根长的链子;短链子的流苏垂在佩戴者的额前,长链子的末端有一个小的特洛伊崇拜物像,一直悬垂到佩戴者的双肩上,戴冕者的脸庞刚好完全嵌在金冕之中。这顶金冕共用了16353块金片。小的那顶金冕类似前者,但侧边链子较短,显然只打算遮盖两鬓。面对这些金光灿灿的珍宝,谢里曼相信,他已发现了国王普里阿蒙的宝藏。他内心狂喜,将金冕戴在年仅20岁的妻子索菲娅的头上,仿佛看见了一千多年前戴着金冠的海伦再现人间!

事实上,谢里曼发掘出来的这层遗址并不是特洛伊城故址,而是比它更早的古城遗址;戴在索菲娅头上的金冕也不是海伦的金冠,而是一个生活在2200年前的另一位王后的金冠。谢里曼早已挖过了头,特洛伊战争时的城址应该在这一层的三层之上,连他本人后来也承认这一点。

谢里曼在希沙立克山丘共进行了4期发掘,即1871年至1873年;1879年;1882年至1883年;1889年至1890年逝世时为止。其间他先后于1874年至1876年发掘了迈锡尼和伊塔卡,1884年至1885年发掘了梯林斯宫殿。

继谢里曼之后,德国考古学家德普费尔德和美国考古学家布利根对特洛伊遗址又进行了发掘和整理,将特洛伊遗址自下而上分成9层:第1层(公元前3300—前2500年),发掘出一座石筑小城堡,有城墙和城门,出现了铜器、磨光黑陶和灰陶。第2层(公元前2500—前2200年),城市开始繁荣,筑有坚固的城堡,直径达120多米,有城墙、城门,城内有居住址和铺砌的道路,谢里曼发现的所谓“普里阿蒙宝藏”就是在该层出土的。第3、4、5层(公元前2200—前1800年),城市范围较大,但其发展规模和水平都不高。第6层(公元前1800—前1275年),特洛伊城发展到历史上最大的规模,城墙更为坚固,总长达540米,至少有6座城门。故址平面呈长方形,布局井然有序,城内发现有火葬墓,葬具为骨灰瓮。德普费尔德认为它属于特洛伊战争日期。第7层(公元前1275—前1100年)可分为A、B两阶段,A属于特洛伊战争时期,是与第6层属于同一文化系统的人创造的。布利根认为特洛伊在被希腊军队围困10年之后,因中木马计而陷落,即是在这一时期。B属于后期青铜时代至铁器时代。第8层属于希腊化时代文化堆积。亚历山大大帝率领马其顿军队越过达达尼尔海峡进入土耳其,占领特洛伊。第9层属于罗马时代文化堆积。公元前168年罗马灭掉马其顿,特洛伊随之落入罗马人控制之下。

今天,史学界普遍认为确实存在过特洛伊城。这座城市始建于公元前16世纪,坐落在土耳其西北部的达达尼尔海峡入口处,地处欧亚大陆交通要冲。公元前13世纪至公元前12世纪,特洛伊发展到鼎盛时期,普里阿蒙国王拥有无数的珍宝,令周围的邻邦垂涎欲滴。当时,希腊各城邦逐步发展壮大,图谋向外扩张,富庶的特洛伊就成为掠夺的目标。公元前12世纪,希腊各城邦组成联军进攻特洛伊,围困10年方才攻下。《荷马史》诗描述的就是这次战争的故事。特洛伊陷落后,遭到洗劫和焚毁。此后,随着岁月的流逝,一代名城特洛伊被掩埋在荒丘之下。

然而,又有考古学家提出疑问:特洛伊城果真是毁于一场战争吗?甚至还有人认为,特洛伊城根本就不存在!谁是谁非,还有待进一步的考证。

迈锡尼文明存在之谜

伯罗奔尼撒半岛上的亚哥里斯平原干旱贫瘠,人们很难把它与荷马史诗中所描述的“多金的”迈锡尼联系在一起。“多金的”迈锡尼是真实的吗?

迈锡尼文明是希腊青铜时代晚期的文明,它由伯罗奔尼撒半岛的迈锡尼城而得名。约公元前2000年左右,希腊人开始在巴尔干半岛南端定居。从公元前16世纪上半叶起逐渐形成一些奴隶制国家,出现了迈锡尼文明。迈锡尼文明是希腊本土第一支较为发达的文明,公元前17世纪中期至公元前12世纪盛极一时。

在《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中,荷马多次提到“人间王”阿伽门农的首都迈锡尼,而且每次提及这一城市,都要加上“多金的”这一词来形容它。在荷马的笔下,迈锡尼似乎是一座黄金遍地的城市。迈锡尼国曾向外扩张,其君王阿伽门农曾率领希腊联军渡海远征特洛伊,侵入小亚细亚西南沿海一带,特洛伊战争正是迈锡尼人与特洛伊人争夺海上霸权的一场交锋。迈锡尼虽然取得了特洛伊战争的胜利,但不久便被南下的强悍民族多利亚人所征服,从此迈锡尼文明急剧衰亡,希腊倒退到没有文字记载的史前社会时期。迈锡尼文明也逐渐被人们淡忘。

19世纪末,德国考古学者H·谢里曼在迈锡尼遗址发掘出众多王族墓葬及丰富金银饰物之后,他相信自己找到了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中所描写的世界。在一个迈锡尼的墓穴中,他将所发现的一个金箔面具命名为“阿伽门农面具”,迈锡尼文明及其历史地位始得到肯定。

迈锡尼的遗址建筑在一个高丘上,城堡的堡墙以巨石环山建成,大门上有双狮拱卫一柱石刻,被称为“狮子门”。据考古证明,它建于公元前1300年左右。它的门两侧的城墙向外突出,形成一条过道,加强了城门的防御性。“狮子门”宽3.5米,高4米,门柱用整块石头制成;柱子上有一块横梁,重20吨,中间厚两边薄,形成一个弧形,巧妙地减轻了横梁的承重力。横梁上面装饰有三角形的石板,石板上雕着两只狮子,狮的前爪搭在祭台上,形成双狮拱卫之状,威风凛凛地向下俯视着。门口的阶梯也用整块的岩石铺成,上面还残留有战争的轮辙。虽然迈锡尼城堡已成废墟,但这个庄严肃穆的城门,历经3000年的风吹雨打依然巍然屹立,威风不减当年。

1939年起,由希腊考古学家帕巴德米特里领导的希腊考古学会和英国考古学家韦思领导的考古队共同对迈锡尼遗址进行发掘。发掘工作断断续续进行了几十年,奇迹还在不断出现,人们对迈锡尼文明的了解也更加深入、全面。

迈锡尼的圆顶墓是相当宏伟的石构建筑,最大的圆顶墓称为阿特柔斯王(阿伽门农之父)的宝库,高13.2米,用巨石叠涩砌成,墓门的一块楣石竟重达120吨。迈锡尼的陶器和工艺品也有自己的风格,除吸收弥诺斯文明的因素外,还具有强劲粗放的特色。竖穴墓中的随葬品,如金质的面具、角杯、指环、金银镶嵌的刀剑等,都是古代工艺的杰作。圆顶墓已全部遭盗掘而极少遗存,但瓦孚墓中残存的两只金杯极为生动精美,以浮雕表现捕捉林中野牛的情景。迈锡尼的线形文字“B”的发现,给传奇性的迈锡尼考古又增添了新的魅力。线形文字“B”如今已释读成功,使我们对迈锡尼社会的奴隶制度和高度发达的社会经济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从各地发现的泥板文书上了解到,该文明的社会经济情况与古代东方的奴隶制王国相接近。泥板中还有日后希腊神话中常可见到的天神如宙斯、赫拉、雅典娜、阿波罗的名字,表明该文明与其后的希腊文明存在一定的继承关系。

迈锡尼坟墓和王宫遗址的成功发掘,使世人看到了一个湮没已久的辉煌的文明,证实了荷马史诗中“多金的”迈锡尼的存在。迈锡尼考古的进行,使荷马的优美的诗句又一次回响在迈锡尼的废墟中,湮没已久的迈锡尼文明在一代又一代考古学家的努力下,向人们展现了辉煌灿烂的面目。

“多金的”迈锡尼成了考古史上的又一个传奇。

失落的印加帝国

印加帝国信奉太阳神,他们建立了高度的文明,在西班牙入侵以后,他们神秘地失踪了。是发生了毁灭性的瘟疫呢,还是他们遁入了山林?

美洲一直是一个被认为缺失古文明的大陆,直到1911年失落了很多个世纪的古城马丘比丘在秘鲁被发现,一段古老的文明终于重见天日。

大约在12世纪,秘鲁利马附近的库斯科谷地中的印第安部落逐渐强盛起来,开始向外扩张,兼并周边地区。1438年他们统治了安第斯山脉北部山区,建立了强大的奴隶制国家——印加帝国。16世纪初,印加帝国达到鼎盛时期,曾控制南美洲广大土地,人口多达600万,建都于库斯科。印加帝国雄霸一方,他们信奉太阳神,建立了完善的农业体系。他们还有进步的政治制度,能够推动完善的法律来治理百姓,绝不以严刑峻法苛难。

以农立国的印加人,早在公元前400年就知道集约栽培法,他们栽培玉米的技术高超且无人能与之比拟。此外,印加人在纺织品的生产技术上,更有伟大的突破,各色各样的织法以及各种形态的精致图案,都具巧夺天工的技巧。

首都库斯科(在今秘鲁南部)有巨大的太阳神庙,庙中墙壁是用黄金片镶嵌的,中间一个金制圆球,代表太阳;旁边有几百条金制线条,代表太阳的光芒。壁上金光闪闪,豪华非常。从首都到全国各地,包括现在的秘鲁、玻利维亚、厄瓜多尔全部,以及哥伦比亚南部和智利的北部、中部,都有宽广的驿道相通。

由于发掘了金矿,在帝国庄严的宫殿建筑上,四处均镶着金饰品,灿烂耀目,光彩辉煌,但这也同时为其本身带来了不幸的灾难。印加人已大量使用青铜器,但是他们还不知道炼铁,不会使用火器和马。

印加人没有文字记录,人们普遍使用的记录符号是“结绳文字”,即用不同颜色、不同距离、不同大小的绳结来记事、记数。

1532年,印加帝国正当全盛期,拥有600万国民,掌握了当时先进的有色金属冶炼、加工技术,能制造出一流的冷兵器,还有像马丘比丘那样险要的城堡可坚守。可是数百名西班牙殖民者闯入印加帝国后,印加末代国王阿塔瓦尔帕被斩首,很短的时间内帝国就消亡了,马丘比丘的印加文明失落了。

据口传历史记载,在印加帝国到了多拿卡巴克王统治时,造成了印加无与伦比的盛世。多拿卡巴克王死后,把印加帝国分为两部分,传与瓦斯卡尔和阿达瓦尔巴两个儿子统治。在1532年,兄弟反目,印加帝国因两位王子争夺王位而爆发内战,印加人形成了派别,开始了血腥战斗。正值印加人因分裂而国力日衰之际,残暴的西班牙冒险家们乘虚而入,他们攻击印加人,疯狂掠夺黄金。在这个动荡纷乱的帝国中,他们巧妙地攫取了意想不到的利益。一支百余人的队伍轻而易举地战胜了数万人的印加军队,武器的先进固然是一个因素,但事情显然并非这般简单。西班牙人的胜利完全是由印加人自己拱手送上的,内乱已经使他们筋疲力尽了。

由于印加人民没有发明文字记载,使得遗留下来的问题更具神秘性。又有一班学者根据印加人的记录,大胆推测当时印加帝国虽然拥有高度文明,但却被突袭而来的恐怖瘟疫横扫全国。然而就算是发生瘟疫,难道当时的西班牙人具有免疫力?即使印加人真的发生瘟疫,怎么能够使600万人全部消灭殆尽呢?

也有学者认为,在西班牙人入侵印加帝国后,另一位国王瓦斯卡尔率领着数以百万的印加人深入蛮荒的安第斯山中,在整座山上建筑藏身的栖息之所,打算再度恢复当年的印加势力。然而,大瘟疫再次袭来,残存的印加人无力再重振势力,只得继续逗留在丛林中,埋葬死者,消灭遗迹。为了避免再度引起纷争,他们销毁了高度的文明,企图掩饰当年印加帝国的强盛,然后以最简单的方式,聚集部落为生,形成今日印第安人的祖先。